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城廂里的姓氏故事

上海老城廂里的姓氏故事

來自專欄滬事開講

前文說了姓吳的蘇州河、姓顧的復興公園和姓陸的金融中心,今天再說說老城廂里的姓氏故事。上海人喜歡將老城廂叫做城隍廟或者豫園,其實老城廂里的名園勝跡、寺觀教堂還有幾十個,只是知名度都不如這兩個地標性的遊覽處罷了。

老城隍廟

老城廂里的城隍廟應該叫老城隍廟,因為過去在呂宋路(今連雲路)上還有個新城隍廟。老城隍廟姓秦,是從松江的「城隍行祠」搬家搬過來的。城隍爺叫秦裕伯,原是浦東的一個士紳,他是宋代詩人秦少游的後代。

秦裕伯

秦裕伯在元朝做過官,朱元璋造反成功,做了明朝的開國皇帝,他為了防止上海混亂,幾次召秦裕伯進京,秦裕伯都以自己做過前朝的官,或者為母親守孝不宜當官為由推託了。

朱元璋很賞識秦裕伯的氣節才識,強逼他進京,威脅他如不聽召喚就是謀反。秦裕伯無奈,只好被迫進京,但他做事不做官,只當了一次京城的主考官。後來,秦裕伯還是以身體有病為由,上書獲准回家養病。秦裕伯逝世後,明太祖朱元璋說他「生不為我臣,死當衛我土」,就封他為上海城隍,老城隍廟也就這樣姓秦了。

豫園姓潘,主人家是上海縣城裡的顯赫家族,父親潘恩和兩個兒子潘允徵、潘允端一門三進士。潘恩的官做得很大,做到刑部尚書、都察院御史。潘允端做過四川布政使的官,因為看不慣當地藩王,就辭職回家,他回來後準備建造一個園林「豫悅老親」,奉養老父親,所以就叫「豫園」。

上海世家望族潘允徵墓中出土的傢具明器,明代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而上海市內唯一一處明代園林豫園的最早主人,也是潘氏家族的潘允端。

豫園造了十幾年,一半還未造好,潘恩就去世了,造好後潘允端自己享用了多年。潘家有財有勢,有人說他家資產至少可抵縣城裡半城人家之和,人們私下裡叫他們「潘半城」。說到「潘半城」,不能不說老城廂里後來的「郁半城」,現在喬家路77號郁家老宅里有個近代著名的藏書樓叫「宜稼堂」,當年,李鴻章、丁汝昌以及洋務派名士王韜等經常來此看書。

宜稼堂

豫園

丁汝昌時任上海縣候補道,有一次看書晚了,不好意思開口借回家,竟將一本愛不釋手的書偷偷藏掖在袍子裡帶走,藏書樓也不急於催討,一時成為雅趣傳聞。宜稼堂姓郁,主人叫郁松年,他的父親郁泰峰是近代上海沙船大王,擁有200多條沙船和100餘家錢莊、商號、典當行業,對近代上海的經濟發展影響很大,那時也被人們稱為「郁半城」,名副其實的上海首富。

在郁家老宅的附近,喬家路234-246號有個顯赫名人的故居「九間樓」,經常有中外遊客前來瞻仰。「九間樓」姓徐,雖然財產不如「半城」,但是影響極大,老城廂里人稱「徐一角」,這個角落影響了全縣城生活,以至於後來整個上海的現代文明。

「九間樓」

「九間樓」原是徐家太卿坊祖宅樓閣的一部分,另有後樂堂、遵訓樓等建築,明代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徐光啟就出生在這裡。徐光啟學貫中西,是上海文明的肇始者,他和他的後人對上海乃至於中國幾百年來進步的影響,今天還能感覺到。

一段歷史,一個典故,一件趣事,一點談資。聽知滬者說那些曾經的上海故事。如果想得到音頻文字版本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滬申故事。


推薦閱讀:

你有一個提高文學翻譯逼格的錦囊待拆包
十六、為了幫他造反,皇帝殺光了他的親兄弟
樂毅連克齊國70城,為何他不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當今時代,更需人文關懷
成長是無盡的階梯,回望來時路會心一笑,轉過頭面對前方

TAG:人文 | 歷史 | 姓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