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凡·巴托雷與利沃尼亞戰爭反擊戰——正說波蘭史(十七)
來自專欄歷史⑨課66 人贊了文章
斯特凡·巴托雷 Stephen Báthory,他是匈牙利大貴族巴托雷家族(Báthory family)的一員。其父斯特凡八世早年被任命為特蘭西瓦尼亞輔政大臣,在災難性的莫哈赤戰役(1526)後,因擁立約翰·扎波利亞為王有功,被任命為特蘭西瓦尼亞半獨立公國總督。其母為貴族凱瑟琳·特麗格迪。此外,他還有一位侄女伊麗莎白·巴托里,因殘酷暴虐而得名血腥伯爵夫人。
他出生於1533年9月27日,於1586年12月12日病逝(53歲);1575年12月14日參加波立聯邦國王選舉,1576年5月1日加冕;特蘭西瓦尼亞大公爵:1571年5月25日至1586年12月12日;波蘭國王兼立陶宛大公執政:1576年5月1日~1586年12月12日(10年);
巴托雷在1570年擊敗了他的競爭對手加斯帕·博克斯,贏得了特蘭西瓦尼亞大公的頭銜。他被推舉參加1575年波立聯邦國王的選舉,成功後於次年加冕。執政初期,波蘭百廢待興,叛亂此起彼伏。他通過建立相對強大的王權來鞏固自己的地位,短時間內成功鎮壓和平息各地叛亂。他親自實施軍事改革,將波蘭本土騎兵與匈牙利驃騎兵融合,一手建立了後來威震東歐的波蘭胡薩羽翼騎兵部隊。面對伊凡四世的入侵,他發起強力反擊,連戰連捷,重重挫敗俄國的擴張計劃,收回所有失地。後一路反擊進入俄國境內,普斯科夫圍城戰,迫使伊凡四世求和,將利沃尼亞地區併入波立聯邦版圖。1579年,在巴托雷的無私贊助下成立了維爾紐斯學院,也就是今天的維爾紐斯大學。儘管他的統治只有短短10年,但他依然作為波蘭歷史上最強大和成功的統治者留名史冊,為波蘭留下了無數遺產。人們對巴托雷最大的印象就是他匈牙利風格的皮帽和輕騎兵軍刀「斯扎布拉」(Szabla),他在位期間努力提升王權,試圖將波蘭變成君主專制政體,但可惜以失敗告終。在波蘭淪亡時期,斯特凡·巴托雷作為強大武功的典範備受尊崇,成為那個年代波蘭民族反抗異族統治,爭取民族國家復興的標誌。
- (需要說明的是,匈牙利語中人名是姓氏在前,名字在後,也就是說在匈牙利,你應該叫他巴托雷·斯特凡,在本文我還是按照姓後名前的順序寫。)
波立聯邦皇家選舉(1576年)和政治聯姻
1571年,上任特蘭西瓦尼亞大公去世後,巴托雷憑藉著較高的聲望與地位成為了下一任統治者。1575年10月3日,波立聯邦大主教雅各布·烏尚斯基在華沙舉辦了新一屆瑟姆大會,意在討論下一任國王的人選。熱門的候選者是:西吉斯蒙德二世的親妹妹,安娜·雅蓋隆、特蘭西瓦尼亞大公斯特凡·巴托雷、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二世。除此之外,瑞典國王約翰三世和波蘭大貴族楊·澤莫伊斯基也是候選人。
1575年11月8日,選舉正式開始。參議院更願意支持馬克西米連二世,而眾議院則更加偏向巴托雷和安娜。經過漫長的口水戰,12月12日,在教皇的授意下,烏尚斯基單方面宣布馬克西米連二世為波立聯邦國王。但這一舉措馬上遭到了波蘭貴族的強烈反對,波蘭貴族認為馬克西米連二世並不能真正為波立聯邦的謀福利,他的統治重心不可能從神羅轉移到這裡。因此,性格更加沉穩,而又表現出不錯統治手腕的巴托雷在施拉赤塔中贏得了越來越廣泛的支持。
次年2月1日,巴托雷當選國王已是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的事,也就在此時,支持他的大貴族楊·扎莫伊斯基建議他迎娶安娜·雅蓋隆,來獲得更加穩固的政治地位,儘管她比他大了整10歲。2月8日,巴托雷在某個教堂簽署《亨利條約》,並宣誓要奪回被伊凡四世佔據的土地。4月18日,巴托雷和隨從離開特蘭西瓦尼亞,進入克拉科夫,5月1日,他與安娜·雅蓋隆結婚,並加冕為波蘭國王兼立陶宛大公。安娜·雅蓋隆 Anna Jagiellon 波蘭雅蓋隆王室的最後一員。她的父親是波立邦聯國王老西吉斯蒙德一世,母親是王后博娜·斯福爾扎。因終身未生育子嗣,她去世後,雅蓋隆家族宣告滅亡。
·她出生於1523年10月18日,去世於1596年9月9日(72歲)
·波蘭女王兼立陶宛大公爵夫人:1575年12月15日~1587年9月18日。安娜的哥哥西吉斯蒙德二世去世後,波立聯邦進入空位期,而具有高貴血統的安娜·雅蓋隆成了王位的有力繼承人選,但波蘭貴族反對她涉足政治舞台。後來,法國瓦盧瓦家族的亨利三世前來競選聯邦王位,風度翩翩的亨利對安娜表達了十足的愛意,安娜因此對他頗有好感,兩人的婚姻也被提上了日程。在她的鼎力支持下,亨利三世當選國王,然而後面發生的事大家也知道,亨利三世當選國王后,立刻對安娜的婚事表達了迴避和拒絕的態度。安娜感到自己被騙,怒不可遏又無可奈何,後來亨利體驗了1年國王生活後就逃回了法國,王位再度空缺,1575年,瑟姆議會將亨利的國王頭銜廢掉。安娜希望自己可以加冕國王,但這受到了極大的阻力,因為彼時的聯邦國王早已不是世襲制,安娜只能通過結婚的手段以女王的身份與丈夫共治國家。因為慘痛的感情經歷,安娜變得更加謹慎和成熟,她沒有輕易同意不少大貴族的求婚,而是選擇等待,直到斯特凡·巴托雷的出現。隨著後者在施拉赤塔階層的支持率節節攀升,他成了最有力的王位競選者。也在這個時候,楊·扎莫伊斯基也來建議她與巴托雷最好結成政治聯姻,安娜同意了,事實證明,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巴托雷的統治與但澤叛亂
