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歐洲沒有誕生大型互聯網公司?

為什麼歐洲沒有誕生大型互聯網公司?

來自專欄科技語冰15 人贊了文章

1. 互聯網本身起源於美國,由以矽谷為核心的地帶向全球擴散。而歐洲擁有和美國相近的社會形態和經濟發展水平。互聯網具有高滲透性,具備先發優勢的美國互聯網巨頭很容易剿滅歐洲本地的競爭對手。再加上美國天生的英語優勢。

2. 人口規模。歐盟的總人口數是 5.13 億。這意味著許多國家的人口數只有幾百萬,即便德國擁有歐盟最多的人口,也只有 8270 萬,這相當於中國北上廣深人口數總和。如果只在一個歐洲國家做互聯網,市場不夠大,不足以支撐創業者給投資人講故事,畫大餅,所以給投資人講創業計劃瞄準的一定是歐洲。

3. 文化割裂。歐盟是由 28 個國家組成,正式官方語言有 24 種。雖然歐盟實現了貨幣統一,但是每個國家都保留著自己的語言和文化。由於語言的差異和文化審查,歐洲本地的互聯網公司不僅需要符合每個國家的規範,還要注重歐盟的統一規範。由此,對外發展成本實在太高。比如你想做一個新聞APP,需要做 28 個版本,還要符合當地政治文化,短時間內實在困難。所以有的歐洲互聯網創業者甚至選擇先攻北美市場,再反攻歐洲大陸。

4. 歐洲國家福利高,相應的稅收也高。高福利容易讓人滿足於現狀,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民眾創業的意願。而高稅收加重了創業的負擔,另一方面,歐洲的人員工資支出也很高。

除了創業意願低,創業環境也不樂觀。據報告,歐洲公司每個階段的融資額都低於美國公司,兩輪融資間隔的時間也長於後者。

尤其是在 TMT 領域,歐洲的風投數量要遠小於中國和美國。歐洲的投資人總體相對偏保守,期望創業者能夠實現盈利才逐漸投入資金。

這在中美是不可想像的,亞馬遜上市 6 年後依然持續虧損,貝佐斯在這種情況下還毅然選擇發行二十億的債券繼續投入建設倉儲物流系統。

情況類似的是國內即將謀求上市的美團也一直沒有實現盈利,去年整年虧損了 29 億。

由此造成的一種局面是,等歐洲互聯網公司成立兩三年開始實現盈利的時候準備去拉風投,中國的拼多多已經利用這個時間從創立到上市了。

也正是由於這種不易融資的創業環境,歐洲的許多創業公司偏向於 2B 業務,偏向於為企業提供各種在線服務,因為 2B 業務比起 2C 業務有更為穩定的現金流,但這種業務也更保守。

5. 歐洲人對於互聯網的依賴遠不如中國。

在社交方面,歐洲人更偏向於面對面的社交,也不太喜歡宅在家裡玩手機。

購物方面,歐洲人喜歡體驗式消費。比如英國購物普通不收費的物流要三天,網上買的價格並不會和實體店有多大差別。並且商場一般離自己很近,有時候實體店打折更多。所以很多在中國看來自然而然的服務其實並不是他們的實際需求。

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歐洲人手機上的 APP 豐富程度比亞洲少得多。

由此可見,互聯網對歐洲人生活的滲透遠不及中國。


為什麼是中國而不是歐洲誕生了大型互聯網公司?

首先,顯而易見的就是市場規模。中國人口為 13.8 億,網民數量在 7.7 億左右。已經超過了歐盟的總人口。

中國在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形成了大一統的市場,中國提供了一個體量更大,更有市場的土壤。

不同於歐洲文化的碎片化,中國既能統一監管,又能統一文化和語言。這是中國互聯網公司能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中國依靠本土就可以可以誕生像騰訊、阿里這樣的巨頭,小米,頭條這樣的獨角獸,甚至都不用出海,就已經支撐得起幾百億、幾千億美元的估值。

這對歐洲來說是不可能的。

此外,歐洲資本的保守也使得其很難面向消費者和用戶,而中國的很多創業都是面向消費者和用戶,或者是連接用戶與服務商兩端的平台。

而互聯網集中體現在即時通訊、電商和搜索等領域,這些沒有 2B 業務是發展不起來的。

當然,中國的貿易保護政策也給本土的互聯網公司提供了莫大的幫助。因為 Google、Facebook 等美國巨頭入華受到阻礙,給了更多類似騰訊阿里這樣的本土企業發展壯大的時間和機會。

而歐洲對互聯網行業則缺乏對應政策的保護,也正是這種缺失,使得美國互聯網巨頭完完全全的滲透進歐洲市場,使得歐洲的互聯網公司只能在本國小富即安。


推薦閱讀:

匆匆的歐洲之行
中美貿易戰加劇?沒關係,我們還有英國盟友!
對歐洲經濟問題的幾點看法
歐洲、歐盟國、申根國、歐元國 、北約歐洲成員之間的錯綜複雜的關係
歐洲最高貴的王族血統

TAG:科技 | 互聯網 | 歐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