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影瑣憶·那些你可能沒見過的歷史照片(番外篇1)
來自專欄之乎者也14 人贊了文章
早期的攝影工藝缺乏一個至關重要的元素——色彩,因此造就了照片著色這個行業,技藝嫻熟的工匠用手繪為黑白照片著色,試圖還原黑白二色背後更多的細節與活力。當然那些著色照片中精品很少,大都是短時間內趕出來的粗糙活計。
近年來照片著色這個古老的行當伴隨精密數字化上色技術的進步煥發了新生,一本名為《紙上時光機》的新書就收集了124幅精細著色的歷史照片。這些照片在著色前經過了歷史學家的嚴謹考證,然後交給數字繪圖專家上色,其結果就是足以亂真的鮮活歷史圖景。
從存世歷史最早的自拍,到年輕得還沒有蓄起鬍鬚的亞伯拉罕·林肯,再到沃爾特·迪斯尼多年不曾面世的照片,這些上色後的歷史照片足以摧毀並重建我們腦海中的時光印象。
從20世紀初開始,曼哈頓的成衣區就一直是美國時尚業的中心,1900年服裝貿易是紐約市最大的產業,佔據了全市總收入的三分之一。在方圓不到一平方英里的成衣區,匯聚了紐約的整個時尚生態系統,從面料供應商到設計師展示室一應俱全。紐約姑娘瑪格麗特·伯克-懷特拍下這張照片時只有20來歲,後來她成為《生活》雜誌的第一位女攝影記者,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她又成為第一位女戰地記者。照片中的兩輛車,前一輛是福特A型運動跑車,後一輛是福特A型四門轎車。
當攝影師多羅西婭·蘭格拍下這張照片時,湯普森只有32歲,從此她就成為「流浪母親」的標誌性形象。湯普森1903年出生在印第安人保留區,屬於今天俄克拉荷馬州的一部分,她的父母是居無定所的切羅基印第安人。17歲那年湯普森結了婚,跟丈夫一起在加州生活,28歲那年丈夫去世,她需要獨力撫養六個孩子。後來湯普森又生了四個孩子,其中三個是跟男友吉姆·希爾生的。1936年湯普森和蘭格帶著孩子們去找一份收割農作物的工作,半路上他們的車拋錨了,希爾帶著年長的男孩進城去買汽車零件,蘭格正是在這時偶遇在路邊等待的湯普森,並拍下了這張照片。
斯坦利·庫布里克是電影史上的重量級人物,執導過13部經典影片,包括《斯巴達克斯》、《發條橙》、《閃靈》、《全金屬外殼》,以及鼎鼎大名的《2001:太空漫遊》等。在投身電影界以前,年輕的庫布里克就酷愛攝影,他的作品大都發表在大學刊物上,後來他壯著膽子給《Look》雜誌寄去一幅作品,因此得到了一份實習攝影師的工作。這張芝加哥劇院的照片,是21歲的庫布里克為《Look》雜誌拍攝的「芝加哥——極限之城」系列中的一張,當時該劇院上演的是傑克·卡森、馬里昂·赫頓和羅伯特·阿爾達出演的鬧劇《約翰愛瑪麗》,該劇的電影版男主角叫羅納德·里根。
在1863年之前,交戰雙方對抓到的俘虜都採用宣誓釋放政策,也就是說只要被俘者宣誓不再參戰,就能通過戰俘交換獲釋。但是到了1863年,這套政策的可行性越來越差,因為南方當局拒不接受用一個黑人戰俘換一個白人戰俘的方案,這樣做的直接後果是雙方監獄裡的戰俘數量急劇增加。整個南北戰爭期間,有40多萬官兵被俘虜並關進戰俘營,每10名在戰爭中喪生的將士中就有一個死在戰俘營,其總數達到5.5萬。
史密斯在肯塔基州的納爾遜營開始自己的軍旅生涯,是第119有色人種步兵團的一名士兵。1863年1月1日,林肯的《解放奴隸宣言》生效後,下轄175個團的美國有色人種部隊成立並參加了南北戰爭,其中絕大部分士兵都是黑人,另有一些印第安人、亞裔和太平洋諸島原住民士兵,總數達到18萬人,佔北軍總數的約10%。有色人種部隊的團級軍官幾乎都是白人,戰爭期間該部隊的陣亡人數約2700人,另有6.8萬人死於疾病——沒錯,南北戰爭期間疾病造成的傷亡遠遠高於槍炮。