擺在43歲斯特凡·巴托雷面前的是個爛攤子。
雖然他合理合法的選舉為王,但他的反對者也有很多:神羅皇帝馬克西米連二世對選舉失敗耿耿於懷,甚至準備通過軍事行動打擊巴托雷,立陶宛的大貴族和普魯士公國也拒絕承認他的地位。巴托雷竭力支撐局面的行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他先是在新的瑟姆議會上宣布繼續保留和鞏固立陶宛大公國的政治地位,這讓他贏得了後者的承認。而漢薩同盟下,得到神羅皇帝支援的格但斯克市拒不承認他的地位,幾乎變成了獨立狀態,史稱「但澤叛亂」,在談判無果後,巴托雷決定發起軍事鎮壓,由此開啟了他輝煌軍事生涯的第一篇章。- 但澤(Danzig)就是格但斯克(Gdańsk),前者是德語音譯,後者是波蘭語音譯。
「但澤叛亂」問題的核心是利益。
五年前,西吉斯蒙德二世去世前,他曾出台《卡爾科夫斯基法規》,意在削弱愈加強大的格但斯克市的種種特權和獨立性。格但斯克這座城市為啥如此特殊,我在之前已經講過,在這裡簡單複述一遍,格但斯克城最早是波蘭領土,後來被條頓騎士團武裝殖民,逐漸德意志化,再後來被波蘭收復時,已經加入漢薩同盟,變成波蘭境內最發達,最龐大,最富有的城市,舉個很不恰當的例子,有點像上個世紀末的香港。後來波立聯邦進入空位期,格但斯克城市議員支持馬克西米連二世,因為如果他當選國王,一定會解除《卡爾科夫斯基法規》對格但斯克的壓制,說白了,格但斯克的德意志化太高,很難有波蘭文化的歸屬感。而在日耳曼國王的統治下,她必定會獲得更多特權。馬克西米連二世也明白這一點,他給予了格但斯克市更多的援助,而且就連旁邊的丹麥王國也來插一腳,支持格但斯克的反叛行動。身為聯邦境內最強大的城市,擁最堅固的菱形防禦工事、充足的財政支持和來自神羅的各種援助,「但澤叛亂」就具備了發生的先決條件。
隨著國內大多數政治勢力對斯特凡·巴托雷和安娜·雅蓋隆統治權力的認可和默認,格但斯克成了異類,市議會還堅稱馬克西米連二世為聯邦國王,拒絕承認巴托雷的地位。在這期間,格但斯克鑄幣廠的錢幣後面甚至都沒有聯邦國王,而是直接印上了耶穌的形象。戰爭的導火索是一夥在市議會默許下的暴徒洗劫燒毀了一座屬於聯邦大主教的修道院,瑟姆議會作為回應,通過了一條嚴厲的決議,包括沒收城市財產,逮捕一些公民,商業封鎖等等。巴托雷對和平解決不抱希望,1576年8月,他率領由一部分王室士兵和匈牙利僱傭兵組成的約2,000的軍隊抵達馬林堡,到位後,他迅速布置戰略安排,將幾個重要據點控制在自己手裡。兩個月後,馬克西米連二世突然去世,但澤叛亂已經不具備法理優勢了。
- (由於瑟姆議會並未批准針對但澤叛亂增加稅收的提案,導致巴托雷國王只能使用自己的親兵與僱傭兵投入到平叛的軍事行動中,因此人數並不多。)
盧別紹夫戰役(Battle of Lubieszów 1577.4.17)
巴托雷的2,000軍隊從戰略上包圍了格但斯克城,雖然人數不多,但他已經取得了主動權。隨著冬季來臨,雙方偃旗息鼓,進入對峙狀態。來年春天,雙方繼續軍事活動。格但斯克市議會僱傭了一隊約4,000人來自日耳曼地區的傭兵,傭兵移動到盧別紹夫附近,與總指揮官楊·溫克爾布魯赫的主力匯合,共約10,000~12,000士兵和37門野戰炮。楊·茲別洛夫斯基率領約2,500聯邦軍隊應戰,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軍隊中有1,400翼騎兵。當然嚴格來講,此時他們還沒有經過巴托雷的改革,算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翼騎兵。
戰鬥過程並不複雜,波軍步兵由於機動靈活,並沒有受到炮兵的殺傷轟擊。雙方步兵接戰後,具有絕對數量優勢的溫克爾布魯赫的僱傭步兵竟然沒能擊破茲別洛夫斯基的步兵陣列,他們頑強抵抗,擊退了敵人的進攻。與此同時,一千多名翼騎兵已經迂迴到對方的側翼,並發動了可怕的衝鋒。但澤叛軍抵擋不住翼騎兵的攻勢,很快就潰敗了。翼騎兵馬不停蹄地追殺,到戰鬥徹底結束時,但澤叛軍有4,400餘人陣亡,5,000餘人被俘。而茲別洛夫斯基的軍隊只陣亡88人,受傷100人左右。翼騎兵強悍的戰鬥能力第一次得到了實戰檢驗,而盧別紹夫戰役只是他們黃金年代的開始。盧別紹夫之戰,徹底擊碎了但澤叛軍的最後一絲幻想,他們只能困守孤城。巴托雷在圍城時被對手襲擊,己方的炮兵被摧毀了一半,這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巴托雷圍城的力度。同事格但斯克與丹麥的聯合艦隊也開始封鎖和襲擊波美拉尼亞沿岸,但他們剛剛登陸就被巴托雷的軍隊擊退,雙方陷入僵持。
