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躍遷》的書評

《躍遷》的書評

來自專欄培根書評4 人贊了文章

如果要給《躍遷》這本書一個定位,我的答案是:一碗略有營養的可口雞湯。

它的目標讀者,準確地說,應當是那些意識到自己處在重複的惡性循環中但卻一直無法脫身的人。這部分人有上進心,所以他們可以意識到自己所處的境地並不樂觀。他們願意付出努力,但是很多時候卻無法得到恰當的回報,這導致了他們開始懷疑自己做事的方法。他們如饑似渴地去尋找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方法,但試了這個,沒用,試了那個,還是沒用。他們活在努力與焦慮之中,惶惶不得終日。

這本書的副標題叫」成為高手的技術「,如果你希望看完這本書就知道如何成為一個高手,那你可能會大失所望。但如果把它作為一本成為高手路上的啟蒙書還是不錯的,畢竟裡面講了心法,也講了一些方法,在沒有形成自我學習的方法論時,參考一下他人的智慧結晶,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接下來我會按照我的邏輯框架將書中的主要內容進行複述:

  1. 當今這個時代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 我們需要如何扭轉原先的觀念?
  3. 我們應當做出怎樣的反應?

複述過程中會結合我自己的經歷與想法。如果各位看完覺得有點兒意思,不妨再去買一本原書來讀讀,或許會有不一樣的體會和發現。

1.當今這個時代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信息變多,思考變淺;機會變多,競爭跨界;隨時干擾,永遠在線。

上面這句話任何人都能看懂且深有體會。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里,我們不停地在接收信息,被動的,主動的都有。我們開始害怕停止接收信息,我們揣著智能手機,不停地瀏覽新的內容,這瓜分了我們思考的時間。

在這個時代,你很難做到專註。你可能會被一個新的信息打斷,你的注意力隨時可能受到其他事物的干擾。而你在不專註的時候,很難讓你的效率達到100%,因為你的一部分精力被用在了抉擇到底去關注哪一件事上。

這是一個機會更多,概率更小的世界。

信息多了,你的機會自然就多了,這個邏輯成立。但是機會多了,不代表你成功的概率就大了。相反的,由於你沒有發揮你所接收信息的作用,你可能會被那些與你接收到同樣信息量的人所擊敗。他們想明白了一個你不願意去想的問題,做成了一些事,把你甩在了身後。

這個時代,聰明人太多了。

2.我們需要如何扭轉原先的觀念?

作者用了一章來回答這個問題,大概的意思就是說:咱們在著手做一件事之前,要花時間從宏觀的角度去審視這個事情,要先制定戰略;同時要專註,要耐得住時間的考驗。

好戰略就是達成投入和產出的非線性

書中說道,如果你有一個好的戰略,那麼你在執行過程中所獲得的收益可能會超乎你的想像。

冪律分布的特徵是高度不平均且分形,這意味著每件事都要找到槓桿點。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做事要用巧勁,先找到方法,辦事效率自然就高了。

搶佔頭部,持續迭代。

書中提到,在決定去深入一個領域前,要綜合兩方面因素,一方面是你個人的優勢,一方面是你所進入領域的價值。當你以一個高優勢的狀態進入一個高價值的領域時,你就算是搶佔頭部了,此時你要不斷地讓自己變得更好,即迭代。

接著,作者在本章中拋出了本書中最為核心的觀點,準備接好。

作者認為,躍遷分為三級,分別是:認知躍遷、能力躍遷、能級躍遷。

認知躍遷:持續的學習、閱讀中,突然有一天一個概念擊中你,你打開了一個一個全新的視野,過去困擾你的一切突然清清楚楚,頓悟。 能力躍遷:你按照所領悟的方法持續地積累、練習、見人、蓄勢,卻長久沒有什麼變化。有時候,你都快要放棄了,但是突然有一天你發現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上升了一個台階。 能級躍遷:之後,你正確地做出了幾個選擇、換了幾個平台,身價、能力和水平會突然上升一個層次,看問題、做事情有完全不同的力道。

