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篇】楚漢軍制考(初稿)
來自專欄華夏歷史人物誌5 人贊了文章
事先說明,本文只是一個嘗試,所以很多內容都只是一個猜測,並無絕對證據,不喜者勿噴。寫本文的原因,也是限於目前史學界並無在此方面的探討,而筆者在這方面又著實是遇到了問題,遂寫此文,就是想要對這方面做一個相對的規範。最後,也期待有專業人士能夠指點,從而完善此文的不足。
楚漢時期,大概的範圍是從漢一年到漢五年,也就是從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這四年期間。
這段時期,因為處於秦漢交界時期,所以,這時期的各種規制,包括軍事體制和政務體制都是承秦接漢的。也就是說,這時期的各種制度並沒有一個絕對準確的規範,他們既不可能完全按照秦制進行,也不可能一下就過渡到漢制時期。換言之,這時期的很多制度就是秦制與漢制的很多特點並存。
所以,現在的一個問題就是,楚漢時期是如何進行軍制規範的?
換句話說就是,楚漢時期雙方的軍隊中是如何的一個體制呢?
下面,就從最基本的低級軍職說起:
根據《漢官舊儀》所記:
五人為伍,伍長一人。十人為什,什長一人。百人為卒,卒史一人。五百人為旅,旅帥一人。二千五百人為師,師帥一人。萬二千五百人為軍,軍將一人,以上卿為將軍。
再按照《史記三家注》中所記:
【索隱】:案:續漢書志雲「里有魁,人有什伍。里魁主一里百家,什主十家,伍長五家,以相檢察」。故賈誼過秦論以為「俯起什百之中」是也。
那麼綜合這些記錄,基本可以確認,百人及百人以下的軍職,分別是:
五人為一伍,設伍長職務。
兩伍為一什,共十人,設什長職務。十什為一隊,共一百人,設卒史職務。
伍長和什長沒什麼好說的,所以這裡重點還是說一隊之長。
而按照《史記》中的記錄,卒史一般為文官屬吏,所以,在楚漢時期,百人之軍職,應該不是卒史。那麼,再看一條記錄:
申屠嘉,梁人也。以材官蹶張從高帝擊項籍,遷為隊率。《漢書·申屠嘉傳》
這裡說的意思是,申屠嘉原先是一名士兵,因為作戰有突出貢獻,遂升遷為隊率。
而再按照顏師古的註解:
師古曰,一隊之率。
所以,在根據楚漢時期頻繁出現的隊率二字,這裡就姑且認為隊率是一隊之長,統領十什,共計百人。
由此,再看隊率之上的職務。
按照前文《漢官舊儀》中的記載,很顯然,史書中在楚漢時期並無旅帥職務,但是,雖說並無這個職務,可編製應該是無錯的。也就是說,這個職務應該就是五隊之長,統率五百人的職務。如此,這就不是一般的小官了。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史記·陳涉世家》
按照這裡的記錄,九百人的編製,陳勝與吳廣分別為屯長,官階相等。同時,再按照陳勝吳廣起義時的重點就是殺比他們高階的將尉: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尉果笞廣。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勝佐之,並殺兩尉。《史記·陳涉世家》
從這裡可以看出,這支將近千人編製的軍隊,最高職務是兩位將尉,而接下來就是官居屯長職務的陳勝和吳廣了。所以,這也是陳勝和吳廣能夠在殺了兩名尉官之後,便可以號令眾人的緣故。換言之,如果說還有和他們同級的,或者是高於他們職務的,那麼按照大秦軍法,沒道理所有人就得聽他們的話。
如此,合起來看,這九百人的編製,平均下來剛好是兩屯,一屯是四五百人。如此,很顯然在楚漢時期,統帥五百士兵的人,應該就是屯長。
同時,再根據其他記載:
《續漢志》曰:「大將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部下有曲,曲下有屯長一人。」
從這裡的記錄也能看出,在漢朝時期,最基礎的軍隊編製就是屯長,如此,五百人的編製,也算是較為合理的。