作為一名以宣揚美國愛國主義見長的攝影師,阿瑟·莫爾在他的時代相當有名,儘管他本人出生在英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莫爾把注意力投向了美國的軍事基地和兵營,力圖通過自己的作品增強美國人的愛國熱情。在拍照前,莫爾和他的助手會花費大約一周時間做計劃,然後在拍攝地點搭起一座80英尺高的指揮台,他拿著喇叭筒在上面指揮眾多士兵和服務人員站成巨大的「人肉標誌」。在正式拍攝照片之前,隊形的調整通常要花上幾個小時,才能讓莫爾感到滿意。
俄克拉荷馬州的錫爾堡是印第安人的傳奇領袖傑羅尼莫的葬身之地,後來建成軍營,這座營地里有不少巨大的軍事觀察氣球,裡面充滿了氫氣,平時用纜繩固定在地面上。這樣的氣球極不安全,比如照片中的這起事故就造成6名士兵身亡,30多人受傷,事故原因是氣球之間的相互摩擦產生靜電,點燃了裡面的氫氣。
帝國州際特快是紐約中央鐵路公司的招牌,因為它是世界上第一列以50英里以上時速行駛的載客列車,從紐約到奧爾巴尼之間連續143英里不停靠的行駛距離也是全世界最長。從1859年開始,火車就從錫拉丘茲的街頭駛過,這座城市也因此被戲稱為「街上跑火車的城市」。不過錫拉丘茲的市民並不因此自豪,除了顯而易見的安全問題外,他們還因此飽受噪音、煙塵和污染的困擾。在情況最糟糕的時候,有60多條線路經過華盛頓街,直到1936年修建了高架鐵路和伊利大道東的新車站之後,這種困擾才得以改善。最後一列經過錫拉丘茲街頭的列車正是帝國州際特快。
這張照片看上去平平無奇,事實上背後的故事卻不那麼簡單。照片拍攝的確切時間是1918年11月7日星期四下午1點52分,那是一戰正式結束前足足四天。美國人莫非有未卜先知的本事?原來如此烏龍的提前慶祝源於一條假新聞。當時在法國執行任務的美國海軍司令亨利·威爾遜上將與合眾社總裁羅伊·霍華德共進午餐,閑聊中說起一個美國使館的朋友打電話告訴他,停戰協定已經簽署。作為一家大通訊社的總裁,霍華德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大新聞,為了搶在第一時間把新聞發出去,他繞過了戰時繁瑣嚴密的審查體系,甚至偽造了合眾社國際新聞編輯的簽名。於是這樣一篇沒有經過求證的新聞發回了紐約,並言之鑿鑿地說停火時間定在當天下午2點——也就是這張照片拍攝後8分鐘。首先注意到這條新聞的是消息靈通的華爾街交易員,下午1點交易結束後,消息很快在全城傳開,所有人都開始慶祝。第二天,《紐約時報》就站出來譴責合眾社散播假新聞的行為是「最惡劣和最應該譴責的公眾欺詐」。直到四天後的11月11日11時,協約國與德國才在法國的貢比涅簽署了一戰停戰協定,就在那一天仍然有近3000人戰死疆場,因為這個消息並沒有及時傳達到各個戰場。
1865年4月,林肯總統遇刺是顛覆美國政府陰謀的一部分,參與者的計劃是同時刺殺副總統安德魯·約翰遜和國務卿威廉·蘇厄德,不過只有約翰·威爾克斯·布思成功得手。布思逃亡中被射殺,但他的其他同犯均被捕受審。林肯遇刺後三個月的7月7日,這個陰謀集團中的劉易斯·鮑威爾、戴維·赫羅爾德、喬治·阿策羅特和瑪麗·薩拉特在麥克奈爾堡被處以絞刑。絞刑架是為這次行刑而特製的,蘇格蘭攝影師亞歷山大·加德納拍下了行刑現場。四人中的薩拉特開設的旅館是這個陰謀集團的主要議事地點,她因此成為被美國政府處以死刑的第一名女性。
