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是如何擊破大明最後一道防線的?地球知識局

大清是如何擊破大明最後一道防線的?地球知識局

來自專欄地球知識局172 人贊了文章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本文出自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大清是如何擊破大明最後一道防線的?

NO.552-明清大戰東北

作者:書劍為酒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棉花

東北地區在我國的版圖上是戰略突出部位,也是地理上相對獨立的單元。

從軍事戰略的角度出發,當東北和內陸地區連為一體,同屬一個國家時,東北就易受來自不同方向的攻擊,從而對整個國家造成震動。

處於蒙古高原、遠東海岸、日本海、朝鮮半島、華北平原包圍下的東北地區

當東北地區形成相對獨立的政權時,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或者是政治軍事強人則會考慮時機成熟時進取中原。遼金時代的遼國和金國的崛起都是從東北方向向華北地區的進擊,後金建立清朝的過程也與之類似。

對此心知肚明的中原王朝統治者並不會束手就擒。到明朝時,面向東北的防禦設施已經相當完善,令後金軍吃盡了苦頭。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來看看清朝崛起過程中最為艱苦的關寧錦戰役。

看似國土遼闊的大明朝

對東北的聯繫和控制到底有多強

可以感受一下

克制後金的防線

在歷史的發展中,東北和華北這兩個相對割裂的地理單元其實是一對命運共同體,明朝末年的歷史一樣如此。

明朝末年,明廷對東北的控制力逐漸減弱,當地的建州女真開始崛起。建州女真領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橫掃東北,劍指關內,卻在寧遠城下遇到了他一生中最後一個敵人,也是唯一一個打敗他的敵人,袁崇煥。

袁崇煥「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極躁暴」

下圖是已經被下令鏟走的袁崇煥的粗話(有爭議)

其實當時大明在關外的整個防線只有這麼一座小小的寧遠孤城。但就是這座寧遠孤城,依憑科學合理的城防系統以及紅衣大炮讓後金騎兵遭遇了失敗。努爾哈赤在不久之後就死去了,其子皇太極繼承皇位。

袁崇煥則趁此機會立刻恢復了他的老師孫承宗建立的關寧錦防線。

在大明與後金之間的關寧

(可橫屏食用)

關寧錦防線顧名思義,其防線的三個要點城市是山海關、寧遠、錦州,是明朝為了抵禦後金修築的一條防線。其中山海關作為防線的後盾,寧遠城是防線的中堅,錦州成為前哨陣地,其間築有多個堡台作為聯防據點。

防線南段為關寧防線,長約100公里,自山海關到寧遠;北段為寧錦防線,也長約100公里,自寧遠經塔山、松山、錦州,抵大凌河。

靠後方瘋狂往前續人續糧...

(可橫屏食用)

按照孫承宗最初的規劃,這條防線的設計思路是用堡寨連珠策略把華北和東北連接在一起。明軍依託強大的城建能力和經濟能力,用城市和堡壘逐步控制東北的土地。城池修到哪裡,屯田就屯到哪裡,兵就練到哪裡。

孫承宗用這套策略建立起來一條一字長蛇陣,並且招來了大量的邊民,練出士兵十三萬人,成為一套進可攻退可守的前進戰線。

其實在這段狹窄的通道內

明朝建立了數不清的堡寨

但是滿員情況、調度效率、器械和訓練

就實在說不清了

(謊報兵員吃空餉的不在少數)

同時,關寧錦防線之外,明朝還有額外的因素用以控制後金勢力的繼續坐大。

在後金的後方,明軍在東江等島嶼上還有少量兵力;朝鮮作為明朝的藩屬,本身就對後金崛起持有深深的戒心;在東北臨近的蒙古地區,明朝有意識地結好林丹汗,使之成為牽制後金的重要力量。

前後包夾,正面又是銅牆鐵壁,女真想要進關似乎也只能正面對抗關寧錦防線了。這是皇太極繼位時後金面臨的實際軍事困局。

雖然後金看似被大明和一眾盟友包圍

但最怕的是豬隊友...

