妝粉:要白、要錢還是要命?
4 人贊了文章
有句俗話叫」一白遮十丑「,中國自古都以」膚如凝脂「」膚白勝雪「為美,歐美對橄欖色皮膚的愛好也是近代的產物。大家都知道,膚色是基因決定的,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白的發光。古代沒有磨皮美白,想要無瑕雪肌,只能一層層的在臉上塗粉,妝粉(粉底)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米粉
什麼東西可以做妝粉?古代勞動人民只能一樣一樣的實驗,最早嘗試的就是身邊最常見的糧食:米。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粉,敷面者也,從米聲分。」
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詳細記載了米粉做法:
米粉的米,首選梁米,次選粟米。淘洗至洗米水清澈,加冷水入瓮發酵」春秋則一月,夏則二十日,冬則六十日「,直到米發出濃烈的酸臭味。發酵好後,用清水反覆淘去酸氣。
米加水研磨成米汁,用棉布過濾,沉澱。去除浮出的清水,留下沉澱的濃米漿。米漿放在大盆中里用木棍朝一個方向攪拌三百多次,再沉澱,用勺子慢慢舀去清水。三層棉布蓋在粉上,上置吸水物——古人用米糠和草木灰,直到完全乾燥為止。
通過攪拌,米皮分散在邊緣,米芯聚集在中心。削下邊緣粗白無光澤的,剩下的中間部分形圓如缽,像去殼的鴨蛋一樣潔白光潤,叫做「粉英」。無風塵的晴日,把粉英鋪在床上,用刀子削開,如同梳理一樣,再曝晒。之後用jio擠緊粉英,用手不停地大力搓擠。用力搓出來的粉英就細美漂亮,不搓就乾澀難用。
日韓女性都是出名的愛化妝,韓國女子的大白臉、一字眉令臉盲症患者十分困惑,日本更是以化妝術位列亞洲「四大邪術」之一。其實日韓化妝技術起步比較晚,直到18世紀末期,宮廷貴婦才開始用米粉化妝。
米粉是妝粉里製作最簡單、價格最便宜的,在民間廣為流傳。但是米粉的增白能力有限,持久度較差,稍微潮濕就變成一臉米糊,保質期又特別短,於是人們發明了各種各樣的粉,其中就有重金屬——鉛粉。
鉛粉
鉛粉其實就是通過將金屬鉛與醋發生化學反應,轉化為白色的鹼式碳酸鉛,是最早的化學顏料之一。鉛白顏色純凈、覆蓋性極強,在油畫界從未被徹底取代過。
畫家們用鉛白描繪貴婦肖像,畫著畫著,鉛就跑到貴婦們臉上去了。
在16世紀中期的歐洲,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飽受皮膚黝黑的困擾,她將鉛白與白蠟混合製成粉底。女王一夜變白的秘密從王室傳到貴族,從貴族傳到民間,成爲了歐洲上流社會女性的身份標誌,還跨越了國境線和寬廣的海洋,影響了大洋彼岸的日本藝妓。
鉛中毒使貴婦們牙齒脫落、皮膚變黑、日益憔悴,就需要更多鉛粉來掩飾。伊麗莎白女王臉上的粉厚的像一個面具,因此她總是緊繃臉皮不苟言笑,稍微開口說話鉛粉就撲簌簌的落下來。有的貴婦將雙臂也用鉛粉覆蓋,再畫出藍紫色的血管,讓自己的皮膚顯得更蒼白。甚至還有人將可以致盲的劇毒顛茄水滴進眼睛,讓它們看起來水汪汪的。
頭痛、嘔吐、毛髮脫落、肝腎損害、中樞神經損害、血管痙攣、昏迷休克,鉛粉輕而易舉的收割著貴婦們的生命。
而中國從秦漢時期就開始使用鉛粉了,一般稱之為「胡粉」、「鉛華」,到清末仍然在使用,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演變出很多不同的用法。
其他妝粉
魏晉時期,紫粉出現了。它是用米粉、鉛粉、紫胭脂按比例兌成,第一次擺脫了蒼白的顏色,可謂是對粉底色號的第一次嘗試了。紫色和黃色為互補色,現代人用紫隔離去黃增白,其實這種技術早就被我們的老祖宗發明出來了。
高光修容的歷史十分久遠,」三白法「是仕女畫面部的傳統畫法。畫家把白粉塗在額頭、鼻尖、下巴,就像我們現在打高光一樣,讓面部顯得立體。藝術源於生活,有這樣的畫作,當然也有這樣的妝容啦!
明代有了「珍珠粉」,它可不是珍珠,是用紫茉莉花仁提煉而成的。如果將珍珠粉或鉛粉放在玉簪花苞中,就變成香噴噴的「玉簪粉」啦。
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盛行於清代,一般是作為保養品使用,也有研究認為細珍珠粉能留在毛孔、皮膚縫隙中,從而顯得白皙,另外還有用滑石等細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
不過越「高科技」的產品越昂貴,民間一直是以米粉、鉛粉為主的。
雖然古今妝容審美有所不同,但對「完美「的嚮往是永遠不會改變的。
「所謂美人者,以花為貌,以鳥為聲,以月為神,以柳為態,以玉為骨,以冰雪為膚,以秋水為姿,以詩詞為心 」
所以啊,人丑一定多讀書、多打扮!
推薦閱讀:
※【藝術理論】 中國畫技法
※畫中國畫養生?先看看毒顏料再說吧(上)
※中國畫、畫家畫、文人畫三者的區別與差異
※靜態中國畫老鷹100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