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效學習:大腦並不擅長記憶,它擅長辨識。
來自專欄 Topbook36 人贊了文章
- 全文 4273 字,預計閱讀時間 11 分鐘 -
不管像在《超驗駭客》中那樣,將自己的意識全部上傳到超級電腦當中得以永生,還是像《黑客帝國》中那樣,通過 USB 插入後腦勺,就能在一天內學會所有類型的功夫——如果現實世界存在這樣的好事的話,我相信每個人都願意去嘗試一番。不管這種嘗試的背後,將會帶來何種後果與災難,反正,現在人類正在這條 NO ZUO NO DIE 的路上。只不過,殘酷的現實是:剛才提到的兩種情況都不可能實現。
① 把人腦看作電腦不是唯一,從古至今,人們猜測人體的構造和運作機制有過至少六種比喻;② 記憶到底被存儲在哪裡,至今沒有人知曉,但人腦和電腦的運作機制絕不是一回事;③不管是聽歌、聽故事、學習新事物、新技能,我們的大腦都以有序的方式被不斷改造,但我們腦子裡從未存儲過一首歌、一段故事……;④ 我們可以通過一定的途徑讓一切更高效,比如順應觀察、尋找正確的指引,回應非重要感知,控制被懲罰的行為、做出更多能被獎勵的行為。
(一)六種比喻。
人類擁有某種自圓其說的天性,而 [ 比喻 ] 作為一種手法,能夠很好地幫助我們去理解此前無法理解的事情;但這種理解也僅限於當前的認知,並且一旦我們習慣用比喻自圓其說,就意為著某段求真之路的結束。
比如在遙遠的古代,當被問道為什麼會下雨,我們會說,是龍王在哭,為什麼會打雷?因為有雷公——真是完美。
人類特別擅長用比喻手法去理解原本無法理解的事情,包括對人類自己。行為研究和科學技術美國研究所 ( American Institute for Behavioral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 的資深研究心理學家 Robert Epstein 曾舉出人類對於自身的六種比喻:
① 將人比作泥土: 《聖經》 [ 創世紀 2:7 ] 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
② 用水力學比喻人:公元前三世紀,水利工程的發展導致人類智能的水利模型解釋流行:人體的體液流動,負責完成我們的物理運動和思維功能。水力學比喻持續超過 1600 年,綁架了當時的醫學發展;③ 用彈簧、齒輪構造的機器比喻人:1500 年後,彈簧、齒輪驅動的人造機器發明出來,笛卡爾等哲學家開始認為,人類應該是複雜的機器;英國哲學家霍布斯甚至在 1600 年代提出,思考就像是人腦中的小型運動;④ 又 100 年後,電氣 、化學探索引發了人類智慧的新理論;⑤ 到了 19 世紀中葉,受到通訊領域進展的啟發,德國物理學家赫爾曼開始將人腦和電報進行比較。⑥ 而 到了 20 世紀,由於計算機技術的出現,人們開始將大腦比喻成電腦,將思想比喻成軟體……
接下來的主流權威研究及民間傳說,都將人腦與電腦共同比較。人們採用這種 「信息處理」 的比喻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使其在人類當下的智慧當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
人類自圓其說的天性,讓我們總是基於當前的科技發展,做出看似合理的比喻。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把自己的學習、思考過程同電腦類比,把它當作一個簡單的信息處理過程。與此同時,我們希望自己像計算機一樣,擁有足夠大的存儲空間、強勁的運算速度……然而人腦的運算機制並非如此。
(二)記憶和學習過程中,大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
人的大腦擁有數千億腦細胞,他們之間到底有著什麼樣的運作規律?這很難直接研究。於是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埃里克·坎德爾使用了更加簡單的模型:海蝸牛的神經系統(大概擁有 20000 個神經細胞,而且神經細胞較大 )。
最終,坎德爾與其他科學家一起,解釋了大腦的記憶產生過程、學習的發生過程。要理解這一過程,需要先認識我們的神經元細胞是什麼樣子。
一個神經元細胞除了擁有細胞核、細胞體結構外,還擁有樹突、軸突和突觸等等。剛剛出生的嬰兒大腦並未發育完全,數千億的腦細胞需要相互連接形成樹突,從而形成相互之間的信息傳導。
坎德爾的研究成果表明:學習這件事,和連接感覺神經細胞及產生保護性反射群活化的神經細胞之間的突觸加強有關。
當較弱的刺激產生時,離子通道受到影響,讓更多的鈣離子進入神經末梢,從而使得神經突觸釋放更多的神經遞質,讓反射加強,這就是短時記憶;而較強的刺激會以更複雜的機制使得突觸功能持續增強。並且不論是短期記憶還是長期記憶,都發生在突觸部位,而二者的不同之處在於,細胞核是否合成新的蛋白質。因為這可以導致突觸的形狀和功能都發生改變,從而形成長期記憶。
這裡有兩個問題:第一,記憶被存儲在了哪裡?第二,大腦如何記憶?
