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世紀初俄國歷史編纂學中的農業問題(5)

19—20世紀初俄國歷史編纂學中的農業問題(5)

來自專欄世界史通訊4 人贊了文章

革命前俄國形成的農業生產者的類型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真正意義上的「農場主」,這一問題出現在90年代初的歷史文獻中,當時舉行了「農業發展的現代觀點」研討會,在它的第二次會議上,討論了英國社會歷史學家Т.沙寧《定義農民》一書的基本觀點。研討會組織者,著名農業史學家В.П.達尼洛夫強調:「這個問題值得專門研究,因為我們現在對「農民」和「農場主」的概念十分混亂,這種混亂不僅表現在出版物里......在社會意識里更為混亂:在人的知識和交際中,許多事情取決於詞的使用,也就是取決於詞的清晰程度和與生活實際的相同程度。」研討會的參加者們詳細地討論了,這些概念的原則區別是什麼,對於俄國史不同階段和俄國不同地區而言,他們的特點是什麼。

Т.沙寧在自己的書中描寫了農民定義本身的研究遇到了哪些困難,因為,無論是西方的,還是俄羅斯的歷史編纂學分析中有影響的學派都反對這一問題的提出。並且,作者確信,為了研究農業社會現代化進程和進程的特點,首先為了研究大多數村社居民中法上的現實過程的特點,這一定義作為分析工具是必需的。在Т.沙寧看來,這個定義本身是這樣的:「農民是小農生產者,以家庭方式勞動,利用生產工具主要生產個人用品,同時,也為了完成自己對經濟政治政權管理者的義務而生產。」

這一問題提出的可能性在於,改革後某一時期,俄國農業居民中多大一部分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農民這個一般定義,——作為認識歷史的方法,這一定義為此而存在。В.П.達尼洛夫本人一直從自然需求實質來定義農民經濟,他完全擁護這一觀點的必要性,他舉了Н.Д.康德拉季耶夫在1910—1912年間作的統計,證明「在美國牧場發達的、儘管也是小型的商品生產和基本上是自然需求、只不過漸漸走商品化道路的俄國小農經濟之間差別很大。」研討會的其他參加者也強調,除了特別有說明力的經濟指標本身,革命前俄國農村存在著一系列與農民定義有關的性質特徵,這就能說明,俄國農業居民「農民性」 保留的程度比歷史編纂學分析中習慣上認為的要大。」

例如,Л.В.達尼洛夫使爭論參與者注意了書中的一個地方,書里強調「進行經濟活動時,不管農民是私有者、承租人、封建的持有人、還是國家土地的佔有者,農場都沒有改變。當然,這裡必須指出,這裡的農民不是作為社會階級,而是作為社會階層來定義的。遺憾的是,蘇聯史學界混淆了這兩個定義,因此,經常出現抽象、空洞的爭論。」

正如我們證實的那樣,關於改革後俄國農業制度中資本主義的發展程度、實現的可能性和潛在的可能性這一問題,十分複雜,沒有一個簡單的、單一的答案。當年,這一問題的研究很迫切,因為問題中包含著必要的信息,由於對農業資本主義的過渡理想化,這些信息對政策和意識形態的現代研究者們構成阻礙。1990年的教科書反映了我們上面所談到的方法和評價中的基本觀點。

在1927年В.И.維爾納茨基之子Г.В.維爾納茨基編寫的歷史教科書中,俄國農業資本主義巨大成就的觀點表達得最直接和令人信服,Г.В.維爾納茨基於1920年僑居外國。給美國大學生預先指定的教科書在美國多次再版,並在1997年在國內出版。作者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半個世紀內,在兩個尼古拉政府之間「民族經受了巨大的社會變革。尼古拉一世時期的俄國建立在農奴制基礎上,性質是國家社會主義。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使資本主義經濟在舊體制的殘餘中出現。」書中特別關注了1912年農民審判籍的重新審理和當地官員從前法律功能的喪失,作者認為,這是農奴制最令人反感的遺毒,隨著這種遺毒的消除,1861年農民解放公告的主要缺點和最痛苦的表現形式也消除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俄國逐漸成為「享有充分權利的公民的社會」。Г.В.維爾納茨基認為觸及了土地私有制領域的改變是根本性的,因為農民不僅保留了1861年得到的土地,而且得到了新土地。除此之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半個世紀內,農村居民社會結構中「根本性的變革」佔有一定地位,由於斯托雷平改革,村社被破壞了。為證實這一觀點,作者舉了不可信的數字:五百萬農戶主離開村社,遞交了申請請求分給他們土地:「俄國大踏步地向著小土地私有制前進。」

В.Г.秋卡夫金主編的歷史系大學生教科書中,提出了揭示這一問題的深思熟慮的方法。在第四章《改革後俄國農業經濟的資本主義發展(1861—90年代中葉)》中,對這一時期無疑地進行了資本主義進化作了廣泛的論證,證明了大經濟中由落後的體系轉向資本主義體系的經濟進步。給列寧的觀點——舊時的農民不僅「發生了分化」,而是完全被破壞了,不再存在,完全被新型的農民所代替——提出了根據。