由此,再看屯長以上的職務:
而按照剛才《陳涉列傳》中的記錄,屯長以上的職務是將尉。或者說,可以說是校尉。
在漢朝時期,最為人熟知的一名校尉,應該就是漢嫖姚校尉霍去病了:
大將軍受詔,予壯士,為票姚校尉,與輕勇騎八百直棄大軍數百里赴利,斬捕首虜過當。《漢書·衛青霍去病傳》
在這裡,霍去病最初擔任的職務就是校尉一職務,統帥八百人,接近一千人。
如此,再看漢朝時期其他有關校尉的職務:
灌將軍夫者,潁陰人也。夫父張孟,嘗為潁陰侯嬰舍人,得幸,因進之至二千石,故蒙灌氏姓為灌孟。吳楚反時,潁陰侯灌何為將軍,屬太尉,請灌孟為校尉。夫以千人與父俱。《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這裡是將軍灌夫的來源,他的父親張孟因為是潁陰侯灌嬰的親信,所以被賜名灌孟。吳楚之亂時,潁陰侯灌何為將軍,歸屬太尉周亞夫統領。於是,潁陰侯灌何便將灌孟請為自己的麾下校尉,給予其千人的軍隊。
如此,從這裡也能看出,校尉一職務,統領千人。
另外,我們再看秦末楚漢時期有關校尉的記錄:
於是陳王以故所善陳人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以張耳、陳餘為左右校尉,予卒三千人,北略趙地。《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在這裡,張耳和陳餘為左右校尉,受武臣統領,總計三千人。如此,武臣為將軍自然是最高統帥,而邵騷、張耳與陳餘三人,則是一人差不多統領千人。所以,這裡的校尉職務,差不多也是千人。
總結,楚漢時期,屯長以上職務便應該就是校尉了,故兩屯為一校,設校尉職務,總共統帥千人。
而在校尉之上的官職,根據《史記》中記載,尤其是功侯列表中所記載的那些功侯,多是以都尉和將軍的職務立功封侯的。所以,這裡我們可以直接推斷出,校尉以上的職務應該就是都尉了。
再按照《史記·李將軍列傳》中的記載:
拜為騎都尉,將丹陽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張掖以屯衛胡。
如上記錄,李陵被漢武帝封為騎都尉,是都尉的一種,將兵五千人。而按照之前校尉統兵千人的記錄,那麼這裡李陵麾下應該是有五位校尉的。
如此,至於從校尉到都尉之間還有沒有其他間接性的官職,那我們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從之前的軍制,五什為一屯,兩屯為一校,所以,理論上也是五校尉為一都尉。當然,這裡只是推論。
事實上,從都尉開始,或者說都尉一職,已經是有能夠獨立作戰,或是有單獨進行一場戰役的資格了。而在漢朝時期,一個郡的武裝力量,也是掌握在一個都尉的手中,所以,都尉及其麾下部眾,也算是漢朝時期一個基本作戰單元了。
正如《史記》中關於都尉的記錄:
然袁盎亦以數直諫,不得久居中,調為隴西都尉。《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這裡袁盎被調出中樞後,所擔任的職務便是隴西都尉,統領隴西郡的漢軍。
以騎都尉從擊代,攻韓信平城下,還軍東垣。《史記·傅靳蒯成列傳》
這裡是信武侯靳歙的記錄,當時他正是擔任騎都尉一職,率軍協從攻入代地。
再多的例子筆者就不列了。另外根據筆者從功侯表中一百四十三位功侯的記錄中查詢,發現僅僅是以都尉立功封侯的,就有差不多四分之一,所以,這都可以看出都尉一職務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這裡,未免很多人認識不到都尉在楚漢時期的地位,以下,筆者就將《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擔任都尉職位而封侯的人,貼一些出來:
信武侯靳歙:以中涓從起宛、朐,入漢以騎都尉定三秦,擊項羽,別定江陵,侯,五千三百戶。