一個懂得軍事地理的人

皇太極比起他的父親來是一個更懂得使用策略的人。1627年,皇太極繼位的頭一年,後金大軍便南下進攻朝鮮,很快平壤城就被攻破。朝鮮國王李倧被迫與後金二大貝勒阿敏訂立「兄弟之盟」。

皇太極登場的第一手就是一石四鳥,鞏固了自己的權位,同時得到了朝鮮的經濟資源,打消了朝鮮這個後顧之憂,明朝的東江鎮也被孤立起來。

做完了這些之後,皇太極才發動大軍向關寧錦防線而來。但皇太極用盡氣力,終究還是沒能攻克堅城。

關寧錦防線再一次發揮了作用。

後金軍騎兵眾多長於野戰,但是明軍憑堅城,用大炮,根本就不給後金軍機會野戰,而是站在城池上多用火器對付後金軍。後金軍又缺乏攻城機械,死傷慘重之下只得撤退。

「一窩蜂」

這是古代的喀秋莎火箭炮

一具發射器中帶有多發火箭彈

從正面無法突破,皇太極只好改變思路,趁著明軍繼續搶修城市修養生息的工夫繼續作戰。

天聰二年,皇太極用拉一個打一個的辦法結盟蒙古科爾沁部,征伐蒙古察哈爾部。兩伐察哈爾都取得重大勝利,十月間更是追亡逐北,打得察哈爾蒙古主力逃到興安嶺地區。至此,皇太極基本控制了蒙古的局勢。

從他征服蒙古的時刻開始,局勢逆轉了,關寧錦防線之外的牽制因素已經被皇太極逐一清除掉。

後金四川出擊掃清周邊掣肘

並繞開寧錦防線

直接從蒙古方面威脅大明都城

(可橫屏食用)

1630年,皇太極在關寧錦防線敲不動的情況下繞到蒙古,從長城各口突破明朝內地,大軍一度達到了北京城下。關寧錦防線在這個時刻暴露了它的虛弱:如果後金軍隊不從錦州、寧遠方向而來怎麼辦?再加上袁崇煥被殺,明朝可謂自毀長城,後金形勢一片大好。

這時候北京還剩下什麼呢

但是,後金軍隊還有一個東西沒能解決,那就是攻城能力。面對明朝的堅城,沒有火器的八旗軍總是占不到什麼便宜。

但是順風起來,想睡覺就有人遞枕頭。1633年,明朝的登州爆發兵變,這些叛軍渡海之後投靠了後金,他們給後金軍隊帶來了他們最需要的機械製造能力和先進的火器技術。

《清實錄》中的寧遠之戰插圖

至此,後金基本上解決了在面對關寧錦防線時候的任何問題。1635年,多爾袞征服漠南蒙古,獲得了元朝的傳國玉璽,次年改國號為清,繞道獨石口入關,打進了明朝京畿附近,大殺大搶之後滿載而歸。崇禎十一年,清軍再次攻略內地,這次清軍在明朝的心腹地帶肆虐了半年。

只有京城和山海關是安全的

整個華北慘遭蹂躪....

數次攻略,清王朝發現除了正面的寧錦防線之外,大明王朝的內地毫無抵抗能力。戰場上的勝利助長了皇太極的野心,他決心拔掉眼前的寧錦防線,佔領遼東全境,為進取中原掃清障礙。

一條防線的徹底崩潰

面對關寧錦防線的前哨陣地錦州城,皇太極決心用圍困的辦法:要麼就困死錦州城的守軍,要麼就圍城打援,殲滅明軍有生力量。

崇禎十三年三月,皇太極派遣濟爾哈朗和多鐸分別為左右翼元帥,在錦州旁邊修築義州城,開始對錦州實施長期圍困計劃。

此時守將祖大壽已經堅守了半年,城內的糧草一天比一天少,糧草一旦耗盡,錦州必失。祖大壽向朝廷求援:「錦城米僅供月余,而豆則未及一月,倘狡虜聲警再殷,寧錦氣脈中斷,則松、杏、錦三城勢已岌岌,朝不逾夕矣。」