照片中前排四人全是列兵,從左到右依次為:埃德·威廉斯、赫伯特·泰勒、利昂·弗賴托爾和拉爾夫·霍金斯;後排從左到右依次為:中士H·D·普里納斯、中士丹·斯托姆斯、列兵喬·威廉斯、列兵艾爾弗雷德·漢利和下士T·W·泰勒。美國參加一戰時,第一個參戰的黑人單位就是第369步兵團,他們在1917年底抵達法國。這些黑人戰士在國內受訓時就開始遭遇種族歧視,到了歐洲後情況並沒有好轉,許多美國白人士兵拒絕與第369步兵團並肩作戰。直到1918年4月,該團暫歸法國指揮,情況才有所好轉。第369步兵團以作戰勇猛、戰鬥技能全面著稱,為自己贏得了「哈萊姆地獄戰士」的美稱,1918年該團返回紐約時,在第五大道上列隊巡行,受到了熱烈的歡迎。
1929年10月美國股市暴跌後,進入大蕭條時代,各地失業率飆升,出現了大量無家可歸者。民政部門根本沒有辦法安置這些沒有收入也支付不起房屋租金的人,於是在各地免費發放食物的賑濟處周邊,開始形成了一個個棚戶區,其中不乏聚集1.5萬人以上的大型棚戶區。這些棚戶區被戲稱為「胡佛村」,藉以嘲諷當時的美國總統赫伯特·胡佛,他對大蕭條的出現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中央公園的胡佛村原本是個水庫,後來把水抽干準備改建成草坪,由於經濟低迷工程停工,成了無家可歸者的聚居地。1933年工程重新啟動時,「胡佛村」已經遷走,但是以紐約豪華的建築作為背景的貧民窟形象,卻成為胡佛政府永遠遮掩不掉的醜陋傷疤。
自由女神像的主意來自法國雕塑家巴托爾迪,美國廢除奴隸制後,他希望送上一件禮物。這件禮物就是今天舉世聞名的自由女神像,雕像腳下斷裂的鐵鏈正是奴隸重獲自由的象徵。自由女神像從1877年開始建造,巴托爾迪請來了工程師古斯塔夫·埃菲爾協助負責雕像的內部結構。1885年,完工後的雕像被運到美國,次年組裝完成。
在這張照片拍攝後14年,林肯成為第16任美國總統。在法學院學生尼古拉斯·謝潑德拍下這張照片時,林肯的身份是美國眾議院議員,不久後他在伊利諾伊州的斯普林菲爾德重操律師生涯。當時林肯還沒有蓄鬚,直到1860年一個11歲的小女孩格雷絲·比德爾給他寫信,認為沒有蓄鬚妨礙了他的政治生涯,他才聽從建議開始蓄鬚。
1901年,弗雷德里克·湯普森和埃爾默·鄧迪在紐約州布法羅的一個博覽會上,搭建了一座名為「月球之旅」的遊樂設施,結果大獲成功,這個遊樂設施的主體是一艘有上下撲動的翅膀的「月神號」飛艇。1902年,湯普森和鄧迪把「月神號」搬到了科尼島的障礙賽馬公園,後來他們租下了更多的土地,斥資70萬美元建起了月神公園,園內的建築有1000個尖頂,光燈泡就使用了25萬個。公園開張那天,6萬遊客蜂擁而至,每人付10美分的入園費,乘坐遊樂設施還要另外花錢。然而好景不長,1907年鄧迪去世,次年月神公園遇到了夢幻公園的挑戰,後者規模更大,所用的燈泡達到100萬個。月神公園的生意江河日下,直至湯普森破產,後來它還運營了好些年,但接手的人始終沒能重現當年的輝煌。1944年,月神公園毀於一場火災。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約12萬日裔美國人被迫離開家園,扔下家產和生意,到專為他們設立的集中營生活。在這些人當中,約有8萬人是出生在美國的公民。攝影師多羅西婭·蘭格在洛杉磯東北的曼薩納集中營拍下了這張照片,該集中營佔地500英畝,生活著上萬名日裔美國人。像所有這類集中營一樣,曼薩納集中營被視為軍事設施,營地內有瞭望塔,周圍拉起鐵絲網,武裝警衛日夜巡視。1945年曼薩納集中營撤銷前,有146人死在其中。紀實攝影師蘭格本名多羅西婭·努茨霍恩,父母都是第二代德國移民,她在為美國農業安全局工作時,就拍下過不少大蕭條時代的佳作。1941年蘭格獲得了古根海姆獎,但她為了拍攝日裔美國人的強遷而謝絕了領獎。蘭格拍攝的這批照片被美國軍方認為會造成消極負面的影響,因此被雪藏了半個多世紀才重見天日。