但澤叛亂後,巴托雷在楊·扎莫伊斯基的幫助下,短時間內重新組建皇家法庭和國立司法機構,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王室的權力。但以此為交換,瑟姆議會批准他提高戰爭稅,以應對未來無法避免的利沃尼亞戰爭,以及推動巴托雷的軍事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除了建立一支強大的職業精銳騎兵部隊「翼騎兵」之外,還包括建立特蘭西瓦尼亞式的由農民構成的步兵軍隊。此後他修補了與神羅的關係,並與奧斯曼帝國就西南邊境的問題籤訂了停戰協定。1578年1月,瑟姆議會在他的遊說下通過了進一步提升戰爭稅的決議。
利沃尼亞戰爭(Livonian War 1577 - 1583)
1577年,趁新上任的國王忙於鎮壓叛亂時,伊凡四世認為機會來了,現在是吞併利沃尼亞的大好時機。他馬上撕毀停戰協議出兵侵略,利沃尼亞地區的波蘭守將被迫撤退,伊凡四世短時間內就佔據了幾乎全部利沃尼亞,這年的征戰成了伊凡四世西方戰爭的頂點,也是他軍事生涯的轉折點。斯特凡·巴托雷於年底結束了平叛活動,他馬上積極準備反擊。次年,巴托雷與克里木汗國、瑞典王國結為聯盟,莫斯科大公國陷入到戰略孤立的境地。
波立聯邦軍隊與瑞典軍密切配合,在1578年春天開始了戰略反擊。僅幾個月的時間,莫斯科接連遭遇沉重的軍事打擊,聯邦軍隊迅速收復了所有淪陷區,然後在巴托雷的指揮下開始對利沃尼亞的莫斯科佔領地發起反攻。伊凡四世手下的傀儡國王馬格努斯見情況不妙,馬上放棄了對前者的效忠,加入到聯邦這一方。俄軍最終在文登(Wenden)附近止住潰敗的勢頭,在伊萬·戈利岑(Ivan Galitzin)的指揮下準備發起反擊,奪回這座城鎮。文登戰役(Battles of Wenden 1577-1578)
文登也就是今天立陶宛的采西斯市(Cēsis),此地為軍事重鎮,是雙方的爭奪對象。早在1577年夏天,伊凡四世就命令馬格努斯攻下了文登 。當時城中最後300名士兵、男人、女人和兒童在城破時撤到城堡的主塔內誓死不降,他們互相攙扶圍坐在一起,正中心放置了1.8公斤的炸藥,隨後點燃了導火索......
次年二月,聯邦、瑞典聯軍光復了文登,俄軍的反攻也被擊退了。伊萬·戈利岑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指揮18,000~22,000俄軍發起對文登城堡的大規模圍攻,俄軍炮兵一度摧毀了城牆,文登岌岌可危。10月21日,波軍將領安德烈·薩佩加率領5,500~6,000波、瑞援軍終於抵達戰場,儘管他們人數處於劣勢,但還是勇猛的對俄軍陣地發起猛攻。戈利岑被打的措手不及,他匆忙應戰,陣型甚至都沒有擺好。波軍騎兵第一波就衝垮了韃靼騎兵的陣線,剩餘的俄軍部隊也開始潰敗,戈利岑率領殘部逃到捷爾普特。大部隊潰退之際,只有瓦西里·沃龍佐夫指揮的俄軍炮兵堅守陣地到最後一刻,他們在打光彈藥後在大炮上上吊自殺。文登之戰,波瑞聯軍共損失約400人。俄軍約6,280人陣亡,3,000人和20~30門大炮被俘,1,720人失蹤。這是伊凡四世遭受的首次重大戰略失敗,文登的慘敗標誌著利沃尼亞戰爭攻守互換,伊凡四世被迫轉入被動防禦,巴托雷的反擊初見成效。
圍攻波洛茨克(Siege of Polotsk 1579)
波洛茨克是靠近中部俄波邊境線的軍事重鎮,伊凡四世將這裡加固成一座非常堅固的要塞。巴托雷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於1579年八月初,率領42,000餘軍隊包圍了此地。他指揮炮兵不停轟擊城堡,但在守將謝爾巴特的努力和連綿的陰雨天氣下,炮擊的效果並不明顯。後來巴托雷指揮匈牙利僱傭兵在晴天乾燥的時候在波蘭騎兵的掩護下衝到城牆下方,利用炸藥製造出了缺口,他們一度攻入內城,但被守軍挖掘的壕溝和炮擊擊退。
伊凡四世知道城堡的情況不妙,派出軍隊試圖救援,但前來支援的俄軍見到負責阻擊他們的聯邦軍隊後選擇不戰而逃,守城部隊知道此事後士氣一落千丈。他們與巴托雷談判後,後者承諾釋放殘餘的守城部隊,條件是他們無條件投降,將城堡交出。守軍照辦了,巴托雷信守承諾沒有加害於他們,他們回到俄國後遭到了流放戍邊的懲罰。圍攻索科爾(Siege of Sokol 1579)
巴托雷在拿下波洛茨克後,於同年9月19日馬不停蹄地包圍了索科爾城堡。猛烈的炮擊持續到25日,索科爾守軍在炮擊引燃的熊熊大火中被迫打開城門拚死突圍,但巴托雷早有準備,他們受到慘重損失後又被趕回了城裡。波軍跟隨俄軍突入內城,波軍先頭部隊入城後,俄軍突然將大鐵閘放下,切斷了他們與主力的聯繫,試圖關門打狗。然而城內的波軍由德意志僱傭兵擔當主力,他們揮舞著駭人的雙手劍與俄軍在烈火和濃煙中展開殘酷的肉搏戰。外圍的波軍用炸藥破壞鐵閘門後也突入城內支援友軍,經過幾個小時的慘烈拼殺,4,000餘名守城俄軍全軍覆沒,巴托雷佔領了索科爾城堡。