為了儘可能地包括所有分析國家農業制度進化必須考慮的問題,作者合理地關注了問題的道德心理方面:「由於資本主義的發展,農民的道德和社會心理都在改變。像對暴利的渴望,貪婪,發財欲,自私這些特徵成為渴望發財和奴役別人的後果。貧困的農民和富裕的農民之間出現了差異。富裕的農民蓋上了鐵蓋的新房子,有了結實的傢具。調查表明,富裕的人吃的食物中,小麥麵包、肉、糖更多,而貧窮的人更多地吃黑麥麵包和土豆。根據服裝可以很容易地區分貧富。生活越來越分化。」

這樣一來,國內歷史編纂學分析中對俄國農業制度和改革後時期農業制度進化的普遍觀點就歸結為研究這個結構的資本主義成分。在不同的研究中,農民和地主農業中資本主義比重的評價也不盡相同而且區別很大。這可以在歷史教科書中找到反映。區別主要在於歷史編纂學分析各派代表在各自「農業制度」概念中所包含的因素和社會現實所包括的範圍。但是,正如我們力圖證明的那樣,與原則性區別相比,這些方法里有更多的共性,歷史學家主要結論的相似或區別所引起的激烈爭論,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被雙方新的論據和事實所中斷。對於提高科學探索水平而言,這種情況只能帶來好處。

結語

長期以來在蘇聯歷史科學中針對19世紀至20世紀初期農業改革問題佔有優勢的基本理論觀點都是與一個概念有關的,即專制制度在最近社會解放運動壓力的影響下被迫走向解放農民階級(的道路)。在貫徹實施改革時從統治階級一方而言的對不合邏輯、局限性以及階層階級的利己主義的深信是與這一點有很大關係的。在歷史編纂學中關於1861年改革準備和實施時期的「革命局勢」的概念產生了,當時,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樣,「統治者」不可能不進行某種改革,但是在那個時候又不可能進行根本的、革命性的改革。針對從上面開始進行的政府改革,如同是針對明顯帶有殘缺的改革觀點是深信在那個時期(從20世紀30年代過渡到蘇聯歷史編纂學研究甚至是更晚的時期)「革命局勢」現實存在的另一種角度,因為只有延緩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正常過程這些改革才能被承認,這個正常的過程導向危機情況的革命解決。在廢除農奴制情況下,資本主義代替封建農奴制度的統治被認為是這樣一種正常的過程。類似的這種分析觀點從整體上而言也被外推到斯托雷平政府的農業改革上,同時這已經是與開始代替參雜有大量農奴制殘餘,更確切地說是進步社會體制的資本主義聯想在一起。

在研究土地歷史問題時,上述的在「聯共(布)簡短方針」中被奉為典範的教條主義要素在其發展後期階段在國內歷史編纂學研究中被成功地克服了。在我們的一些非常著名的史學家例如Н.М.德魯日寧、П.А.扎昂契科夫斯基、А.М.安菲莫夫、И.Д.科瓦爾琴科、Б.Г.里特瓦克的一系列專著研究中(其中一些著作直到現今在歷史科學中仍然被認為是無與倫比的),對於實際資料的研究規模是如此巨大,以至於對經院學說而言已經沒有什麼位置了,這種研究規模迫使本質上以另外的方式來提出許多重要的問題。理論爭議要素、科學辯論要素,在這些要素的形式中,根據我們的觀點而言,只能是歷史編纂學研究中一些複雜的科學真理才能夠存在,重新在某個時期之後志同道合逐漸變成對國內歷史農業問題專家而言的很平常的事件。在這些爭論中那些路線顯露出來,沿著這些路線學者們的觀點、見解、信仰以及研究的觀點相遇了。

在自己的著作中我們極力展示的正是這些交火和衝突的路線,很明顯,這些路線照亮了真理的而非虛假的國家土地歷史問題。例如,由於對問題的劃分,我們認為著作的第一種劃分是重要的,展示了那種情況,這種情況由於問題的提出理由非常充足而是在歷史編纂學研究中形成的,這個問題是關於1859—1861年間俄國已經形成了的「革命局勢」。這個問題絕對不是空洞的,因為這個問題與嚴肅的基本理論概括潛力有關,這些基本理論概括對於歷史編纂學研究發展的早期階段蘇聯歷史編纂學研究而言是典型的。因此,帶著恰當的注意力去對一方面由М.В.涅奇金娜所引入的,另一方面是由П.А.扎伊恩其科夫斯基所引入到該論戰中的論據進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同時Б.Г.里特瓦克、А.С.尼馮恩托夫、Л.Г.扎哈羅娃以及其他的一些學者們也給這個爭論帶來了貢獻。

