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諸葛亮對魏延好感這麼低?
謝邀。
因為提問就錯了——論正史,諸葛亮簡直是最看得起魏延的人——所以這問題沒啥好說。
但「諸葛亮看低魏延」這個誤解的形成,著實有趣,故論一下。
正史,魏延隨劉備入蜀,先拜牙門將軍,再督漢中鎮遠將軍——而非眾人以為的張飛——再鎮北將軍。
諸葛亮北伐,魏延督前部,丞相司馬,領涼州刺史。
——督前部,全軍先鋒了。
——丞相司馬,諸葛亮親信了。
——涼州刺史,省長級待遇了。
諸葛亮對魏延夠好了。
之後魏延與吳懿入羌中,破費瑤與郭淮。此時魏延之於諸葛亮,已等同關羽之於劉備:別領一軍為主帥。
此戰後,魏延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南鄭侯。
如果諸葛亮看不起魏延,提防魏延,讓他假節作甚?
到四伐,甲首三千之戰,魏延是諸軍里名字排第一的。
甚至諸葛亮臨終討論退兵,這麼安排的:
魏延斷後,姜維次之;若魏延抗命,諸軍自退。
斷後與先鋒,軍隊里最重要的位置。先鋒打不下還好,斷後斷不好全軍盡沒。
當年于禁在曹操手下的榮寵恩遇,也就是出則先鋒,退則殿後了。
諸葛亮若不信魏延,讓他斷後幹嘛?趁自己還活著,趕緊把魏延一刀剁了便是。
事實是:
諸葛亮從來重用魏延,給他許可權,給他官位,給他獨立領兵權,給他假節,到快死了還信任他讓他斷後——只是顧慮到魏延可能不聽話,才考慮了二套方案:姜維斷後。
結果魏延與楊儀果然自己作死,結果就真死了。
我倒覺得,諸葛亮的小問題,恰恰是太看得起魏延了。
都說關羽人際關係差,魏延人際關係更差,結果一鬧事,大家都向著楊儀。
本來諸葛亮活著時,還能稍微鎮得住楊儀和魏延。諸葛亮一死,魏延居然要自己領兵,眾叛親離。
魏延也太高估自己的號召力了,不止對將軍,對士兵也如此。王平跟他對峙,一提諸葛亮,士兵們集體離散,魏延逃亡授首。
當然楊儀自己也不是啥好東西,但諸葛亮是對得起魏延了。
甚至可以說:魏延大概一直覺得是諸葛亮護著楊儀,不知道諸葛亮在護著自己——為啥諸葛亮一死,費禕、姜維、馬岱、王平們都向著楊儀呢?
我覺得,恰是諸葛亮對魏延太好,給了魏延自我感覺過於良好的錯覺。
好,這是正史,沒啥好說的了。
好玩的是,《三國演義》,羅貫中改了一堆劇情。
而我們都知道,羅貫中為了戲劇性,經常用力過猛。
為了顯得劉備得人心,在襄陽就讓魏延出來要投劉備。
為了讓魏延有作用,在長沙設定讓魏延救黃忠投劉備。
為了塑造諸葛亮有先見之明,說諸葛亮看出魏延反骨要斬他。
為了表現諸葛亮跟魏延的對立,還描寫陳式和魏延各色不滿諸葛亮。
為了表現諸葛亮神機妙算魏延,魏延死得其所,還描寫了諸葛亮遺計殺魏延。
結果,就從正史的諸葛亮用好了魏延,變成了民間認為的諸葛亮打壓魏延。
然後,趕上各色翻案風。
眾所周知,翻案文作者大多不太讀或故意不用正史,所以也默認「諸葛亮就是打壓魏延」,翻來翻去,發現正史里還有一條子午谷之計,大概是諸葛亮唯一不認可魏延的地方了,趕緊奉為至寶——然而子午谷之謀本就是個扯淡計劃。此處不贅。
諸葛亮為什麼不兵出子午谷,襲取長安或潼關呢?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否優於諸葛亮的先攻佔隴右??www.zhihu.com說到底,「諸葛亮看不起魏延」,又是一個「正史本非如此,羅貫中強行加戲,民間誤以為真,奉為真理,引來一堆翻案文,結果反而坐定了事實」的案例,而已。
至於這個觀點為啥大家都信以為真而且熱衷討論?一是《三國演義》影響力大,二是翻案風流行,三是,說難聽點,每個人都多少有懷才不遇被領導壓迫的經歷,所以看魏延覺得格外冤屈——都忘了翻翻正史,看是否如此了。
所以了,「諸葛亮打壓魏延直到遺計殺魏延」,與借東風、攘七星一樣,都是玄幻故事。放過這茬吧。
正史里,諸葛亮恰恰可能是太溺愛魏延,才把他驕縱得眾叛親離的。
不談演義,歷史上的劉禪時代,如果說蜀漢還有一個人對魏延有好感,那就是諸葛亮了。
就魏延那搞笑人緣,能夠在劉禪時期的蜀漢混的不錯,就因為後台是諸葛亮。
魏延的人緣,是出了名的爛,除了楊儀「當時皆避下之」,基本上都要讓著他。即便楊儀,每次魏延一發怒,就拿出40米大刀來砍人,楊儀就縮在角落「嚶嚶嚶」,等費禕來解圍。
諸葛亮是何等樣人?蜀漢「政由葛氏,祭則寡人」,「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就魏延那人緣,劉備死後,沒有諸葛亮罩著,怎麼在蜀漢混?
