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內疚嗎?當你內疚的時候,應該怎麼辦……

你會內疚嗎?當你內疚的時候,應該怎麼辦……

來自專欄冷眼觀愛13 人贊了文章

本文是【情緒專題系列】第3篇,前面兩期文章分享了情緒的產生與發展,以及怎樣保持情緒穩定。在這兩個專題發布後,我們持續匯總了各類提問,目前有兩個問題是比較常見的:一,不知道怎樣理解自己的情緒;二,不知道怎樣把自己的次生情緒深化為基本情緒。所以接下來的專題會圍繞情緒深入講解,以一個特定情緒為切入點,展開來分析給大家詳細說明,幫助大家理解自己的情緒,並學會如何深化情緒。

曾經有一位粉絲說:「我經常會有愧疚感,這個愧疚感來源於看到我的父母吃的不好住的不好……」,這封來信讓我感觸良多、感同身受,因為我曾經有類似的經歷。我出生在農村,而當我工作以後,我給父母在老家市區買了一套不錯的房子,裝修也盡量做到盡善盡美,但他們似乎並不願意生活在其中。他們可以做到把房間打掃的乾乾淨淨,甚至每周定期打掃,但就是不願意長期居住。後來我就和他們討論此事,我說:「其實你們大可以放心地居住於此,你們這樣就像這個房子的傭人。哪怕把房子供在那裡空著,也不願意去住,這樣我平常也住得不好」,隨著討論次數地增加,他們漸漸可以接受了,也慢慢住過去了。

這樣的例子在我的父母身上,可謂數不勝數。比如我給他們買的新衣服,他們就放在那裡,不捨得穿。再比如他們不捨得吃好的,我也不好意思吃好的。總之,就是在生活中全方面地省吃儉用。他們省吃儉用,搞的我很多方面都很難在他們面前正常消費了。到最後,我只好選擇親自帶著他們去買去吃,看著他們穿上我選的服裝以及我點的飯菜。我花費了很多時間去讓他們體驗更好的生活方式,現在也慢慢好起來了。他們也開始學會享受生活了。不過我還是會思考這個問題,父母是否會經常選擇讓我們體驗到內疚的感覺呢?或者說,他們之所以會這樣做是因為他們的父母也在做同樣的事情,讓他們學習了這種表達方式?

這是我感恩的方式,因為我是他們的兒子,當我變得有能力可以讓他們過上更好的生活時,我就想以我的方式來表達對他們的養育之恩。而「內疚感」地產生,更多地是在表達「我做得還不夠好」。

當然,其實換個角度,從成長的角度來說,他們從小生活在農村,那就是他們習慣的生活方式,而當我工作以後,他們依然不願意選擇我為他們挑選的住處,那就說明,更習慣生活在農村就是他們的選擇而已。就像我的督導老師曾經分享說,他的父母自幼家庭條件一般,習慣了吃比較小的魚,而當他有能力提供更好的物質生活後,他的父母也不習慣吃較貴較好的食材,會覺得不舒服不習慣。而在他看來,那就是家人的選擇權。又例如,他給母親從英國帶來一瓶很好的香水,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也沒有用掉多少,後來他的母親告訴他「不捨得去用」。這雙方只要都不陷入持續地彼此內疚之中就好了。別搞得父母覺得這是孩子的一片心意,雖然我不習慣,但我得做一個好的保管者;而孩子會覺得我這樣盡心儘力給你們提供更好的生活,你們卻無法盡情享受我很內疚。總之,其實歸根到底,這不過是兩代人之間彼此不同的生活方式的選擇而已,我們應該學會彼此尊重對方的選擇。從這點入手,就一切都釋然了。

當彼此邊界清楚的時候,這一點就不再讓大家糾纏了。他們的生活是他們的,與我無關。我的生活是我自己的,也和他們無關。每個人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就可以了。大家都不要花費一絲一毫地精力去改造彼此。因為,我們彼此就是這樣的人。

「內疚感」,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分,它們之間的區別還是很大的。舉個例子來類比:我們選擇一個人獨處,一個人自己待著的時候,這是主動選擇的結果,是健康的。而當我們感到孤獨,也就是被動的只能一個人的時候,這是不健康的。那麼對於內疚也是如此,也就是說,當內疚感是健康的時候,它是主動的選擇,是幫助我們去處理自己和別人的關係,是為了幫助我們去反思自身的,這是內疚感的正面意義,也就是孔子所說的「每日三省吾身」,不斷地去復盤,這是健康的。但另一種情況是不健康的,它是被動的結果,是別人製造的,那就會出現因為內疚感於是導致自卑的情況,那種不健康的內疚感,會讓一個人變得更糟糕甚至是放棄。就像曾有粉絲留言說:當他無法處理好一件事情的時候會感到內疚,然後就灰心喪氣,甚至是越發自卑,以至於到最後就乾脆索性不管了。類似這種情況,就是一個不健康的狀態。