對於國內歷史編纂學研究而言將傳統偉大的1861年改革的前提條件綜合體展開(我們書寫這個要不帶引號而且要用大寫字母,就如同是在近期的專家們的著作中經得住有根據的術語)——經濟的、社會的、社會政治的——這種展開直接與改革的意義和特別的普遍評價有關。在這方面我們要指出И.Д.科瓦爾琴科和Б.Г.里特瓦克之間的一次非常富有成效的論戰,這次論戰是關於從改革經濟制約性解釋角度而言俄國經濟土地範圍內資本主義要素髮展的水平。怎樣計算改革前俄國農民經濟中土地資本主義的水平呢?每一位參與到對這個問題進行研究的史學家都引入了自己關於在解決這種計量最為複雜的任務時貨幣指數和自然指數之間的比例關係,同時還引用了自己在解決這個問題方面的經驗。И.Д.科瓦爾琴科流派所感興趣的是,隸屬於這個流派的學者、千米計量最新方法的感興趣的、痴迷的宣傳家,也就是說以在某種條件下社會日常生活某個領域內現實的、可能的歷史發展的模型數字、詳細的計算、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將回答呈獻給歷史複雜問題。由Б.Г.里特瓦克及其擁護者們的科學創作所提出的觀點以帶有文件根據的史料而與我們密切相關,經常是以沒有經過加工的千米計量法的方法,然而這些方法又為歷史學者(科瓦里欽科)在分析新經濟關係向革命前俄國農民經濟進行貫徹的水平時提供重要思想見解和修改意見奠定了基礎。

關於改革的經濟準備程度問題與其社會經濟方面是不可分離的,也就是說與改革前夕以及農村中出現新的富有和貧窮的社會類型以及村社內部剝削時農民階級的財產分化是分不開的。在這方面與И.Д.科瓦爾琴科、Б.Г.里特瓦克以及Л.В.米洛夫的著作一起(儘管最後一位研究的是國家土地歷史更為早些時期),當然了,這些著作不能單方面來迴避這個問題,Б.Н.米羅諾夫的研究經驗是尤其有趣的。米羅諾夫的關於19世紀上半葉農民階級村社內部的機動性高水平的基本結論在很大程度上與Т.沙寧的歷史社會學結論相似(作者專門在西方歷史編纂學研究中劃分出來的俄國農民階級「分期機動性」理論概念)使我們可以遠離蘇聯歷史編纂學研究的一些陳規模式,根據這些陳規模式富農階級作為剝削的資本主義方法和農村中新的社會關係的載體開始抬頭。

基本上И.Д.科瓦爾琴科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在對大量具有代表性的信息例如改革前農村農戶戶口普查信息進行研究之後,同時在這個基礎之上編訂了所謂的對比型模,這個結論獲得了俄國農村社會法令直觀的情景:貧農的數量不多,富農的比例實際上也不是很多而中農的數量則是巨大。此外,在生活中,貧農和富農實際上由於村社所固有的社會經濟過程生活方式而不可避免地淪落到最後一個範疇之內(中農)。因此,這裡所說的是19世紀改革前夕農民生活中的社會穩定高水平和某種動態平衡。

我們認為,存在自身的規律性,即不同的學者們在這一時期農村經濟過程和社會面貌方面的研究結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吻合一致的而且也是得到增強的,儘管存在理論方針和方法論觀點表觀的差別。在國內土地歷史編纂學研究中Б.Н.米羅諾夫是在這層含義上是獨樹一幟的,很明顯,他有充分的根據可以被認為是農民學的代表,但他並不是國內典範,國內典範的研究傳統在許多現代的歷史學者中發揚光大,甚至在西方的歷史學者中也是如此(國內典範的代表們的構想在20世紀90年代時在理論研討會《農業發展現代構想》上經常被討論)。區別在於,國內農民學基本上是想以民族學特性資料為根基而且有可能脫離概括性表述和圖表(可能是因為多餘在我們國內土地歷史編纂學發展前期階段中對這種公式化的影響和大範圍的推廣)。西方的農民學學者恰恰相反,他們不想依靠廣泛的經驗主義資料來對構想和概括進行表述。

也許我們還會將一種新的觀點稱作是1861年改革前期條件領域內現代研究的一個成就,這種新觀點是針對關於農民運動對改革者們壓力的問題,19世紀時這種壓力的頂峰,正如它被認為的那樣,發生在「革命局勢」時期。Н.Н.列辛科、Б.Г.里特瓦克、Г.А.卡福塔拉澤和В.К.雅存斯基所採用的一些專門的研究,在這些專門的研究中取得了所有那些社會作用切合實際形式的類型學和概括的富有成效的嘗試(或者甚至是不起作用),這些社會作用可以被歸結到「農民運動」的範疇之內。正如我們所想像的那樣,這些研究結果使我們談論一點,即在歷史編纂學研究中首先發生的是對作為對改革者來自下面的政治壓力的農民運動某種重新評價,而同時發生的是在對農民階級的要求進行分析方面某種思想上的指定性。關於大量農民運動參與者關於即將到來的「偉大自由」幻想的錫利亞式的狂想和虛構的、空想特點觀點對於那些歷史學者農業問題專家們的著作而言是一個很好的修正,在他們的著作中所指的是這些運動的反地主傾向,差不多是關於階級鬥爭的形式。

