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茨、谷歌看中的「重口味」科技!馬桶將成物聯網醫療保健新入口

蓋茨、谷歌看中的「重口味」科技!馬桶將成物聯網醫療保健新入口

來自專欄 DeepTech深科技8 人贊了文章

在這個什麼東西都想要跟「智能」扯點關係的時代,智能馬桶,四個字聽起來可能會覺得腦洞大開,但比起智能手錶、智能手環來說,一些科學家更相信馬桶其實是最適合做健康管理、疾病偵測的設備。

科技巨擘、衛浴大廠都在研究

馬桶,這個乍聽之下跟科技好像沒什麼太大關係的東西,其實正默默在改變,很多科技巨擘都對其充滿興趣。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希望為超過 20 億無法獲得潔凈水的人口改造馬桶,他與妻子成立專註公益的比爾和梅林達蓋茨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研究馬桶就超過 10 年。

(來源:蓋茨基金會官網)

馬桶對你我來說,可能是再尋常不過的東西,但部分第三世界國家、貧困地區卻仍因如廁環境簡陋,缺乏衛生設施而受苦,除了尊嚴、女性安全問題外,傳染性疾病容易隨著排泄物快速散播,造成生命損失,要解決疾病散布最好的方法就從源頭杜絕,因此基金會從 2011 年開始連續舉辦「重建馬桶挑戰」(Reinvent the Toilet Challenge),目標是實現每位用戶每天使用成本低於 0.05 美分,且不需使用水、電、不需連通下水道的馬桶,目前挑戰進入到第三階段,由全球 16 個不同的研究團隊組成,基金會提供經費支持科研人員或團隊運用科技、化學技術來開發,例如用紫外線燃燒廢物的馬桶、納米膜馬桶等。

除了防止疾病擴散,有一些公司則是著眼於保健(healthcare),谷歌在 2016 年公布了一篇專利文件《Noninvasive Determination Of Cardiac Health And Other Functional States and Trends For Human Physiological Systems》(非侵入性測定心臟健康和其他人類生理系統的功能狀態及趨勢) ,描繪一個充滿著未來感的智能浴室,配備多個非侵入式感測器、以及使用反射光、聲波、電磁感應等技術,目標是通過這些設備監測用戶心血管系統的健康,在疾病形成之前就能提出警示。

谷歌的文件描述了使用情境,浴室中裝有 3 個非侵入性健康監測設備,分別在洗手台下方的腳踏墊、馬桶座圈感測器、以及鏡子。墊子測量用戶的電生理活動,提供心電圖(ECG)。馬桶座圈感測器能夠測量血液脈波傳播速率(PWV,Pulse Wave Velocity ),心臟打出血液產生脈搏拍動,並通過血管傳到手與腳的速度就叫做 PWV,血管越硬,脈波的速度越快,所以透過 PWV 測定可以得知血管硬化的情形。鏡子的感測器如攝像頭,可以測量皮膚顏色變化,得到血液的容量變化,提供光體積變化描記圖(PPG,Photoplethysmogram)。另外,還有一個超聲波浴缸,透過生成高頻聲波、感測器接收回聲,分析身體結構。

谷歌認為,最大的好處就在於,用戶不需要改變日常生活步驟,或多增加做任何事情,只要跟往常一樣站在墊子上洗臉,看著鏡子,使用馬桶,比起其他非侵入式裝置,例如還要佩戴在身體、黏貼在肌膚上等,能提供更好的使用體驗,進而提高用戶的接受度。有了這些數據,就可以評估用戶的心臟健康,並且提供飲食和運動建議。

圖|Google 專利描繪了未來浴室的樣貌。(來源:專利文件《Noninvasive Determination Of Cardiac Health And Other Functional States and Trends For Human Physiological Systems》)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創新青年+科學家+世界馬桶先生

而近來在關注馬桶的圈子出現了一個新秀,舊金山初創公司 Clinicai 利用光學檢測儀跟機器學習正開發能夠偵測大腸癌的智能馬桶裝置,不久前更入選進入全球第一個生物醫學加速器 IndieBio。

(來源:Clinicai 官網)

Clinicai 是由三位科學家跟一名「Mr. Toilet」(馬桶先生)所組成,CEO 黃君豪為癌症生物學家,師承知名癌症基因生物學家 Scott W. Lowe、Charles J. Sherr 以及 CRISPR 技術發明人之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分子與細胞生物學及化學系教授 Jennifer Anne Doudna。他率先使用基因沉默(gene silencing)和基因編輯技術,能夠快速且彈性化建立基因工程小鼠模型,並發現肝癌和炎症性腸病的治療和預防之標靶基因,他也是《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2018 年東南亞區 35 歲以下十大頂尖創新者之一。

