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鐵還需自身硬——「微光老爹」老張的感慨
5 人贊了文章
「別閑的蛋疼就去支教,
用孩子的未來作為試錯的成本,太過於昂貴。」
又是一年支教時,六月底開始,朋友圈和空間就逐漸被各個團隊的支教直播刷屏,去年我們也做了這樣的事情,將支教的情況時刻向公眾反饋,這是很好的一種方式。但看著看著,越來越發現畫風不對,在一群群熱血青年熱情洋溢的工作直播中,我似乎聞到了些奇奇怪怪的味道。
「老師」穿著拖鞋就進了教室;課堂上坐在講台的凳子上拿著手機講課;教室後面的柜子上放置的物件搖搖欲墜;一群孩子擠在一個小屋子裡讀著「書」;課堂上貌似最後排的孩子有些調皮老師沒有注意到;帶著大群孩子在鄉間「活動」;對孩子們進行「大會」式批評教育;還有一張張孩子的特寫附帶著名字被上傳到網路上;亂糟糟的辦公室里直播著狼人遊戲。如此種種夾雜在一片認真上課、帶班活動、家訪之間,讓我有些不太適應,支教什麼時候變得如此歡樂自由了。聯想著前些日子看到的批評短期支教的文章,心裡覺得有點瘮得慌,這樣的支教是不是該被批評呢?
和支教聯繫在一起兩年了,14年的這個時候我們正在倉促的準備著第一次支教,因為對那時候的支教覺得不滿,所以想去求變。兩年過來了,或許是自己有些倦怠,覺得現在的支教還大不如前了。前幾天在準備一個活動的PPT時,用了一個詞來形容現有的支教,「千瘡百孔」,這些趴在支教身上的虱子大概歸納一下有以下種類的,同時在對應問題後附了一些自己的解決辦法,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支教組織數量龐大,質量參差不齊:
國內大多數高校均有支教隊伍,少則數支,多則上百,參與支教的志願者數量更是異常龐大。而近年來有愈發壯大的趨勢,且來勢兇猛。但在這浩浩蕩蕩的支教大軍中僅有極少部分是專門進行支教工作,這一部分主要是學校的學生組織(學生會、青協、實踐部等等)或一些公益機構,這些隊伍能較好的把握支教的質量。而另一大部分是臨時起意的支教隊伍或者一些掛在學生組織中的以完成社會實踐或者獻愛心體驗生活為目的的支教團隊,這些團隊的項目質量令人擔憂。
怎麼解決呢,質量應該是最重要的指標,也就是不合格的機構別做支教,如果要做那麼就確保做好。這樣講可能會讓人覺得是在給新生機構施壓。是的,就是在施壓!因為支教是在以孩子們的時間為代價,絕不能出問題,如果新組織想做支教怎麼辦呢?可以先到其他有經驗,優秀的組織去學習,取其長處,總結其問題,形成明確的工作思路以後再搭建支教團隊。
2.項目設計、運作、保障等有待完善:
大多數組織準備周期短,在學期末才開始著手準備支教,匆匆忙忙招募好志願者、聯繫好支教地,考完試就出發。以至於項目的準備極不充分,對項目地的環境、交通、教育現狀、學生情況等了解甚少。在課程準備上往往不符合學生實際所需,更嚴重的是在面臨突髮狀況或複雜情況時不能很好的處理,例如遭遇惡劣天氣、自然災害、斷水斷電、交通意外情況等等時會措手不及,因而埋下了較大的隱患。而志願者甚至是組織者缺少基本醫療常識,應急救援等方面的培訓,甚至連相關意識都沒有。而缺少根據項目實際情況制定的可行的安全預案,學生和志願者的安全得不到保障。今年在志願者招募階段,就有志願者家長詢問我,如何保障安全,家長的心理其實很簡單,孩子安全就好,別的都不重要。但如何去做好安全工作就值得我們思考了,絕不僅僅是簽訂一紙「免責協議書」。今年南方大部分地區遭遇了暴雨洪災,很多隊伍取消了支教項目,我想這是對志願者和孩子們的負責。