第一個問題尚無人能解答。雖然人們因為坎德爾的研究認為記憶應該就保存在新的突觸當中。
上個世紀 20 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卡爾·拉什利訓練老鼠走出迷宮。當老鼠成功走出迷宮時,就把它的大腦皮層不同部位切除。但最終無論切除哪個部位,老鼠們都能順利走出來。於是拉什利得出的結論是:記憶並不存儲在某個部位,它分布在整個大腦中。
後來科學家們通過對一些失意患者的研究發現,他們大多存在海馬區、杏仁核和海馬旁回等腦區損傷的情況。另外,科學家還認為,前額葉也是存儲長期記憶的重要部位。
坊間甚至有一種假說認為:人的記憶並不存在人體內,而是存在於無形空間當中。人腦無需存儲記憶,只需要像收音機一樣,調頻準確、速度夠快,就能準確鏈接並獲取( 細思極恐 )。所以你一定聽說過一種科幻假說,比如大腦皮層的褶皺讓它看起來像是一種天線,而意識不過是大腦皮層感應到的一種信號。真實的本我可能在遙遠的星系,即便科技再先進也不能以有限的時間用飛船將自己運載到遙遠的地球;於是,將意識傳輸到地球上的生物(人類)身上……
第二個問題,大腦如何記憶?
大腦的記憶過程、學習過程並非像電腦數據拷貝一般,二者的模式擁有本質上的區別。
電腦擁有一定的存儲空間,數據文件直接通過拷貝複製一份,即可放入其中。而人腦呢,要形成長期記憶需要通過感受外界的刺激從而對大腦進行一定的改造。
大腦如何被改造?
(三)大腦不擅長記憶,它更擅長辨識。
剛剛提到的 Robert Epstein 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
他讓學生在黑板上畫出一美元的細節,越詳細越好;當學生完成後,他用一張紙把畫蓋住,拿出一張一美元紙幣貼上黑板,讓學生再重複一遍。以下就是前後兩張畫的樣子——
你會覺得這種情況很正常,第一張畫是學生儘可能想到的狀態,即便他在這之前,曾無數次地看過一美元的真身,但畫出來的圖好像連結構都記錯了。第二張畫是看著真身描摹的狀態。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如果我們大腦當中有一個特定的存儲空間,像電腦一樣拍下一美元的樣子,那在默畫的時候為什麼不能像電腦一樣直接調取出來?
在 Robert 看來,人們更擅長辨識,而不擅長回憶。這兩者截然不同。當我們嘗試去記住一些事情,不得不嘗試重新去經歷一遍這樣的體驗;而當我們辨識出某些事物時,我們僅僅是意識到,之前有過類似的感知而已。
我們的大腦從未存儲過一美元的樣子,也從未存儲過一首音樂、一段故事。這是一種很奇妙的體驗。比如你會發現,聽過同樣一段個故事的兩個人,如果讓他們重新複述出來,會有一定的差別;如果過幾十年讓他們再敘述,有可能成為兩個截然不同的版本。
不論是聽歌還是聽故事,我們的大腦都以一種有序的方式發生改變。幸運的是,由於我們此前所接受的教育不同、個人經歷不同、所處環境不同,我們的大腦在接收同一信息時,發生了不同的改變,這成為每個人之所以獨一無二的原因,即便從生理角度看起來一樣的同卵雙胞胎,也不能避免。
試想人腦如果真是電腦,大家擁有同樣版本的記憶,同樣的知識庫,你的心裡不一定是 「好神奇」 而是 「mmp」 。
(四)如何讓生活本身變得更加高效?