Clinicai 聯合創始人 Medina Baitemirova 則是一位生物信息(Bioinformatician)學家,在分子生物領域跟美國不少重量級的醫療機構合作,包括貝勒醫學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德州兒童醫院、諾華生物醫學研究院(Novartis Institutes for BioMedical Research) 等,她也曾在打造智能鏡子的初創公司 Memomi Labs 擔任主管,協助零售、美妝業者導入智能鏡子提供新的用戶體驗。

另一位創始成員是來自哥倫比亞的 Juan Carlos Guaqueta《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2015 年拉美區「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的得獎人之一,在哥倫比亞有 85%的污水未經過處理就被排放到河流或地下水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成立了一家專攻污水回收處理的公司 AcuaCare,利用有機多孔材料和蟲類,過濾污染流體,留下的清潔水用於灌溉田地,還能利用蟲類和微生物製作成肥料。

還有一位值得一提的成員沈銳華(Jack Sim),為新加坡知名連續創業家,有趣的是,他在國際上有一個「Mr. Toilet」的封號,他在 40 歲時就做過過 16 個創業項目,財富自由後的他,跟比爾蓋茲一樣投入馬桶公益,把馬桶推進偏遠或貧窮地區,聯合國在 2013 年正式宣布將 11 月 19 日定為「世界廁所日」(World Toilet Day)就是因他而來。

圖|Clinicai 創始成員:黃君豪(左一)、Juan Carlos Guaqueta(左二)、沈銳華(右二)、Medina Baitemirova(右一)(:Clinicai)

早期疾病檢測至關重要

他們的「馬桶」創業,可以說是從一所大學開始,黃君豪在 2016 年獲選進入由 Google、NASA、Boeing 共同創辦的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每年從全世界挑選 80 位學生,目標是利用足以帶動指數性增長躍進的技術(exponential technologies)來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就在就讀奇點大學的期間,黃君豪結識了上述夥伴一同創業。

黃君豪回憶,在奇點大學創始人之一、也是谷歌工程總監 Ray Kurzweil 的一場演講上,Ray Kurzweil 預言,隨著計算機運算能力及人工智慧技術的提升,過去許多沒辦法分析的信息可以開始逐漸被了解,比如複雜生物體,從現在開始到未來 10 年內,生物科技將進入一個起飛階段。當我們已經足夠了解生物體信息之後,下一個 10 年又會發生什麼事?他認為,納米科技(nano technology)將迎來新的發展期,例如微小的納米機器人進入人體,接著修復人體。

這番話聽在學生技的黃君豪耳中感觸良多,「在學術界做一項研究可能就花了5、6年,新葯開發或是尋找疾病的標誌(marker)時間更久,這還只是初期研究,到真的能夠到應用在人類生活又是另一個數年過去了,什麼方法可以加速整個過程?」另一個問題是說,生物科技理應與人最息息相關,儘管計算機、智能手機已普及於生活,但是仍缺乏一個與生物科技真的相關、好用的電子產品,可以真正幫助健康。

而 AI 給了大家一個機會,可以用 IT 的方式教導機器了解生物體內及體外,特別是人類帶有 2 萬個基因,它們到底怎麼相互作用,形成身體的運作及變化,先前他在美國紐約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和伯克利的實驗室時,就使用 AI 來尋找最有效抑制基因開關的方法,基因是一長串序列,從前端抑制跟從中端、後端做的效果是否不同?他們就使用了大量的數據集,訓練出一個演算法來預測 2 萬個基因,一旦要開關特定的基因時,可從知道從哪一個地方去抑制效果最好。

上述是生物體內,那麼,生物體外呢?有什麼辦法去了解我們每天的健康資訊。「很多人都在專研怎麼治療特定疾病,但是大部分疾病是只要能夠很早被偵測到,後面治療就可以變得很簡單,所以早期疾病檢測這一塊相當重要。

為什麼是馬桶?

想要早期檢測身體是否異常,通常大家會想到去醫院健檢,一是成本昂貴,特別是在美國,健檢費用並不是多數人可以負擔得起,只能久久才去一次,甚至從來沒有做過。要不就是覺得麻煩,有些人則會覺得「沒事不要去醫院」,心態上就排斥去醫院。

「要解決大家不去醫院的問題,那就是在家中,想要有一個空間可以裝這些健康管理的裝置,浴室是一個不錯的地方,」他說,首先,大家每天會去浴室,而且那個環境是有隱私性的、讓人感到放鬆、舒適的,同時,浴室本來就有許多設備,只要加入科技就可以達到收集信息的功能,「浴室數十年來沒有變化,It』s time to disrupt(是時候該被顛覆了) 。」

為什麼 Clinicai 會選擇馬桶?在於他們是鎖定疾病。人每天吃的東西都會排泄出來,可以做營養分析,從排泄物分析需要多補充什麼樣的食物,達到營養均衡之外,更重要的還是大腸癌的早期偵測。

大腸癌為全球第三高發的癌症,早期無明顯癥狀,往往等到患者排便習慣改變,或出現血便才就醫,傳統的檢測方式是用戶自行收集糞便,然後送到檢驗部門,並會進行侵入性的大腸鏡檢測,用戶得先服用瀉藥、清腸,再進行半身麻醉,風險較高,整個過程是很痛苦的,而且成本昂貴,在美國收費大約 4000~5000 美元。

