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遇見一個人》-書評

《當我遇見一個人》-書評

有這麼一個人。

她學物理出身,但物理的視角沒讓她了解到生活的真相。

於是改學經濟學,但經濟學也給不了她想要的答案。

最後,她走進了心理學的大門。

她就是李雪。

沉浸在心理學世界的十幾年中,她救己助人,這些滿滿的收穫和經驗,彙集成一本書《當我遇見一個人》。

這本書不是純粹的心理學書籍,更是李雪自身經驗和生活真相的分享。

但這本書並不適合每個人看。

尤其是腦子中有「天下無不是父母」、「百善孝為先」等頑固信念的人。

只適合:尊重自己感受,願意自我負責,願意成長的人看。

有必要說下,李雪認可自由市場,認為市場的很多問題,出在監管過頭,而不是缺乏監管上。

所以,如果喜歡呼籲政府監管的人,可能也不適合看這本書,雖然這兩件事似乎不相干。

《當我遇見一個人》,全書圍繞親子關係來講,尤其指母嬰關係。

為什麼重點講親子關係?

李雪認為,早期我們與父母的關係,內化成我們的性格,決定了命運。

人的一生,就是在輪迴童年的幸與不幸。童年經歷如木馬程序一般寫進每個人的潛意識,精準控制人人生輪迴。

也就是說,弄明白了親子關係是怎麼回事,也就明白了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

全書分五章,分別是覺察、態度、關係、內在、外在。

從五個方面來深入了解親子關係形成的因素,怎麼建立好的親子關係,不好的親子關係有哪些,親子關係的影響。

帶著這些問題來看這本書,會有更大的收穫。

覺察:即帶著覺知的觀察。

想要解決問題,先得看到問題,了解問題從何而來。

覺察放在書中的第一章,意義在於此。

到底該怎麼覺察,李雪舉了個孩子夜哭的例子,孩子哭的時候,試著站在第三者的角度觀察下,你是怎麼回應的,是煩躁不堪還是耐心哄抱。

有時我們本能做出的反應,多半是曾經養育者對待自己的方式。

不要被潛意識的模式帶著走,遵從自己的內心,孩子夜哭,排除生理原因,很多時候,僅僅只是需要抱抱。

態度:放下批判,全然看見

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內在的成長節奏,養育者不要隨意的干擾,不做太多限制。更不要亂貼標籤,尤其是負面標籤。

在給孩子制定規則的時候,前提是尊重孩子的感受。

我個人的理解是,尊重孩子。

就像紀伯倫的那首詩《孩子》中說的: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關係:童年溝通模式決定未來溝通模式

關係的本質是回應,我們對孩子的回應方式決定了孩子的關係質量。

在回應孩子的時候,還是參照不評判的原則,多確認感受。

比如孩子很開心的從外面玩回來,盡量感受孩子開心的心情,不要說衣服髒了,玩這麼久,就知道玩之類的話。

另外孩子的需求有很多,沒有父母能完全做到全部滿足。

這些都沒有關係,誠實的父母好過精疲力竭的滿足。

以前我看的很多育兒書中,裡面很多完美媽媽的形象,說實話,看完心理壓力很大,覺得自己哪哪都比不上人家,有很深的挫敗感。有時為了達到好媽媽的標準,會違心去滿足她,但是滿足後自己又心有不甘,而這股不甘的情緒,多半也會用其他 方式發泄出來。

比如,給女兒買了我不想買的玩具後,在女兒玩玩具時,會忍不住就一些小細節指責她,比如說她不會玩,或者沒好好愛護之類。

說一些有的沒的,無非就是發泄不想買但是買了的不甘情緒。

後來,我試著做誠實真實的媽媽,雖然會拒絕女兒,但是在能滿足她的時候,我也會痛快滿足,付出的時候沒有委屈感。大家情緒都不受影響,很好。

內在:會痛的不是愛

在家庭關係中,最常見的關係模式就是沒有界限和控制對方。

比如,常見的逼婚,按理來說,一個人成年後,結不結婚是自己的事,跟其他任何人都沒有關係。

沒有界限的父母可不吃這一套,他們的理論體系里只有一條:你是我的孩子,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你不聽我的還不行,我為你付出這麼多了,你得聽我的,要不然就是沒良心。

不僅要管你結婚生孩子,還要管你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和結婚生子,無限循環下去。

這樣的家庭模式,產生不了真愛,因為被管的人很痛苦,會痛的不是真愛。

怎麼斬斷這個輪迴呢?唯有覺知,看見事情的真相。

外在:你配得起更好的

追求更好的,是人的本性。

可是很多人卻不敢去追求更好的,究其原因,在於幼年時期被灌輸了一些信念。

比如,孩子要買玩具,家長不給買,真實原因當然是不捨得,但說出來的理由是:你玩具很多了,不能買;這個很貴,你選個便宜的;這個有什麼好的......

這些都是限制性信念,常聽到的話,孩子會默認,並按這種信念來行事。

深有體會,我就有很深的不配得感。

以上是《當我遇見一個人》的大體內容。

說的雖然是親子關係,但其實本質是希望我們每個人能看見自己。

看見是療愈的開始,也只有看見了,才有改變的可能。

那天在豆瓣看了下關於這本書的評論,真是毀譽參半。

說書不好的,主要說邏輯不通、論證不足、排版不嚴謹、舉的例子過於極端、個人經歷不代表全部以及李雪沒生過孩子怎麼懂孩子之類的。

當然,這些也都沒錯。

但就我個人感受而言,在這本書中,我找到了很多答案,作者說的很多情況在我的成長過程中也都出現過。

我是這本書的受益者,我只關心這點,至於其他的,我不關心。

針對李雪還沒生孩子,不懂孩子的,李雪自己的回復是:我雖然還沒生孩子,但我沒忘記做孩子的感覺。

這個答案真棒。

所以,我喜歡這本書,也推薦給你。

推薦閱讀:

沈家本——十年法律改革人
有時候,你的故事和你只有一紙之隔
阿瑟.黑利六部曲:一窺各行內情,品味百態人生
讀書筆記——《蒂凡尼的早餐》
世界讀書日 | 德國HM邀請你一起讀本好書

TAG:讀書筆記 | 豆瓣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