在國內土地歷史編纂學研究代表們的著作中,這些著作是專門為革命前時期和革命後時期的農民運動做著的,對關於農民階級對抗統治者和行政當局的行動、對抗與無作用相毗鄰的社會政治行動形式問題的研究是極其重要的,這些無作用是怠工、逃稅和逃避其它責任、損害、偷竊以及開小差等等。這種分析Б.Н.米羅諾夫、Б.Г.里特瓦克和Н.Н.列辛科的研究中出現了。

在著作的第二章解釋說明了一些原因,由於這些原因,改革的問題和「反改革」的問題在蘇聯歷史編纂學研究中長期以來一直不是太普及,而同時在這一時期在解決俄國土地農民問題的歷史中對這個問題的研究興趣恢復的前提條件也是如此。在這方面可以認為П.А.扎昂契科夫斯基的有重大價值的著作是史學家們的典範,我們國內和國外(其中包括很多美國的、丹麥的以及芬蘭的著名俄羅斯問題專家)很多著名學者的學生們都強調了這一點。在Л.Г.扎哈羅娃、Б.Г.里特瓦克、Е.Н.穆辛娜、В.Г.切爾努辛、П.Л.卡瓦年科以及其他的一些學者的研究中列舉了一系列實際的問題,這些問題使我們以新的方式來看待與農奴制廢除和這次大規模的政府行動結果法律增強的嘗試有關的俄國歷史事件的性質和含義。例如,很多研究者認為自己的職業責任是應當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對改革者們的研究上,既包括對自由主義派別的研究也包括對保守主義派別的研究,合理地認為首先是在歷史著作中出現的是對與改革和「反改革」的實施有關的事件客觀性質的重新評價。關於這段時期女區域主義者在國內土地歷史編纂學研究中看得非常明白,這尤其是因為移民政策的實施。

關於斯托雷平政府農業改革的實現問題也許在今天也是歷史編纂學研究中最普及和最現實的問題,儘管在這方面的歷史政論作品和政治政論作品中存在這某種騷動,它與關於當時和現在俄國改革概念中的多餘的直線式的對照有關,也許這種騷動平息了。在科學歷史編纂學研究中這裡已經很清晰地指出了兩種觀點,可以把這兩種觀點與電學中的勢差相對比,因為這兩種觀點之間實際上表現出的是分析過程的電流。在現代歷史編纂學研究中可以將П.Н.澤里亞諾夫、В.П.丹尼洛夫和А.М.安菲莫夫稱作是對改革徹頭徹尾的批判家。根據不同的觀點想法,這些學者們到底還是說出了合適的結語,這些結語是關於斯托雷平農業改革政策內在的殘缺、關於農業改革主要目的的徹底失敗以及對改革者和被改革者期待的欺騙。

這位非常著名的農業史專家В.Г.秋卡夫金帶著對廣泛表達手法的興趣令人信服地、論證充份地表述出了一種對立的觀點。他的觀點可以歸結為在這一時期政府土地政策的實施要比一開始所想的以及上述的論敵們所寫的要更加的細緻以及經過深思熟慮的。只是改革的客體事實上是更加複雜、繁瑣而且在其反應中則是更加不容易遇見的。然而,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向量則急速奔向進步未知的一面,這也體現在改革的實際結果中。最新的東西也被論敵們不完全地考慮到了,因為他們(論敵)是根據對關於毀壞村社作為改革的主要目的的不準確的援引為根據的。但是改革者們並沒有強硬地、根據政策的實施進程而提出這個目的,當時村社的剛強以及適應性逐漸變得越來越明顯了,這個任務被修正了而且村社也完全能夠與改革傳播者的主要任務共存—與農民土地規劃共存。並且在這方面政府政策從整體上來看也是很有成效的,但是政府政策也由於干涉了客觀環境(П.А.斯托雷平被暗殺將俄國捲入了世界大戰)而經受了一些失真。所陳述的В.Г.秋卡夫金的觀點與我們也有關係,同時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但是必須要承認,由這種觀點的研究批評家們所引入的論據在現代國內歷史編纂學研究中佔據著應得的位置。

在整個改革後時期農民運動的問題為了歷史編纂學研究而被我們劃分成一個單獨的主題,這是因為在國內歷史編纂學著作中這種研究的比重是非常巨大的。史學家們真正地寫出了一部巨著,這部巨著查明了能夠證明農民運動事實檔案文件,查明了農民運動事實的科學出版物以及對這些事實仔細的分析。就像是我們已經指出的那樣,在國內研究者的著作中採用了農民運動類型學的方法,那些由於保密、「沉靜」的特性以及無法比擬的巨大現實結果而沒有被引入到統計資料中的形式已經被表露出來。我們所引入的由Б.Н.米羅諾夫所提出的一個問題是將注意力集中本身多少有些值得的也是沒有預料的。這個問題是關於反對統治者行動的農民運動沒有像我們所想的那樣動搖政治制度,而相反卻鞏固了政治制度,這些運動作為疾病的徵兆,這些徵兆會及時地催促(人們)服用相應的藥物。

史學家們所引入的對比分析研究使(我們)可以確定概括以及歷史科學中對研究的一些中心問題的評價的新觀點。下面這些是其中的一些主要的:

國家土地政策在其所有的費用下是用於國家從危機法令下走出來,這種危機法令形成於19世紀中期,國家土地政策促進了俄國農民運動沿著現代化道路前進;

