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教育機構的師資培訓問題(3)
來自專欄在線精準教學2 人贊了文章
前二篇文章完成了關於教師知識構成的理論梳理和介紹,本篇將從操作層面給大家介紹教師的基本技能和一些工具性的方法。
如果我們把教學比作是演戲,那麼老師的工作既是編劇,又是導演,又是演員,還是觀眾。所謂編劇和導演是指教學設計,演員是指課堂教學的實施,觀眾是指課後反思。
教學工作流程的第一步是教學設計,也就是說要先寫好劇本,既有情節結構,還要有台詞、動作表情等。對於教學而言,要先作學習需要分析,包括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在此基礎上確定好教學目標,安排好教學事件及其環節,才開始課堂教學。具體流程如下圖
教學的起點是學習者的水平,學習需要分析的目的就是確定學習者的當下的水平並找出它的培養空間,那麼什麼是學習需要,如何進行分析呢?
這裡的理想狀態並不是指的最高水平,而是指根據學習者的實際條件,比如學業基礎,智商等應該達到了水平,減去學習者目前的實際水平就得到了學習需要,通過對這些內容的具體分析就可以確定教學內容。涉及對學習者本人的分析,因為內容較多在此略過。但從事對一對一教學的機構來講,這才是教師培訓的重點。
教學內容分析則是為了確定教學內容的範圍和深度,理清各項知識和技能的相互關係,是確定教學目標的基礎。教學內容的分析方法較多,有圖解分類法、層次分析法、歸類分析法,下面著重介紹任務分析法。
這是用產生式語言,即「如果/那麼」來表徵的,它實際上是一條「條件—行動」規則,即當某種條件達到滿足時,才會發生某種行為,把一系列的產生式連接起來後就代表人從事某種複雜活動的程序性知識,因此類知識的學習,有很多是看不見的內部心理加工流程,用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使之可視化,降低理解難度。
在完成學習需要分析後,下一步就是根據分析結果設計教學目標,它是教學設計的制高點,上承前面的一系列的分析,下領後續教學事件和教學流程的安排。傳統的教學目標設計由於過於籠統和表達模糊,對教學活動的指導和效果的評價造成一定困惑。下表為大家提供一個教學目標設計的模型。
從圖中可以看出,通過對目標定性和定量的雙重規定,可以約束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不致於信馬由韁而偏離目標,也標明了學生在課堂上具體的學習行為和學習結果的標準,課後按標準對學生進行評估,從而可檢驗教學效果。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行為和結果可觀察、可測量,我們可以對照下表來描述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設計是最考驗教師功底的一個環節,能不能把教學目標從教材中提取出來,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衡量教師專業度的一把尺子。
教學目標設計完成後,下一步就得考慮怎麼實現它,這就需要從教的角度和學的角度分別去考慮教師和學生各自應該作哪些事情和怎樣去作這些事情。下表是師生各自的任務種類,設計時可參考安排。
表中的雙箭頭代表的是師生互動,教學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師生行為之間的互動呼應,一定要切記教學是在互動中產生的,有時候學生可能沒有作好準備,這就需要在課前了解學習者預習完成情況;沒有學生合適的事干他就會幹別的事情。獨角戲和單口相聲是很高超的舞台藝術,但用於教學只會造就蹩足的教師。
本篇介紹的都是操作技能,按照前面的介紹的知識分類,它是程序性知識中屬於陳述性知識那一部,只有先習得了這一部知識才能此基礎上去練習形成程序知識。本文最正確的使用方法是看一部分,實踐一部分,唯有如此,才會形成技能。下一篇將介紹課堂結構與流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