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聖馬丁學院| 未來材料與設計幻象

中央聖馬丁學院| 未來材料與設計幻象

31 人贊了文章

關於中央聖馬丁設計學院的眾多專業設置,很多人可能從原英文專業名稱上,很難理解這些「奇怪的」、「小眾的」意義。在我看來,中央聖馬丁的這些奇形怪狀的專業名稱其實更多的是一種前沿的、未來的設計認知,或者說,用某種方法論去研究與實現一個專業領域的深度挖掘。

比如以上是一些具體的專業名稱設置

但是其實這些專業都是有非常明確的領域劃分的,比如我研究生時期讀的Narrative Environments(敘事性環境), 是歸Spatial programme里的,而Culture, Criticism and Curation(傳說中的ccc)是歸Culture and Enterprise programme中的。兩個專業都可以策展甚至兩專業有些合作項目,但是研究以及主攻的領域是完全不一樣的,運用的學科邏輯也非常不同。

而這裡是中央聖馬丁的方向設置,更為偏大系的概念

專業很多,簡而言之一個詞我認為是「前沿性」。

今天主要來講講未來材料這個專業。

MA Material Futures(未來材料)是中央聖馬丁學院的碩士研究生課程。與其他眾多藝術設計課程不太相同。MA Material Futures課程非常強調工藝,科學,技術與設計的聯繫,課程具有相當強的開放性與包容性:時裝,建築,工業產品,數碼行業等都是課程所涵蓋的研究議題。所以你會看到廢棄的生活垃圾,工業廢物,石頭,食物,甚至是人類的排泄物都是MA Material Futures課程的研究對象。

如果說以上是對材料(Material)本身的探究,那麼對未來(Futures)的思考又是如何體現的呢?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明白另一個問題:如何定義「未來」?或者說,在MA Material Futures課程這裡,我們是如何去界定它的?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說,「你不需要去預測未來,只需要去選擇一個未來,一個好的,有益的未來。比起去預測一個壞的未來,更好的辦法是去創造一個好的未來。」 而這,正是MA Material Futures課程所進行的。通過觀察和分析今天的生活,思考我們如何獲得可持續的明天。今天我們遇到的危機是什麼?它們何去何從?如何在未來加以解決?MA Material Future課程在做提問者的同時,更多時候是一個思考問題解決方式的先行者。一如阿西莫夫所言。

在介紹MA Material Futures 2018年畢業展之前,為了幫助大家更容易理解這些作品,我想先向大家簡單介紹兩個設計理念:Design Fiction和Speculative design。這兩個設計理念被提出來的時間不算長,到目前為止並沒有一個官方,明確的中文譯名。曾被譯作過:「想像設計」,「推測設計」,「設計幻象」等等。我覺得「設計幻象」是比較貼切的翻譯。嚴格來說,這兩個設計理念並不完全一致,但是二者有相當多的重合與交叉,所以在這裡我把它們結合起來介紹。「Fiction」一詞在英文中除了「小說」以外還有「虛構」的意思,而「speculative」意為「推測的,思索的」。可以簡單的理解為通過設計的方式去想像,推測,去構建一個故事。但需要強調的是,它並不是空穴來風的「想像」和「推測」,而是設計者建立在對現實的大量研究之上得到的結果。同時,用設計去創造一個充滿想像力甚至是疏離的情境和敘事對「設計幻象」來說也是尤為重要的。「設計幻象」常常是藉助另外一個設計理念「Diegetic Prototype「(敘事物件)進行表現。如果說小說是用文字去搭建一個想像的世界,那麼「設計幻象」往往是藉由設計物去進行敘事,而這個設計物就被稱為「Diegetic Prototype」。它與普通的設計物品的區別在於,「設計幻象」的設計物常常具有高度的「思辨性」(critical thinking),當然敘事性也是它必不可少的特點。

(未來會有關於此方面的專文闡釋)

不過今天主要還是要以未來材料專業為主。我主要找來了2018新鮮出爐的Material Futures 畢業作品,借作品給大家深度剖析這個專業的研究方向。

多!圖!

1.

This is grown--Jen Keane

「現代生物技術」在當下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辭彙了。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未來的生物技術會是什麼樣的呢?Jen用她的作品This is grown探索了未來生物技術的可能性。Jen稱其為「生物導向的材料設計」。她將現代工業紡織與生物技術結合起來,開發出一種全新的技術--「微生物編織」。這種技術通過操縱細菌的生長過程,,將細菌和酵母菌等微生物結合,優化細菌纖維素的自然特性,從而創造出一種新的混合材料。這種混合材料是強韌的、輕質的,而且是可定製的納米級材料。這項技術不僅有助於我們以此取代不環保的石化合成纖維紡織,還是改變我們目前合成纖維面料製作方式的全新嘗試

2.