否定人腦與電腦類似的同時,Robert 給 [ 如何高效學習 ] 提供了更好的思路。
As we navigate through the world, we are changed by a variety of experiences. Of special note are experiences of three types: (1) we observe what is happening around us (other people behaving, sounds of music, instructions directed at us, words on pages, images on screens); (2) we are exposed to the pairing of unimportant stimuli (such as sirens) with important stimuli (such as the appearance of police cars); (3) we are punished or rewarded for behaving in certain ways.
我們探索和體驗著整個世界,也被自己的體驗所改變。其中有三種體驗最具代表性:第一,我們所觀察到的周遭正在發生的事情(他人的行為、音樂、各種說明書或指引、紙上的文字、屏幕上的影像…);第二,我們曝露在一系列重要感知(比如警車出現)和非重要的感知(比如鳴笛)當中;第三,我們因為一些特定的方式受到獎勵和懲罰。
如果我們要擁有高效的學習能力,最好不要再以錯誤的類比妄加猜測。至少要明白,人腦不是電腦,不要企圖以 [ 信息處理 ] 的模式去苛求自己。與之相反,我們需要做出與以上提到的體驗近乎一致的改變。比如,根據我們所觀察的周遭事物,順應自己的觀察,找到正確的指引;比如像回應重要感知一樣去回應非重要感知;比如控制被懲罰的行為,做出更多能被獎勵的行為。
聽到警笛、救護車、消防車,你的注意力可以一下子被吸引。而聽到一般的汽車鳴笛、施工,你司空見慣。我們對重要感知的回應敏捷,而對非重要感知顯得遲鈍。嘗試去回應非重要感知,對於一部分人來說,途徑是刻意練習;對於另一部分人來說,是保持長久以來的好奇心和思考力。
控制被懲罰的行為,做出更多能被獎勵的行為,這方面就不多說了。最大的問題在於,如何順應自己的觀察,找到正確的指引。
正確的指引在當下的環境中,你很難去辨別。但如果你能擁有一位導師,將會是一大幸事。如果沒有,也不用灰心。你的導師也可以是書——它可以是該領域經得起考驗的教科書,也可能是長久歷史積澱下來的經典。
在過去數十年,人們普遍判定書本是否值得成為自己導師的標準是文筆如何、是否有趣等等,那時的學者們覺得這已經足夠糟糕了,但歷史總能給你驚喜——到了現在,不僅長篇讀不下去了、生僻內容讀不下去了,人們的要求大概已經變成淺顯易懂、深入淺出、旁徵博引,最好短小精悍、圖文並茂,再加上 「大咖」 站隊、標題誘人,甚好、甚好。
為什麼?
對於整個世界的體驗,我們正在失去觀察能力。他人的行為、音樂、說明書、文字、視頻、媒體……這些周遭正在發生的一切,不再與我們自身有多麼密切的聯繫,它們大多數不過就是多巴胺,給你刺激,然後消失,然後換來下一波刺激,然後消失……循環往複。而我們自身已經在一次次的多巴胺刺激當中,變得不再願意觀察。我們甚至看很多東西都像看皇帝的新衣,甚至,我們變得像從來不曾擁有過這雙眼睛。
如何重見光明?
當你真的關心自己,關心糧食和蔬菜的時候;當你真正關心常識、關心優劣的時候;當你真正關心時間、關心汗水的時候。
# 其他文章 #
你為什麼容易上癮?如何戒癮?
做事有條理談不上有章法,後者需要非線性思維。。
建立知識體系,這份指南就夠了。
被寵壞的現代人。
學文科和學理科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當雨果為了克服拖延症脫光了衣服,我們還能做什麼?
最後,
歡迎關注 [ 高效生活養成計劃 ] ,做數字時代的聰明人。---------------本文參考:
https://aeon.co/essays/your-brain-does-not-process-information-and-it-is-not-a-computerCopyright.
吐血出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洗稿、盜用。
轉載&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 yanghuaua
推薦閱讀:
※從古文名篇看戰略思維
※「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有什麼區別?(用戶3730676294的回答,532贊)
※思維方式
※男、女的思維的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