不健康的內疚感的來源,往往是被製造的。舉個例子,有人曾分享自身經歷:他很喜歡吃橘子,而他的母親經常表現出兩種不同的狀態來折磨他,一種是他的媽媽買了很多箱的橘子給他逼他吃,甚至讓他頓頓吃,於是他失去了對橘子這個食物的喜歡。同時他的媽媽還會對他說「你看,明明是你喜歡吃橘子,而我給你買了這麼多的橘子讓你吃,而你現在反而不吃了」給他製造內疚。他母親呈現的這兩種狀態都是不健康的,前者是淹沒導致窒息,後者是主動製造內疚。

有些父母用內疚感來操控小孩,經常地慣用表達則是:你怎麼不聽話?我這麼愛你!我這都是為了你好!對於在這種長期語言暴力下成長的孩子就很容易產生內疚感。而這樣的孩子,一方面很容易產生愧疚感;另一方面很容易去追求自己現階段並不能夠完成的任務,有一種不切實際的完美主義傾向。前者是超低,後者是超高。如果一個孩子經常要面對父母給予的不健康的內疚感,孩子一方面容易讓自己處在永遠不能夠辦到一件事情的完美主義情節里,因為做不到,反而一直追求,於是給自己帶來了很多的壓力。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只要沒有做好,都會給自己很強的自責與內疚。甚至還經常流傳著「你只有非常努力達到要求後,才可以享受玩耍的快樂」,更加給人增添心理負擔。玩兒的時候也不能痛快玩兒,總感覺心理有未了的事情;而這一切的根源都來自於家庭。

我的督導老師曾分享一個案例,是關於重男輕女的。這個客戶的家庭里有很多的姐姐妹妹,這些姐妹中的一個人被其它家庭收養,而這個收養家庭再繼續將此女孩兒轉交給另一個家庭養育,於是這個姑娘就擁有有一種自己不被愛的感覺包圍著她。而當她成年後,她便一直有一個疑問,那就是她究竟應該孝順哪一個人呢?究竟是她的血親父母,還會第一次被收養的父母,又或者是現在撫養我的人呢?她便一直陷入到這樣的混亂的情緒當中。而一個人情緒的本質,是應該通過人和人的關係,讓它流動起來的。簡單地說,如果當父母覺得孩子犯錯的時候,告訴孩子他的行為是錯誤的,然後孩子知道自己做錯了而後改正,那麼內疚感就應該是沒有了。而當父母通過內疚感來操控孩子的話,就會對孩子講「你不孝順,你不愛我」,長此以往,孩子就會慢慢地沒有自我了。這都是成為每一個人會擁有不健康的愧疚感的開始。

所以,不健康的內疚,是他人製造出來後用來指揮你控制你的工具。他們往往通過製造出的內疚感,來驅動你去做他希望你去做的事情,達到他們想達到的目的。我們應該抵制這些不健康的內疚感。

在這個專題里,一開始,是通過對一系列的個案來開始進行討論今天的話題,讓我們知道什麼是內疚,以及內疚會給我們造成怎樣的影響。那麼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闡述內疚是怎樣產生的。我剛剛討論了它的兩種來源,一種是自發的,另一種是被製造的。但是,很多人會把「內疚」和「後悔」混淆。而這兩者之間,既有區別,也有聯繫。而在我的觀念里,後悔和內疚則經常是一種混合關係。不過,「後悔」更偏重於和自己有關的,比如「我原本可以做好一件事,但我沒有把它做好,或者沒有做得更好,所以我很後悔」。而「內疚」往往適合關係有關的,因為「我感到很內疚,因為我做的這件事情對另一個人或者另一件事造成了不好的影響」,比如「我媽媽吃的不好,我感到很內疚」,再比如一個人開車撞死了一個人於是TA感到很內疚是因為TA把一個人給害了,再或者一個人TA把同事的一個工作給搞砸了於是TA感到很內疚有一種負罪感。總之,內疚感更指向於人和人的關係。當然有的時候也和事情有關,但最終還是歸結於給其它人造成的影響,所以依然歸結於關係。在我的觀察里,內疚和後悔的區別在於,內疚在某種意義上它指向於一種善良,或者是指向於一種道德意義上的標準,又或者說是指向了一種負罪感。而後悔則是指向於一個人做了某件事情本身的一種標準。所以我說,內疚和後悔,既有區別又時常混合在一起。

