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年輕人找到自己,隨心而行的4本書
來自專欄阿貓讀書11 人贊了文章
1.《德米安:彷徨少年時》
【德】赫爾曼·黑塞
詹姆斯·弗蘭科曾言:「我所追求的是一種自我理想映照的生活,在趨向這個目標的旅程中,閱讀《德米安》是重要的一步。」
這部小說里,黑塞勾勒出處於心靈困境的少年人的典型——辛克萊,在成長旅程中,他曾困惑於光明與黑暗平行世界的巨大反差,沉溺於謊言的沼澤無法自拔,也曾迷茫頹唐,自我放縱,失去信念和希望。每每當辛克萊即將滑入墮落的深淵,黑塞都化身為靈魂導師德米安,一次又一次引導其走出困境,並藉以闡釋青年人對個體價值應有的態度。
理想和現實常常不可兼得,到底是為了迎合老師父母的期望而冰封涌動的熱血,心如死水地被推著背離所愛,還是聽從內心的渴望與呼喊,高蹈遠遊,不問歸途,夢入自己的芙蓉浦?
黑塞的答案是後者。每個人都得為自己而活。
好句摘抄:
- 在世上,最令人畏懼的,恰恰是通往自己的道路。
- 人並非作為個人而存在,他同時也是獨一無二的特殊個體,永遠是一個關鍵而奇妙的點,在這個點上,世界的萬千現象縱橫交錯,充滿不可重複的偶然。因此每一個人的故事都是重要的,永恆的,神聖的。
- 對每一個人而言,真正的職責只有一個:找到自我,堅守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歇。
2.《月亮和六便士》
【英】毛姆
相比較於黑塞,毛姆的語言更形象通俗化:六便士是英國價值最低的銀幣,月亮則是高貴皎潔的夢想。小說以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高更的生平為基礎: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中年辭去安穩高薪的職位,為尋求繪畫靈感去塔希提島上與土著人生活,創作出不朽傑作。
這本書提供了追求內心所愛的最理想模範,即罔顧他人任何指責與嘲諷,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但也正如毛姆指出的,主人公的性格極端自私,拋棄家庭與身為人父和丈夫的責任,「一個偉大的人,也是一個惹人嫌的人」。恐怕也只有如此性格的人才能做到不顧一切吧。
- 我看到了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我的血液里卻有一種強烈的願望,渴望一種更狂放不羈的旅途。
- 我不想過去,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永恆的現在。
- 為什麼你認為美同沙灘上的石頭一樣,一個漫不經心的過路人就能隨隨便便將它拾起來?藝術家只有通過靈魂的痛苦折磨才能從宇宙的混沌里塑造出來。
3.《無聲告白》
【美】伍綺詩
女主人公瑪麗琳結婚後為操持家務不得不放棄成為女醫生的夢想,在某次逃離家庭失敗後,又轉而將期望寄托在女兒莉迪亞身上,強迫其承載本不屬於這個年紀的重壓,儘管女兒既無天分,又無雄心。莉迪亞最終走向毀滅。
這與多少家庭的現狀相似啊?父母用愛的繩索套住我們的脖頸,牽引我們前行,走向他們曾經被命運牽絆探索失敗的叢林。
也許我們的目標是小溪,但越掙扎,繩索只會纏的越緊,又無法割捨。於是逐漸背向曾經照亮前路的希望之光,親眼看著自己走向黑暗,自己也逐漸看不清自己是什麼模樣。
雙方都一無所有,不是丟掉了希望,就是丟掉了愛。
- 你曾經愛得那麼深,懷有那麼多的期望,最後卻一無所有。
- 以後的很多年,他們不停地剖析著那個晚上,冥思苦想自己忽略了哪些應該注意的細節,哪些被遺忘的小動作可能改變一切。他們剝皮拆骨,條分縷析,想知道事情是如何發展成這個樣子的,卻永遠無法確定原因。
-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4.《生命的熱情何在》
【法】保羅·高更
作為高更親筆寫就的塔希提手記,這本書更細膩地刻畫了高更的心路歷程:從離開繁華巴黎的潦倒困窘,到尋求藝術的寧靜欣喜,再到看破世事的豁達悠遠,高更用他半生的顛沛流離奏響藝術的絕唱。他所創造的《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向那裡去》堪稱後印象派的巔峰巨著。
高更從未停止思考,也用實際行動追求真正的藝術,而不是混跡於所謂巴黎上流社會,附庸風雅。
- 波斯詩人魯米:「你生而有翼,為何竟願匍匐前進,行如螻蟻?
- 塔西提是洪水的傑作,在古代的一次大洪水之後,海面上升,淹沒了原先的群山,只留下幾座山頂兀自露出,和攀附在山頂的珊瑚叢。在面對這片無邊無際的海洋時,會讓人升起莫名的孤寂之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