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中藥材市場嗎

你了解中藥材市場嗎

來自專欄小白陪你嘮中醫7 人贊了文章

一、2017年中藥材國內市場分析

(一)中藥材市場價格整體保持平穩,品種價格波動幅度收窄

2017 年中藥材流通市場價格整體保持平穩,略有下滑。從反映全國中藥材整體價格情況的「中藥材綜合 200 價格指數」(我國 200種主要大宗中藥材市場價格的綜合加權)來看,價格指數在年初最高達到 2700 點,隨後緩慢回落,年底12月31日點位為2350.80點,雖有所下降,但仍高於2016年的年初點位。從價格指數綜合分析,2017 年價格呈現小幅波動態勢。

具體來看,在我國流通市場常見的741個中藥材品種中, 220 個品種價格上漲,334個品種價格持平,187 個品種價格下跌。與2016年相比,2017年漲價品種數量減少 7%,價格持平品種數量減少12%,漲價和持平品種數量合計下降10%,價格下跌品種數增加 48%。

其中,價格漲幅排名前20的品種,平均漲價幅度為101%,與 2016年相比漲價幅度大幅降低,漲價品種多以小品種為主,市場、資本和氣候對品種影響較大。

187 個價格下跌品種價格平均跌幅為 13%(2016 年平均跌幅為 18%),價格跌幅較去年收窄,整體跌幅不大。其中,跌幅排名前 20的品種平均跌幅 45%,與去年持平。但是,大宗品種川芎、板藍根分別下跌 42%、36%,葯食同源品種檸檬、益智仁分別下跌 50%、43%,再加上產新後新貨將大量上市,後期下行壓力較大。

(二)中藥材種植受到政策鼓勵,家種品種供應量持續增加

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國家對中藥材產業扶持力度不斷增強,中藥材種植面積大幅增長。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中藥材種植面積較上年增長3.5%,種植面積達到3466.89萬畝(不含林地和野生藥材),家種藥材供應量持續增加。

同時,各地推動落實《中藥材保護和發展實施方案(2016-2020年)》和《中藥材產業扶貧行動計劃(2017-2020年)》,中藥材的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張,預計到 2020 年我國中藥材種植面積將超過 6620 萬畝(含林地種植面積),種植品種供應量或將進一步激增。

因此,反映家種中藥材價格運行情況的「中藥材家種100價格指數」(我國具有代表性的100種家種中藥材市場價格的綜合加權)2017年整體下行,從2500點調整到2200點左右,下降332.01點,環比下降13.14%。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中藥材種植品種供應量正在持續增大。

(三)野生及動物類藥材產能不足,需求穩定增長

長期以來,動物類藥材多為野生。由於野生資源稀缺且逐年枯竭,國家對其實施嚴格的政策保護,再加上勞動力價格持續上漲,使得野生及動物類藥材供給出現不足,隨著需求的不斷增長,價格呈現平穩上升態勢。

2017 年,反映野生藥材價格運行情況的「中藥材野生99 價格指數」(我國具有代表性的 99 種野生中藥材市場價格的綜合加權)上半年突破 3000 點,上行至 3200 點附近,下半年小幅度回調,上漲 117.4點,環比上漲 3.93%。

71 個動物類品種中,34%的品種價格上漲,平均漲幅25.41%,珍珠、五穀蟲、蟬蛻等上浮較大;24%的品種價格下跌,平均跌幅跌 16.20%,鹿角霜、龜甲和蟋蟀降幅明顯。

(四)葯食同源品種發展勢頭強勁,成為增長主力

2017年,葯食同源品種發展勢頭強勁,相關品種需求總量同比增長 9.5%,遠高於非葯食同源品種。隨著中藥飲片監管力度不斷加強,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轉型布局葯食同源類產品,將一些滋補類藥材用於食品、保健食品,從而刺激此類藥材銷量不斷增加。

阿里健康發布的《2017 年度健康消費報告》顯示,40歲以下人群已成為健康消費的主力軍,在消費人群中佔比達72%。同時,養生保健意識的增強也直接刺激了葯食同源產品的消費。中藥材天地網統計數據顯示,人蔘、三七、枸杞子、花茶等葯食同源品種近兩年保持了 8%以上的銷售增幅。

二、2017 年中藥材進出口貿易分析

(一)國際市場回暖,中藥材進出口量齊增

2017 年,世界經濟復甦好於預期,國際市場需求回暖,帶動我國中藥材出口數量增加,全年中藥材出口數量 22.35萬噸,同比增長 9.51%,但受國內部分藥材價格下跌影響,中藥材平均出口價格大幅跌至 5.1 美元/公斤,同比下降10.72%,中藥材出口額 11.39 億美元,同比微降 2.23%。我國出口的主要品種有人蔘、枸杞子、肉桂、紅棗、茯苓等。

2017年,我國進口中藥材 9.10萬噸,同比增長13.62%,平均進口價格 2.87 美元/公斤,同比增長 14.15%,中藥材進口總額 2.61 億美元,同比增長 29.69%,遠高於我國貨物進口額 18.7%的同比增長。我國進口的主要品種有龍眼、西洋參、鹿茸、西紅花、乳香、沒藥及血竭等。