與此同時,瑞典在北部的行動也比較順利,他們接連攻下納爾瓦,維森博格等重要城鎮,莫斯科大公國在卡累利阿至斯摩棱斯克的廣大戰線上節節敗退。圍攻大盧基(Siege of Velikiye Luki 1580)、托羅佩茨戰役(Battle of Toropets 1580)、納斯塔西諾戰役(Battle of Nastasyino 1580)
1580年,巴托雷親率50,000軍隊包圍了從南方進軍諾夫哥羅德的要地大盧基堡壘,攻下大盧基後,可以以此為跳板進攻俄國腹地重鎮普斯科夫、斯摩棱斯克或諾夫哥羅德,沃耶伊科夫指揮6,500士兵指揮防禦。大盧基城堡由木材和泥土建成,這意味著適合用火攻。9月1日,巴托雷的炮兵便開始轟炸這座城堡,守城者用了很多辦法來應對火災,其中包括身穿浸水的皮毛大衣來防止火焰灼燒,但這都於事無補。9月5日,大火蔓延至軍火庫,猛烈的爆炸直接從內部炸塌了一部分城牆。巴托雷趁機命令從缺口進攻,守城軍隊包括指揮官在內全軍覆沒。幾天的功夫,大盧基就被巴托雷佔領。
緊接著巴托雷派遣茲巴拉日斯基公爵進攻托羅佩茨城附近,由希爾科夫指揮的俄軍,10月1日,希爾科夫大敗,諾夫哥羅德南部地區徹底失去了保護。次年2月,聯邦軍隊橫掃了莫斯科大公國的西部領土,佔領了霍爾姆、涅維爾、奧澤里謝和扎窩洛奇耶城堡。聯邦將領費龍率領一支幾千人的部隊向斯摩棱斯克進軍,半路他們遭到了俄軍將領布圖爾林的截擊。白天的襲擊並沒有擊敗波軍,但在深夜時,費龍自己離開陣地後撤,第二天布圖爾林追上費龍,疲憊驚慌的波軍被擊敗,費龍隻身逃走。這是俄軍在一連串慘敗中的唯一一次勝利,這場勝利使斯摩棱斯克免受包圍的危險。1580年底,瑞典人攻下了莫斯科在愛沙尼亞西部的最後一座城市帕季斯。克里斯托弗·拉茲維爾襲擾莫斯科
1581年7月,巴托雷命令有豐富作戰經驗的大貴族「迅捷的」克里斯托弗·米科瓦伊·拉茲維爾去奧爾沙地區做襲擊戰,目的是吸引俄軍的注意力,減輕圍攻普斯科夫的負擔。巴托雷給了他6,000餘名混編騎兵部隊,拉茲維爾領命出發。
他以極快的速度抵達目的地之後開始在斯摩棱斯克地區展開搶劫和破壞行動,很快,有兩支俄軍前來與他作戰,但一支被他直接殲滅,另一支則被擊潰逃走。拉茲維爾率軍四處劫掠,越過伏爾加河,一度進攻到距離伊凡四世本人所在城堡的三四英里處,伊凡四世躲在堡壘里氣的咬牙切齒又無可奈何。他一路洗劫並摧毀了六座城市和無數個村莊,掠奪戰利品和俘虜數不勝數。10月22日,拉茲維爾帶著沉甸甸的戰利品和捷報回到了普斯科夫圍城陣地。就是這場戰鬥為他贏得了「迅捷的」稱號。
普斯科夫圍城戰(Siege of Pskov 1581.8.18—1582.2.4)
普斯科夫圍城戰是利沃尼亞戰爭的最後一場大規模戰役,巴托雷國王和他的顧問楊·扎莫斯基直接領導圍城,下轄約31,000軍隊。普斯科夫城由伊萬·舒伊斯基率領12,000軍隊和更多武裝市民防禦,一旦攻下這座要塞,莫斯科的大門將會敞開。8月24日,圍城開始。
炮擊準備後,9月8日,波軍開始向城牆缺口發起進攻。波軍一度攻下了兩座塔樓,但舒伊斯基頑強抵抗,他直接炸毀了一座塔樓,然後發起反擊,將進入城牆的波軍趕回了缺口處,雙方在城牆缺口處展開血腥廝殺,普斯科夫的市民也自發為軍隊運送補給物資,甚至直接參戰。這天的激戰讓巴托雷受到近4,000人的損失,對手也損失了近3,000人。第二天,巴托雷向城內遞送了勸降書信,他得到了如下答覆:
「讓你們高傲的斯特凡國王陛下知道,在普斯科夫就連5歲小孩都在嘲笑你們的無知。黑暗和光明、無恥和良知、枷鎖與自由哪個對人更有利?留給我們神聖的基督教信仰和順從你們的腐朽思維哪個更好?保護我們自己的國王和順從外來統治者以及猶太人同化哪個更光彩?你們還想用虛偽的安撫和騙人的鬼話以及虛幻的財富來引誘我們。但用全世界的珍寶都換不走我們對自己國王的吻十字架宣誓!你還用死亡來嚇唬我們,既然上帝與我們同在,任何人都無法戰勝我們!我們都做好了為信念和國王而戰死的準備,我們絕不交出普斯科夫,誰要同我們交戰,他會受到上帝的懲罰!」
「俄國軍民在此刻爆發出的保家衛國的強悍戰鬥力,一如當年喀山的保衛者一樣可歌可泣。但喀山城終究被伊凡四世攻陷,屠殺、洗劫和破壞將這座城市夷為平地。」 —沃·茲基碩德
11月,聯邦軍隊試圖使用工兵將城牆爆破,但也失敗了。到12月,圍城方發動了大大小小30次進攻,均被擊退。斯特凡·巴托雷高度評價了守城方的表現:「在包圍城市的鬥爭中,俄羅斯人不怕犧牲,在死亡面前毫不畏懼。他們用自己的胸膛封堵缺口,日夜不停地戰鬥,許多人吃一塊麵包,就算被餓死也絕不投降。」守城方還進行了46次反擊,儘管也盡數被擊退。激烈的戰鬥發生在普斯科夫外城的每一寸土地上,就連城外的修道院也進行了慘烈的攻防戰,在這種戰鬥中,巴托雷強大的新型翼騎兵完全派不上用場。