充分準備是解決之道,一期支教的準備應該包括:立項、調研、招募、培訓、備課、執行、反饋。前期認真對項目地進行了解,根據學校的學生人數、年級數、當地經濟狀況、交通狀況、環境情況等等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項目方案,制定過程中儘可能多吸取當地老師建議。將安全預案做細緻,每一個時間段,每一個崗位,每一個地方都落實到人,同時儘可能準備備選方案,隊伍到達當地後進行實地勘察再進一步完善。目前有很多機構會在支教前提前走訪,這是極好的方法,值得借鑒。同時對志願者和學生進行認真的安全教育,樹立安全意識。讓支教可以順利高效安全完成是最終目的。
3.項目持續性差:
由於部分開展支教活動的組織的準備不夠充分,管理不夠得力,支教的效用往往不大,學生家長和老師們看不到孩子們的變化;而且由於缺乏教學管理經驗,在課堂的把握,對學生的教育方面做的不到位,學生的行為習慣在支教期間變糟,甚至出現損壞公物等狀況,常常給支教地學校或教育部門造成巨大麻煩;以及當地一些政策原因或自然原因,很多機構不得不經常被迫更換支教點。短期支教時間大多在20天左右,除去一開始的適應期以及離開前的離別期,實際發揮效用的時間極其有限,若一個項目點不能持續,帶給學生的影響往往是弊大於利。而很多隊伍為了完成社會實踐任務亦或是為了支教而支教,在因為種種原因被迫取消後,採取「游擊戰」模式,最終得不償失。我們的隊伍曾經也因為自身原因出現過被迫取消的情況,不過很幸運當地老師給我們指出了錯誤,我們得以及時調整。而我們更多的支教小夥伴,當我們遇到種種狀況的時候,也希望能夠先從自身原因進行反思。
打鐵還需自身硬,首先做好自己。然後選擇真正需要支教的地方進行支教,不必把視線集中在支教的熱點地區,可以另闢蹊徑找到更合適的支教點。在我們身邊,硬體設施完備的地區也有需求需要我們調整自身適應發展。在那些地區更容易紮根立足成長。同時最好與項目學校簽訂長期合作協議,並且經常保持溝通,相互間做到信息互通互信。同時做好支教後的反饋工作,在一期項目結束後,從學生、家長、老師那裡獲取反饋,發現工作的得失,每一期工作有進步、有成效那麼合作自然可以持續進行,切勿閉著眼睛做支教。
4.課程不成體系,規範性差:
由於我們支教組織的成員流動性大,在課程資源的積累和整理方面就出現了較嚴重的問題。志願者上課所講授內容大多由志願者個人自主準備並隨性發揮,課程內容的深度和難度如不符合學生對應階段所需,對學生影響弊大於利。而由於沒有教學體系,志願者講授科目大多從網路獲取,教案來自各種文庫或者教學大綱的參考題目,加之新老隊員間未形成系統的工作交接,教學內容重複性高,甚至可能每一期講授的「興趣課堂」都相同,學生失去興趣。另外不規範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極易對學生原有知識體系以及相應教師的上課方式造成衝擊,對學生後續的學習造成影響。想必都聽說過這麼一個不知真假的故事「一個支教隊伍到了一所鄉村學校,給孩子們上了幾節英語課,然後糾正孩子們的發音,告訴孩子們他們的老師講的是錯的,孩子們很聽志願者的話,改了。但是故事沒有在這裡結束,學校正常開學後,孩子們再也不聽自己老師的課了。而這是該學校這麼多年來唯一一位願意留下的英語老師」。
