思考和論證不是為了贏得辯論,而是為了看清自己

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這些從中學起我們就耳熟能詳的名詞真的能夠有效證明你的觀點嗎?從小老師教導的論證方法真的是正確的嗎?

長久以來,人們總是用各種方式來證明觀點的對錯,用片面的論據來論證自己的觀點。然而謬誤與真理往往不存在絕對的界限,而對既定事物的辯證與思考才是人們接近事實真相的開始。今天童行將就議論文的論證方法為例,解讀應如何

看清事物的本質並

正確地論證觀點。

前幾天有一篇文章很熱,批判了中學所學的「四大論證方法」。讀完之後,心有戚戚,因為這正是我從小在學並真切地走過彎路的「論證」。

文中展示了一道重慶市2000年中考語文試卷的例題,給出的選項是四大論證方法的隨機組合(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考察學生能否選出文中用的論證方法。

2000年重慶市普通高中招生統一考試(中考)語文試卷

來源:微信公眾號《短史記》

這道題是不是2000年重慶的中考真題暫時不可考,我沒能找到上述圖片更源頭的出處。不過作為2002年參加中考的「老年人」,試卷裡面提到的對「四大論證方法」的考察,跟我小時候的考試內容是一模一樣的。

 

舉例論證,

就是用典型的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論點。教科書里常舉的例子是孟子的「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連舉6個名人成功的案例來論證「天將降大任」之前必讓你受苦。事實上這些例子並不能證明這一論點,畢竟,還有更多的人受苦了依然沒有「大任」加身。

道理論證,

也叫引用論證。這是我小時候用得最溜的一種論證方法。道理論證就是引用名人名言,比如用大多數學生都熟悉的「知識就是力量」的名言來論證學習的重要性。要是實在想不起來正經的名人名言,隨口編一個「有位名人說過」也是可以的,反正寫作文沒問題。

對比論證,

是指用正反例子來證明自己的論點。比如說吧,論證有氣節才能青史留名,作者經常用陶淵明、李白等人來對比歷史上很多人高官厚祿但沒能留名(這是一道真題)。事實上,陶淵明、李白能留名青史並不是因為他們不侍權貴——他們都是當過官的。

比喻論證,

就是用打比方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論點。兩者之間只要有相似之處,就可以用前者來論證後者也是如此。

 

它們都是我從學校里學到的「論證方法」,我也曾真的以為議論文就該這麼寫——證明自己的觀點只要不停地舉例子、打比方、引用名人名言就夠了。事實上,較大的閱讀量,再加上善於運用「氣勢恢宏」的排比和華麗的辭藻,我的作文分數也確實一直挺不錯,所以這種「論證方法」的惡果顯現得特別晚。

 

直到大學之後我開始準備論文和GRE作文時,被老師一遍遍地批駁「不客觀!太片面!視野太窄!」被反覆地打回來修改、重寫,我才意識到自己根本就沒有真正地學過論證。

 

因為小時候學的「四大論證方法」根本就不是「論證」,而是「論據」。而單純地擺出論據,不考察論據的效力,不進行有邏輯地推導,根本不能算「證明」了自己的觀點。

 

搜一下近兩年的中考題,就會發現這個考點依然還在考。

 

比如,2017年山東菏澤的中考語文試題(和參考答案),用的是主觀題的方式來考查,詢問學生某一段例文用了什麼論證方法,答案是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

來源: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再比如,2018年北京的中考語文試題(和答案分析),用客觀選擇題的方式來考查這一考點,比如下面的【甲】和【丙】選項,說的還是文中使用的道理論證和舉例論證這兩個論證方法,而【乙】選項考查的是學生對論述重點的理解。

來源:新東方在線

沒想到,一晃十幾二十年過去了,現在的孩子還在學習、使用並要證明自己掌握了這樣的「論證方法」。

錯誤的論證,助長思考的懶惰

《超越感覺:批判性思考指南》的作者文森特·魯吉羅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我們大多數所謂的推理,其實是在為繼續相信我們已經相信的東西找理由。這是一種思考的懶惰。」

而「四大論證方法」,助長的正是這樣的懶惰。

比如:

舉例論證——「大家都是這麼做的,可以證明我是對的了吧?」;

對比論證——「正面和反面的例子都有了,我還不對嗎?」;

道理論證——「這個名人那個大佬都跟我看法一致,我不就是對的了嘛?」;

比喻論證——「我就是對的嘛,還不信?那我打個更好懂的比方給你聽聽。」

 

為什麼說這樣的論證會助長思考的懶惰呢?

 

因為以上這些論據都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支撐」,屬於為觀點找論據,為相信找理由,本質上是一種闡述。

它體現了一種對標準答案的追求,即我怎麼回答才是對的,我怎麼證明我是對的。它沒有突破既有的思考框架,沒有去完善思考的諸多方面。

換言之,

它只是在捍衛觀點,而不是在完善觀點。

論證者不會去考慮自己的觀點是否可能是錯的,是否是不完善的,是否還有其他可能性。

事實上,有個專門的詞,叫做

弱勢批判性思維

,很適合來解釋這種捍衛型論證。這個定義來自美國批判性思維基金會的創始人理查德·保羅(Richard Paul)。他也寫了很多書推廣批判性思維,為這一思維工具的全球推廣立下了汗馬功勞。

如果說一個人擁有弱勢批判性思維,那就意味著他把批判性思維當做一種工具,來捍衛自己現有的立場和主張。要是有人膽敢提出不同意見,那就祭出批判性思維的武器來駁倒他,也就是說,批判別人的批判,捍衛自己的思維。

