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滴滴命案:比起教女孩自保,我更想教男孩善良

滴滴命案:比起教女孩自保,我更想教男孩善良

3 人贊了文章

文|許小貓 ? 圖|滴水清溪&網路

01

又一起滴滴命案!

在微博熱搜,也能看到人們的持續關注。

20歲,正是大好的青春年華,因為一次再正常不過的網約車,竟然葬送性命。

這是何等令人心痛!

上周末,我和所有人一樣,關注著新聞進展,心情沉重得難以言表。

之前的類似事件,21歲空姐深夜打滴滴被殺害,也才發生了3個月而已!

很多人譴責滴滴的監管和服務體系,分享了女性自我保護指南。可事實告訴我們,男孩才是兇手。

他們為何對異性下如此狠手,應如何杜絕這類殘忍事件發生,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焦點。

正如網友留言所說:「為什麼每次出事,大家都只教女孩自保,卻沒人教男孩要學會尊重女性呢?」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說:「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我深以為然。

每一次令人悲傷的案件背後,都折射了一定的家庭教育和社會問題。

聯想到近期一系列事件,尤其是作為兩個男孩的媽媽,我更感覺教育男孩的責任重大。

02

據報道,犯罪嫌疑人鍾某,曾是農村留守兒童。

在他七歲時,父母就外出打工,把他交給爺爺奶奶撫養。

鍾某初中即輟學。做滴滴司機前,曾多次創業,賣過奶茶,做過首飾、服裝、水果等生意,均因能力不足而失敗。

他花光了家裡的四十多萬,目前還有五六十萬的債務。

在殺害趙某之前,還要求對方給他微信轉賬9000多元。

提到鍾某的成長經歷,並不是要為他「洗白」或開脫,而是想從中窺探一點原因。

正如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玫瑾所說:「我們探究犯罪的心理問題,可從中發現,折射出社會中需要調整的一些問題。」

比如說,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全國婦聯調查顯示:目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已達2000萬人,並呈繼續增長的趨勢。由於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隔代教育」問題在「留守兒童」群體中最為突出。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過:「隔代撫養要看長輩人格品質是否健康。」曾發生在湖南的一件新聞,就讓人心痛又憤慨:

11歲男孩小熊與7歲女孩貝貝是玩伴兒,一次倆人玩耍後,貝貝未歸家。後經家人報警,警方在野外發現了貝貝的屍體。

經調查發現,貝貝是被小熊殺害的,起因是兩人玩鬧中惱怒,小熊將貝貝按在沙發上掐死,而小熊爺爺奶奶還協助作案,事後對貝貝家人隱瞞不知情。

當然,以上是小概率事件。隔代撫養中,長輩大多是關心孩子的,能吃飽穿暖的,絕不缺吃少穿。

只是,對孩子來說,要培養健全心理和健康人格,離不開好的教育與關愛。

李玫瑾教授說:「心理的迷失,以及孩子成長過程當中的心理撫養的缺失等問題,關乎著千家萬戶,關乎著犯罪的發生,因此要十分關注對孩子心理的撫養。」

然而,據資料顯示,因家庭和學校監護不力,留守兒童的九年義務教育難以保證,出現很多厭學、逃學、輟學現象。

此外,與父母溝通少,缺乏心靈撫慰和心理疏導,部分留守兒童存在人格扭曲的隱患。

南方沿海某省一項調查顯示,19.6%的留守兒童覺得自己不如人,11.4%覺得自己受歧視,9.5%有過被遺棄的感覺。

北方某省一項調查顯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兒童所佔比例已高達20%。

如何減少農村留守兒童的痛與惑,這值得全社會一起思考和努力。

03

當然,任何時候,父母都要履行教育職責,千萬不能缺位。

有父母說:「抱起磚就抱不了孩子,放下磚就沒法養孩子。」我能體會這種無奈和糾結,但這並不是父母缺失管教的理由。

條件允許,可以把孩子帶在身邊,既給孩子奮鬥的榜樣,也給孩子愛與引導。實在不能常伴左右,也應及時關注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動態,給予幫助與傾聽,這對男孩尤其重要。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威廉·波拉克指出,父親能幫助男孩控制自己的情感,如果缺乏父親的引導,男孩遭遇挫折,容易導致暴力行為和其他各類反社會行為。

同樣,如若母親溺愛和不加教育,男孩也會永遠長不大,失去成長和學會負責的機會。

回到犯罪嫌疑人鍾某,他的家庭教育就存在缺失。他因創業揮霍的四十萬,對一個農村家庭並不是小數目。父母一直依靠打工的收入給他提供創業基金,卻沒有問問孩子,具體在做什麼,或者幫孩子分析,他是否真的適合創業。

有鄰居說,鍾父總是和鍾某吵架,積累了很深的矛盾。鍾母提起鍾某,則總是連連搖頭:「不成材,就知道要錢,也不知道花哪裡去了。在家裡也管不住,一說就要跳飛起來。」

待鍾某犯下大錯,當天晚上9點,他給母親打電話「出了大事,殺了人」,可是鍾母並沒有及時勸孩子自首,再一次錯過教育機會。

我不禁想起上海殺妻藏屍案中的朱媽媽,當兒子朱某將妻子楊某殺害,藏屍家中冰櫃,幾個月自在出行,用楊某的手機發信息,向其家人偽造她還存活的跡象,刷楊某的信用卡,被抓獲後也冷漠至極。

如此罪大惡極,而朱母在庭審前竟說:「他只是失手了,他還是個孩子。」

試問,這樣的偏袒和溺愛,不是把孩子推向深淵的理由嗎?