形成支教內容體系是必經之路,儘可能多的獲取當地老師的支持,詢問他們的教學方法,了解教學方式內容,針對性的進行準備。同時可以聯繫城市一線名校名師、高校教育學、兒童心理學等等方面的專家教授共同研發課程。如果這一塊比較難操作,那麼可以先做好自身的教學體系建設,每一期志願者的教案收集整理,逐漸搭建框架,然後做好每一期支教志願者的工作交接,做到一對一,如果可以準確對接學生的情況,那短期支教也可以做出長期影響。
5.項目定位不明確,孩子們需要的到底是什麼:
不同的支教地,學生的情況差別很大。例如經濟教育極度落後地區,學生大多是知識基礎差,甚至三四年級了還未掌握一二年級的知識;性格較內向,怯與與人交流,對世界的認識少,在這些地方傾向於進行基礎知識的講授以及學生自信心的養成。而對於留守兒童集中地區,因為父母在外打工,經濟條件不會太差,但是這些孩子缺乏家庭教育,更多需要進行的是心理關懷以及思想行為的正確引導。但是目前,一部分支教團隊對學生實際所需的認識不夠深刻,去做的支教工作就是隨意上上課,玩玩遊戲就沒了,進行支教工作的實際價值有限。另外有一部分為臨時發起的社會實踐隊伍,其根本目的是完成社會實踐任務,而非為鄉村教育做實事,目標就不對自然做不了真正需要做的事情。支教一詞拆開可以理解為支援教育,那麼支援就是一種補充的作用,是對當地教育的補充而不是取代。
適合的人去做適合的支教,作為機構應當明確自己的使命和職責,想明白了再做項目。如果說第一次很難把握,那麼可以利用第一次支教的機會,向當地學生、老師和家長獲取信息,然後針對性的提出解決辦法。應當明白支教是一種服務,明白服務對象所需很必要。應當把傳統想法「我們想帶給孩子們什麼」調整為「孩子們需要什麼」。當然這裡的需要應當的建立在一個比較深層的調研基礎上的,而非孩子們直接告訴你的「我們想玩,我們想要文具,我們想看電影」。
6.支教志願者質量亟待提高:
支教人常常會讓孩子們稱呼自己為哥哥姐姐,這樣能夠縮小彼此間的距離,但是這些哥哥姐姐中的一部分忘了自己還是一名老師。在鄉間土地歡快撒野自拍合影的,夜裡學校高聲喧嘩的,走家串戶時缺乏基本禮貌的,隊員之間拉拉扯扯的,我想這些行為在村民的眼裡會給各位支教人的形象分大打折扣。而一個個無所事事的夜晚,被一集集事先準備好的劇或者一局句充滿歡樂的狼人殺填滿。有時候難以想像,當孩子們走到志願者的辦公區看到亂糟糟的環境時,我們教孩子們的愛好衛生他們還會聽嗎。而更嚴重的問題是我們太多志願者不懂得尊重孩子們,拍攝的照片隨意傳播到網路上,而且一般還會配有一段煽情的話,試想多年以後這些孩子們在網路上檢索自己的名字時看到當年的「慘照」時會是什麼情緒。而教育方法的不得當,更可能嚴重傷害孩子們。當一個孩子犯了錯,該以什麼方法去處理,值得每一個支教參與者思考。
大多數機構所做的支教是針對中小學的,其中小學居多,那麼單論能力來說,絕大多數人都可以勝任。那需要提高的是什麼呢?志願者們大多數第一次去支教,對於如何和孩子們相處,如何和村民相處,如何解決學生的問題,如何保證自己的安全等等問題是不清楚的。所有支教的組織應該在這些方面對志願者進行引導與培訓,規範志願者的行為。從著裝到言行,從課內到課外,從課堂到家訪,都進行一個較高標準的要求。把方方面面的工作做好了,支教的質量自然上去了。有組織在支教前,會集中在學校進行培訓,密集的團隊訓練,講課備課,這是對孩子們負責的做法,值得借鑒。