傳統的關於俄國在1861年前夕總體落後的論點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在歷史編纂學中是以關於市場關係在動搖封建主義方面的主導作用論點為基礎的。仿效時代精神,俄國政府還是尋找到了擺脫危機的路徑。

在確定現實形式的類型學和農民所有社會活動方面學者們避開傳統的概括性觀點是非常明顯的被注意到的。此時,農奴制的取消與農民運動的力量和規模是沒有直接聯繫的,就像是前面在歷史編纂學著作中所確定的那樣。

對於改革後期俄國村社而言,保障村社堅固性的內部穩定是非常典型的。此時,現代的研究者們不僅將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農民階層分化的過程上,同時還將注意力放在平衡和社會穩定的動態性原因上;

儘管在「全俄混亂」時期徹底的斯托雷平農業改革初期時間的選擇並不是非常的成功,但是,儘管斯托雷平農業改革對於農民而言有一些損失,但是這次改革畢竟是在俄國社會現代化的軌道之下進行的;

所做出的國內歷史編纂學研究中臨近21世紀初期改革後俄國土地關係基本問題的研究總結將會幫助(我們)表露出俄國土地歷史領域內歷史科學發展的最直接的前景。

國內改革後時期俄國農業史的研究文獻十分豐富而又多樣。這裡有著合理的原因。一方面,根據1897年的人口調查,農民占國家居民的96%,92%的俄國農業產品都是農民生產的。因此,任何一個思維正常的俄國人都明白,國家的社會史和經濟史,這首先就是農民史和農業關係史。另一方面,俄羅斯是一個大學文化水平很高的國家,具有愛國傾向的經濟學者、統計學者和民族學者不僅有願望,而且有可能對收集的文獻、證明和統計資料創造一個獨特的層次和寫一本農民生活的書。所有這些史料和文獻(在這裡我們必須記住俄國文學大師和作家對農民研究事業做出的貢獻)都為國家的知識階層(也包括政治家)提供了可能基本符合實際地評價19世紀末和上個世紀初期俄國的農業農民狀況。毫無疑問,這一切構成國內農民史研究的紮實基礎,並越來越有必要進行現在視野下的分析。

國內農民史發展還有一個組成部分。1920—1930之交,由於研究方法論的歷史回顧在實行集體化政策時期具有迫切性,這個問題在俄國農業問題研究文獻中,在全國範圍內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組織生產派遭到了毀滅,為首的一些傑出的學者的命運是悲劇性的。如何看待現在的,很久以前的和不久以前的農業農民問題,上層給了馬克思主義農業學家明確的規定和指示。一般政治的局勢使歷史學家選擇對於研究而言更具前景的,例如,與工業化和其他黨和國家政策未打擊的方向,或者,在階級鬥爭的範圍內描寫農業關係——包括實行斯托雷平改革期間的第二次社會革命。

關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農業制度問題,歷史文獻非常詳細地反映了以П.В.沃洛布耶維伊, А.М.安菲莫維伊和К.Н.塔爾諾夫斯基為首的新方向歷史學家和И.Д.科瓦爾琴科研究學派的對立。這首先是歷史學家本身的爭論,他們具有濃厚的興趣,從兩個方面例舉規模巨大、最具科學歷史問題代表性的事實和統計資料。我們非常遺憾地看到,當年,新方向在政治上失寵,但是不能不指出,這也加強了歷史同行和社會人士對這一派代表提出的論據的興趣。至於爭論的本質,正如我們指出的那樣,在雙方提出的問題中,可以看到許多共同點,因為關於革命前俄國農業制度本質概念,多種經濟成分支持者所依據的結構和反對者所傾向的資本主義發展的多階段性質可以看作同一現象的兩個方面(並且,這兩個方面完全不是相對立的)。然而,這隻適用於對革命前國家農業制度的分析。大概,由於實行新經濟政策和集體化,明顯偏離資本主義使多種經濟結構成為更相同的歷史分析方法。可能,這也決定了與之有關的農業史學派的失寵,因為,它懷疑在國家轉變為社會主義道路上的資本主義因素的意義和作用——而這正是蘇聯官方學說。

國內歷史編纂學對我們感興趣時期的農民村社的研究有著古老而又光榮的傳統。在農業關係的發展中,在實現改革後俄國政府的農業政策中,正確考慮村社因素的重要性似乎是毋庸置疑的。甚至權威的歷史證明,如馬克思在給В.查蘇利奇的回信中闡述的意見(特別是在回信的草稿中),都承認改革後時期村社進化所帶來的問題和矛盾及其複雜,專家對其專註研究非常必要。間接的證明是俄國政府賦予村社制度在實行改革家的改革後所有階段農業政策方針中的巨大意義。但是,我們上面用到「似乎」這個短語不是偶然的,因為,與正常邏輯和思維立場相比,國內歷史編纂學村社研究問題更複雜、更對立。

