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擱判斷才應該是聰明人的第二習慣
來自專欄心理學·哲學·批判性思維67 人贊了文章
大家在工作和生活中,如果遇到別人說「我還要再考慮一下」,你會是什麼感受?
通常的感受是失落。「我還要再考慮一下」的言外之意就是這事沒戲,事情做不成。這是別人對你的婉拒,別人不是真的要考慮一下。
但我聽到別人對說這話時,總是很開心。因為他們表現出了聰明人的思考習慣,也就是「懸擱判斷」。
我喜歡和聰明人打交道,因為我們共享了同一套語境,交流起來特別順暢。我們能給對方帶來關鍵的信息,自動消除大量噪音。
在《深度反思才應該是聰明人的第一習慣》文中,我提到深度反思是聰明人的第一習慣,那麼懸擱判斷就是聰明人的第二習慣。
懸擱判斷,就像是在寫字時,把筆選在空中,不落在紙面上。我們暫時不下判斷,容忍不確定性帶來的焦慮心情。接下來,我們要主動尋找更多信息,絞盡腦汁,仔細思考,一段時間後,再做判斷。
衝動的確是魔鬼。在時間不急的時候,果斷並不叫「果斷」,叫「魯莽」。有時,別人還會鼓勵你跟著感覺走,相信自己的直覺。其實,別人是怕你事後仔細考慮過後,不願意付費了,所以趕緊催你在頭腦發熱時,把賬先給結了。
我們去買東西的時,尤其是買比較貴的東西時,通常會精挑細選。看中一樣好的,哪怕心中已經燃起了熊熊烈火,我們也得強行忍住,不急著出手,還要再貨比三家。
買東西是這個道理,工作和學習也是這個道理,思考,更是這個道理。
讀書時,看到作者簡直把話說到你的心裡去了,也得仔細考慮一下,不要衝動性地相信作者所說的所有話。如果你聽到別人說了一番話,在你看來大錯特錯,簡直不可理喻,你也得懸擱判斷,暫時不做出否定評價,先仔細思考一下自己究竟有沒有理解對方的意思。工作時,哪怕你的團隊領導以前所做的決策從未出現嚴重錯誤,下次決策時,你也得獨立思考一番,不可盲目跟從。
對於自己的所思所行,也要學會懸擱判斷。「我不確定」、「還需要更多信息」、「我不知道」、「要看具體情況」這些話,說出來沒有任何可恥的。而「我完全確信」、「不需要更多信息了」、「我全都知道」、「理論說得通就行,不用看具體情況」等句子,聽起來才讓人不放心。
如果一個決策真的非常重要,那懸擱幾個月的時間,最後再做判斷,又有什麼不好的呢?
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決策,無非就是下面這兩個:
1.我想要做什麼事情?
2.我該如何做我想要做的事情?
上述這兩個決策非常關鍵。比如,在打守望先鋒時,我想要贏。既然想贏,就要學會安撫隊友的心情,指揮隊友作戰,在沒做錯的情況下主動背鍋。雖然這麼做,不如直接責怪隊友更解氣,但既然想贏,就要學會這麼做。
工作時,我們想要以高水平的表現完成我們的工作任務。任務中,也會遇到和打遊戲類似的情況。也要學會去分析我們的目標是什麼,達成目標的最優策略是什麼。而這很花時間。
有許多聰明人太急於顯得自己很聰明了。他們想要在信息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迅速做出優質的判斷,從而讓對方佩服他們。這種高智商者又在以更高的效率干蠢事。
每個人的成長經歷不同,所以也不能全怪罪他們自己。我們複習一下「信息費用」或者叫「信息成本」這個有趣的經濟學概念。對於某些人來說,他們展示自己實力的信息費用很高,所以要儘快通過這種奇怪的方式讓別人相信自己很聰明。對於另一些人來說,他們有著相當穩固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也積累了許多名望,不需要通過奇怪的方式顯示自己的實力。