Foreign Garbage --Katie May Boyd

Katie在她的作品「Foreign Garbage」中開發了一種全新的技術,這種技術用於把包裝廢棄塑料--聚苯乙烯(Polystyrene)回收加工製作成為環保工藝品--「招財貓」。廢物回收的再設計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個非常熱門的設計主題。然而Katie希望通過「Foreign Garbage」這個項目除了探索廢物再設計技術本身之外。更多的是引起大眾對垃圾製造的反思。在2017年之前,英國有30%的垃圾依靠中國進行回收處理,隨著中國對垃圾進口的限制,英國不得不面臨棘手的垃圾處理問題。這也是垃圾全球流通的背後的現實:發展中國家生產商品,商品進入到發達國家,發達國家製造垃圾,這些垃圾再進入到發展中國家進行處理回收。在這條垃圾流通鏈的背後,過度購買是造成浪費的主要原因。Katie希望運用這一些列的加工再生產過程來隱喻全球範圍內塑料製品的浪費現狀,並呼籲大眾反思這種因過度購買引起的浪費。

3.

Desires of the Flesh—Cathrine Disney

你有沒有想過也許「吃肉」是一個關乎道德和哲學的問題。Cathrine的作品Desires of the Flesh正是探討我們對於「吃肉」的慾望。「作為一個素食主義者,如何滿足自己對吃肉的慾望呢?」 Cathrine的研究始於這個看似相悖卻十分值得思考的問題。它希望通過設計創造一種「肉食體驗」來滿足人對肉食的原始慾望。特別是對素食主義者,她希望在拋開道德的束縛下,盡情地去享受「吃肉「的快感。壓抑慾望或許不是最好的方式,她希望我們可以直視,甚至盡情去享受這種對肉食的慾望,通過對這種慾望的重新定義,從而過渡到一個更可持續的健康的非暴力肉食時代。

4.

This is Urine—Sinae Kim

我們每個人每天大約「生產」2升左右的尿液,全球有超過70億的人口。這就意味著,每天全球有超過100億的尿液被「生產」。Sinae 希望用她的作品來探討如何把人類的尿液作為一種潛在可利用的物質。在This is Urine這個項目里她把尿液加工製作成了陶瓷。為此她嘗試了許多試驗,例如使用尿液進行礦物提取,添加粘土製成陶瓷的土胚,蒸餾尿液製成天然釉料,最終她成功製作出了這批陶瓷作品。她希望通過這個作品引起我們的反思,尿液是一個巨大的原始資源,但是僅僅因為倫理和社會的成見,我們覺得它是噁心的,就把這些自然資源浪費了。

5.

Pink Chicken Project -- LINNEA V?GLUND

LINNEA V?GLUND的作品探討的探討了生物基因技術對於食物的影響。不過她不僅僅關注於這項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同時也關心這項技術的直接作用者---我們的食物。我們每年被殺和食用大約600億隻雞的骨骼會保留在岩石層中,並留下痕迹。她設想運用CRISPR基因技術將雞變成粉紅色,以此作為對生物基因技術影響的隱喻。她計算了並演示了這個基因將怎樣影響其他正常的雞:再數年後,這些基因會慢慢使所有的雞都同化成為粉色。而這一切都會像罪證一般伴隨著這些雞的粉色骨骼永遠保留在地殼中。她希用這個作品來喚起公眾對技術濫用的思考。

6.Myself, my life and my trash-- Chih-Chia CHANG

「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斷廢棄物品的社會裡」設計師Chih-Chia CHANG相信。而她的作品Myself, my life and my trash正是契由這個想法發展而來的。CHANG認為我們理解和定義廢品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自己本身,而事實上我們需要為自己的消費和浪費承擔相應的責任。於是CHANG以她自己作為藍本,描繪了未來廢棄物品再創造的可能性。她把自己日常丟棄的廢品收集起來,經過分類整理,加工成新型複合材料與工藝品。CHANG堅信崔拉·夏普(Twyla

Tharp)所言,「每一樣東西都是原始材料。每樣東西都是有關連的。每樣東西都是有用處的。每樣東西都能夠納入我的創造力。但沒有適當的準備,我沒辦法看見,保存,以及使用它」。

以上是關於未來材料專業我比較喜歡的作品。我想,很多作品的出發點都有一個共性,就是關注一個更加可持續化的未來,尋找更多的材料去解決當下的社會問題,或著去揭露、發掘未來的某些社會性衝突。

以上幾個作品的視頻由於大小原因無法上傳成功,另外,更多關於聖馬丁夏季展覽的資料由於篇幅有限,也無法一一呈上,感興趣的同學朋友可以留言或留下郵箱。

下期開始會系統講關於設計的方法。從[調研]開始。敬請期待。


推薦閱讀:

【作品集中營】關於平面設計作品集,不得不說的小秘密~
MICA馬里蘭藝術學院丨Top school院校指南
藝術作品集DIY·240天·被RCA皇家藝術學院破格錄取
Fashion Portfolio如何開啟「跨界」模式?
講講Parsons最繁忙最受歡迎的special room

TAG:作品集portfolio | 藝術設計 | 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