(注)魏略:初備以諸葛亮為太子太傅,及禪立,以亮為丞相,委以諸事,謂亮曰:"政由葛氏,祭則寡人。"亮亦以禪未閑於政,遂總內外。
(注)三國志魏延傳: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注)三國志費禕傳:值軍師魏延與長史楊儀相憎惡,每至並坐爭論,延或舉刃擬儀,儀泣涕橫集。禕常入其坐間,諫喻分別,終亮之世,各盡延、儀之用者,禕匡救之力也。歷史上是「政由葛氏」的諸葛亮,把魏延徵辟為丞相府屬吏,視為親信。
(注)三國志魏延傳: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歷史上是「政由葛氏」的諸葛亮,派遣魏延出兵羌中,立下戰功。
(注)三國志魏延傳: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谿,延大破淮等。
歷史上是「政由葛氏」的諸葛亮,給魏延陞官,和封侯。
(注)三國志魏延傳: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歷史上是「政由葛氏」的諸葛亮,偏袒魏延,懲罰劉琰。
(注)三國志劉琰傳:建興十年,與前軍師魏延不和,言語虛誕,亮責讓之。
歷史上是「政由葛氏」的諸葛亮,出於信任和看重,讓魏延為先鋒,或斷後。
(注)三國志魏延傳: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為前鋒......延遣人覘儀等,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
而以《襄陽記》愛吹襄陽人的特質,都要借孫權之口,說魏延和楊儀這兩個原襄陽附近的人,都是「牧豎小人」,可見魏延、楊儀兩人的人品都很爛,是眾所周知的。
結果諸葛亮死後,魏延、楊儀互相鬧起來,眾人卻選擇替楊儀說話,可見在人品比爛中,魏延更爛。
(注)襄陽記:孫權嘗大醉問禕曰:楊儀、魏延,牧豎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
(注)三國志魏延傳: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咸保儀疑延。所以沒有諸葛亮,就沒有魏延在劉禪時期的軍功,更沒有魏延的官位和爵位。
而一旦沒了諸葛亮的看護,以魏延的性格,其作後而死的下場,也就不可避免了。
最後歡迎關注我 @大內義興 ,以及我的歷史專欄:
修正漢末三國和一些歷史的偏差?zhuanlan.zhihu.com一、正史,
歷史上蜀漢上下對魏延同志那是幾乎個個沒好感,為什麼那?先看看關張:
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也就是關羽待下層好,看不起上層士大夫,張飛整天拍士大夫馬屁,但常鞭子招呼底層。這兩位死因就是因為得罪上下各一階級。而魏延同志那: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魏延傳》)
也就是這位除了小兵外,士大夫匹夫都被他得罪到見他閃人的地步。只有一個楊儀不怕他,那麼魏延是怎麼收拾楊儀的那?很簡單,老子拳頭大:
值軍師魏延與長史楊儀相憎惡,每至並坐爭論,延或舉刃擬儀,儀泣涕橫集。禕常入其坐間,諫喻分別,終亮之世,各盡延、儀之用者,禕匡救之力也。(《費禕傳》)
試想關張只有魏延一半的囂張,都完了,您魏延如此跋扈,還真是取死有道了。而對於如此的魏延,諸葛亮可沒什麼好感低,還是重用,終亮之世,各盡延、儀之用者這句話已經明確說明諸葛亮時代,魏延並非大材小用,而是物盡其用了。而且陳壽在《楊儀傳》里特別說明,諸葛亮對魏延很公正:
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楊儀傳》)
其實想想兩個身居高位的,再怎麼罵街,也不能拔刀相向吧,對於魏延這號行為,諸葛亮還一碗水端平,只能說諸葛亮對魏延有所偏愛了。而諸葛亮這麼干,連隔壁家孫權都看不懂:
孫權嘗大醉問禕曰:「楊儀、魏延,牧豎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諸君憒憒,曾不知防慮於此,豈所謂貽厥孫謀乎?」禕愕然四顧視,不能即答。恢目禕曰:「可速言儀、延之不協起於私忿耳,而無黥、韓難御之心也。今方掃除強賊,混一區夏,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若舍此不任,防其後患,是猶備有風波而逆廢舟楫,非長計也。」權大笑樂。(《三國志》注引《襄陽記》)