問題在於,對於20世紀初俄國革命前的政府而言,作為大多數的國家勞動人民的農民的村社組織因素是那麼的令人興奮,對於企圖把新經濟政策急劇地、悲劇性地轉變為集體化的斯大林政府而言也是那麼令人興奮。因此,在蘇聯史學不同的發展階段,村社的研究遇到了很大的阻礙。因為,村社在新經濟時期經濟和政治中、在改革前後農業合作的發展中起到的現實作用(而不是思想意識上記錄的作用)不可避免地處於這種研究的範圍內。除此之外,村社因素影響了對改革後農業關係的分析,引起了專家的爭論,不可能不爭論,也不可能有唯一正確的闡釋。因此,農業研討會「村民的村社組織」會議活動被行政手段制止了,我國一些著名學者的村社問題科學出版物也不合時宜。但幸運的是,國內歷史編纂學對這一問題的興趣仍然很高,發表了一些新的文獻和歷史研究。近期的作品中包括П.Н.澤利亞諾夫, Л.В.庫丘莫瓦婭, М.М.格羅美克, В.П.達尼洛夫, Л.В.達尼洛娃, В.В.卡巴諾夫的專著和文章。我們預測,由於很久以前(當然,不是按照歷史標準)和不久以前的制止和行政阻礙,近期內,國內歷史編纂學這方面研究的比重將增加。

最後,我們必須關注20世紀近幾十年來國外史學界對改革後俄國農業史問題的某些領先的研究。最近,俄國專家和他們的西方同行就這些問題的密切一體化逐漸成為重要的事實,經常舉辦國際研討會和會議,進行合作的研究項目,越來越多的西方俄國史專家,像Б.艾克洛夫, Р.梅尼克, Д.菲爾, Д.巴伊拉烏, Т.沙寧等的著作被翻譯成俄語。當然,在本書上面的章節中,研究和注釋了他們研究的內容,對國內外歷史學家的觀點進行了直接的比較分析。但是,佔優勢的意見是所有西方學者的著作、著作風格和歷史編纂學分析傳統具有明顯的特點。例如,英國歷史社會學家Т.沙寧的多數俄國農業史問題研究具有明顯的個人風格,可以說,在俄國史學界,甚至是在英國的俄國學中,都找不到類似的風格。美國М.列韋和Д.菲爾特的研究活動也是如此,他們的和其他作者的著作一起,都是我們進行歷史編纂學分析的對象。

在結束研究時,我們想作出一些結論來證實研究的迫切性和及時性。當然,我們不追求某種最終的結論和完全挖掘的性質,我們明白,由於問題極其複雜,國內外有關改革後俄國農業史文獻非同一般地豐富和多樣,部分重要的觀點需要進一步的考證思辨。首先,這是君主制度下的農業政策問題,土地關係的進展問題,其中包括農民的土地使用和土地結構。我們建議,這些問題將成為我們專門歷史編纂學分析的對象。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中文專著

[1]曹維安.俄國史新論——影響俄國歷史發展的基本問題.[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2]趙士國.歷史的選擇與選擇的歷史——近代晚期俄國革命與改革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6.

[3]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M].商務印書館,2009.

[4]陶慧芬.俄國近代改革史.[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5]陳之驊主編.俄國沙皇列傳[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

[6]蔣璐.俄國文史採薇[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3.

2. 中文譯著

[1]邁克爾.斯坦福.歷史研究導論[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

[2]威廉.德雷.歷史哲學[M].北京,三聯書店,1988.

[3]M.C.萊蒙.歷史哲學:思辨、分析及其當代走向.[M]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4]傑弗里.弗里登.20世紀全球資本主義的興衰[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尼古拉.梁贊諾夫斯基.俄羅斯史(第七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沃爾特.莫斯.俄國史(1855—1996)[M].張冰譯,海南出版社,2008

[7]1861年俄國農民改革(法律文獻彙編),[M]莫斯科1954年俄文版.

[8]R.派普斯.俄國革命.[M].紐約,1990,英文版.

[9]M.拉伊夫.獨裁下的嬗變與危機[M].學林出版社,1996.

[10]傑弗里.霍斯金.俄羅斯史(第二卷),李國慶,宮齊等譯,[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3.

[11]В.И.維佳賓院士、Г.П.茹拉夫廖夫院士主編.經濟學通論(政治經濟學):教科書,莫斯科,1995.

3. 中文論文

[1]A.H.梅杜舍夫斯基.20世紀初俄國革命歷史編纂學的基本問題[J].俄羅斯研究,2011(3).

[2]張廣翔.斯托雷平農業改革的幾個問題.[J]史學集刊,1992(4).

[3]張廣翔、王學禮.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農業發展道路之爭.[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6).

[4]張廣翔.俄國農民外出打工與城市化進程.[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6).

[5]張廣翔. 斯托雷平農業改革的幾個問題.[J]史學集刊.1992(4).

[6]張廣翔. 德國學者關於俄國1861年改革研究述評.[J]世界歷史.2000(4).

[7]杜立克.俄皇亞歷山大一世的政府自由主義[J].鄭州:史學月刊,1993(3).

(二)英文部分

[1] Bell D.The Caltural Controdictions of Capitalism[M].,1976.

[2] Toffler A.The Third Wave[M].,1980.