桑樹街位於曼哈頓「小義大利」的中心地帶,從19世紀80年代義大利移民大規模湧入紐約開始,這個民族聚居區就日漸興盛。到了20世紀初,曼哈頓14區的居民里十個有九個都有義大利背景。桑樹街的名稱來源於這條街道在蓄水池拐彎處栽種的兩排桑樹,從這張1900年拍攝的照片中,不難看出這條街道是多麼熱鬧——蔬菜攤、赤腳的孩子、賣鞋子和衣服的商店、裝著木桶和麻袋的馬車、搬運傢具的工人,還有晾曬在街邊的毯子和被褥……這就是「小義大利」的日常,也是電影《美國往事》中儘力想要復原的歷史片段。
作為一名熱心於社會改革的攝影師,劉易斯·海因在拍攝街頭報童時發現了不少便利之處。此前海因也拍過在礦山、工廠和作坊里幹活的童工,相比之下他拍攝報童時既不必徵得僱主的同意,印發照片時也不必擔心有人來抗議。因此,海因拍報童時可以用更多時間從容不迫地構思,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被攝主體上。為了營造一種接近感,海因把鏡頭的高度調整到與那些報童的視線齊平。海因不光給童工拍照,他還會跟他們交談,記錄下他們的個人經歷並存檔。漸漸地,海因積攢了一個可觀的圖文檔案庫,記錄了數以千計的童工是在多麼惡劣的環境中生活,他的努力最終改變了許多美國人對童工問題的理解和看法,並為後來的相關立法起到了促進作用。
二戰中美國海軍使用的無畏式飛機可以乘坐兩人,通常作為偵察機和俯衝轟炸機使用,其名稱中的SBD就是「偵察」(Scout)、「轟炸」(Bomber)和「道格拉斯」(Douglas)的首字母縮寫。無畏式的航程可達1115英里,最高時速255英里,載彈量2250磅,優越的性能使它在實戰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從珍珠港、太平洋地區直至歐洲,無畏式的身影無處不在,整個戰爭期間這種飛機生產了近6000架。1942年6月的中途島之戰中,無畏式大顯身手,四個無畏式飛行中隊向四艘日本航母發起攻擊,結果對手全滅。二戰結束前,無畏式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被威力更強的SB2C「地獄俯衝者」取代。
1885年8月的加拿大蒙特利爾,「坐牛」和野牛比爾兩人走進威廉·諾特曼開的照相館,拍下了這樣一張照片,照片上的標註是:「1876年的死敵,1885年的朋友」。彼時野牛比爾正在舉辦他的「狂野西部秀」,54歲的「坐牛」則是他用120美元簽約費外加50美元周薪請來的特邀嘉賓。在這個實質上的馬戲團里,「坐牛」的工作是每場演出開始時騎馬繞場一周,儘管收入不錯,他享受的也是頭牌明星的待遇,但四個月後他就厭倦了這種生活,返回了斯坦丁羅克印第安保留地。「坐牛」的落魄與他1876年的風光不可同日而語,那時他作為拉科塔蘇族人的精神領袖,率領族人在小大角戰役中全殲了喬治·阿姆斯特朗·卡斯特中校率領的第7騎兵團。那場戰役後,「坐牛」流亡到加拿大,後來因生活艱難向美國政府投降,被遷到斯坦丁羅克居住。1890年,「坐牛」與前來拘捕他的警察發生槍戰,他在戰鬥時中彈身亡。