作者說的這三種躍遷,看似簡單,但是在每一次躍遷時都需要付出巨大的痛苦。這種痛苦是選擇所帶來的。這就好比你去挖金礦,你挖了一個坑,裡面沒金子,這時候你是換一個地方挖,還是繼續往下挖呢?執行本不痛苦,但是往往在這種抉擇時刻,卻要承擔巨大的痛苦。躍遷的層級越高,承受的痛苦越大越多,這是成正比的。

我身邊有些朋友在畢業後的幾年裡連換了好幾個行業,他們希望找到有發展前景又是自己真心喜歡的行業,在這個行業呆了一段時間,發現與自己想的不太一樣,就開始猶豫要不要轉行。接著轉行了,開始努力學習,學著學著又出現之前的問題。於是再轉行,再出現問題。這是年輕人普遍的問題。當然他們終有一天會意識到積累的重要性,最終他們會沉下心來扎進一個行業,無論這個行業好壞,自己感興趣與否,他們都會下定決心幹上它十年八年。那時候他們的躍遷之旅應該算是啟程了吧。

持續迭代,系統性進步,不求妙手,不得貪勝。

書中舉到了李昌鎬的例子。李昌鎬是圍棋大師,他的厲害不是因為每每會有神來之筆,而是因為他很耐心,每一步走得都很踏實,最終抓住對手的失誤將其擊敗。這個難度有點大,如果能做到,一定是內心力量極其強大的人。

注重無限成長,而不是有限成功。

這句話對我非常有指導意義。我是一個目標導向的人,在做事情時得失心很重。做事情時總是會將其最終成功與否來作為判定事物價值的唯一標準。這就導致我在看不到未來的時候總會很煎熬。而我的一個朋友,在這一點上就貫徹了「注重無限成長」這一點。

我這個朋友在一家正在走下坡路且官僚體系非常嚴重的上市公司工作。在我看來,他的未來是悲慘的,因為這樣的企業未來似乎不太明朗,而就算是未來明朗,作為一個基層員工,他無法在這樣的環境里爬到公司上層。我勸他早早離職算了。

可他不那麼認為。他認為當前這份工作恰恰是他應該珍惜的。因為他在這個平台上能對接到相當多的資源,而這些資源都是他未來職業生涯的財富。他當然知道公司的未來不容樂觀,但他並不期望和公司一同繁榮富貴,他希望在這個時期多積累人脈與資源,到時候跳出去了,自己也算得上是個腕兒。

我對職場無限成長的啟蒙認識正是來源於我這位朋友。每個人的職業生涯都長著呢,不要太過於追求短期的結果,要把眼光放遠,放得很遠很遠。

3.我們應當如何付出行動?

我的理解是:系統地看待問題、高效地學習、提升內在修鍊。

3.1.系統地看待問題

系統這個東西實在是太有意思了。本書中對系統有一個粗略地描繪,但著實激發了我對系統的興趣,我打算接下來要好好研究一下這個東西。

系統是高手看世界的方式,系統由元素、元素之間的關係以及功能三部分構成。系統里關係比元素更重要。

這是我們需要記住的關於系統最重要的信息。從這個信息中,將衍生系統性思考問題的一些方法。一個人思考問題,無非兩個方向:看遠和看透。看遠是指儘力看到事物的發展脈絡,看透則是指儘力看到事物背後的規律。

從時間的維度看到事物發展的脈絡,找到過去和現在的關係,那叫「迴路」。從空間維度理解事情背後的真正規律,那叫「層級」。在我的認識中,思考的核心在於:要整合自己掌握的信息,不急著想解決辦法,要試圖先找到規律。當你在腦海里形成一張藍圖時,再去試圖構思解決方案。而不是什麼都沒有的時候就去嘗試單點突破,那樣形成的解決方案往往是顧此失彼的。

書中還提到一個叫「控制點」的工具。當你遇到的問題足夠複雜時,你可以嘗試用「控制點」來輔助你解決。「控制點」解決問題的邏輯就是,將從當前現狀到目的終點的路徑進行儘可能細的拆解,然後在每兩個環節之間放置「控制點」,注意,控制點必須是高度可控的,它會有一個最終完成的衡量標準,你必須知道如何達到這個標準並努力去達成它。

