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倫,籃球史上最恐怖的記錄巨魔……本來可以有多強大?

張伯倫,籃球史上最恐怖的記錄巨魔……本來可以有多強大?

來自專欄張佳瑋寫字的地方1,281 人贊了文章

今天是他老人家誕辰82周年。嗯。

世傳張伯倫的綽號,大多是「北斗星」、「鴕鳥」、「高蹺」之類。結合他老人家幾張長臂長腿的蜘蛛體型,很容易把他當成個瘦長條。其實張伯倫拍照頗為吃虧:一是那年代都是緊身背心短褲顯瘦,二是他流傳的照片多是堪薩斯大學時期或50年代末初入費城時的模樣。

張伯倫入聯盟時,216公分125公斤,沒兩年肌肉膨脹,到1962年取下單場百分那季時,已到130公斤。1968年去湖人後,直逼140公斤。

所以張伯倫晚年身披湖人戰衣、額扎黃色頭帶時,都是魁梧霸道。140公斤是什麼概念呢?參考一下:鯊魚1992年入行時是216公分,137公斤。

張伯倫一輩子才華橫溢。除籃球外,田徑排球都是一把好手,此外撞球橋牌國際象棋,一應具全。比如1962年3月2日得100分前夜,有許多傳記作者發誓說他熬了一通宵打牌,把隊友全贏趴下了。

這星球上許多人沒看過他打球,卻知道他1962年3月2日在紐約身上63投36中得了100分,知道他那個賽季場均50.4分,知道他進NBA第一年就有場均超過37分27個籃板的成績,以及一個常規賽MVP,知道他曾經單場55個籃板球,知道他名下有七個得分王和十一個籃板王,知道他曾經在一個賽季里79次打滿全場,知道他職業生涯每場只休息2分鐘多一些,知道他曾經打出過單場20+20+20,知道他作為中鋒曾經完成過單季場均8.6助攻。

如果加上他的天賦異稟,如果體育界需要一個傢伙被列出來研究「這貨究竟是不是地球人」,他當之無愧。

他擁有起碼216公分身高(1980年代,已經有些駝背的他接受《體育畫報》採訪時,記者說他穿拖鞋有218公分身高),在1970年代初擁有鯊魚級別的140公斤。在傳說中,他100米有11秒以內的成績,跳高208公分,在斯諾克、國際象棋、田徑、排球方面都有天賦,可以原地起跳拿下籃板頂上的硬幣,1969年在湖人時,他中場休息可以吃掉一整隻雞,或者十二個漢堡包。


大家都知道張伯倫能得分,但怎麼得的呢?

張真人早期有名的得分方式。

一是籃筐之左背靠打之後底線翻身單手擦板,與如今鄧肯的看家招神似。

二是一手左底角跳投,雖然他老人家罰球和鯊魚同樣差,這招倒精準無比。

三是左側背打後朝中路翻身連個勾手。

世傳勾手自賈巴爾以始,其實有些偏了:早50年代,麥肯、約翰斯頓都是勾射好手。張伯倫自己也愛這招。1965年著名的「哈夫利切克斷球」事件之前,張伯倫就是用一個勾手,把凱爾特人逼進了絕境

當然,他老人家最欺負人的招式,是一招低手拋射。本來,庫里啦帕克啦這些後衛,上籃拋射,都是遠離籃筐高點出手。張伯倫老實不客氣,喜歡半側身在對手頭頂做飄渺的低手拋。指尖一撥,就像他街角給姑娘勾手指那麼簡單。關於這點,1958年他在堪薩斯說了:

「長得高又他媽不是我的錯。」

張伯倫和拉塞爾,公認為史上最偉大勁敵。一個進攻,一個防守;一個孤高天才,一個團隊領袖;一個記錄無數,一個戒指滿身;一個風流倜儻,一個沉默寡言。

似乎是再沒這麼完美的對手了。

當然,張伯倫的防守其實並不下於拉塞爾,這個一會兒說。

且說1959年他二人初遇時,聯盟驚動。當場結果:張伯倫開場第一球祭出擅長的翻身後仰,被拉塞爾一帽震飛。全場下來,一對一攻,張伯倫只投中四球。但是,張伯倫還是利用下快攻、前場籃板補進、罰球、順下後接球扣籃,另拿到了30分——就是說,拉塞爾其實防住了張伯倫的單打,但張伯倫還是拿了38分。

世傳拉塞爾對張伯倫如何如何限制,其實也有整有零。如前所述,拉塞爾單防張伯倫總是會製造點麻煩,但並非全部。比如,1961-62季,張伯倫與拉塞爾大戰12場,場均41.7分27.9籃板48.4%命中率。

雖然終生苦鬥,但很奇妙的:拉塞爾和張伯倫關係並不像眾人想像得險惡。用拉塞爾的話說,「我倆互相競爭,而不是互相仇視。」

張伯倫在費城時期,每年感恩節都會迎來凱爾特人。比賽在晚上進行,午飯總是張伯倫請拉塞爾回家去吃,一大家子人狼吞虎咽一番,順便拿「近來媒體又說咱們如何如何不合啦」來取樂。晚飯之後,張伯倫的媽媽會對拉塞爾說:「哎,晚上比賽對我兒子好點兒……」