俄國人的堅持收到了成效,長時間的圍困令巴托雷的錢包日益緊縮,他已經沒有足夠的財力去維持龐大的僱傭軍了。波蘭的政治體制一定程度上成了巴托雷的掣肘,因為瑟姆議會的存在,巴托雷無法進一步增加戰爭稅,也沒法更大規模的徵召士兵入伍,儘管以當時波立聯邦的國力,擴充軍隊輕而易舉,但他就是做不到。隨著寒冬來臨,僱傭兵紀律散亂和對拖欠工資愈發不滿,巴托雷不能冒著兵變的危險繼續圍攻,在12月份帶領部分立陶宛軍隊和僱傭兵、志願兵回到了國內,指揮權交給了扎莫斯基。後者一面維持圍困,一面命令精銳的騎兵部隊四處襲擊村鎮,掠奪物資。對於巴托雷來說,乾癟的錢包和政治的掣肘讓他無法擴大戰爭規模,攻下普斯科夫越來越不現實,但對於自己來說現在仍然處於絕對優勢,現在是談判的最佳時機。而對伊凡四世來說,他老早就想結束戰爭,一連串的沉重失敗令他前半生積攢的威望直線下降,國內反對勢力得以死灰復燃,政敵蠢蠢欲動,再不和談,怕是要後院起火。
1582年1月6日,就是在這個局面下,雙方簽署了亞姆—扎波利斯克停戰協定(Truce of Yam-Zapolsky),波立聯邦放棄對斯摩棱斯克和諾夫哥羅德的領土要求,作為回報,莫斯科大公國將全部的利沃尼亞地區給予波立聯邦,雙方約定停戰到1600年。- 隨著1583年,莫斯科大公國和瑞典王國簽訂的普柳斯停戰協定,歷時25年的利沃尼亞戰爭才徹底宣告結束。瑞典人也得到了不少愛沙尼亞的領土,伊凡四世發動侵略戰爭最終自食苦果,此戰使莫斯科大公國國力大損,政府幾乎破產,財政和人力資源幾近枯竭。伊凡四世活著時尚且能用鐵腕手段控制局面,但他死後局勢急轉直下,最終導致了留里克王朝的覆滅和沙俄歷史上最危險的歷史時期之一的「動蕩時期」的到來。
東北部雖然多了一大片新增領土,但此地被戰爭蹂躪25年,早已千瘡百孔。巴托雷在這裡重新設立了有力的統治,利沃尼亞的百姓得到了休養生息,戰爭的創傷漸漸彌合。巴托雷在維爾紐斯還建立了聯邦境內的第三所大學——維爾紐斯學院,也就是今天的維爾紐斯大學。同時他尊重聯邦的宗教寬容政策,頒布了一系列旨在保護猶太人和非天主教徒安全的法令,禁止和譴責任何形式的暴力迫害。1584年,巴托雷還尋思著再敲打一下莫斯科,但瑟姆議會沒有通過增加戰爭稅的提案,也就不了了之。
巴托雷本人精通匈牙利語、拉丁語、義大利語和德語,但他卻不怎麼會說波蘭語......他是一位比較節儉的國王,沒有什麼鋪張浪費的行為,閑暇時間喜歡讀書和狩獵。身為一個匈牙利人,巴托雷也希望將祖國復興起來,但彼時的匈牙利早已徹底被奧斯曼帝國吞併,他在生命的最後時間裡還在謀劃針對奧斯曼的遠征,但最終還是失敗了。他或許無力重建自己的祖國,但他短短十年的統治,卻留下了一個傲視東歐的第一強國。1586年12月12日,斯特凡·巴托雷國王死於尿毒症,他被隆重安葬在克拉科夫的瓦維爾大教堂內,沒有任何子嗣。最後講講波蘭女王安娜·雅蓋隆吧。
最後一位雅蓋隆
1576年5月1日,兩人結成政治聯姻,同一天,他們一起加冕為聯邦的統治者,法理上兩人共治國家。然而溫馨的婚姻生活並不存在,巴托雷上任後面對的爛攤子需要付出極多精力與時間應對,他幾乎沒有空閑去陪伴妻子。然而安娜是個事業控,政治上無法獲得更大權力,那麼就把精力放在了理財與投資上。現代波蘭旅遊業應該感謝她所做的貢獻,她出資修建了華沙皇家城堡與「西吉斯蒙德·奧古斯都」大橋,還修建了瓦維爾小教堂的鍍金屋頂。
隨著巴托雷的去世,安娜終於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統治者。然而她卻做了一個徹底改變波立聯邦歷史的決定,她開始大力支持自己心愛的妹妹凱瑟琳·雅蓋隆與瑞典國王約翰三世的兒子兼首要繼承者——西吉斯蒙德·瓦薩登上波立聯邦的王位。後來西吉斯蒙德打贏了繼承者戰爭,成功即位。1596年9月9日,安娜·雅蓋隆死於華沙,年72歲。
雅蓋隆家族就此消失在歷史中。16世紀的波蘭宗教改革
和西歐、中歐國家一樣,隨著經濟、技術和思想啟蒙的提升和出現,還有我大量著墨過的「胡斯戰爭」的影響,人們越來越傾向於解除傳統宗教對人的壓迫和禁錮,獲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波立聯邦國內就開始了宗教改革運動。波蘭擁有傳統的天主教信仰歷史,國內宗教勢力空前強大。教會利用權勢將大量資源聚集在手中,無論是平民、市民、農民甚至是中小貴族都對宗教勢力怨聲載道,在這個歷史條件下,宗教改革運動就出現了。16世紀中葉,掌握大量政治和經濟資源的貴族階級成為了宗教改革最主要的推動力量。
大家應該記得,在前幾期中我提到過,普魯士公國早已把路德宗定為國教。以柯尼斯堡大學為中心,被翻譯成波蘭語的路德宗書籍流通全國,在年輕一代獲得了較多擁躉。西吉斯蒙德一世時期,受新教影響嚴重的格但斯克市爆發了宗教叛亂,一度取得成功,但很快就被國王率軍鎮壓,幾位領袖全部處死。在西吉斯蒙德一世時期,他頒布了專門針對宗教改革的法令,一直持續到1543年。波蘭新教的影響力止步於幾個較大較繁華的邊境城市,並沒有進入內地。到1570年,波蘭立陶宛地區的新教勢力達到巔峰。700多個新教教會裡,有420+是加爾文宗,140+為路德宗,剩下的是阿里安宗及其他教派。新教徒的比例分布比較有意思,波立聯邦的貴族巨頭中有一半都是新教徒,到施拉赫塔和市民階層,這個數字降為25%,到廣大農民階層,這個數字已經降為5%。可以看出,物質條件更加優良的人有更多機會和意願接納新的思想,反之則更加保守。西吉斯蒙德二世對待宗教問題要寬容的多,也是在他統治期間,波蘭教區與羅馬教廷的從屬關係被進一步削弱,但相比進行深刻變革的中歐地區,波蘭的宗教勢力並沒有受到根本性的動搖,教會的財產也沒有被剝奪,這為後來宗教改革的失敗埋下了禍根。然而革命的道路從來不乏強大的敵人,16世紀中葉,在今天義大利北部城市特倫托舉行的「特倫托宗教決議」(Council of Trent)對波蘭新教勢力的增長予以重創。特倫托宗教決議在改革一部分天主教弊端(如取消贖罪券和會吏長職務)的同時,建立教會學校,嚴打一切「異端學說」,強調了教會什一稅和羅馬教廷不可動搖的權威地位。不過有趣的是,特倫托決議雖然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新教崛起的勢頭,但對自己也構成了相當程度的改革。