[3] Baudrillard J.The Mirror of Production[M].,1988.

[4]Bell D.The Caltural Controdictions of Capitalism,[M]1976.

(二)俄文部分

1. 俄文專著

[1]Флеровский Н.(Берви В.В.).Положение рабочего класса в России.[M]М.,1938.

[2]Чаславский В.И.Земледельческие отхожие промыслы в связи с переселением крестьян.[M]СПб.,1875.

[3]Гвоздев Р.Кулачество-ростовщичество.Его обществен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е значение.[M]СПб.,1898.

[4]Гвоздев Р.Кулачество-ростовщичество.Его обществен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е значение.[M]СПб.,1898.

[5]Ковальченко И.Д., Селунская Н.Б., Литваков Б.М. 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строй помещичьего

[6]хозяйства Европейской России в эпоху капитализма. Источники и методы изучения.[M]М., 1982.

[7]Ленин В.И.Развитие капитализма в России//Ленин В.И.ПСС.Т.3.[M]М.,1971.

[8]Миронов Б.Н.Благосостояние населения и революции в имперской России:XVIII-начало XX века.[M]М.,2010.

[9]Илюшечкин В.П.Теория стадийного развия общества(история и проблема))[M]М., 1982.

[10]Щегло.В.Крестьянское хозяйство и 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ые рабочие.[M]СПб.,1907

[11]Маслов П.П.Аграрный вопрос в России.[M]СПб.,1905-1908.

[12]Скворцов П. Итоги крестьянского хозяйства на южном трехпольном черноземе // Юридический вестник. 1891. Том VIII.Книги первая и вторая.

[13]Миронов Б.Н.Социальная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 периода империи(XVIII-началоXXв.)[M]СПб.,1999.

[14]Рязанов.В.Т.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е развитие России.Реформы и российское хозяство в ⅪⅩ-ⅩⅩвв.),[M]СПб.,1998.

[15]Дроздов И.Г.Заработная плата 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ых рабочих до и после Октября.[M]Л.,1930.

[16]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ые и 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е сведения по материалам,полученным от хозяев.СПб.,1892.Выпуск V.Вольнонаемный труд в хозяйствах владельческих,передвижние рабочих,в связи с статистик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м обзором Европейской России в 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ом и промышленном отношениях.[M]Л.,1930.

[17]Корнеев В.В.Феномен кулачества в дореволюционной России:Опыт историко-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й реконструкции понятия.М.,2013.С.51-54.

[18]Ковальченко И.Д., Селунская Н.Б., Литваков Б.М. 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строй помещичьего хозяйства Европейской России в эпоху капитализма. Источники и методы изучения.[M]М., 1982.

[19]Анфимов А.М. Крупное помещичье хозяйство Европейской Россий (конец ХТХ -начало ХХ века).[M]М., 1969.C.188.

[20]Защищенная в 1998 г. кандидатская диссертация Т.В. Сачук, несмотря на свое название, не содержит в себ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сущности и содержания собственно рынка труда России и представляет собой краткую характеристику некоторых элементов фзрщевавшейся инфраструктуры рынка труда. См.: Сачук Т.В. Рынок труда в России в последней трети XIX —начале ХХ вв. Диссертация на соискание учебной степени кандидата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х наук. [M] СНб., 1998.

[21]Анфимов А.М. Крестьянское хозяйство Европейской России. 1881-1904 гг.[M]М., 1980.

[22]Анфимов А.М. Крупное помещичье хозяйство Европейской Россий (конец ХТХ -начало ХХ века).[M]М., 1969.379

[23]Шанин.Т.Революция как момент истины.Россия1905-1907гг.-1917-1922гг.) Шанин.Т.Посткриптум:),[M]М., 1980.

2. 俄文論文

[1]Рындзюнский П.Г. Пореформенное помещичье хозяйство и капитализм (К проблеме взаимоотношения укладов в капиталистической России)//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 капиталистической России.Проблема многоукладности.[J]Свердловск.1972:69.

[2]Анфимов А.М. Неоконченные споры //[J]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 1997.

[3]Анфимов А.М. Неоконченные споры //[J]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 1999. № 5, 6, 7, 9.

[4]Кондратьев Н.Д. Большие циклыконъюнктуры// Вопросы конъюнктуры. 1925. Т.1. Вып.1.

[5]Кондратьев Н.Д. Мирное хозяйство и его конъюнктуры во время и после войны.Вологда, 1922; [6]Кондратьев Н.Д. Спорные вопросы мирного хозяйства и кризиса//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ое хозяйство.[J]1923. №.4-5.

[7]Володин А.Ю. Фабричная инспекция в России (1882-1904 гг.) // Отечествениа история. [J]2007. №1.

[8]Володин А.Ю. История фабричной инспекции в России 1882-1914 гг. [J]М.. 2009;

[9]Цитульский В.Ф. Становление и развитие отношений социального партнерства в сфере труда в Российской империи: Монография. [J]М., 2012.

[10]Ташбекова И.Ю.Правовое регулирование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 фабричной инспекции в России в конце ХIX-начал ХХ вв. Автореферат диссертации на соискание ученой степени кандидата юридических наук. [J]М., 2006.