博陽侯陳濞:以舍人從起碭,以刺客將,入漢,以都尉擊項羽滎陽,絕甬道,擊殺追卒功,侯。隆慮侯周灶:以卒從起碭,以連敖入漢,以長鈹都尉擊項羽,有功,侯。貰侯合傳胡害:以越戶將從破秦,入漢,定三秦,以都尉擊項羽,千六百戶。
海陽侯搖毋余:以越隊將從破秦,入漢定三秦,以都尉擊項羽,侯,千八百戶。肥如侯蔡寅:以魏太僕三年初從,以車騎都尉破龍且及彭城,侯,千戶。曲城侯蟲達:為二隊將,屬悼武王,入漢,定三秦,以都尉破項羽軍陳下,功侯,四千戶。芒侯昭:初起碭,至霸上,為武定君,入漢,還定三秦,以都尉擊項羽,侯。阿陵侯郭亭:以連敖前元年從起單父,以塞疏入漢。還定三秦,屬悼武王,以都尉擊籍,功侯。
以上功侯還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筆者就不列了。故而,筆者在這裡就暫時定論為五校為一都,設置都尉職務,統帥大概五千人,為楚漢時期基本的作戰單位。
至於說都尉以上的軍職,那就是將軍了。而關於將軍,目前沒什麼可說的,將軍管轄都尉,這是肯定的。
而楚漢時期因為比較雜亂,所以關於將軍的等級,目前也無法準確分辨,只能簡單的得出一點,即,將軍是作為一種統帥級別的存在,而都尉則是作為基本的作戰單元。換句話說就是,都尉可以獨立作戰,也可以作為將軍的麾下,協同將軍作戰。
至於在將軍之上,按照官職,楚漢時期,漢政權這一方,則分別是太尉和大將軍雙重領導;而在西楚政權那邊,較為統一,為大司馬統管。
但是,這些都只是表面上的,譬如漢政權這邊,劉邦麾下一般都是有直屬的幾名都尉;而再如呂澤,雖然沒有明確的軍職,但是其人麾下的都尉和將軍也不少。至於大將軍韓信和太尉盧綰的麾下,也有不少。所以說,都尉以上的編製,都是因時因地的不同,而不斷發生改變的,畢竟這是戰時狀態,不可能也做不到完全按照軍制進行。
另外西楚那一邊,大司馬也只是坐鎮關鍵位置,而主要楚軍還是由項羽親自統轄,並根據時機的不同,任命不同的將軍擔任重要戰場的指揮官,當然他的命令也可直接下達到都尉一級。譬如陳平在項羽麾下時就是都尉,而當時項羽就是直接命令陳平執行一些任務的。
所以,以上這些都說明了,楚漢時期的軍制不是恆定的,而是多元變化的。
最後總結,楚漢時期的基本軍制,如下所示:
五人為一伍,設伍長職務。
兩伍為一什,共十人,設什長職務。十什為一隊,共一百人,設隊率職務。五隊為一屯,共五百人,設屯長職務。兩屯為一校,共一千人,設校尉職務。五校為一都,共五千人,設都尉職務。
如此,大概每五千人,即為一獨立作戰單元。而在此之上,因時因地不同,編製大小不同,則將軍統轄都尉的數量也是不同的。
當然,在楚漢時期,因為情況複雜多變,所以自然不會嚴格按照上面的軍制進行,而其編製人員自然也不是恆定的。目前只能說,大概一個都尉統帥的兵員是在幾千人到萬人之間不等。
另外都尉以下的那些軍職名稱也是多有不同,而再根據漢初某些功臣的功績記錄,他們俘獲的人員中,一方面多是以將軍和都尉居多,另外一方面也有其他司馬一類的軍職,這些應該是西楚政權那邊的中下層軍官職務。所以,這也就說明了那時起的各種軍職名稱是有區別的,但是因為無法準確分辨,所以這裡就不單列出來了。
總而言之,楚漢時期的基本軍制,差不多就是分為伍、什、隊、屯、校、都等六個級別,而在此之上,則一般不會太過固定。
如此,按照最後垓下之戰時的情況:
五年,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後。項羽之卒可十萬。《史記·高祖本紀》
這裡只說大將軍韓信麾下的那三十萬大軍,如若按照剛才的軍制等級,則大概是有至少三十個到六十個都尉不等的基本作戰單元。如此,大將軍韓信只是統帥中軍都尉集群,而孔將軍和費將軍則應該是各指揮一個都尉集群。
當然,關於各集群之上,是否還有配套的參謀人員,及其他負責人,這就需要後期補充了,目前,本文到這裡,也就暫時結束了。
(待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