(二)傳統市場穩定,亞洲仍為進出口主要地區

2017年,我國向亞洲地區出口中藥材 18.54萬噸,出口額 9.71億美元,占我國中藥材出口總額的 80%。其中,日本、中國香港、韓國是亞洲地區的主要出口市場,主要出口品種有人蔘、枸杞子、茯苓、半夏、地黃等。2017年,日本超越中國香港成為我中藥材出口的第一大市場,出口佔比達21.67%。我國對歐洲、北美洲等地區的出口佔比則相對較小。

我國從亞洲地區進口中藥材 8.26 萬噸,占我國中藥材進口總量的 90.77%;進口額 1.64 億美元,占我國中藥材進口總額的62.79%。亞洲地區的主要貨源國家為泰國、印度尼西亞和伊朗等,主要品種有龍眼、番紅花、乳香、沒藥、血竭等。

(三)「一帶一路」助力,帶動中藥材出口大幅增長

2017年,我國對東盟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中藥材出口呈現高速增長勢頭,出口量分別占我國中藥材出口總量的 13.70%和 34.01%,同比分別上升 80.33%和 51.43%,出口金額分別占出口總額的 18.35%和 25.89%,同比分別上升 54.40%和 38.35%,遠高於我國中藥材出口整體水平。

2017 年,我國對越南中藥材出口數量 1.39 萬噸,同比增長261.15%,出口額高達 1.12億美元,同比增長398.60%,占我國對東盟中藥材出口總額的 54%,占我國對「一帶一路」 地區中藥材出口額的 38%。尤其是對越南中藥材邊境小額貿易發展迅速,邊境小額貿易出口額占我國對越南中藥材出口總額的 88.70%。

(四)貴細中藥材進口勁增,人蔘產業亟待深挖

2017 年,我國中藥材十大出口品種為:人蔘、枸杞子、肉桂、紅棗、茯苓、冬蟲夏草、半夏、當歸、党參、西洋參,以葯食兩用品種為主;出口額同比增長 14.08%,占我國中藥材出口總額的 44%。

我國中藥材十大進口品種為: 龍眼、 西洋參 、鹿茸 、乳香等、番紅花、人蔘、甘草、迦納籽等、龜殼等、石斛;進口額同比增長 61.07%,占我國中藥材進口總額的 93.13%。其中,鹿茸、人蔘、西洋參、番紅花 4種貴細中藥材進口額同比大幅增加,占 2017年中藥材進口額的 39.04%,值得注意的是,傳統進口大品種甘草的進口量和進口額同比大幅減少約 40%。

長期以來,我國既是人蔘生產大國,也是消費大國,但人蔘的進出口狀況卻存在巨大反差。2017年,人蔘出口額是進口額的 8倍,但出口價格卻是進口價格的 14.33%;人蔘出口量微弱上升,進口量大幅度增長,進口量同比高達 137.58%;人蔘出口平均價格為51.84美元/公斤,同比大幅下降27.32%,出口價格低於國內人蔘統貨交易價。而人蔘進口平均價格卻高達 361.81 美元/公斤,同比增長 4.85%,這突顯了我國人蔘產業出口主要是以原料為主,量大但附加值低;而進口人蔘則主要是價值高的精加工產品,量小但附加值高。因此,亟待在人蔘產業整合、產品附加值提高、市場推廣和品牌建設等方面精耕細作。

(五)行業標準提升,出口藥材質量持續好轉

2017年,我國出口藥材整體質量繼續提升。全年中藥材因質量問題被日本、美國、歐盟和韓國扣留和退回 44 次,相比 2016年的 56 次、2015年的103 次大幅減少。其中,人蔘因《中國藥典》2015 版中增加了農殘限量規定,出口質量改善尤為明顯。2015 年人蔘出口退回或扣留次數為 15 次, 2016 年下降至 9 次,到 2017 年全年無扣留和退回情況(含人蔘粉和人蔘提取物)。干棗因《中國藥典》2015 版中添加不安全添加物、色素和糖精等要求,被扣留和退回情況也大有好轉,2016 年14 次,2017 年下降到 3次。

2017 年,出口中藥材因農藥殘留被退回次數有所下降,從 2015年的31次下降到21 次。需要注意的是枸杞子,2017年被退回 10 次之多,亟待建立無公害種植技術體系來保障枸杞子藥材質量。

(六)民營企業保持領先,成為中藥材進出口主力

2017年,民營企業在中藥材及飲片出口市場中所佔份額為 70.76%,同比略有下滑,與 2015 年持平,佔據出口份額之首;國有企業市場份額上升至 16.34%;三資企業市場份額同比持平。