打個比方,我們在健身的時候就會給自己設定控制點。從一個瘦骨嶙峋的IT男變成一個海報上的肌肉男看起來是一項十分浩大的工程,如果你不給自己設定控制點,是很容易放棄的。現在,你先將任務進行拆解,把變成肌肉男這一條線拆分成數條線:胸變大,肩變寬,背變厚,臀變翹。然後你在每一條線里設定不同的控制點,將不同的維度數值作為階段性目標。接著你開始一點一點地鍛煉,每幾天你都能達到一個目標,有時候你會遇到瓶頸,但你預先知道要突破這個瓶頸需要成倍的努力,有了心理準備之後多少會好一些。一年後,IT男堅持了下來變成了肌肉男。每天付出一點努力,最終變成了一個勵志故事。

當然,健身這個事情如果要真出成績,除了努力,你還要方法正確。而無論做什麼事情,正確的方法必然是因人而異的。別人考上了好大學,你去取經,他和你說無非就是多做題。於是你回到家就開始沒日沒夜的做題,你期望通過複製他的方法來複制他的成功,但是最後卻失敗了。這很正常,因為做題這個行為並不是考上好大學的本質原因,它只是讓你顯得你在努力罷了。我們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低效率努力,我們只是覺得這麼做「理應有用」,於是就做了。這種行為叫做「第一序改變」,它只是改變了我們的狀態,它只是會讓我們在現階段變得不一樣,就好像你頹廢了很久之後,即便你所做的是低效率努力,你依舊會覺得未來充滿了希望。

但在不斷的低效率努力後,你發現你並沒有變成你原先設想的樣子。你做了很多題,可依舊沒有考上好大學;你讀了很多書,可依舊沒有變的博學。你付出了很多努力,可你依舊沒有改變現狀。如果你理解了第一序改變,你自然能理解這些現象。因為這些事情的期望結果與行為並沒有直接關聯。

我原本以為讀了書,我就可以掌握書中的知識,那麼我看越多的書,就能掌握越多的知識。於是我就不停地讀書,但我發現我經常會忘記書中的內容,有時候甚至誇張到拿起一本讀過的書翻了兩頁,就像沒讀過似的。我開始分析原因,我發現自己閱讀過程中出現的核心問題是沒有把書的內容成體系地搬運到我的腦袋裡。當我知道核心問題後,我開始嘗試一種新的辦法:在看書前,先過一遍目錄,對整體內容有一個粗淺的認識。這樣在閱讀的過程中就會有目的性一些。在讀完之後(小說類除外),一定會形成一張思維導圖,以摘取書中的核心架構以及重要內容。如果有必要,我會輸出一篇讀書筆記。輸出讀書筆記的目的,是在於更好地幫我理解書中的內容,同時能夠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以使得知識的吸收效率更高。

當我貫徹了上述方法之後,我讀書的效率變高了。這裡指的效率變高不是我讀一本書的時間變快了,而是指對一本書本身價值的獲取提升了。而有朝一日我通過這樣的方式去學習,逐漸將我個人的知識體系給搭建起來了,那時候我會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那種改變叫做「第二序改變」,它改變的是整個系統。人只有在改變了系統以後,才能衝破原先的循環,才能躍遷到一個新的平台。第二序改變是由獨立的思考能力、對自我否定的勇氣、堅韌不拔的意志以及老天對有心人的憐憫共同作用的,如果一個人能在一件事上取得第二序改變,那麼他可以在諸多事情上取得類似的改變,並最終成為一個高手。

3.2.高效地學習

高效學習的本質是擯棄低效率努力,了解系統,了解原理。

學習這件事,目的是為了將自己原先不掌握的變成自己所掌握的,從而能夠讓自己有所提升。所以掌握是最重要的。

我小時候總喜歡做題,做了無數的習題,可考試成績依舊不理想。我有一個同學,他很少做題,但是成績卻很好。我發現他有一個習慣,就是總愛問「為什麼」,而且喜歡連著問。如果他遇到一個問題,他會問很多的「為什麼」,直到得到他滿意的答案為止。