關於支教期間的時間安排,以我們的項目(上課半天的學校)為例,志願者一天的生活軌跡如下:早晨5:30早餐組志願者起床準備早餐,6:00所有志願者起床洗漱吃飯,6:30外派組出學校到學校周邊20分鐘路程內的安全隱患點或路口迎接學生,7:00其餘志願者根據安排進入教室、樓道或操場照學生,待學生人數達到一定數量後組織進行衛生掃除,晨讀或運動。8:30開始上課,課堂內一名任課老師,一名助教(由當堂無課老師擔任,起到幫助管理學生,幫助答疑,處理緊急情況的作用),12:30左右下課分組送學生回家同時進行家訪,下午規定的時間前志願者返回學校,晚餐前後可在校內自由活動洗衣服給家人打打電話等,晚上8:00開始開當天總結會,處理問題布置工作,會議結束後志願者會準備第二天的課程例如修改教案,試講課,準備教學用具等等。一整天的任務完成後進入夢鄉,志願者們會很充實同時效率也會比較高。
支教的時候,多花一些時間在課程準備上,多花一些時間去和孩子們談談心,多去想孩子的某一個行為的原因。用心去做支教,無論是對孩子還是對我們支教人自己都將是極好的。
7.跨地域支教成本太高:
目前支教地大多在西部地區,志願者們從全國各地趕到支教地,或者由學校一起去支教結束再回到全國各地,這中間甚至有志願者跨越大半個中國。需要耗費很多的時間在路途中,同時旅途花費也極大。同時長距離遷移去支教也不利於後期和孩子們保持聯繫,我們希望志願者能在支教後的兩年內回到支教學校去看看學生們。
我們可以嘗試通過不同高校間共同開展支教行動,統一招募培訓後,志願者就近分配,返鄉支教。既可以減少開支,也可以讓志願者回饋家鄉。同時不同高校的志願者會有不同高校自帶的氣質,更多元的構成可以讓支教質量更高。
8.缺少資金,項目執行困難:
大多數支教團隊物資資金缺乏,能開展的公益項目受限,即使發現問題也無法進一步解決,只能無奈擱置。目前有一些籌款渠道可供支教團隊使用,但是由於團隊規範小,籌款難度會非常大。而如果進行籌款或募捐,會佔用其大量時間,以至於最根本的教學內容的準備不夠充分。
可以嘗試多樣化的物資籌集渠道,充分利用網路籌款解決資金問題,聯繫企業獲取一定支持。同時可以多個支教團隊結盟共同籌款,這將是1+1大於2的過程。另外一個更重要的是儘可能壓縮不必要的開支,把資金用在刀刃上。並且籌集的善款在使用後務必進行細緻的賬目公示,讓項目的支持者了解到相關內容。形成良好的後期反饋將有利於項目的開展。
很多人都在問支教的意義是什麼,我想最大的意義就是帶去一段美好的陪伴。支教路上的我們,或許還不夠好,但我們在努力著,我們接受批評並認真反思改進,但不接受詆毀和侮辱。
每一朵花都用盛放的權利,支教人希望讓那些長在懸崖邊的花朵可以怒放。
「簡述一下我們的使命和支教理念。」
使命:用專業的支教讓大學生和鄉村兒童共同成長,助力鄉村教育、文化、經濟發展。
支教理念:推行以「家」為核心的「專業支教」「連續性短期支教」。
「專業支教」讓每一個孩子快樂參與其中,知識、興趣和品德同步提高;讓每一個支教志願者才盡其用,同時獲得最大程度的收穫與成長。
「連續性短期支教」讓改變持續發生,通過柔軟的心靈給孩子們帶去長期陪伴。
以「家」為核心一改過去支教提出的「走出大山」理念,讓孩子們認識到家的重要性,故鄉的本源性,讓孩子們在活動過程中學會愛自己的父母,愛自己的故鄉,熱愛家鄉文化,鼓勵孩子們通過努力學習走出去後再返回家鄉服務家鄉。
推薦閱讀:
※與中國公益一起克服時代的艱難
※界上世都有哪些不為人知的職業?千贏慈善機構提供
※一張比一張有趣 !這些公益漫畫你看懂了么?
※普助公益揚愛服務隊正式成立!
※DNA品牌公益是JJ比賽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