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的生活有很多糾結?|KY主創:你是否擁有「合理預期」

為什麼你的生活有很多糾結?|KY主創:你是否擁有「合理預期」

171 人贊了文章

最近有人問了我們一些問題。為什麼我們會對生活到失望?為什麼我們不敢立刻放棄那些不夠好的東西,去追求更好的生活?我想這大概是我們缺少一種「合理預期的能力」吧。

預期,是非常影響人的幸福感的一個因素,它對主觀滿足感的影響甚至高於客觀事實。期望存在於方方面面,學業對自己來說的難易程度,自己應該獲得的工作回報,戀人應該給自己帶來的感受,人際中他人對自己的態度,等等。

很多人不曾意識到,他們深陷於不快樂的情緒中,對生活感到不滿,其實是因為他們對生活的預期對於他們自己,是過高的、不現實的、不可實現的。因此他們才會反覆感到失望。

也有一些時候,我們對外界的期望過低,才會讓自己長期身處於一個其實不夠好的處境里,雖然一定程度上是滿足的,卻錯過了本可以更好的東西。

但是,合理預期的能力,很少被人們考慮到,更少被談論到,因為它非常抽象,只有每個人自己可以最終把握。但我今天就想和大家聊聊這個問題。

為什麼我們要擁有合理預期?

在成長的過程中,最早,我們對事物是不存在預期的。我們盲目地進入種種經歷,感受到外界給自己的反饋,從而逐步形成對自己和他人的預期。有時,在我們的預期還沒有形成之前,有一些人把他們對我們的預期加在了我們身上,我們接受了下來,變成了對於自己的預期,可能是「這個孩子特別聰明」、也可能是「你長大了能有什麼出息」。

有時候,稍高一些的預期,對我們的成長是有好處的,因為眾所周知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人們會變成他人期待中的樣子。但,過高的、不現實的預期,仍然會讓這個試圖達到預期的過程,沒有盡頭,充滿挫敗感——病理性的完美主義者,就有這樣的問題。

同樣,稍低一些的預期,容易使人獲得知足常樂的舒適感,但也可能讓孩子永遠留在了舒適區中,失去了進步的機會。

合理的預期,是多麼重要呢?它能夠恰到好處地激勵你,爭取你能爭取的東西,又能幫你做出決斷放棄那些不夠好的東西。

這件事在工作語境中,會很容易被理解。假如你對自己應該收穫的工作回饋有現實的預期,你會朝著那個方向努力,而可以很容易的拒絕那些回報過低的工作機會。

但人們可能沒有明白,在人際關係和生活更寬泛的層面其實也是一樣的。當你糾結於某段人際關係中,其實是你沒有能力對「自己應該擁有怎樣的人際關係」有合理的預期。

假如你知道自己應該獲得怎樣的對待——你的預期不能過高,否則你會始終感到受傷,你的預期也不能過低,否則你也會在現實中被傷害——你就能夠走出對他人的不滿(預期過高的情況),或者放棄那些顯然不值得的人(預期過低的情況)。

假如你糾結於某種生活狀態是不是你想要的,一樣是因為你不知道「多大程度的滿足感和愉悅感」是你可以合理地向生活預期的,預期太高你無論在什麼生活中都不會滿意,預期太低則會讓你承受過多的痛苦還不知道尋求改變。

環境與生活經歷會影響我們合理預期的能力

成年後的我們最終會對自己和他人形成什麼樣的期待,很大程度由自己在各種經歷中的體驗塑造。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世界是一種多麼隨機的存在啊!

康德說過,唯心主義並不否認外部物質世界的存在,它只是認為,我們所能感知到的物質世界,都是經過了我們自己的感官處理的,那個不經感官處理的實體是什麼我們並不知道。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想過,我們每個人到死之前去講述這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將會有著怎樣大的不同。一個一生幸運的人會歌頌世界的仁慈,而一個不幸運的人則可能詛咒世界的殘忍。

相似的,諸如學習、工作能力這些存在著統一、可量化標準的方面,人們的預期可能會達到相對的客觀,但在人際層面、主觀感受層面,人們會形成的預期就會千差萬別。

一個在愛中長大的孩子,預期他人是友善的,期待自己是被喜愛的,一個被拋棄、拒絕過的孩子,會預期他人的冷漠和善變。往往,這些期待比他人更早地影響了人們的行為表現,而這種「應對(預期)式的表現」也影響著外部和他人的回饋。

也許很難,但我們依舊要學會認識自己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可以說是生活在重重迷霧中的。有能力給自己設置方方面面合理的預期,你最需要的就是看清楚自己,你需要對自己和外界有一個足夠客觀的評估。對外界的評估,可以獲得一個參照的標準,對自己的評估能夠進一步調整出一個真正適合自己的預期來。

很多人都有能力合理評估自己工作學習的能力,因為我們經歷了大大小小的考試、工作中的評價,也對高考分數線、各種工作的待遇水平,有足夠的了解,因此我們在實踐中明確了對自己的評估。基於評估,我們才能作出預期。

但很多人是沒有能力對生活作出合理評估的。你知道,大多數人在生活中的幸福感應該是什麼樣的水平么?你知道良好的人際/親密關係應該是什麼樣子么?你知道哪些東西能帶給你最大的快樂么?因為整個中國的文化中,關於感受的討論就很少,某種程度上,我們每個人都在獨自摸索這些問題的答案。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成年以後,仍然像孩子一樣,對人際、情感、情緒、感受,沒有預期能力,只能茫然的投入體驗中,再去一點一點糾結和掙扎。有的人期待著Mr.Right從天而降拯救自己整個人生,有的人覺得只要能獲得一點點溫暖付出多大的代價都在所不惜,這都是不清晰的評估,帶來的不現實的預期。

人生總是不公平的。一個在健康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就比曾經在異常環境中生活過的孩子,更有可能自然而然獲得「向生活合理預期的能力」。他們知道生活里應當有多少比重的幸福感,從而不會妥協;也知道生活里必然存在多少比重的痛苦感,從而可以坦然接受。而其他孩子們,就只能更加努力、不自我放棄地去迎頭趕上了。

看到這裡,我們希望你停下來想一想那些目前正讓你感到煩惱的人事,你感到糾結,是否因為你沒有明確的預期,或者你的預期不夠合理。

以上。

作者/阿離

編輯/KY主創們


推薦閱讀:

銷售秘籍---久贏真經(實戰銷售心理學3) _ 挺的專家文章_總裁網
糾正一個笨蛋,他會討厭你
換位思考,象牙塔心理學的謊言
智慧環之自我激勵的博弈

TAG:生活態度 | 心理學 | 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