早在張伯倫1991年自傳爆出了與二萬姑娘有染這段子之前,《洛杉磯時報》早1970年代爆過次料,說張伯倫多能勾人。據說某次跟朋友吃著飯,張伯倫心神不寧面紅耳赤。吃飯那位都怕了,心想該不是在瞄我的女人吧……下一秒張伯倫起身,到了鄰桌一姑娘面前,搖身一變成了談吐翩翩君子,問:「姑娘可以給我你的電話號碼嗎……」等他1991年自傳里抖出兩萬這數字,而且「我從來不找已婚姑娘」之後,很多人拿他開玩笑:「您這是常規賽數據啊還是包括了季後賽。」可是他自己倒成仙念禪:「跟一千個鬼混,還不如跟一位固定歡好個一千次讓人滿足啊。」當然,也就他老人家夠資格說這話了。


世界都相信,他除了進攻天下無對,防守同樣是古往今來前三之一,甚至可能高過拉塞爾,但這些偉大資質,並不總能兌現冠軍。

1972年總決賽,他帶著僵硬的手指,在決勝戰拿到24分29籃板,摘下自己第二枚戒指時,《體育畫報》說道:「張伯倫這次,沒有再做quitter。」、——Quitter,退出者,這詞我們都熟。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兩年前,1970年,總決賽第七場張伯倫面對帶傷出場的紐約名將里德,只得了21分,11罰1中。第六場,里德不在時?張伯倫45分27籃板。

再前一年,1969,總決賽第七場關鍵時刻,與拉塞爾斗到生死之際,張伯倫說大腿拉傷要求出場,拉塞爾退役後逮著這事說了許多。

為什麼張伯倫數據如此之強,卻只有兩個總冠軍?在季後賽就下滑?

這是他心理軟弱,還是他的技術問題?

眾所周知,張伯倫的生涯分為兩段:

1966年之前,他是個不斷破記錄的得分數據怪物,而且逼迫聯盟不斷修改規則,但拿不了冠軍

1966年之後,他是一個每晚都可能刷三雙甚至四雙的防守巨人,而且已經突破體育,成為公眾話題,拿了兩個冠軍,但不再得分了。

他自己都承認,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比拉塞爾枯燥漫長的波士頓人生精彩幾萬倍。甚至在退役之後,他還不忘拍電影、出自傳、爭奪舊金山馬拉松冠軍之類。

但比起那些最偉大的名字——尤其是他的老對手拉塞爾——他畢竟只有兩個總冠軍。

如果籃球不是以勝負計量,張伯倫可能是古往今來最偉大的NBA球員。

但在談到勝負,談到關鍵時刻的選擇、團隊領袖的要務、作出犧牲、發揮自己的天分這類故事時,他被提及的次數要少得多。


說正經的:為什麼張伯倫到季後賽就差一點呢(生涯場均23分25籃板4助攻命中率52%,PER不到23)?要說他隊友差,身邊也是一溜50大,前期有瑟蒙德格里爾們,後期還掛著貝勒和韋斯特橫行過幾年呢。

可以這麼說:

進攻端影響力,張伯倫多少被華麗的數據高估了;防守端,張伯倫肯定被大大低估了。

張伯倫入行前一年,勇士進攻效率87聯盟倒數第一,防守效率89聯盟第三。他入行那年自己場均38分,但費城進攻效率89聯盟倒數第二,防守效率87第二。1964年張伯倫繼續拿得分王帶隊第一次進總決賽,當季勇士的進攻效率聯盟倒數第二,是靠聯盟第二的防守打出了48勝。

即,張伯倫刷得分王時,球隊進攻效率從來不高。

好玩的是,1966年之後,張伯倫放棄了得分王,開始傳球時,他所在球隊的進攻,立刻水漲船高,直衝天際。1967年費城攻第一防第二(張伯倫首次放棄得分王,場均7.8助攻),1968年進攻第四防守第一(張伯倫場均助攻8.6次總助攻聯盟第一那年)。

1968-69季張伯倫去湖人,1970年大傷後,有三年時間場均出手7次,但湖人的進攻常年聯盟頂尖:那也是韋斯特衝擊助攻王的年份。

——一言以蔽之:張伯倫出手少了,球隊進攻反而好了。

唔……很奇怪?

