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語言要節制

為什麼語言要節制

4 人贊了文章

業餘我教幾個外國人學中文,最近有學生問了我倆問題。

一個是某品牌的夏季彩妝將他們一支口紅的色號描述為:斬男色。

學生問我這什麼意思?

我說這家彩妝有可能是賣瑞士軍刀出身的。

另一個學生是個十幾歲的日本孩子,拿一段日本網友給中國國乒隊做的一個視頻給我看,我看完他問我到底誰的實力「宇宙最高」。

我說還得是滅霸吧。

雖然這世界越來越「中二」了,但我還是要說,語言要節制一點,說話要注意「邊界」。

因為可能節制一點才更遊刃有餘、進退自如、也更有力量。

首先,漢語本身重「寫意」,有風、骨、和無限生髮性。渲染意境極美,思維發散也闊大恢宏。但漢語本身不太追求「精確」,特別是在提倡「零修辭寫作」的學術界,屬於「學術感」比較弱的語言。

比如,「邊界」不明的漢語辭彙就包括:舉世(範圍不明)、眾所周知(誰?)、…與…的本質差別在於...(本質是什麼拜託講清楚先)

還有就是一些帶有價值判斷的詞,比如,一針見血地指出(有這麼犀利?)、正確地指出(誰說正確?)、深刻地指出(誰認為深刻?)...

其次,節制比誇張更冷靜,也更深刻、更有分量

因為駕馭文字就是把語言當工具,同時也會把情緒導入思維,所以節制點反而比較「好看」

拿余華的書做例子。他賣起慘來就像是打噴嚏一樣自然和正常,不煽情、不誇大,看的人卻肝腸寸斷。

(余華致郁著作階梯薦讀??《兄弟》>《活著》>《許三觀賣血記》)

舉《兄弟》中的幾個片段:

1、批鬥會後:宋凡平被打斷了胳膊,滿身是傷地回到家,宋剛和李光頭看到父親的手臂晃晃悠悠的,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就覺得好玩。宋凡平就故意垂下來讓他們看著,晃晃悠悠的。兩個兒子也學著父親的樣子,把手吊著晃悠。三父子就這樣晃著手臂,笑成一團...

2、宋凡平胳膊斷了,早晨去接愛人,把斷手插進兜里,背影瀟洒...

3、宋凡平被整死後:(兒子視角)爸爸被整死後,家裡只買得起小號的薄皮棺材,媽媽就這麼看著,人家把爸爸的手腳折斷,裝了進去...

去他的「冷漠敘事」,他的筆明明就是」死神的鐮刀「!

所以語言節制是不是更有力量?冷靜地描述暴力與血腥,卻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我15歲看了四遍《兄弟》,後來有個動畫片叫《廚神小福貴》,一看文學顧問是余華,我連看都不敢看,因為我不相信他會放過小孩子...

最後,節制語言,因為你的語言造就你本身

少說、或者別說那些漫無邊際的話。你可能只想誇張一下,但話一出口,就會成為你的一部分,代表你當下的內心和潛意識。語言的漫無邊界,會給傳達給對方一種直覺:你浮誇、不可信。因為誇張難的不是對度的把握,而是對自我語言的節制。

佛學中,所有不好的話都叫「口業」,有「業」就有「果」,承擔這個「果」的只有你自己。所以要杜絕那個「果」,還是要節制下自己的言語。


推薦閱讀:

美式英語發展簡史
此時無聲勝有聲

TAG:歷史語言學 | 語言文化 | 語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