(來源: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不過,黃君豪指出,美國一種最新的方法為「Cologuard」(大腸衛士),在 2014 年獲得美國藥檢局(FDA)批准第一個非侵入性的大腸癌篩檢試劑,從糞便里檢測大腸癌的 DNA。但由於糞便中的 DNA 量少,所以 Cologuard 的做法放一個架子跟桶子在馬桶上,收集很大量的糞便。「我們就在想能不能開發一種作法,讓大家不必動手收集糞便,但又能取得某些程度的信息,感測器就是一種方法。」

Clinicai 研發的智能馬桶裝置有兩個技術核心,分別是光學感測器與機器學習。他們在奇點大學時,就測試了一系列的光學式、機械式感測器,發現了一個新的光學感測器技術,是航太領域用來監測地表岩層、分析污染物,能搜集可見光與非可見光區域的信息,他們就用此技術開發出了第一代的產品。

不過,此光學感測器類似攝像頭,「後來發現浴室有攝像頭,感覺還是不太好,有隱私性的疑慮」,儘管第一代產品的實驗效果相當不錯,但他們還是決定改作法,只取信號,而不取圖像,現正在開發第二代設備。

此外,通過感測器還會根據用戶的坐姿、重量等,偵測是誰在使用馬桶,不會把家庭成員的數據搞混。

在機器學習部分,黃君豪指出,傳統疾病偵測的想法是要找出某一個特定的標誌(marker),再去分析有病或沒病,但 Clinicai 想要突破這種方式,一是這種做法多年下來仍未見好結果,二是很多疾病非常複雜,有時某一項指標呈現陽性(positive),並不代表真的得病,所以他們嘗試先不管特定marker,而是讓機器認一個型態(pattern)。

而 marker 跟 pattern 的差別是什麼?他進一步解釋,以較簡單的血液檢測為例,如果血液中某個因子過多,那就可能罹患癌症,這是目前的做法。Clinicai 的做法是取得糞便的全部光譜訊號,再取得 100 個大腸癌病人糞便的光譜訊號,跟 100 個健康的人糞便的光譜訊號,用這些數據去訓練機器,找出大腸癌病人有什麼共同的特徵。不過,他也強調,數據集越大越好,所以還有賴收集更多信息量,包括糞便的顏色、型態、糞便中的微生物(microbiome)等,目前團隊已經完成大腸癌小鼠的測試,並開始已與美國及亞洲的醫院合作。

能免去侵入性檢測的辛苦,又不必改變生活習慣,每天如廁同時還可以檢測身體,這樣的智能馬桶裝置倒是相當吸引人,只是有一個關鍵因素:價格。對此,黃君豪說,之前做市場調查,消費者的預算差不多 300~500 美元,就像買一個消費性電子產品,評估量產時應該可以達到這個價格。

圖|高檔的美國衛浴品牌 KOHLER 也申請智能馬桶相關專利(來源:專利文章《Smart toilet systems and methods》(智能廁所的系統和方法))

第一次讓馬桶講話

當時 DT 君在採訪黃君豪時問的第一個問題:「你們是要做一個馬桶?」,隨即被他用「不是」二字否決了,「是做健康、疾病檢測,馬桶只是一個平台」。除了馬桶之外,鏡子也在發展藍圖中,不同於現在多數人是做體型量測、分析胖瘦,進而跟購物結合,Clinicai 依舊是聚焦在疾病上,從早期的細微變化、斑點偵測皮膚相關疾病。只是初創公司資源有限,仍會先聚焦在馬桶產品。

(來源: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就像他所說的,Clinicai 的定位並不是真的要推出一個馬桶品牌產品,而是希望透過與衛浴品牌合作,已經有衛浴品牌意識到這件事,像是日本的 TOTO、美國的 KOHLER 研究智能馬桶也有數年之久,今年 CES 上 KOHLER 還把亞馬遜語音助理 Alexa 帶入浴室,可以聲控免治馬桶、智能浴鏡。對 Clinicai 團隊來說,更像是做件「讓馬桶第一次可以講話」的大事,如同 1984 年 iMac 發表之前,已故蘋果創始人喬布斯要求工程師 Andy Hertzfeld 一定要讓計算機說出「Hello」,Clinicai 希望馬桶不再被視為是不清潔的工具,只能默默感受用戶,而是會紀錄並訴說用戶的身體信息,作為用戶的健康守護者。

推薦閱讀:

ESP系列MQTT數據通信
Damn Comma_June 26 項目筆記_James F
集裝箱多式聯運促進鐵路更好發展
有關物聯網應用層,到底共享了什麼才是物聯網
自動化倉儲太貴,「華清科盛」推輕量級方案,給中小倉庫穿上「物聯網披風」

TAG:智能家居 | 物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