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第一》別裁,有點意思
來自專欄讀的書1 人贊了文章
寫在前面:讀書時,少不經事,即使《論語》倒背如流,也只是囫圇吞棗。近來,聽朋友推薦,初讀《論語別裁》,覺得十分有趣,因而記錄如下,以作日後回顧與體會。
《論語》第一句是我們最耳熟能詳的一句了。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讀書時,書上的註解大意是:學問要隨時溫習,是很高興的;有朋友來家裡作客,是很快樂的;別人不了解自己,我也不在心中怨恨,這樣就是君子了。
這種解釋,字面上看似是沒有問題,但是不是覺得有點背離人的本性?因為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學習是走出舒適區,是一件痛苦的事。按照這樣解釋,是非常政治正確的,卻感覺有點教條式的說教了。
千古聖人孔子真的只有這點水準嗎?
讀南先生的別裁,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理解,真的別有一番新意,也更容易說動人。
「學而時習之」的三個概念。
第一個概念是「學」,什麼是「學」?是指讀書嗎?是指學問嗎?讀書等於學問嗎?
《論語》屬於孔孟儒學的經典著作,對一個推崇為人應積極入世,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偉大理想的學說來說,學問不等於讀書寫字。
第二個概念,是「時」和「習」,指時間的「時」,見習的「習」。
這句話回答學問從哪來。學問從人生經驗而來,從做人做事上去體會。孔子說的」觀過而知仁」就是這個道理。所以,隨時隨地鍛煉,體會,反省,就是學問,通俗的說,即為人處事。
第三個概念,「不亦說乎?」的「說」。
「說」通「悅」,這是普遍共識的,悅,不是哈哈大笑,二是愉悅,會心一笑。有種看破不說破的韻味悠長。
如此,我們很容易明白,這一句講的為人處事的宗旨和來源。學問是做人做事中不斷體會/感悟出來的,有得於心,會心一笑。
沿著這個思路下去,接下來的兩句就很容易理解了。慢慢能夠有知己理解你,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即使沒有人能理解,我也不在心裡怨恨。反言之,守得住寂寞是為人處事的修養。
學而的最後一條是: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意思很明顯: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回歸和提升了第一句「人不知而不慍」。別人不理解自己,不但而不怨恨懊惱,更應該是擔心自己有沒有理解別人。
大體來說,南先生的解釋把《學而第一》的16條融為一篇文章來解讀,講了做學問的修養/態度/道理,怎麼樣做學問的等問題,回到最後,又回到做學問的目的「患不知人也」。
讀南先生的《論語別裁·第一篇》兩點最深的體會:
1.閱讀是一件思考的事情,需要費心費力,聯繫實際,把書讀懂讀透,且能用自己的話闡述出來。
2.為人處事,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推薦閱讀:
※中國儒學-孔子與早期儒家經典的關係
※儒家經典名言手抄(三)
※圖文:《論語》 |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儒家經典
※我讀《論語》1:這是一部草根的《論語》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