這也就是為什麼年長者顯得更成熟穩重,年輕人更加衝動。年長者不用那麼在意他人的評價,也就不用刻意包裝自己,顯得自己很厲害(嚴格來說,應該是判斷其實力的信息費用很低的人群,他們不一定得年長)。許多聰明的年輕人空有聰明的頭腦,沒有豐富的專業知識經驗和過硬的工作技能,通過花言巧語來表現自己很聰明,這無可厚非。
麻煩在於,一旦這些人嘗到了甜頭,以為靠花言巧語就能搞定一切,那就糟糕了。他們將來也會試著靠花言巧語,而不是自己實際做出了什麼成果,來展示自己的實力。
當然,我不是在鼓勵大家經常把「我還要考慮一下」掛在嘴邊。我更建議大家說「我還要收集更多信息」。如果你是從日本留學回國,那就可以說「我還需要更多情報」。「我還要考慮一下」已經成了婉拒的同義詞。而「我還要收集更多信息」則是你真的要收集更多信息。
收集更多信息後,我們對某個命題為真的主觀概率就會發生變化。本文已經提到過「信息費用」這個專業術語了,就不再繼續說「貝葉斯推理」了。總有人提醒我,一篇文章里出現的專業術語太多,就沒有人讀了。
總之,收集更多各方面的信息後,我們就能更清楚地明白複雜世界的若干清晰片段。就像是購物一樣,我們了解到了更多關於商品性能、自身需求、商品價格、商品之替代品的功能和價格等信息,就能做出更優質的決策。有時候,我們還會明白某個領域特別複雜,水特別深,深到我們最好不要插手。
上次還聽Steve提到一個有趣的說法。他是個心理諮詢師,一個女孩問他,自己受到同事的負面評價,心情很難受,有時還很憤怒,該怎麼辦?Steve舉了個去商場買化妝品的例子。導購總是會說:「女士,你的眼光真的很好。這款化妝品特別適合你。」
假設你是這位女士,你會相信導購對你的評價嗎?肯定不會當真,因為這個導購又沒有和我們朝夕相處,她說出這種評價,只不過是為了促成交易而已。同樣,當我們遭遇他人的正面評價或負面評價之後,也得懸擱判斷,仔細思考一下,這人真的了解我嗎?他誇獎我的目的是為了促成交易嗎?他對我的批評是基於充分信息之上的嗎?如果不是,那我們又何必為這些負面評價而感到難過呢?
收集更多信息後,我們還會發現自己以前做出了一些錯誤的概率估計。假設我第一次見到某個人在以極快的速度干蠢事,我可能會估計,此人屬於「非理性的高智商者」的概率可能高達75%。和這人相處久了以後,就可能明白,此人並不屬於「非理性的高智商者」。他們只是「非理性」。之所以干蠢事的速度快,不是因為高智商,只是因為特別熟練而已。
最後,讓我們總結一下今天學到的知識點。
懸擱判斷的核心就是等待。要有足夠的耐心,足夠的定力,忍受不確定性帶來的焦慮。等待的過程中,我們要去主動搜尋更多信息,主動思考關鍵下面這些關鍵問題:
1.對於做出某個決定,形成某個信念,我自己是否已經掌握了充分的信息?
2.如果還沒有,我該去哪裡尋找更多關鍵的信息?
3.別人做出某個決定,形成某個信念,是否已經掌握了充分的信息?
4.如果也沒有,那我們該認為別人的話,有多大程度上的參考價值?
這些問題應該成為我們的本能,因為它們時時刻刻都能派上用場。
在購物時、工作時、學習時,我們都要有懸擱判斷的基本意識。因為人人都不可能做出完美的判斷,所以我們才要耐心等待,仔細分析,從諸多不全面的信息中,去粗取精,形成暫時夠用的模型,待日後再漸進優化。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認真想
致力於普及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
認真想小助手微信號:Reason-A
推薦閱讀:
※聰明女人要警惕男人最容易花心的4個時期
※聰明人,一輩子只做兩件事
※五大補腦的食物,吃出聰明的寶寶
※聰明人不會做的20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