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切勿「厚此」傳統何須「薄彼」

教育切勿「厚此」傳統何須「薄彼」

來自專欄傳聖源同閣

  在提倡文化自信和改善教育環境的問題上,除了通過效仿軍備競賽時期快速崛起的美國,陷入過分、過度注重經濟發展、強調此消彼長這樣一種亂世求存式的教育模式外,另外一個使國人滋生盲目謙卑、妄自菲薄、甚至文化自卑心理,而始終停留在扮演「追趕者」角色的原因,就在於我們對於現代「科學」的厚此和對傳統文化的薄彼。

  實際上目前的世界文化除了對於我們的傳統文化,包括其他擁有積累數千年悠久傳統的國家、地區同樣沒有得到應有的傳承與足夠的重視。而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則主要是由於目前較晚開化、甚至尚未完全開化的現代歐洲人所推動的世界文化,對人類社會發展脈絡的理解和認識依然停留在一種相對初級、原始觀念下的臆測。

那麼什麼是真正人類社會發展的脈絡呢?

  我說過,答案絕不是這種初級、原始觀念下僅僅停留在弱肉強食、適者生存階段的叢林法則。

  因為一旦滿足了生存的基本需求,社會關係的發展方向將自然的在這種弱肉強食的求存關係下逐漸轉向對環境要素和資源在高效、合理應用基礎上的協作共生。

  這種協作共生具體伴隨著的,是人們對所收集信息的高效應用和實踐過程中,逐漸的去界定認知範圍、獲得物質間彼此關聯的規律,直至完成自我認知和自我實現的這樣一個具體過程。

  當然作為生物的另外一個基本共性,在達到這種趨於完善、和諧的社會關係後,這種關係也都將不可避免的隨著逐漸滋生的對資源的分配不當、過度利用,過於放縱自身負面情緒等等因素而逐漸走向衰落。

  也就是說興亡、盛衰是由我們每一個個體所組成社會關係本身一個不可避免的周期性規律和基本脈絡。也是在我們數千年的悠久歷史中通過漫長的積累被充分印證過,而缺乏底蘊、短視的現代世界文化尚未理解的必然性規律。

  在人類的歷史上,任何一次地理範圍的突破都來自於尚未開化同類的生存需求,而任何一次通過野蠻、暴力、推倒重建式的滿足生存需求也勢必給予擴大地理範圍的人類社會再次開闢一個漫長的興衰周期。

  所以站在擁有數千年厚重底蘊的恢宏視野下,目前的世界環境僅僅是人類社會發展整體脈絡的周期性關係中度過原始、簡陋的求存階段後,逐漸認識到物質間存在彼此關聯的一個相對比較初級的階段。

  雖然在這個推倒重建的過程中,通過工具的進步使人類在相對無限領域中尋求到的有限認知範圍擴大到了上至宇宙、下到粒子世界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範圍。但在缺乏底蘊、對人類社會發展脈絡充滿未知的簡陋觀念絕不是僅僅依靠工具的突飛猛進而在短時間之內完全抹平原有的差距,而工具的進步並不僅僅是衡量一個時代興衰的唯一依據。

  所以在全球所推崇、也是我們目前極力追趕的教育模式中,包括以天文、物理、生物、微觀粒子等等來自不同側重點門類眾多、五花八門的知識體系,在這種初級的觀念下是並不能有效地歸納出一個共同遵循的基本綱領的。

  加上一個強調通過市場手段激勵經濟發展、強調使用金融、貿易手段做到此消彼長的對立世界環境下的工具式教育,這種缺乏明確方向性、目的性,連我們存在含義都沒有搞懂的、逐漸偏離初衷的教育模式真的足以讓我們忽略綿延數千年的積澱嗎?

  這種浮躁的、無的放矢的教育模式又怎麼能不陷入一種以無止境探索、研究粉飾下的過度研究、為了研究而研究的現狀呢?

  站在人類的角度,我們需要明確的,一個真正能夠有利於社會、有益於後輩培養教育的方針,並不是這種厚此薄彼的、揚短避長的苦苦追趕。而是沿著人類社會發展脈絡,對目前認知範圍中所掌握信息進行充分有效的應用和實踐,有目的性的獲得明確的自我認知,並且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不斷的去豐富細節、優化結構。以確保社會盡量長時間的維持在和諧興盛的狀態,避免衰落的快速到來。

  同時帶著這種目的性,我們也要在弘揚我們悠久傳統的過程中,不要把數千年當作一種空泛的空談。因為對中華文明數千年一概而論、一成不變的觀念僅僅是處於原始、簡陋的歐洲文化觀念下給予我們傳統的一種臆測。

  在我們淵遠流長的數千年歷史中,伴隨著盛衰、興亡的變遷以及民族融合的推倒重建,真正表現出以禮儀作為紐帶,上下各司其職、按部就班的和諧社會關係也僅僅是數千年歷史中的幾個短暫的時刻。

  只有充分理解社會發展的脈絡,充分認清我們傳統文化能夠給予目前全球環境提供借鑒、效仿的優勢,以及在工具突飛猛進的環境下傳統文化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做到古體今用,才能夠真正去樹立一種由內而外、謙和篤定的文化自信,從而打破目前過於厚此薄彼、過度謙卑的文化現狀。

(文章為原創內容,圖片來自網路收集)


推薦閱讀:

論堅定文化自信的現實意義與途徑選擇
「讓文化自信的光明照亮復興之路」
時尚文旅之都背後的文化自信
獨家|文化自信的三大源泉
從倉頡的靈感中凝聚文化自信

TAG:教育 | 傳統文化 | 文化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