民營企業在中藥材及飲片進口市場中所佔份額為59.46%,佔據進口份額之首;國有企業市場份額為 17.14%;三資企業市場份額 23.40%。

但民營企業的單體進出口實力與國營企業、三資企業相比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2017年,單家民營企業平均出口額和進口額分別為75.0萬美元和79.5 萬美元,國營企業分別是其1.61倍和2.33倍,三資企業則是其1.98倍和2.02倍,雖然平均每家民營企業中藥材進口額遠低於國營企業和三資企業,但是平均每家民營企業中藥材進口數量卻遠遠超過國營企業和三資企業,說明在進口品種或進口價格等方面,民營企業與國營企業和三資企業也存在較大差異。

三、中藥材流通發展趨勢研判

(一)中藥材品種出現新行情

1.品種價格繼續震蕩調整。預計 2018 年中藥材走勢同2015年相似,整體震蕩調整。其中,家種大宗品種價格難以樂觀,小品種、野生品種、動物類品種價格則有望走高。2018年我國部分地區已發生乾旱、洪澇、冰雹、「倒春寒」等氣象災害,需要繼續關注特殊氣候因素對中藥材整體行情的影響。

2.家種藥材供應量擴大。近年來,受到供給側改革推進、中藥材產業扶貧政策實施及種植糧食作物收益下滑的影響,中藥材種植關注度不斷上漲,中藥材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隨著土地確權和中藥材種植機械的改良和升級,在我國中北部區域中藥材種植向農場化發展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到 2020年我國中藥材種植面積規模預計超過 6620 萬畝(含林地種植面積)。家種藥材供應量在未來幾年將進一步增大,特別是機械化種植家種藥材供應量需要重點關注。

3.葯食同源品種需求增大。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廣大群眾對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長,愈加重視科學養生。「健康中國 2030」國家戰略提出的「預防為主」 理論與中醫「治未病」理論同出一轍,預計將帶來葯食同源中藥材品種需求量的進一步擴大。

(二)中藥材市場預示新變化

1.優質中藥材需求量擴大。近年來,相關部門對中藥材市場的監管力度不斷加大,2017年,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共發布 46 次藥品不合格信息,涉及 500 多家藥品生產企業的超千批次藥品。其中中藥飲片類不合格批次佔比 65.98%。在此過程中,不少中藥生產企業受到處罰,亳州市場開始大規模整頓,中藥生產企業轉向產地尋求優質中藥材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預計優質中藥材的需求量將進一步加大。

2.鮮食中藥材刺激冷鏈配送升級。今後,隨著社會消費升級,不論是醫療機構、零售藥店,還是超市、菜場,以及電商平台,對鮮食中藥材的需求量都不斷擴大。由於受到供應季節、保鮮方式、冷鏈配送等方面的影響,鮮食中藥材的供應數量和質量均與實際需求存在較大差距。當前,我國藥品冷鏈配送體系已基本形成。在此基礎上,鮮食中藥材的冷鏈配送業務將逐步成為中藥材流通的新增長點。

3.中藥材市場交易創新變革。2016 年《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發布,明確提出推動「互聯網+」 中醫醫療發展,中醫藥信息化建設已被擺在了重要的位置。近年來,融入「互聯網+」浪潮的中藥材電商平台引發行業巨大變革。珍藥材、中藥材天地網、綠金在線等一大批中藥材電子商務平台,利用互聯網技術提供中藥材規範種植、道地藥材溯源、供需信息發布、金融支持等服務,為解決中藥材從種植到流通的各類問題提供了新模式、新途徑。

(三)中藥材產地呈現新形勢

1.醫藥企業加速產地布局。按照《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向中藥材產地延伸產業鏈」的要求,中國中藥、康美葯業、美年健康、天士力、珍寶島、九州通、香雪製藥等上市公司紛紛以多種形式下沉產地,產地資源競爭日趨激烈,中藥材定製化生產、產地集中加工、託管式倉儲、供應鏈金融、中藥材視頻直播和溯源等新型業務模式和技術都已在各大中藥材產地興起和應用。

2.集約化產地加工雛形初現。中藥材生產流通體系發展滯後已成為制約我國中醫藥產業發展的瓶頸,推進其集約化、現代化、標準化已成為行業共識。2014 年,商務部出台了《關於加快推進中藥材現代物流體系建設指導意見的通知》,在全國道地藥材主產區規划了 90 家中藥材物流基地。截至目前,全國52 家企業參與基地建設,其中 11家中藥材現代物流基地上線運營。同時,《中藥材產地加工技術規範》等行業標準的出台,也為中藥材產地加工進一步集約化提供了技術規範。

3.產地市場交易日趨活躍。近年來,產地市場採購已成為中藥材採購的趨勢,特別是大宗藥材採購活動逐步向產地延伸。在大型醫藥企業紛紛赴產地市場採購的同時,全國 17個中藥材專業市場,僅有亳州市場交易保持活躍,安國、玉林、成都和清平市場交易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他專業市場也相對冷清。

整理自商務部市場秩序司


推薦閱讀:

中藥「十八反」動物實驗研究——半夏與附子、川烏、草烏
鐵皮石斛產地在哪裡、那裡產地最好?其實90%都不知道?
《胎臚葯錄》是本什麼樣的書?
什麼是中藥貼敷療法?
中藥材供應鏈金融發展困惑及前景

TAG:中藥材 | 中藥 | 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