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騎摩托到歐洲,上了義大利報紙,感到有些哀傷
09-02
我騎摩托到歐洲,上了義大利報紙,感到有些哀傷
出滿洲里的時候我在發燒,出關車輛多為俄羅斯車,排隊總時長超12小時,摩托車相較於汽車的缺點在於天寒地凍沒地方休息。手拿才打完點滴的病曆本,請求多次仍無法優先辦理手續,必須排隊。當然,這種一視同仁我是理解的,但萬萬沒想到國外並非如此。 俄羅斯、歐洲每次和汽車一起排隊時,都會被前後左右的司機優先指到最前面。而義大利很多限制車輛禁行的城中心,摩托車卻享受通行特權。尤其在俄羅斯的大城市,當汽車堵的一團糟,你試圖騎著摩托車從中穿梭時,在國內的你絕對想不到這時俄羅斯司機會做什麼——他們會特意扭一下方向盤,為所有摩托車讓出一條路!要知道所有車都這樣做,眼所能及的所有車像多米諾骨牌一樣逐輛打把讓出一條道——再對比國內對你瘋狂摁喇叭或冷眼相看的同胞,當時我的內心就被擊中了。 我也天真的以為這是國內有待提高的素質問題,甚至有和朋友討論聯合全國的機車俱樂部,做全國範圍的公益騎行活動。以此轉變國內社會對摩托車仍停留在飛車賊、飆車黨、遊民、買不起車的片面看法,而改善國內騎行環境。
而後去參觀杜卡迪工廠,第一間滿是各種高科技的小屋子就寫著培養畢業生做摩托車研發,因為當地學校全都會組織來工廠參觀。後來我去比亞喬博物館的時候,就趕上了一大波學生。不想多說,僅僅這兩個片段就足以讓我們發現,根本不是素質改變環境的問題。摩托車能完全滲入教育,過下腦子你就能明白了,這已然被上升到了價值觀的高度。通過學校組織參觀摩托車工廠,摩托車不再是交通工具,而是機械知識。並非通過摩托車滲透交通法,他們用摩托車滲透了國家認同感! 我無比羨慕他們的騎行環境,但你認為提高素質能得到這些嗎?來,讓我繼續講下去。 3. 參觀摩托車工廠和博物館
然後去了vespa博物館。說實話,我幾乎沒有時間拍博物館的照片,不大的城市裡不斷的有得知消息來找我拍照的人。其中有位老人,他顫顫巍巍的拎著一個公文包,把我帶到了安靜的會議室。他從公文包里拿出了兩大本泛黃的相冊,神秘的說這是他的私人藏品。都是一些泛黃的老照片,記錄了他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職於比亞喬摩托車公司,負責測試所有新車。這些車有的破了世界紀錄、有的被批量生產、有的只此一台存放在博物館。他指著博物館停放的老車,驕傲的向我介紹這些車在表演時全都由他或他的師傅負責駕駛,自己還通過摩托車認識了很多超級明星。他送給了我一些貼紙,我送給了他一張在路上的明信片照片,他小心翼翼的放進了相冊的第一頁。最後,他流著淚久久的擁抱我,用他軟軟的已經感覺不到肌肉的臉頰,一遍又一遍的緊貼著我的臉頰。
推薦閱讀:
8 人贊了文章
作為一個騎行經驗不足兩年的女騎士,公眾號很少大篇幅只討論摩托車,因為論技術論經驗都遠不及圈內前輩。但是這兩年,我的生命完完全全和我的摩托車捆綁在一起,先後兩輛車總里程達5萬公里。面對國內外完全不同的騎行環境,作為騎士有很多想說的話;而作為自媒體,若不發聲,毋寧死。
你真以為騎行環境是能靠我們提高素質改善的?暫不討論這種樂觀是天真還是長期壓迫下的奴性,也暫把國內摩托車市場部的只看業績的短視放在一邊,我來講講一路騎行歐洲的所見所感。1. 國外對摩托車很友好但直到我騎到義大利,而後參觀了歐洲最大的比亞喬摩托車工廠和杜卡迪工廠,以及接觸了當地摩托車俱樂部後——這次是真的是被雷轟了——我們想自下而上的改變騎行環境太天真和樂觀了,換言之,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2. 國外摩托車和價值觀 我到義大利的時候是三月底,正趕上歐洲的復活節。復活節,顧名思義是紀念耶穌復活的節日,這在歐洲是非常重要的節日。就像我們春節會賣各(旺)種(旺)大禮包一樣,他們的復活節會賣各種復活節彩蛋(一個巨大的巧克力蛋,裡面藏著小禮物)。你知道我從裡面砸出了什麼嗎?——一輛杜卡迪跑車的拼裝模型!——這些小孩子就會慢慢攢零用錢,讓小模型變成大模型,直到變成一輛真正的杜卡迪摩托車。繼而從杜卡迪的老家又騎到了比亞喬(我這輛踏板摩托車vespa)的老家,高聳的煙筒上都是比亞喬摩托車的標誌,工廠橫貫整座城市。因為想要幾張貼畫,我在facebook上試探性的和比亞喬官方聯繫,沒想到受到了熱情的招待。
他們一見面就問我:「你為什麼不早點聯繫我們呢?你在中國有很多粉絲嗎?為什麼我們的中國同事沒有告訴我們呢?」。我只能很抱歉的告訴他們:「因為你們沒有市場部同事,只有銷售部同事」。他們還難以置信的問:「所有的事情都靠你自己解決嗎?包括聯繫我們?」。「是的,千真萬確」。 後來參觀了比亞喬工廠的vespa流水線,看著一輛vespa如何噴漆到組裝。雖然被重申了無數次不可以在任何地方拍照,但我們去的時候正好趕上一組流水線的工人下班,接待我的人和負責講解的人瞬間互換了一個眼神,讓我趕緊去那邊拍照片(這就是意呆利人的腦迴路,分明半小時前三令五申的說不許拍照,我還以為聽錯了,結果他倆同時說:沒人知道的)!整個工廠超級歡樂,很多人願意用翻譯軟體給我講巨難懂的原理,像義大利冰激凌一樣甜而不膩的工作態度。4. 中國摩托車的禁摩靠誰呢?