我當時知道這是好奇心在驅使他發問,覺得這些小孩真是煩人。可後來我才明白,好奇心這個特質實在是太重要了,它讓人產生了一種「不解決這個問題就誓不罷休」的心理,從而通過一連串的問題來找到問題的本質。我小時候做題,總是浮於表面地覺得知道答案就可以了,可題目的價值並不在於答案,而在於原理。我的這個同學正是通過一次次發問,逐步去逼近問題的核心。

當然,如果覺得光會提問就完事大吉的人可就錯了。好奇心強的人除了會提問,還懂得該如何提問。他們的問題是在幾番思考之後才拋出來的,並非想都不想地問出類似「如何成為一個厲害的人」這樣空泛無邊際的問題。他們的問題往往準備清晰,目標充分。他們會把一切假設都限定死,讓這個問題變得具體可回答。如果你的回答就是他們想要的信息,他們會感謝你。如果你的回答還有值得深挖的價值,他們會接著問你幾個「為什麼」,直到他們拿到自己想要的信息為止。

如果你可以透視到這些人的腦袋裡,你或許會發現這幫人的腦子裡有一棵問題樹,每一個問題後面都跟著一個答案,而答案後面又像樹枝一樣發散出了一些新的問題。最終它變得無比龐大,變成了一塊知識的版圖。

所以你會發現好奇心與會提問是多麼的重要。書中提到了5個思考問題的絕佳角度,這些都是思考問題極好的範式。

5個思考問題的絕佳角度

證據:我們怎麼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有什麼證據可以證明?

視角:如果站在其他人的視角看這個問題,會怎麼樣?如果再換一個視角呢?

聯繫:他們之間是否存在某種規律和模式?我們是否在以前見過這樣的模式?

猜想:如果它與眾不同,那會是怎麼樣的?

相關:它為什麼重要?

如果你沒有提問的習慣,可以嘗試著迫使自己去以問題的方式來驅動學習,效果會超乎你的想像。

書中提到了一個知識IPO的概念:「以提出問題為驅動,以解決問題為整合,用輸出倒閉輸入產品化」。意思就是以提問開始學習,過程中將問題一一攻克,最後不僅要讓你明白,還可以嘗試著你明白的東西輸出一篇文章,讓別人能快速地明白。有人曾說過,自己會不難,把別人教會才叫難。如果把別人也給教會了,說明你是真弄懂了。

要區分一二三四手知識,站在知識源頭,極其功利地讀書。

讀書是大多數人學習知識的一種途徑。其實讀書的門道很多,同樣兩個人讀一本書,其閱讀速度和所吸收的養分都是不同的。讀書技巧類的東西可以參讀一本叫《如何閱讀一本書》的書。

關於讀書,作者在本書中提出了三個觀點:極其功利地少讀書;極其功利地配置資源;不從第一頁開始讀。

「極其功利地讀書」指的是帶著問題和目的去讀書。很多人把讀書作為一種消遣方式,覺得讀書不應該帶有太強的目的性。但在我看來讀書這件事比一般的消遣方式要耗費更多的精力,這是一件非常正式的事情。所以我在讀一本書之前會有一個明確的目的,隨後我會根據簡介和書評從眾多同類型的候選書目中挑出一本書來閱讀。當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果是讀一本小說,就沒必要整那麼麻煩了。

「極其功利地配置資源」指的是將不同類型的閱讀進行區分,在不同的時間段讀不同的書,將碎片化時間也利用起來。我一般會同時讀兩本書,一本是專業知識類的,一本是小說或者傳記。專業知識類的書需要在成塊的時間內閱讀,這樣便於閱讀的同時能夠進行梳理,我一般會放在早起之後的一個小時內進行閱讀。小說或者傳記類的書我一般得空了,就會掏出來讀上兩頁,這類書即便是在閱讀過程中被打斷,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