說完了弱勢批判性思維,再來說說

強勢批判性思維

,這也是所有倡導批判性思維的人都推崇的。強勢批判性思維就是利用批判性思維的工具來評估所有的看法和主張,當然也包括自己的,而且主要是自己的。它是一種工具,一種技能,也是一個目標,

要求我們客觀的、審慎的、多角度的去看待事物,明辨是非,分清好壞,辨別真偽。

這樣,一個人才能真正實現思維上的突破和成長。

這很難,但很重要。

因為現在我們所處的世界有著更多元的觀點和多到快爆炸的信息。如果只是為自己相信的東西找論據,無論什麼樣的觀點都可以找到很多很多支撐的例子,論證者會越來越堅信自己的觀點。

但這樣的話,我們可能會深陷自以為很美的小世界,看不到別人的視角,也看不到大千世界其他的美。學會客觀、全面、公立地去分辨,需要使用批判思維的工具來不斷挑戰自己、推翻自己,一邊痛苦、一邊完善、一邊成長。

證明自己對,需要技巧;

發現自己不對,需要智慧;

修正與重建自己的觀點,需要勇氣。

好的思考,幫你理清自己、看清世界

小孩子會特別容易陷入二分式思維,也就是非黑即白、非對即錯。

這也很好理解,一方面他們經驗不足、見識有限,確實還看不到事物的豐富性和可能性;另一方面,人類真的是很懶得思考的動物。

不只是小孩子,很多成人對事情的判斷也往往非黑即白:要麼輸要麼贏,要麼同仇敵愾要麼非我族類。網路上針對不同觀點的各種舌戰、混戰、站隊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一個觀點,我們能找出一千個例子證明它是對的,也能找出一千個例子證明它是錯的。爭論對錯本身意義並不大,因為任何觀點都有它產生的背景和土壤,都能在一定範圍內引起共鳴,都會有它的支持者,在某種程度上它總是有可能對。

思考的意義在於,搞清楚它在什麼情況下是適用的,為什麼在這樣的情況下是適用的,如何能變得更清晰、更精確。

 

在這一點上,科學界做了很好的探索和示範。因為雖然科學家們相互之間也有很多不同意,相互之間的論戰一點也不少,但

科學有三個顯著特點,保證了大家能夠清晰地討論問題。

 

第一個特點是

可驗證

,即一個科學家能搞出來的研究結果,其他的科學家在同樣的條件下也得能做出來才行。

第二個特點是

可控性

,即可以使用一整套的方法來減少可能產生的錯誤。比如個人觀察會有偏差,那麼多個研究人員一起觀察就會減少這個偏差。

第三個特點是

語言的精確

,即大家討論的概念都有著同樣的定義,不至於在語言模糊不清的地方打架。

 

在這樣的前提下,使用科學研究作為論證的證據就有著更好的效力,大家就可以站在彼此的肩膀上,通過協作將思考的力量放到最大,一起讓研究結果更清晰、更精確。

 

但是,即使是對於科學研究結果,我們也依然應該保持清醒。比如,科學研究的質量也受人為因素的影響,不是所有科學家的研究都有著同樣的效力;再比如,研究結果可能是互相矛盾的,而且有著自己的時效性,二十年前的醫學研究結果可能早就被推翻不用了。

 

所以,當強調要教會孩子思考,要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的時候,我想說的其實是:

我們要思考的不是對與錯、黑與白,而是一個結論在多大程度上是可接受的,在什麼情況下是有價值的,以及它的價值到底有多大。

 

這其實是一種思維方法。不管是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或者很流行的科學思維,關注的角度都是類似的,它們都在試圖通過一套思考方法或思維工具,幫助我們拓寬思路、理清思考的誤區和偏見,更好地看清世界。

 

這樣的思維工具,才是我們清晰思考的基礎,而籠統盲目的「四大論證方法」,早就該退出歷史舞台了。

以下有一些簡單的小問題也許可以幫助我們跳出單一論證的思維模式,從一個更寬廣的角度來思考。歡迎大家和孩子一起練習,並把練習的體會和感受發送給我們,和我們一起分享。

1. 一件事情到底是怎麼樣的?

2. 一件事為什麼會是這樣的?

3. 從其他人的角度看來是怎樣的?

4. 還有沒有其他的原因?哪個原因會更可信?

5. 我為什麼會這樣認為?

6. 別人為什麼會那樣認為?

7. 造成我們分歧的關鍵問題是什麼?

8. 作者有沒有隱藏的信息和假設?

可以思考的問題還有很多很多。當跳出「如何證明我是對的」的這個思維定式之後,我們看世界的視角,也會更寬闊、更清晰。

參考資料:

尼爾·布朗,斯圖爾特·基利,《學會提問》,2012;

文森特·魯吉羅,《超越感覺:批判性思考指南》,2010;

理查德·保羅,琳達·埃爾德,《批判性思維工具:30天改變思維定勢,學會獨立思考》,2014。

12

呂麗瑩

北外語言學碩士,多年幼兒教育從業者

兒童語言及認知發展專家

童行學院導師、三歲紅豆的媽媽

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

系統性通識教育

長按關注一起童行

拓展閱讀

什麼是真正有效的教育

三個技巧,讓親子共讀效果加倍

你我都能做到的兒童批判性思維培養

為什麼我們總是忍不住想教孩子點什麼?

郝景芳:面對應試教育焦慮,我做出這樣的選擇

如何利用國際企業的思維工具,幫孩子實現思維升級?

知道很多知識就夠了嗎?怎樣幫助孩子獲得對世界更好的理解


推薦閱讀:

用最真實的自己,才能遇見最應該的那個人。[55P]
9事情可以做,要自己從負面情緒
生活里,別忘了給自己一個微笑
聊一點風水小知識,快給自己增加點好運氣吧!
如何讓自己更聰明

TAG:辯論 | 思考 | 自己 | 論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