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勢所趨,協作機器人將迎來爆發
1 人贊了文章
隨著老齡化加劇,所謂的「人口紅利」正快速消失,企業負擔的綜合成本開始大幅上揚,企業對機器人的需求可謂迫在眉睫。在各種機器人種類中,可以和人類協同工作的協作機器人正得到越來越多的青睞。
文|鄭川
協作機器人爆發,大勢所趨
傳統工業機器人在很多方面有著人類無可比擬的優勢,它們可以按照程序指令連續高效地做重複性工作,可以很長時間甚至幾年內都不用停工。因此在規模化生產和長期使用的情況下,傳統工業機器人帶來的自動化可以大大降低綜合成本、提高企業利潤率。
但傳統工業機器人的缺點也是十分明顯的:裝配周期長、配套成本高,無法對新產品新要求快速做出調整……而隨著工業4.0及中國製造2025等概念逐漸落地,短周期、定製化、多批次、小量產的需求越來越多。而這種情況下,由傳統工業機器人組成的自動化流水線是很難盈利的。
而完全由人工構成的生產流水線雖然可以快速調整,但作業精度和速度都很難和機器相媲美,產品品質和生產效率都會大大降低。尤其是隨著人力成本越來越高,這樣原始落後的流水線顯然也很難盈利。
這種時候,協作機器人的優勢就凸顯了出來。協作機器人和人類協同工作,可有效結合機器和人類的優點,彌補互相的缺點,不僅可以保證基本的作業精度和生產速度,而且還可以隨著具體的需求靈活調整、快速部署,滿足多樣化、個性化的新工業時代的生產需求。
因此,協作機器人迎來爆發是時代發展的大勢所趨,協作機器人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未來的工業發展水平。
人類+協作機器人的最優組合
傳統工業機器人最多可以實現全自動化,但不具備AI(人工智慧)處理問題的能力。而且目前AI整體的發展水平仍處於「弱智」(弱人工智慧)的階段,因此寄希望於把很多工作交給機器人來做,在很長時間裡都是不現實的。
在AI的發展產生重大突破前的漫長時間裡,「人類智能+弱人工智慧+機器」的模式成為可靠而見效快的最優組合。作為人類在新工業時代的「新工具」,協作機器人承擔絕大部分體力勞動和一小部分簡單的腦力勞動,而人類則主要負責規劃性、創意性的腦力工作。
很多人懷疑,為了避免對人類的傷害,和人類一起工作的協作機器人不僅要犧牲速度、負重等指標,還要增加感知、避障等設備成本,單價其實高於傳統工業機器人,是不是得不償失?
確實,這種「人類+協作機器人」組合不適合大批量生產,因為它比不過由傳統工業機器人組成的全自動生產線,也不適合單件產品的原創,因為它也比不過創意十足的設計師和藝術家。但這種的組合在要求個性化、小批量的新工業時代里是成本最低的,是各項條件妥協的結果。
而且這種組合可以在產品原創和大量生產之間做好銜接,需要時可轉為全自動生產線,不需要時可避免浪費大量成本,進退之間,遊刃有餘。
協作機器人將全面深入生產生活
目前大部分人對「協作機器人」定義都限定在工業機器人的範疇內,是相對於「傳統工業機器人」的衍生概念。
但筆者認為「協作機器人」的概念不應該只局限在工業這一個行業中,在農業、醫療、軍事、能源、物流、清潔、消防、教育等行業應用場景中,凡是和人一起配合工作的機器人都可以稱為協作機器人,當前應用比較成熟的手術機器人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手術機器人的使用優點非常多:手術機器人將各種先進設備集成在小而靈活的機械臂上,可以為醫生提供更高的可見性、敏捷度、準確性和舒適度;手術機器人在很多方面的操作比人更加精細安全,可明顯減少手術創傷,改善患者療效、縮短術後住院時間。(目前最大的缺點就是太貴)
筆者認為除了手術機器人,鑽探機器人、排爆機器人、深潛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等都可以結合協作機器人的理念,讓這種「弱智能多功能自動化工具」在「人類智能」的主導下,更好地為人類各方面的生產生活服務。
協作機器人未來暢想
關於協作機器人未來的發展,筆者展開想像的翅膀,認為可能會存在以下兩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隨著腦電波控制、材料及納米技術的持續發展,協作機器人與人的協作度、融合度可能也會越來越高,最終可能會以「人機一體」的形態,走上一條全新的發展道路。(《鋼鐵俠》類似外骨骼的機器人和《環太平洋》中的巨型機器人可視為這種發展方向的兩種形態)
另一種情況是,協作機器人可視為弱人工智慧時代的「過渡性產物」,當人工智慧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高智能機器人可完成絕大部分人類的日常工作。這時協作機器人被完全拋棄,人類在更加便捷的生活和物質基礎上從事更有創新性、突破性的事業。
雖然這些都是想像,但是在可預見的未來,協作機器人將在技術研發和使用規模上都必將迎來爆發性的增長。
推薦閱讀:
※論文大燜鍋:NBER 應該對機器人徵稅嗎?
※探究工業機器人越來越火的原因
※富士康機器人上崗 科技從來都不給你開玩笑
※人工智慧:醫用機器人能否為醫生減少工作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