04

最後,我想重點談談男孩的教育問題。

知乎上有人提問:你有見過哪些父母「驚艷」到你的教育?超3900萬人次瀏覽。

有條高贊回答是這樣說的:

認識一個學長,有一天提到了他小時候和父親在一起時候遇到乞丐的情景。

一般的父母可能會趁機小聲教育孩子:「記得要好好學習,不然就像他們一樣,沒有工作只能乞討為生了。」

而他的父親語重心長:「要好好學習,以後讓這些人都能有工作,不用落魄至此。」

什麼是好的教育,這位父親給出了很好的答案:不僅要教孩子好好學習,力爭成才,更要學會尊重他人,幫助他人。

換言之,教男孩不侵犯異性的身體,這只是底線,而教男孩尊重、愛護異性,才是更高層次的教育。

具體到生活中,不妨這樣教育男孩:

?? 「不要對女性使用暴力,即使你手捧鮮花」

義大利有一則公益廣告,曾刷遍朋友圈。

記者在街上隨機找到一些男孩,問他們名字、年齡和夢想,然後找來一位11歲的女孩。

先是讓男孩們摸摸她的頭髮,做個鬼臉,最後讓他們抽打她。

然而,所有男孩都明確表示了拒絕。問及理由,他們說:

「打女孩是不對的。」

「我不想傷害她。」

「因為我是一個男人!」

「俗話說,不能打女生,即使你手捧鮮花都不行。」

小男孩們的天真模樣讓人忍俊不禁,他們的真誠和堅定又給我們無限啟迪。

試想,如果每個男孩從小就學會愛護女孩,尊重女孩,相信長大後也不會輕易傷害女孩。無論戀愛還是婚姻中的情感虐待還是家庭暴力,都會少很多。

?? 教男孩正確與異性交往

前不久,應采兒參加某節目,和歐弟聊到「孩子什麼時候可以談戀愛」這個問題時,她說了一句「我生兒子,我怕什麼?」,讓家有女兒的媽媽炸了鍋。

雖說只是節目中兩人互懟而說的話,但也代表了很多家有男孩的父母的想法。

之前網上一則新聞:14歲女孩開房,被父親打到骨折。被問及如果是你家孩子,會怎麼處理?有位父親這樣留言:「是兒子就隨他去,是女兒就打斷腿。」

很多家長,認為兒子不會吃虧,就忽略對男孩的教育,這也會影響他們日後對待感情的態度。一位男生就分享了自己朋友「百人斬」的真人真事,他確實睡了一百個女生,卻從此失去了愛的能力。

在這方面,我一位朋友的行為值得推崇。當她聽五歲的兒子說:「我有女朋友了,我要和她結婚」,她沒有嘲笑打擊或一笑而過,而是認真和兒子交談,問女孩的名字,你為什麼喜歡她,在一起開不開心。並且告訴兒子,要尊重女孩的意見,尊重她們的身體。

她說:「我想讓他知道,哪怕談了戀愛,女孩也不是男孩的附屬品,他必須要懂得尊重那個女孩。」

看《爸爸去哪兒》時,嗯哼很喜歡泡芙,趁她不注意就親了她。當時杜江的處理方式也值得點贊。他發現後及時制止並糾正,心平氣和跟嗯哼說「就算再喜歡一個女孩,也必須徵得她的同意。」並主動跟小泡芙的爸爸劉畊宏說明了情況。

?? 把尊重寫在細節里

當然,教男孩尊重他人,做父母的,首先要先尊重他們。

盧梭在《愛彌兒》中說:「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在他不會說話和聽別人說話以前,他就已經受到教育了。」

儘管孩子還小,每次給他們洗澡或換衣服,可以徵求他們的意見,經同意後再進行。用尊重來告訴男孩,你的身體很重要,沒有人可以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親密碰觸你。

同樣,別人的身體也很重要,沒得到對方的同意,不可以跟別人的身體有親密接觸,這是最基本的尊重。

當男孩滿三歲,可以由父親帶著洗澡,告訴他們,男女有別,不可以在女孩子面前脫衣服和大小便等。

美國莎倫·麥克維爾博士在《如何讓女孩不被性傷害,讓男孩不被性教壞》一書中說:「你不教男孩正確認識性,男孩就會被性教壞。」

因此, 在日常生活中,要對男孩展開性教育,藉助繪本、故事,結合具體事件,讓他們把尊重異性的理念牢記心間。

?? 父母恩愛,是給男孩最好的情感教育

心理學家格爾迪說:「父親的出現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

大量的研究資料表明,父愛在男孩的成長中起著重要的、不可取代的作用,對他們的智力、體格、情感、性格形成都有積極影響。

如果父親願意多抱抱男孩,認同男孩,會讓男孩喜歡做自己。

如果父親尊重並疼愛男孩的媽媽,媽媽欣賞並推崇男孩的爸爸,潛移默化中,男孩學會去尊重他人,愛護女性,養成紳士品格。

有位作家說過:「女性懂得自我保護,只能解決一半的問題,另外一半還得靠那些養男孩的父母去解決。如果他們沒有從小就引導兒子尊重女性,悲劇就會一直發生下去。」

送給自己,也送給所有男孩的父母,我們共勉之。

-End-

許小貓:高校教師,二孩媽媽。這裡有關於情感和育兒的交流碰撞,也有奇思妙想,和永不磨滅的好奇心。


推薦閱讀:

笑噴!爸爸帶孩子和媽媽帶孩子的差別……| 趣談
耍小聰明的孩子,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孩子?
專業的教育,共贏的體系,跨世紀為您展示不一樣的幼兒園
遊樂園裡的考古樂園是兒童成長最好的禮物
媽媽你真的愛我嗎?

TAG: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