舉個例子,天主教會就像一個長著大腫瘤的病人,新教勢力像一個持手術刀的醫生。病人被逼到無路可退的時候,自己抄起菜刀把腫瘤砍了一大塊......天主教會反對新教勢力的特倫托決議在一定程度上達成了新教徒希望他改革的一部分,不得不說很諷刺。雖然西吉斯蒙德二世持宗教寬容政策,但這並不代表他是新教徒,更不代表他會主動支持新教的發展,實際上他也是個傳統的天主教徒。因此,1564年他便接受了特倫托宗教決議,同年8月7日,他將許多外國新教徒驅逐出境。然而西吉斯蒙德二世去世後一年,宗教改革以一種特別的姿態在波蘭結出了碩果。1573年1月28日,全波蘭宗教代表簽署的華沙聯盟讓本該轟轟烈烈深刻變革的宗教改革運動以一種非常「波蘭風格」的姿態完成了階段性勝利。雖然波蘭天主教勢力沒有被連根拔起,但大家以各退一步的方式達成了某種妥協。在中歐,新教徒和天主教徒是水火不容、有你沒我的。而在波立聯邦,大家通過握手言和承認了彼此的存在,宗教戰爭被掐死在了搖籃里。當時的波蘭用天主教改革者紅衣主教斯坦尼斯勞斯·霍蘇斯(Stanislaus Hosius)的話來說,她變成了「異教徒的避風港」。天主教團體耶穌教會(Society of Jesus)在反宗教改革的鬥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們在波蘭境內大量開設分布,到17世紀中葉,波立聯邦境內新教勢力蓬勃發展的勁頭遭到了遏制和反擊,但他們還是在波蘭這塊土地上紮下了根。耶穌會在波蘭施拉赫塔中廣泛傳教和參與到貴族個人的宗教活動中去,逐漸擴大了政治影響力。他們還為許多波蘭農民施加優惠和福利,大量創辦教會學校。
在耶穌教會的「兇猛攻勢」下,波蘭宗教改革的力量越來越小,有許多貴族重新皈依天主教。但凡事總有兩面,耶穌教會為爭取底層人民所做的努力卻是實打實的加速普及和提高了波蘭民族的文化水平和民族認同感。後來西吉斯蒙德三世執政期間,他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認同了羅馬教皇在布列斯特會議上關於將天主教和東正教合併的決議。這一下可炸了鍋,波蘭東部和東南部的東正教徒立馬不幹了,原本大家和平生活在一起井水不犯河水,這件事過後太平日子就到頭了。哥薩克小規模叛亂的頻率開始顯著增加,東部邊境暗流涌動。西吉斯蒙德三世的這個決定,為此後波立聯邦的種種叛亂戰爭埋下了隱患。「宗教改革在波立聯邦以失敗告終,波蘭當時雖然以宗教寬容的政策維持了很長時間的和平,但波蘭宗教並未實現統一,波蘭西部居民信仰路德宗,中部信仰天主教,東部信仰東正教。如果說新教和天主教勉強算一家,那對於東正教徒來說,以東正教為國教的沙皇俄國的宗教歸屬感遠比波蘭要強。一句話概括,布列斯特決議激化了波立聯邦國內天主和東正教徒的矛盾,這在後來與俄國的漫長戰爭中起到了絕對的負面作用。」 —沃·茲基碩德
勞役制莊園制度和「 西歐糧倉 」
從15世紀到19世紀,勞役制莊園及農奴制度在東歐經濟模式中佔有極大比重。什麼是勞役制莊園,即一大群農民被束縛在莊園里,一輩子從事辛苦的農業勞動,所得報酬極為微薄,絕大部分勞動結果和利潤被貴族佔有。東歐與西歐都曾出現過勞役制莊園,但他們的結局是不同的。西歐隨著資本主義的逐漸加強,農民以貨幣地租的方式擺脫了束縛,而東歐則是完全相反,資本主義完全沒有影響農奴,反而隨著時間的前進,東歐勞役制莊園越發重要,農民被一步步剝削,最後變成農奴,一輩子在莊園里遭受虐待和壓榨。
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深刻改變了全人類的命運,而因其爆發的「價格革命」(Price Revolution)則徹底改變了波蘭立陶宛地區農民的命運。再加上16世紀西歐人口的大量增長和工業發展,對糧食的需求越來越大,這一切都促成了一件改變波蘭歷史軌跡的重大事件:糧價漲了。- (價格革命 Price Revolution 是指15世紀地理大發現後,西班牙人入侵美洲,破壞了美洲印地安人的印加和阿茲提克文明,並且掠奪大量(主要是黃金白銀)貴重金屬輸入歐洲,但是各項物資並未增加,加上人口增加,以致商品農產品產量不足,物價急劇上漲,尤其是糧食價格。)