我寫到這裡確實很沒底氣,自己騎著一輛義大利車來到義大利上了義大利的報紙,總有那麼點兒丟人。但看著他們幾十年的老車還跑在路上,先不提還有日本神車的質量和性價比,捫心自問,有幾個敢騎國產摩托車跑超長途(廠家不給贊助和支持的情況下)?生產線、博物館和俱樂部,都洋溢著一種驕傲。這驕傲不僅來源於銷量,更是精湛的技術,是在數據上打破世界紀錄,是在世界比賽上摘得前三甲。這種驕傲是我們國人真不可能有的——這裡存在一個死循環:國內玩車的人不認同國產車,國家也不像支持汽車那樣支持摩托車,國產品牌拿什麼錢做研發呢?玩車的人更不認同新研發的車,都等著趕緊出現第一個斷頭車。 中國的摩托車市場確實很好,看國外品牌瘋狂拓展各省經銷商就能知道。但好市場為什麼國家各種政策禁止?你們知道今年上半年北京密雲郊區完全禁止摩托車通行了嗎?如果不是有人靠自媒體發聲爭取到了通行證,摩托車居然作為交通工具被一刀切的完全禁了……求留言別說來小城市騎車吧這種話了,如果噩夢即將開始,請相信無人能逃——比如上個月炒的很兇的,太湖也被禁摩了。左宗申每次兩會都提到解禁摩托車,但看起來還沒的指望。很多人普遍自我安慰說,我們提高騎行素質,就能慢慢改變大環境。我覺得這純屬政治課上多了,只記得一句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了。真正分清楚主人和自己的位置,大概就不會有奴隸改變主人的天真想法了。 所以,能為禁摩發聲的已不是我們這些奴隸了,自媒體的聲音也相當有限,摩托車廠家才是頂著這片天的人。 5. 中國摩托車市場的出路呢? 當老員工拿著相冊來找我,當看到杜卡迪流水線上開心的工人,當看著周邊學校組織參觀摩托車工廠……可能我們的摩托車環境,需要增長的不僅是素質,還有很長的歷史要寫,是除了銷售業績還能拿出來臉上有光的東西,是那些帶著驕傲的成績。 如上文所說,摩托車得到市場認同的不止在銷量,更在創新上的成績,真正的研發上可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從中國製造到中國設計,是每個行業都艱難的事兒。但像錢江收購義大利傳統品牌貝納利那樣,我們可能也有捷徑可走。國產車的勢頭的確是可以被相信並給予希望的,但跟不上的反而是國產車的市場和售後。
我不知道你們記不記得宗申的一個色情美女摩托車宣傳片,被禁的騰訊視頻都翻不出來。再提到摩托車賽事,為什麼沒人看?光膀子的、蹲地上的、抽煙的,誰不知道離這些人遠點?摩托車的商業發聲遠強於微信上的自媒體,因為他們代表著整個行業。我們的摩托車廠家確實缺乏遠見,對於禁摩不該只是發聲反對,而是該想想如何有效引導一個積極向上的精神氛圍。如果只停留在賣車上,靠摩旅的人宣傳車型,這格局仍舊是太小了。我相信現在更多的騎士是遵紀守法的。印象深刻的是去年聖誕節,全國各地很多騎士自發的去孤兒院、敬老院獻愛心,也經常可見各種車隊幫助山區兒童。可這些自下而上的活動很難成為氣候。廠家是否可以在精神上做到更好的活動引導,去打造更積極的摩托車精神,都是可以推敲的。不要只看銷售,別被逼的最後都改行做電動車了吧。
當切身感受了國外的摩托車市場、環境、氛圍,說真的我蠻難過的。雖然他們也都知道摩托車非常危險,但他們並不會同意禁摩,也允許摩托車上高速等等(某些國家還收費便宜)。如果想改變大環境的,可能這重任只能交給中國的摩托廠家,其次才是我們作為愛好者跟著去提高素質。
理想主義規劃未來,實用主義成就未來。希望中國的摩托廠家能找到未來的出路,畢竟你們才是首當其衝的頂著中國摩托車這邊天的人,畢竟我們都深深的愛著摩托車。一 End 一
版權歸作者所有,不孤整理髮布作者:俞瑾微信公眾號:機車少女環遊記(ID:travelbyart)推薦閱讀:
※2018 款杜卡迪怪獸 Monster 821
※超酷摩托車摩托宋智娜
※2018年即將上市的大排量摩托車型盤點,這個你必須看看
※2018,大衰退
※摩托車謹慎駕乘保安全,頭盔護具少傷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