我們經常講,當人處在情緒當中時,能夠表達清楚自己的情緒,往往就已經是很好地處理了。因為對於不少人來說,能夠清楚區分自己的情緒已經是很難的事情了。而對於無法清晰區分自己情緒的人,則處在混沌的狀態當中。所以當人可以清楚地表達出自己的情緒時,就已經是很好地轉變了。而我前面講述的關於區別「內疚」和「後悔」,目的是想闡述清楚「內疚」的來源。從宏觀的角度來說,它有可能源自於我們的,比如「謙卑」以及「不把一件事情做到完美就不能愉快地完耍」;從微觀角度來說,它也有可能是來自於原生家庭,比如有些父母給子女帶來的影響,比如父母會教導子女「你要做一個善良的人,你不可以去傷害別人」,那麼當人傷害了別人的時候就會內疚。不過,內疚也是一個很好的自我評估指標:比如一件事情我沒有辦好,那麼我因為感到內疚於是再繼續去操辦此事把它辦好,這是好的影響。然而不好的影響,則會讓自己產生自卑感到自己不被愛,繼而產生更大的內疚感甚至沉浸在後悔的情緒當中。

當碰到臨終的病人時,比如癌症晚期的患者,他們就會講自己有一些後悔的事情而他們已經沒有機會再去為此做什麼了。那麼對於他們來說,如果可以把自己後悔的事情講清楚,並且發現他們就是沒有能力再對此進行補償,同時他們的情況被其他人看到了,並且被他人接受了,也許他們的後悔就可以放下了。但如果他們對於自己的要求非常過分完美主義,有很多不適當的自我要求,那麼只會讓自己的心理狀態更糟糕。總之,情緒在很多時候,都不是單一的黑白分明的,而是複雜的。

所以,我們已經闡述清楚什麼是內疚;內疚怎樣產生,對我們的影響又是如何。那麼,接下來進入我們今天的第三個部分:當我們有內疚感的時候,究竟應該該如何處理?

我依然拿我自己舉例,在過去,我的方式更多是隱藏;而現在,我更傾向於把它表達出來。最近幾年,我花了很多時間在自我探索方面,一直在堅持去做心理諮詢的體驗,有很多人格層面的成長,所以我現在才能夠學會去把自己的感受清楚地表達出來。在去年,我做了一件事,我列出了所有的我認為曾傷害過的人以及讓我感到內疚的事情,然後我挨個去跟他們溝通,想要取得原諒,並盡量去做一些彌補,試圖達成一些和解。可能我比較幸運,這些會讓我體驗到內疚感的人都還活著,我都還有機會溝通。比如我和我的親人,我和他們講一些讓我內疚的事情,並且全部取得原諒。而很有意思的事情是,其中有一些和我溝通的人已經不記得我講的事情了,有一些則說:「不論你做了什麼,我都會原諒你。」 就這樣,我被原諒了,而我自己也可以原諒我自己。

最後總結,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內疚呢?答案是,當一個人有內疚感的時候,可以先去思考,這個內疚感是否是健康的。如果是健康的內疚感,會促使我們把事情做得更好,而不健康的內疚感則有可能是別人在試圖情感操控我們。所以我們的第一步是區分自己的內疚感是否健康。如果是健康的,則可以嘗試按照我這樣的方式去溝通,把它表達出來,然後進行改正,並作出承諾,最後做出行動。這一系列的事情完成後,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哪怕是接受一個不可挽回的局面。而不健康的內疚感,則是需要和給你製造不健康的內疚感的人建立邊界。

PS:曾經有粉絲留言說:「我怎樣做可以讓別人感到內疚,這樣可以讓TA對我做一些補償?」所以,在最後,關於如何處理和別人的內疚方面,我也想給出建議。首先,這個想法就是有問題的。因為內疚感,尤其是健康的內疚感,它是很寶貴的品質和資源,因為它通常是一種跟善良有關的選擇。當然,我建議一方面我們不要隨意去指責別人去選擇暴力溝通,因為暴力溝通本身會消耗這種善良的內疚感;另一方面我們也不應該去操控別人去故意製造一些內疚感,目的是為了操控別人,甚至是拿到一些所謂的好處,這是很糟糕的事情。簡而言之,珍惜健康的內疚感,不要去製造不健康的內疚感。

本文原題:《情緒專題三:內疚》

原創:潘升

本期寄語:內疚感是一種寶貴的情感,健康的內疚感是源自於善良,它是一種選擇,我們應該珍惜。

督導:Albert Chan // AAMFT認證督導,曾師從情緒聚焦療法(EFT)創始人萊斯利·格林伯格(Leslie Greenberg)

本期寄語:我們是一個人,所以應該學會接受自己的軟弱,因為我們不是超人。當有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需要學會原諒別人,同時學會原諒自己,學會放下一些事,然後好好生活,成為一個更有用的人。有些事情是不能夠回頭的,所以我們要學會三思而後行。


推薦閱讀:

性格剖析:如何用心理學認識自己?
《之我精神導論》剖析:小雪——夢遊機器
心理學:作為一個性格內向的人,怎麼做才能找到對象?
意志力是如何訓練出來的?
客戶心理學與溝通技巧

TAG:心理學 | 心理諮詢 | 婚姻家庭諮詢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