錦州被圍,山海關馳援

關外軍情如火,崇禎皇帝當即詔命各鎮總兵「刻期出關」,會兵於寧遠,解錦州之圍。這是明朝的九邊精銳,也是最後一支精兵集團。

主將洪承疇選擇了駐紮寧遠城作為大營,以隨時支應錦州城。但朝中詔令一道又一道,洪經不住催促誓師出征,十三萬大軍一齊壓向錦州城。行至松山杏山一帶,明清兩軍相遇,當即爆發大戰。

明軍勢大又有關寧鐵騎、宣大邊兵、秦軍這些精銳,很快取得了勝利。史載:「清人兵馬,死傷甚多」,幾至潰敗。

說是修羅戰場應該一點都不過分

清軍大戰失利,立刻選擇了堅壁清野,向瀋陽方面求救。皇太極跑了五百多里趕到了前線。寧錦防線周圍已經集結了十幾萬大軍,皇太極命令清軍在松山城周圍挖深八尺,長達一丈的大壕溝,把松山城的明軍牢牢困死。

8月20日,兩軍在松山城外爆發大戰。同時,皇太極密令阿濟格突襲明軍的糧草重地筆架山,並且燒掉了明軍囤積的大批輜重軍需。軍中有糧,心中不慌,糧草被燒,明軍騷動。洪承疇只好同意手下將領們撤回寧遠的主張。

大同總兵王朴一回到本隊便帶領本部兵馬趁夜突圍逃跑,明軍內部開始了大混亂。史載稱:「各帥爭馳,馬步自相蹂踐」。

轉折點

皇太極得到消息之後便立刻布置下了天羅地網,屠殺明軍殘部。

十三萬大軍灰飛煙滅,松錦大戰開始進入尾聲。根據《清太宗實錄》記載:「是役也,計斬殺敵眾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獲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眾,所棄馬匹、甲胄以數萬計。海中浮屍漂蕩,多如雁鶩。」

金軍騎兵的一個代表就是人馬皆披重甲的鐵浮屠

1642年2月,松山副將夏承德引清兵入城,並率領所部把洪承疇等明軍高級將領悉數生俘,獻給清軍做「見面禮」。裡應外合之下,松山城很快陷落。3月8日,再無任何辦法的祖大壽不得不獻城歸降,清軍佔領錦州。4月9日,清軍攻克塔山, 4月22日,清軍將杏山城夷為平地。

至此,明朝苦心經營幾十年的寧錦防線不復存在,關外只剩下寧遠孤城一座。

山海關外只剩寧遠孤城一座

華北早已殘破不堪

而帝國的西北已是闖王的地盤

明朝拆了東牆補西牆,最終兩面牆都塌了。

「九塞之精銳,中國之糧芻,盡付一擲,竟莫能續御,而廟社以墟矣!」從此,寧錦防線化為烏有,遼東土地不復存在。

經過兩代人的苦心經營,女真人終於敲碎了關寧錦防線,防線只剩下了一座山海關。等到時機合適的時候,衝進關內的八旗就將是中國大地的主人。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END


推薦閱讀:

歷史上的今天:一位高產大詩人去世,臨終一首詩痛徹華夏民族
中國歷史上8大未解之謎,每一個都驚天動地,至今都沒有找到答案
【探戈的歷史】
天眼看歷史--文化大融合下的盛世隋唐(8) 
歷史上皇帝不敢都直呼其名的3位牛人,第一位連皇帝都不敢動!

TAG:歷史 | 人文 | 清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