說到對匹夫型武夫的容忍度,孫權其實是很高的,東吳如不乏甘寧、潘璋類的濫殺匹夫,但是孫權都能忍,就是因為董恢所言——今方掃除強賊,混一區夏,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若舍此不任,防其後患,是猶備有風波而逆廢舟楫。
而魏延、楊儀卻讓孫權當著盟友外交官面前直接罵牧豎小人,魏延的表現應該類似甘寧粗猛,可見魏延在這方面已經超越甘寧、潘璋了。而不久後時代晉朝對魏延評價跟說明這點:
然議者舉將多推宿舊,未必妙盡精才也。且韓信之舉,非舊名也;穰宜之信,非舊將也;呂蒙之進,非舊勛也;魏延之用,非舊德也。蓋明王之舉,舉無常人,才之所能,則授以大事。(《晉書,張軌傳》)
從上面評價可以看出,魏延比那位火爆到能私下點兵殺甘寧的吳下阿蒙更甚,乃至有無德的評語。所以諸葛亮能忍孫權所不忍,重用魏延,只能說對魏延好感很高了。當然諸葛亮死後,魏延自家急撤不說,還火燒棧道,斷了全軍後路,把全軍賣在司馬懿大軍面前,那真是小人才幹得出的缺德事了。所以魏延被滅門實屬咎由自取,罪有應得。
最後魏延唯一長處善養士卒,而和諸葛亮的一比,實在小巫見大巫:
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為口實。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孟軻有云:「以逸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忿。」信矣!(《諸葛亮傳》)
所以諸葛亮一死,魏延兵變,手下一聽王平喊出諸葛公,就全部鳥獸散了:
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
二、演義
演義里的魏文長,那是活脫脫的活寶,得罪人能弄到他救的黃忠都想他死:
於是黃忠安下寨腳,徑來見玄德,說魏延亂了軍法,可斬之。玄德教喚魏延,魏延解泠苞至面前。玄德曰:「雖然有罪,此功可贖。」令魏延謝黃忠救命之恩,今後毋得相爭。魏延頓首伏罪。
老黃都對他好感那麼低,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見面就要殺他那,大家看看下面那段:
剛推到門外,卻才舉刀,忽然一將揮刀殺入,砍散刀手,救起黃忠,大叫曰:「黃漢升乃長沙之保障!韓玄殘暴不仁,輕賢重色,今殺漢升,是殺長沙百姓也!願隨者便來!」百姓視之,其人面如重棗,目若朗星,器宇軒昂,貌類非俗,乃似關將。義陽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長。本人自襄陽趕劉玄德不著,故來長沙依傍韓玄;玄怪魏延傲慢少禮,不肯重用,屈沉於此。
大家想想,魏延幹了什麼事才投靠韓玄??當時魏延可是在襄陽造反被趕跑,因為魏延這一鬧:
魏延戰文聘,從巳至未,手下人皆折盡,匹馬出城。後面蔡瑁、張允又趕。魏延不見玄德,自投長沙太守韓玄去了。……卻說襄陽城中,因文聘、魏延廝殺,殺死千萬餘人。
先不說超級路痴魏文長(劉備幾十萬人才走半天就找不到了,陰謀論的溫床啊),光憑上文,你魏延就是頭號通緝反賊,而隨後曹操入主荊州,長沙也是曹操管下,身為太守的韓玄卻收留了魏延,這可算再造之恩。而魏延卻是怎麼回報——傲慢少禮。寄人籬下還這德行,韓玄同志沒把魏延一索子捆了送蔡瑁那,只能說修養很好了。
而魏延卻是乾淨利落的吧韓玄一刀咔嚓了,還給韓玄冠以殘暴不仁,輕賢重色的罪名,試想韓玄要是殘暴不仁,您魏延早就被捆了送蔡瑁,韓玄要是輕賢重色,怎麼會重用黃忠。所謂輕賢,恐怕是魏延自己把自己算賢才吧==。
再對比下黃忠見到劉備,第一件事情是:
雲長接入廳上,盡言其事。玄德親往黃忠家相請,忠方出降,求葬韓玄屍首於長沙之東。
兩兩對比,更顯魏延不堪,難怪諸葛亮一見魏延,就來個推出去剁了的下馬威。
最後補充一點:
書里韓玄是個平生性急,不以人為念,眾皆惡之的人,這不就是歷史上的魏延。只能說羅貫中寫得好,既然你魏延在正史這麼無禮,我就讓你在我寫的書里也受受這罪。最後讓魏延一刀斬去正史自己的缺點,才有了現在大家覺得可惜可嘆可愛的演義魏延。
謝邀,您如果要我答演義,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兩次賣主,一次是在襄陽賣劉琮,另一次是在長沙賣韓玄,而且還把韓玄殺了,這樣的人和呂布有什麼區別?要是哪個員工跳槽時給原來的老闆帶來損失,這樣的員工誰敢要?