糧價漲了,有人開心有人愁。開心的是從格但斯克港口直接向西歐出口糧食的富農和村長,愁的是以地租為主要收入的貴族階層,因為隨著白銀從美洲大量湧入......(此處省略一萬字),總之就是錢不值錢了。但有困哪就有對策,質量不夠,數量來湊。施拉赫塔和大貴族階層開始利用權勢和現有的財富大量兼并農民土地,建立越來越多的勞役制莊園,並且利用有利於他們的種種特權進一步壓榨農民,強迫其呆在莊園里給自己工作。
「貴族一般擁有數個村莊,這時勞役莊園的耕地約有60~80公頃。主要生產黑麥、燕麥、小麥和大麥等穀物,其中黑麥和小麥主要用來出口。隨著出口量的增加,波蘭成為西歐最大的糧食供應國。貴族莊園的大規模發展是同貴族享有的特權分不開的,早在1423年,波蘭貴族就獲得了強購「桀驁不馴」村長的莊園的權利。」 ——《波蘭通史》
隨著時間的推移,貴族階層的特權愈加膨脹,城市市民階層被禁止購買和擁有農村土地和農民,這就使得貴族幾乎擁有了對土地的壟斷權!從14世紀到16世紀,波蘭農民的地位和境況每況愈下,從限制離開農村,到禁止隨意離開農村。從一年只有一次的出走權到離開土地必須經過貴族同意(怎麼可能同意)。原本農民有權向當地法院控告貴族的壓榨行為,後來到西吉斯蒙德一世時期,審理農民案件的權力也被交給了貴族......15世紀末,農民每周只需服勞役一天,到17世紀前半葉,農民需要服勞役4~5天。再加上土地稅和教會的什一稅,農民徹底破產,被徹底束縛在莊園里,成為了農奴。
那麼問題來了,資源就那麼多,貴族佔有了大半,剩下的留給了誰呢?農民和國家。農民自不必說,貴族有100種辦法得到你的地,合法的,半合法的,甚至是非法的。無數農民被迫從富饒的土地上離開,到更加貧瘠的土地上生存。17世紀時,波蘭勞役制莊園發展迅猛,一般莊園的耕地擴大到100~200公頃,小貴族只有50公頃,貴族巨頭往往擁有超過500公頃的良田。波蘭本土,施拉赫塔階層佔據大頭,70%~80%耕地都是他們的。在相對地廣人稀的烏克蘭,有權有勢的貴族巨頭隻手遮天,他們擁有超過60%的土地。以本篇提到的楊·扎莫伊斯基為例,他原本只是個普通的施拉赫塔,土地只有幾座村莊。但隨著作為國王顧問和軍隊統帥獲得的獎勵,他迅速成為當時波立聯邦首屈一指的貴族巨頭,名下擁有11座城市和兩百多個村莊的稅收,他的勞役莊園的耕地達到6445平方公里。後來的奧斯特羅格斯基公爵更加恐怖,他擁有100座城市和1300個村莊,年收入高達120萬茲羅提,甚至超過了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富可敵國!
大貴族本身就已經獲得了超過同時代歐洲貴族的特權,現在還有了如此之高的財富,他們的個人勢力空前強大,在自己的領地建立私人法庭和私人軍隊,權勢之大,儼然是當地土皇帝。17世紀後半葉這種貴族巨頭的出現,對中央政府自然是百害而無一利的。至於農民階層,他們和農奴只有一線之隔。勞役制莊園越大,農民的土地就越少,到最後許多農民的土地只有一畹(30畝)甚至半畹乃至四分之一畹......無地農民和貧苦農民為了活命,只能去地主家哦不,勞役莊園打短工或長工。波蘭立陶宛聯邦的主要收入逐漸依賴農業稅收,而農業逐漸僵化為勞役制莊園,自由農數量越來越少,負擔越來越重。16世紀時,勞役制莊園還沒有發展壯大,對農民的壓迫還沒有那麼重。到17世紀時,壓迫和剝削越來越重,農民起義的頻率和規模也逐漸增大增多,但大都以失敗為主。農民越來越窮,飯都吃不上,就別提購買各種手工產品,這對城市手工業也造成了巨大打擊。酒類,呢絨,傢具,皮製品,各種小產品根本沒有銷路,中小城市的經濟逐漸衰落。到17世紀後半葉,施拉赫塔和大貴族把觸手伸到了工業領域,他們還是依靠自己的特權和財富大量購買手工企業,然後用更廉價的農奴來替代僱傭勞動,直接後果是大量企業根本無法與其競爭,出現生產停滯甚至是倒閉......「17世紀中葉以後,由於勞役制莊園經濟的發展和頻繁的戰爭,形成全國商業市場的過程被中斷了。在17世紀初以前,波蘭的對外貿易一直保持著順差,波蘭的貴族和商人大獲暴利。從17世紀50年代起,對外貿易狀況逐步轉壞,到17世紀後半期,波蘭的對外貿易已經變為逆差。」 ——《波蘭通史》
波蘭史第一階段小結
尊敬的各位讀者,斯特凡·巴托雷閉上雙眼的那一刻,是波蘭立陶宛聯邦共和國的歷史最高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鼎盛階段。波立聯邦就好比一輛過山車,此時,她處在歷史坡道的最頂點,內政上,王權與施拉赫塔、大貴族處於比較穩定的三足平衡點。國家政局平穩,無尖銳內部矛盾,軍事力量雖被掣肘但放眼歐洲也處於第一流階段。勞役制莊園處在發展期,還沒有對農民施加太多壓迫,對外貿易繁榮昌盛,保持順差。難能可貴的是外交局面也很好,與神羅的關係剛剛改善,利沃尼亞的勝利極大削弱了宿敵莫斯科的力量,其幾十年內難以東山再起,北部和瑞典因為一層親戚關係也比較緊密,最大的敵人無非是南部的奧斯曼帝國,然而其忌憚聯邦國力也不敢擅自開戰。
