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不行」

「媽媽,我不行」

很多孩子在長大之後沒有辦法自己獨立去做一件事,獨立去遠方,獨自去面對社會,一切的一切都是從小時候開始的,年幼時孩子在父母的羽翼下成長,有的時候甚至在孩子還沒提出要求時,我們馬上就替孩子解決了。可惜好景不長,沒過多久,我們開始抱怨了,這個孩子怎麼這麼懶,什麼都不會,什麼都要父母幫著做。

當我們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時,這種狀況已經很難解決了,我們試圖希望孩子自己動腦筋,可是結果並不好,孩子總是說,「爸爸媽媽,幫我做,我不會」。

於是,我們和孩子之間進入了一個又一個怪圈,我們一邊抱怨著孩子,一邊卻又為孩子包辦代替,因為我們覺得他們「需要」我們。而孩子在我們空洞的鼓勵下和不停的抱怨下,甚至變的越來越「無能」。

問題的根源我們都知道在哪裡,但似乎總是解決不了。的確,孩子人生最初的那幾年,他們從我們的行為中形成自我認知。當他們需要我們時,我們的確不能忽視,我們需要讓他們明白,任何時候他們都是會得到支持的,這份底氣是孩子邁向獨立很重要的前提。

那我們到底可以怎麼做呢?其實,只需要說一句話,就可以完全改變這樣的局面,那就是這樣一個提問

「那我們一起想一想,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解決呢?」

這樣簡單的一個問句,對於父母來說,它提醒我們,如何真正的愛孩子,而不是著急去親力親為。所謂「做父母」,不需要替孩子做很多事,但需要幫助孩子學會去做一件事,引導他們自己去做這件事。

這樣簡單的一個問句,對於孩子來說,它讓孩子的大腦開始參與思考這個從來未曾想過的問題,除了讓父母幫忙,我還能做什麼呢?不要小看了這樣的思考,堅毅、獨立、責任心,這些品格不是憑空養成的,就是從小到大這些困難時刻,他們自己解決了,他們承擔了後果,他們哭了受傷了,然後擦乾眼淚繼續完成了,就是在這一點一滴的「克服困難」的過程形成的。

這不僅僅是鍛煉孩子的思維靈活性,更關鍵的是,它傳遞給了孩子一個很強烈的信息,方法永遠比問題多。從小具有這樣思維模式的孩子,今後就不會害怕面對困難,就更有勇氣去接受挑戰。因為他們從小的經歷反覆都在告訴他們,「我可以找到更多更好的答案,我可以做到!」

學齡前是孩子很關鍵的自信和抗挫能力建立的窗口期,我們需要讓孩子建立「我能行」的思維模式。不幫孩子做並不意味著我們就是個壞父母了,更加不意味著我們就少愛了孩子。相反,這意味著,我們更加愛孩子,只不過用了一個更加有效的方式在幫助孩子成長。

「爸爸媽媽,快來幫幫我!」

「孩子,我們一起想一想,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解決呢?」

這個問題,值得我們經常問一下孩子,不要讓我們的「超能」養出了「無能」的孩子。

推薦閱讀:

英聯邦國家的一點簡介
實拍真實的日本教育 差距實在太大了
發達國家的職業技術教育是什麼樣的?
教育技術研究方法複習資料

TAG:兒童教育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