世界都拿張伯倫比鯊魚,的確是史上身體素質最恐怖的兩個怪物。

但他倆的風格其實不太像。

一個重大區別是,鯊魚是低位要球背打的史上第一人,張伯倫則不太下得去。

他的尺寸與運動能力堪稱空前絕後,但重心經常過高,步伐也不夠巧,平衡也不算好

於是:如果他近筐時,你能把球給他,他扣籃、空接、二次得分、低手拋,那是隨心所欲;但若限制他低位接球,逼他持球背打,那就經常要尬失誤、尬出底線、尬翻身後仰打板了。

這一點,張伯倫和早年大衛·羅賓遜是類似的:缺少可靠穩定的背身單挑招式

當然,上將還有面筐中投,張伯倫卻沒有射程。

1966年,《SI》認為:

張伯倫持球越多,越削弱球隊的進攻選項。

而且他還愛長期呆在左腰,阻塞了後衛突破線路。

1967年後他傳球積極了,但他的傳球也有毛病:他偏愛最後一擊。換言之,「我只傳能助攻的那一下」。所以孔茨說張伯倫的打法非常好預測。

好預測的人,就很好防了。

1973年總決賽,《SI》的數據記錄:面對矮自己10公分的里德,張伯倫的背身,基本兩種結果:

A 找低手上籃得手。

B 走步三秒進攻犯規。

而A與B的概率,基本一半對一半。

所以張伯倫要刷得分,其實更適合做個運動戰無球中鋒。跑起來,有空間,內切、吊傳、前場籃板,他天下無敵;壓半場,逼他背身單打磨,他就差一點。以及,他的罰球就不提了。

所以他不是鯊魚或大夢似的,可以靠單打得分撐起球隊進攻的半場得分機

所以他轉型傳球手後,反而讓所在球隊進攻飛升了。溫特教練甚至以1972年的湖人為三角進攻最初的摹本。

他在湖人最後幾年,得分數據已經錢德勒/小喬丹化了,但湖人進攻效率反而飛天,也算是命運的玩笑。

如果一開始就不執迷刷分,而做個策應中鋒,他的冠軍會多幾個呢?

哪位說了:張伯倫不得分只策應,那還有啥價值?

因為他的防守,卻被許多人低估了。

張伯倫所在的球隊,防守常年聯盟前三。他自己籃板歷史第一,傳說中各種單場二位數封蓋。至於蓋過天勾的傳奇更是古今傳頌。基本說他是古往今來第一護筐大魔王,那是沒問題的

他的防守如果有弱點,也就是第一怕犯規(為了保持他著名的不被罰出記錄),第二防不出來(1970年總決賽第七場里德開頭那兩個中投)。

但在近筐到禁區,那是天下無對的了。

——順便說句同時代的防守魔王。瑟蒙德是屬於勤苦型,摳細節,善單防肉搏,天勾所謂「他自己出汗,但也讓我們所有人出汗」,但錄像帶里很容易看出,護筐走位跟張伯倫風格大不同。而拉塞爾則是靈活型:繞前、高位延阻、夾擊、輪轉、下手抄球,這些方面他勝過張伯倫。但護筐威懾力,張伯倫甚至還可能在拉塞爾之上。

大致可以說,瑟蒙德的防守風格更像尤因,拉塞爾的防守風格是KG+大夢,而張伯倫則是穆大叔的禁區嗅覺+巔峰德懷特的爆發力覆蓋+中期鯊魚的禁區吞噬。

如果張伯倫能早早意識到自己更適合一個防守魔王+策應機器,他的歷史地位勢必大不相同。實際上,他生涯前七年都在忙著刷得分;1970年後大傷+體重上升已經影響到了運動能力。所以他真正意識到自己該怎麼打球並付諸實際的,也就1966-69這三年。1968-69季還在忙著跟貝勒與梅爾·孔茨鬧彆扭。

我們說勒布朗2011年夏天后才找到真正的自己,喬丹1989年後才與公牛磨合完成,魔術師1984年正式成為湖人大當家,伯德1984年將他的投籃選擇調整完成,鯊魚在1999年開始真正覺醒,庫里在2012年那次大傷後開始進化,到2014年才進入巔峰——每個巨星都要摸索那麼幾年,才進入真正的巔峰期;然後,趁著身體沒老去,開始縱橫無敵。

而張伯倫的身體+自我意識巔峰期窗口,其實也就1966-68這兩年。

這兩年的成績是:常規賽場均24分24籃板8助攻命中率64%。費城一個68勝一個62勝,一個總冠軍和一個第七場惜敗凱爾特人4分。1968年輸給凱爾特人那場,張伯倫14分34籃板5助攻,9投4中15罰6中。

但凡他罰球正常一點,那麼這兩年,他是:

兩個MVP、兩個總冠軍、場均24+24+8+64%,合計130場常規賽勝利。

如果他一輩子都這麼打球,也許歷史真就被改寫了。

1987年3月1日,他對《紐約時報》樂滋滋的說了個故事。這個故事就是他人生的縮影:論場外這樣的傳說,無人可以與他相比;但類似的傳奇,本來該更多出現在總決賽才對:

——「某天我開車,經過亞利桑那州還是新墨西哥州,車子壞了,我把車子搬到路邊;這時跳出來一隻美洲豹,我就把它扔進了灌木叢!」


推薦閱讀:

TAG:體育 | 籃球 | 威爾特·張伯倫WiltChamberla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