「不從第一頁開始讀」指的就是其字面所表述的意思,不要按照順序去讀書,根據你的目的從目錄里檢索你可能想要的信息,然後再去相應的章節尋找你想要的信息。

打磨自己的一塊知識晶體,然後和他人交換知識,聯機獲取他人大腦里的最新知識。

作者創造了一個「知識晶體」的概念,將知識具象化了。他將成體系的只是比喻成一件物品,並認為一個人可以從另一個人處獲得這件物品。我認為從別人那兒獲取知識是不難的,關鍵是如何能夠吸收它並為自己所用。

作者在得到上有一個專欄。得到是一款知識型的移動端App,有很多各行業的大咖在這個平台上開課。課程通常是圍繞一個主題,分幾節課將這位大咖所梳理的知識體系灌輸給你。一個課程的價格一般是199元。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下一個得到看看,至於能不能從中收穫到所謂的他人的知識晶體就因人而異了。

我沒有參加過上面的課程,但是這些課程依舊給了我一個啟發:我是不是也可以像他們一樣去做那麼一個專欄?假設我要做那麼一個專欄,那麼我就需要先有一個主題,接著我要圍繞這個主題形成屬於我的知識架構,最終將這些分支用乾貨來填滿,這些乾貨不一定非得是我已有的,我可以有目的地去尋找他人的乾貨,然後塞到我的體系里。這樣我就有了屬於自己的知識晶體。

所以學習里很重要的一環就是輸出,它可以真正檢驗你是否將你所接收的知識納為己用並靈活運用。

3.1.提升內在修鍊

現代高手的7個心智關鍵詞:開放、專註、遲鈍、有趣、簡單、善良、可激怒

內在修鍊即處事的心法。心法的表述歷來是簡單的,它不會指導你如何去實操,它只是告訴你一些辭彙或短句,讓你長久地放在心間,遇到事了就念叨兩句。你沒法一下子就做到,這還要結合你的人生經歷。你因為精力分散而失敗了,靜下來的時候就對自己默念「要專註、要專註」,也許你下次還會吃不專註的虧,但你吃虧吃多了,早晚可以長記性。都說高手只是比別人少犯錯,吃過一次的虧不吃第二次,見別人吃了虧自己也要長記性。

書中還提到了「開放而專註九律」和「遲鈍而有趣七律」,雖然字不多,卻值得一讀。其中提到了一些人們所慣犯的錯誤,每個人都可以以此來衡量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開放而專註九律

1.見得人好,經常隨喜讚歎。

2.找到自己領域的知識源頭,並分享。

3.不隨便崇拜誰。一旦崇拜,以他為頂,你的系統就又封閉了。

4.不再認為自己看不懂、不喜歡的東西就是傻的。

5.小心那些「一切都解釋得通」的上帝視角感理論。

6.對水平沒有你高的人寬容,因為你也沒有掌握真理。

7.留出10%~30%的時間給自己不懂也不太會接觸的領域。

8.站在更高角度,發現和專註於自己的獨特之處。

9.專註於自己的人生大問題。

遲鈍而有趣七律

1.對不重要的事漠不關心。

2.忍住第一反應,等待第二反應。

3.不追熱點,等要點浮現。

4.尋找整體最優解,站在長周期做判斷。

5.多元,定期做一些不靠譜、有趣無用的事。

6.成功是小概率事件,找到自己的無限遊戲。

7.放下焦慮,不要放下好奇心。

4.總結

該書是我近期閱讀過程中對我產生較大影響的一本書。它引發了我對現狀的思考,也促使我做出了一些影響我職業生涯的決策。

它帶給我最核心的思考是:1.當我處在一個惡性的循環中時,要跳出循環審視究竟是哪一個節點出現了問題;2.要從系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要關注系統元素之間的關係;3.將眼光放遠,要注重無限成長;4.要謙虛。

我在輸出以上的讀書筆記時,是以我的邏輯框架去整理的,難免會遺漏一些內容。如果對此書感興趣,還是建議把全書閱讀一遍,也許會有更多的收穫。

推薦閱讀:

一部落,教育行業從業者的賦能部落!
當「中國製造」遇上「互聯網 」 馬雲董明珠怎麼說-財經頻道-手機搜狐
「互聯網 」如何創新工業發展模式

TAG:學習方法 | 閱讀 | 互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