乘坐雙桅橫帆船「鷹」號抵達美國的兩男一女,是舊金山的第一批中國移民,從1849年起,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步他們的後塵來到美國,他們中有的是為了修建橫貫美國大陸的鐵路而來,有的則加入了加州的淘金熱潮。儘管當時美國對華人的種族歧視甚囂塵上,也沒能擋住中國人趕往「金山」掙錢的腳步,直到1892年《排華法案》出台,此後的10年里任何華人都無法移民美國。舊金山攝影師阿諾德·根特對中國城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在那裡拍攝了數百張照片,其中大多數都是街拍。這些照片中充滿了中國元素,但也不乏西方元素的摻雜。在這張照片中可以看到,中國移民把衚衕文化帶到了舊金山,身穿黑色短衫的男子滿街遊走,清朝人著名的辮子也被他們保留了下來。反映早期舊金山中國移民生活的老照片,大都在1906年的大地震中散軼,但根特拍攝這批照片保存在銀行金庫中,得以流傳下來,成為不可多得的史料。
爵士鋼琴家阿特·霍茲出生在烏克蘭,但從小就生活在芝加哥,其音樂生涯大部分也是在「風城」度過。儘管霍茲在芝加哥的爵士樂界已經闖下了不小的名頭,但他知道更大的成功只有在紐約才能取得。於是1938年霍茲來到紐約,組建了河船爵士樂團,核心成員包括鼓手約瑟夫·馬歇爾、小號手亨利·古德溫、長號手桑迪·威廉斯和吹奏單簧管和高音薩克斯的塞西爾·斯科特,他們晚上舉行演出,白天則坐在一輛馬車上四處打廣告,為晚上的演出攬客。儘管演出嘉賓中有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和傑克·蒂加登這樣的大牌,霍茲和他的隊友們仍然需要付出很大努力來保證演出的上座率。拍攝這張照片的威廉·P·戈特利布是《華盛頓郵報》的專欄作家,攝影則是因興趣而自學成才,後來報社為了縮減經費砍掉了攝影記者,他就自己拿起了相機。從1938年到1948年的10年間,戈特利布把紐約爵士樂界的頭面人物拍了個遍,其中不乏杜克·埃林頓、埃拉·菲茨傑拉德、迪齊·吉萊斯皮和比利·霍利迪等傳奇人物的舊影。
為了招募更多水兵,並給他們以必要的訓練,美國海軍在曼哈頓的聯合廣場上建造了一艘完全達到下海航行標準的全木戰艦「徵募號」。從1917年到1920年之間,這艘戰艦成了聯合廣場的一景,同時也成為售賣自由債券的絕佳宣傳品。「徵募號」上有一名艦長,配備了無線電、軍官艙和水兵艙,還有六門木製火炮,艦上安裝的探照燈一到晚上就打開。「徵募號」為美國海軍招收並訓練了超過2.5萬名水兵,同時還舉辦了很多活動,其中包括接待一個印第安人參觀團,以及為嬰兒舉行洗禮。1920年「徵募號」退出現役並被拆解。
往期回顧請戳這裡:
那些你可能沒見過的歷史照片(第一彈) - 知乎專欄
那些你可能沒見過的歷史照片(第二彈) - 知乎專欄
那些你可能沒見過的歷史照片(第三彈) - 知乎專欄
那些你可能沒見過的歷史照片(第四彈) - 知乎專欄
那些你可能沒見過的歷史照片(第五彈) - 知乎專欄
那些你可能沒見過的歷史照片(第六彈) - 知乎專欄
那些你可能沒見過的歷史照片(第七彈) - 知乎專欄
那些你可能沒見過的歷史照片(第八彈) - 知乎專欄
那些你可能沒見過的歷史照片(第九彈) - 知乎專欄
那些你可能沒見過的歷史照片(完結篇) - 知乎專欄
推薦閱讀:
※縱橫於歷史深處15
※歷史上都有哪些特別讓人咋舌、好玩的事情,好像段子一樣精彩?
※歷史|公元前3100年前,有一個叫美尼斯的國王在統治埃及……
※篆刻藝術的種類和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