[11] Напалкова И.Г. Рабочий вопрос в России в XIX-начале XX века; традиции социального патернализма. Автореферат диссертации кандидата исторических наук. [J]Саранск, 2005.

[12]Глазунов С.Р.Формирование владимировского отряда фабричных инспекторов (1882-1900гг.) [J] hist.msu.ru/Labs/Ecohis.

[13]Шильникова И.В. Заработная плата в системе стимулирования труда рабосих Ярославской большой мануфактуры в начале XX века//Предприниматели и рабочие России в условиях трансформации,посвящённой памяти профессора.Ю.И.Кирьянова.Кострома,[J]2003.Часть 1.

[14]Запорожченко Г.М.,Городская и рабочая потребительская кооперация Сибири в 1864-1917 гг.[J]Новосибирск,2004.

[15] Ашмарина С.В.Страхование рабочих в годы перв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ы//Предприниматели и рабочие России в условиях трансформации общества и государства в XX столетии.Материалы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 научной конференции,посвящённой памяти профессора Ю.И.Кирьянова.[J]Кострома,2003.Часть I.

[16]Ашмарина С.В.Социальное Страхование рабочих в России в конце XIX-начале XX вв.(На материалах горнозаводских предприятий Урала).Автореферат диссертации на соискание ученой степени кандидата юридических наук.[J]М.,2002.

[17]Морозов А.В.Больничные кассы и страхование рабочих в Казанской губернии 1912-1919.Автореферат диссертации на соискание ученой степени кандидата исторических наук.[J]Казань,2000.

[18]Морозов А.В.Страхование рабочих от несчастных случаев в Казанской губернии.Конец XIX в.1919 г.[J]Казань,2003.

[19]Герасюнина Ю.Н.Страхование рабочих от несчастных случаев в России в конце XIX-начале XX в.Автореферат диссертации на соискание ученой степени кандидата исторических наук.[J]Саранск,2004.

[20]Борисова А.В.Социальная политика на текстильных предприятиях Ярославской губернии в начале XX в.//Предприниматели и рабочие России в условиях трансформации общества и государства в XX столетии.Материалы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 научной конференции,посвящённой памяти профессора О.Ю.Фабричные поселки ЦПР:социальная деятельность местных Предпринимателей в начале XX века//Там же.Часть II.

[21]ПавловаО.К.Благотворительность как форма социальных отношений между государством,предпринимателями и рабочим[J]М.,1999.

[22]Носач В.И.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ые союзы России(1905-1930).СПб.,2001;История профсоюзов России/Под ред.проф.Н.Н.Гриценко.[J]М.,1999.

[23]Потолов С.И.Власть,предприниматели и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ые рабочие организации России в начале XX в.(Проблемы законодательства и административной практики)//Предприниматели и рабочие России в условиях трансформации общества и государства в XX столетии.Материалы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 научной конференции,посвящённой памяти профессора Ю.И.Кирьянова.Кострома.[J]2003.Часть 1.

[24]Цитульский В.Ф.Становление и Развитие отношений социального партнёрства в сфере труда в Российской империи:Монография.М.,2012;Потолов С.И.Петербургские рабочие и 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 накануне революции 1905-1907 гг.Собрание русских фабрично-заводских рабочих г.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а//Рабочие и 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 в эпоху реформ и революций 1861-февраль 1917 г.[J]СПб.,1997.

[25]Зимина Т.В.Артель как форма внутрипроизводственной демократии(опыт исторического анализа производственных артелей на Урале)//ЭКО.2004.No 5.С.161-177;Белоновская А.М.Оценка значимости исторического опыта производственных кооперативов(артелей)в современной хозяйственной практике//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журнал.2010.No 18;

[26]Новиков И.А.Артели в России во второй половине XIX-начале XX в.: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сущность и ее трансформация.Автореферат диссертации на соискание ученой степени кандидата исторических наук.[J]Томск,2011.

[27]Большаков В.П.О том,чего не было.Раздел 7.「На началах добра и истины"(производственные и потребительные артели//http://istprof.atlabs.ru/578.h

[28] Полянская Т.М.Отхожие промыслы крестьян Московской губернии в концеXIX-начале XXвв.Автореферат диссертации на соискание ученой степени кандидата исторических наук.[J]М.,2008.

[29]Зайнетдинов Ш.Р.Рабочий класс в социальной структуре российского общества(по материалам переписей населения 1897-1934 гг.)[J]Уфа,1997.

[30]Посвятенко Ю.В.Развитие хлопчатобумажной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 Верхнего Поволжья:численность,состав,положение(1861-1914 гг.).Автореферат диссертации на соискание ученой степени кандидата исторических наук.[J]Иваново,1999.


推薦閱讀:

《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不僅僅是講歷史
愛琴海畔的王朝——曇花一現的塞薩洛尼卡帝國(二)
【實用文】俄國居留考試歷史題Q&A
【翻譯】巴西爾時期的政治精英3:996年新律——怎樣扳倒舅姥爺並成為政治核心
復讀希波戰爭

TAG:20世紀 | 世界歷史 | 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