從西吉斯蒙德三世·瓦薩開始,波立聯邦就進入衰落期。應該說,我們了解波蘭是如何衰落的,比了解她強大時能學到更多有用的歷史教訓。波蘭立陶宛聯邦共和國的衰落和滅亡絕不是一蹴而就的,從西三世前期捲入進瑞典內戰,到後期失敗的干涉俄國內戰和扶植沙皇,到30年戰爭的失利,災難性的「洪水」,索別斯基時代的短暫復興,政治生態的失衡乃至崩潰,再到後面的三次瓜分時代和五·三憲法,這兩個世紀所發生的事決不能被一句簡單的「作死」來概括,不過這些都是後話了。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評價從梅什科一世到斯特凡·巴托雷之間,626年名為波蘭的東歐國家呢?梅什科一世之前波蘭也有幾位統治者,但他們當時是不被歐洲「主流、文明」國家承認的,這裡的帶引號的主流和文明是指西歐和中歐地區,在它們看來,波蘭尚屬於化外之地,屬於非文明的異教徒野蠻部落。梅什科一世主動接受洗禮,將羅馬天主教定為波蘭國教,這標誌著波蘭「托蠻入歐」的成功。儘管後面還是遭受條頓騎士團的武裝殖民,但波蘭總體已經被歐洲主體文明所接納為一份子。
普熱梅思爾王朝和安茹王朝時期,波蘭一度被捷克和匈牙利國王聯統,但波蘭本土貴族大都不願意輕易向外國統治者效忠,後者便對波蘭貴族施以種種恩惠,王權被切下一小部分分給了貴族。18世紀王權為什麼低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一切的起源就在這裡,外國國王只是把波蘭當做自己的附屬領地,只要能統治,付出什麼代價都無所謂,畢竟不是核心領地,此後的波蘭統治者的權力是強是弱就跟他們沒關係了。此後貴族的權力越加膨脹,在法國和俄國向君主專制大踏步邁進時,波蘭則與他們剛好相反,漸行漸遠。到「偉大的」卡齊米日三世時期,波蘭已經從封建割據局面走向統一,儘管丟失了西里西亞,但在加利西亞和魯塞尼亞地區,波蘭領土得到了增加。也就是在他統治時期,波蘭就定下了宗教自由和庇護猶太人的氛圍基調。從此之後直到二戰,波蘭都是全歐洲猶太人聚集最多的國家,這也客觀上造成了二戰時期波蘭地區猶太人的悲慘遭遇。
此後安茹·雅德維嘉與瓦迪斯瓦夫二世·雅蓋隆聯姻,波立邦聯誕生。之後經過與條頓騎士團和莫斯科大公國這些對手的戰爭,兩國關係愈加緊密,最終在西吉斯蒙德二世時期兩國終於完成合併,波立聯邦誕生。此後雅蓋隆家族絕嗣,波立聯邦開啟自由選王制,瓦盧瓦的亨利三世的統治是糟糕的,但西爾凡尼亞貴族斯特凡·巴托雷的統治卻留下了一個空前強大的國家。由此可見,自由選王制並非是不可行的制度,選舉上來的國王也並非都是糟糕的。但隨著歷史的進程,波立聯邦總有衰落的那一天,等到她不復往日光彩時,自由選王制是否依然能發揮積極作用,就是未知數了。截止到現在,《正說波蘭史》第一階段——波蘭從誕生到鼎盛宣告完結。
接著就是第二階段——波立聯邦從鼎盛到滅亡的兩個世紀衰亡史。最後是第三階段——波蘭淪亡史到幾次復國史到1989年波蘭第三共和國建立。
本文參考書目資料:
[1]《波蘭史》;[2]《波蘭通史》;[3]《波蘭簡史》;[4]《波蘭政治體制轉軌研究》;[5]《論波蘭傳統文化的特徵》;[6]《俄國軍事史略》;[7]維基詞條—利沃尼亞戰爭、斯特凡·巴托雷;對波蘭-東歐史感興趣的人,歡迎加群交流學習!波蘭-東歐史學習交流群號:731688622前期鏈接:
張益達:聊聊我們比較陌生的中歐國家——波蘭(一)
張益達:波蘭的統一之路、拔都西征與普熱梅斯爾王朝的統治——正說波蘭史(二)(補文)
張益達:波蘭立陶宛珠聯璧合 條頓騎士團百年悲歌——正說波蘭史(三)
張益達:波蘭立陶宛珠聯璧合 條頓騎士團百年悲歌——正說波蘭史(四)
張益達:波蘭國王血灑瓦爾納 ,十三年戰爭普魯士稱臣——波蘭史話(五)
張益達:十三年戰爭對決條頓 ,涅沙瓦法令鬥智斗勇——正說波蘭史(六)
張益達:波莫瑞重回祖國,條頓騎士團俯首稱臣——正說波蘭史(七)(上半部分)
波美拉尼亞重回祖國,條頓騎士團俯首稱臣——正說波蘭史(七)(下半部分)
波蘭兩院議會嶄露頭角,基輔羅斯風起雲湧——正說波蘭史(八)
張益達:涅瓦河,楚德湖,強敵折戟;莫斯科 漸崛起 驅逐韃虜, ——正說波蘭史(九)
伊凡 I 修築俄國基石 頓河王吹響反攻號角 —— 正說波蘭史(十)
張益達:伊凡三世的統一之路,諾夫哥羅德的毀滅和前三次莫-立戰爭——正說波蘭史(十一)
張益達:瑟姆議會,施拉赤塔和第四、五次莫-立戰爭——正說波蘭史(十二)
張益達:普魯士公國雛鷹展翅,博娜王后政治改革——正說波蘭史(十三)
張益達:波蘭-立陶宛聯邦共和國誕生,盧布林條約和利沃尼亞戰爭——正說波蘭史(十四)
張益達:一年國王、《亨利條約》和華沙聯盟——正說波蘭史(十五)
波蘭胡薩羽翼騎兵——正說波蘭史(十六)
波西米亞胡斯戰爭番外篇:
張益達:偉大的殉道者:楊· 胡斯 ——波蘭史話番外篇(上)
張益達:聖杯派、塔博爾派與胡斯戰車 ——波蘭史話番外篇(中)
張益達:獨眼猛男楊·傑士卡與胡斯戰爭——波蘭史話番外篇(下)
推薦閱讀:
※瑟姆議會,施拉赤塔和第四、五次莫-立戰爭——正說波蘭史(十二)
※歐陸風雲——漢尼拔的獠牙
※二戰歐陸雄心系列之三十二—1943.5.16
※【軼事秘聞】拿破崙與瑞典皇后有著怎樣不尋常的愛情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