如果您要我答正史,我可以告訴您這事不存在的,諸葛亮和魏延只是有分歧罷了,意見不同不是很正常的事嗎?正史里的諸葛亮非但對魏延不打壓,反而保護了魏延。要知道魏延的情商低不會做人,得罪的人太多,要是沒有諸葛亮保他,他可能早就死於政治鬥爭了,還能活那麼久?
分割線
評論區有知友提到法正,說我法正賣主也沒有看見被諸葛亮厭惡,我想來想去,可能是和東漢二元君主觀有關係。我法正再怎麼樣也沒有砍了劉璋,呂布和演義里的魏延卻砍了故主,這就是區別。當時那種環境下,以不殺故主為前提,改換門庭是不會被詬病的,諸如:「荀諶、張遼、張郃」,他們雖然投敵,但卻沒有直接傷害故主,所以沒有被罵。而董卓、呂布、楊丑,他們都曾殺死過故主,這在當時簡直就是大逆不道!為天下所不齒。如果殺死了故主,那麼性質都變了,不再是改換門庭求明主那麼簡單了。
當然,或許是我想多了,劇情需要罷了。
無解,這是小說的一個bug。
有人說因為演義里兩次賣主,一次劉琮一次韓玄。所以孔明討厭他。
不存在。
若看過小說就知道,魏延一出場就是正面形象。書中寫「面如重棗,目若懸星,大叫,劉皇叔快快進城殺賊」(劉備在襄陽下被蔡瑁擋住不給進城時,魏延第一次出場,外貌描寫活脫脫一個小關羽)。
後劉備無法進城只能奔走當陽,魏延無路可去才投的韓玄。
再次遇到劉備後,魏延歸附,這有什麼問題嗎?
按現在的話說他本來就是「心向劉備,心向漢室」啊。後面也證明了,他是最鐵的鷹派,堅定抗曹分子。(什麼吞之拒之)。
當時荊襄地區從劉表投向劉備的人眾多,比如伊籍。別人就是從龍,他就是叛臣,說不通啊?
何況如果說開門揖盜就是壞人,孔明恨壞人。那孔明應該最恨張松法正啊。
所以說因為魏延是「叛主而來」孔明就討厭他。說不通。
這是三國演義小說的一個bug。目的是製造「衝突」。增加蜀漢事業沒有成功的悲劇性。
可惜孔明當政時關張趙馬黃都死了,唯一和他資格相當就是魏延了。所以「將相失和「的「衝突」只能套在魏延身上了。而借口就是硬掰一個「叛將」(伊籍馬良蔣琬黃權李嚴馬超法正瑟瑟發抖)。
整個荊蜀要說忠臣,就王累而已。小說有詩云,倒懸城頭獻尺章,拼將一死報劉璋。黃權折齒終降備,矢節豈如王累剛。
小說里好玩的bug還有很多,碰到慢慢寫。
---分割線---
有知友指出孝直和呂魏不同,因為畢竟呂魏坎了自己的老闆,孝直只是該換門庭等等。
可是別忘了,涪陵會面前法正和龐統「勸劉備席間殺劉璋,西川唾手可得」,法正說「出其不意,早立基業,實為上策"。哈哈哈哈。法正真恨自己不是武將啊。
所以說呢,不存在誰比誰「好點「,小說價值觀的bug(權謀時重謀略,背鍋時上孔孟)。魏延的死也是冤案。
——關於趙雲的年紀——
王辰:哪些歷史人物的實際年齡與大眾印象中的相差很多,使得人們觀感錯亂?
推薦閱讀:
※此人曹操垂涎三尺,諸葛亮自嘆不如,死後劉備連哭數日
※蜀漢因何敗亡?諸葛亮不善用人帥才不及劉備
※諸葛亮、包拯等九大經典家訓!古人智慧之精華,要孩子出息必須看
※諸葛亮死後為自己選穴 繩索在哪斷,天地將我埋
※丞相之後再無丞相,諸葛亮為什麼會成為蜀漢史上唯一的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