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官場小說精彩百倍的北大博士論文,告訴你官員升遷真相
5 人贊了文章
引發官場大地震的博士論文,公務員必看
1/6、一篇引發官場大地震的博士論文
2008年,一位北大社會學博士來到河南省北山市中縣(本文地點均為化名)掛職鍛煉,他先後擔任了副鄉長和縣長助理一職,但他此行還有一個的目的——
在此期間,他完成了一項不可能的任務,先後以深度訪談的方式,採訪了161名副科級以上幹部,最終完成了一篇以「縣城幹部升遷」為主題的20萬字的社會學博士論文。
說它有價值,還有一個原因。作者巧妙地利用了派系矛盾,挖出各種潛規則,被媒體報道後引發了巨大的爭議,以至於作者後來不得不多次向那些訪談對象道歉。
相信以後再也不會有任何一個組織會接受這樣的「掛職」,所以它不但空前,也是絕後的。
很多人向我諮詢,要不要回家鄉考公務員?如果你選擇這條道路,這篇論文表現的生活,就是你未來將要追求的目標。
中縣有80萬人口,論文的描寫對象——副科級以上的幹部有1073名。只要你有縣城的生活經歷,你一定知道,這些人對於我們生活的影響要遠遠大於一二線城市,像升學,就業等等對一般老百姓而言的頭等難事,找到這1000個人,幾乎沒有辦不成的。
還有一些人想把北上廣的房子賣了回家創業,有一些人想回家鄉工作。如果你的關係網可以觸及到這1000個人當中的一兩個,它也會給你帶來相當的便利。
這1000個人主宰著我們的生活,可我們對他們卻一無所知。
要不要重回那個自己曾經熟悉又逃離的社會?無論你想成為這1000個人,還是要跟這1000個人打交道,相信這篇論文會給你很多的啟發。
2/6、當公務員的第一個前提是成熟得早
畢業後如果留在大城市,你正常的職業生涯會從助理、主管級、經理級、總監級等等一路向上,但不同公司的職級對應的工作可能大相徑庭。向上流動,既可以加薪,也可以升職,一個地方不合適,還能再換一個地方,如果覺得哪兒都看不順眼,還可以創業自己做山大王。
但如果返回家鄉考公務員,進入政府機關事業單位,99%的人,未來的職業目標就是本論文中描述的四級明確的台階:副科級、科級、副處級、處級。
其中最重要的是「副科級」,包括了副鄉長、副鎮長、縣裡的副局長、還有縣委縣政府正科級部門的副職。
之所以說重要,因為「副科級」是一道分水嶺,一邊是辦事員,科員;另一邊是領導幹部,有資格參與幹部晉陞序列的選拔。即使沒有陞官,也能在退休後享受領導幹部的待遇。
官場小說看多了的人,往往看不上這個最小的官,可一個縣的公職人員一般在4000人左右(不含教師醫生),他們終其一生的奮鬥目標就是「副科級」——成為這1000個人中的一員,概率是25%。
陞官既是長跑,也是短跑。「副科級」解決的越早,對仕途越有利,中縣縣委領導中一半都是5年內解決「副科級」的,而縣委書記這個短跑冠軍,只用了兩年半。
28-30歲是一個很重要的關口,如果不能在此期間解決「副科級」,就會造成「一趟趕不上,趟趟趕不上」。
所以,想回家鄉當公務員的第一個前提是個人成熟得早,根據我的觀察,如果沒有學生幹部的經驗,大部分人在30歲之前是達不到「政治上成熟」的標準的。
另一個障礙是「鄉鎮工作經驗」的要求。
中國官員在提拔時,有沒有鄉鎮工作經驗非常重要,作者統計中,縣級領導一半以上是從鄉鎮一把手的位置上升上去的。
大部分考公務員的人,都喜歡進「稅務、工商、電力」等封閉的垂直單位,或者「城建、交通、教育」等等縣直部委局,好處是專業性強、工作環境舒適,但壞處是日後升遷競爭力不足。
所以,對於大學生而言,在鄉鎮進入「副科級」是一條競爭不太激烈的道路,但你願不願意從大城市回鄉鎮工作幾年呢?你又有沒有能力把握好鄉鎮非常具體瑣碎的工作呢?你又能不能跟摳腳大漢們「打成一片」呢?這些都是很大的考驗。
當然,無論是年齡成熟度還是處理具體事務的能力,其實在大城市的體制外企業同樣存在,但下面兩個問題——政治家族和拉關係,就是典型的體制內現象了。
3/6、家族沒有政治背景,能當官嗎?
最早關注此論文的《南方周末》將關注點放在其中的第七章,觸目驚心的「政治家族」上。
作者並從1073名幹部名單中,梳理出21個「政治大家族」( 產生了5個以上副科級幹部),140個「小家族」( 產生了2-5個副科級幹部)。
按這篇報道的說法,如果你沒有任何政治背景,回家當公務員不是什麼好出路。但如果通讀整個論文,你會發現《南方周末》的這篇報道,顯然有斷章取義之嫌。
其實,作者還統計了157名正科級以上幹部的家庭出身,其中出身為「農民」的比例為62%,出身「幹部」的僅為24%。所以作者認為,縣級精英階層是以「精英循環(新的精英代替舊的精英)」為主,而非「精英再生(新的精英產生於舊精英之中)」。
但為什麼又會出現這麼多的「政治大家族」呢?仔細觀察作者列出的材料,不難發現,這些「家族」成員從政的時間大多是80年代後期到公務員改革之前,這些幹部子女從政之簡單、提拔之輕鬆,確實到了肆無忌憚的程度,「朝中有人好做官」,這也和我們平時的經驗觀察相符。
但作者同時認為,這只是短短一代人的現象,「近年來趨於明顯的情況是,政治家族在中縣呈現衰落的趨勢」,原因很多:
第一個原因是幹部計劃生育執行得比較嚴格,導致家族變小。
第二個原因是大部分幹部子女凡是能出去的,都不會回來——人家是把「回縣城當公務員」當成一條退路。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從2005年開始實行「公務員改革」,「逢進必考」是摧毀「政治大家族」的直接原因。
作者舉例說:
一位鄉人大主席給我講,如果10年前,他的孩子早就上班了,但現在,孩子大專畢業1年多了,還在家裡待業。而一位縣直局長現在還在為孩子的就業問題多次找縣領導,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事情。
所以說,「階層固化」並不是縣城官場主流。
不過,血親的「政治家族」少了,姻親的「政治家庭」卻多了,作者舉了某個大學生利用姻親編織關係網的例子:
徐幕聲(論文的所有人名均為化名)師範畢業後,到縣政府做通訊員,……有幾個女話務員,其中一位和當時的縣長關係密切。……徐幕聲有意識地接近這個女話務員,在日常的交往中,這個女話務員認為徐幕聲有能力,靠得住,就把自己的女兒許給了徐幕聲,……徐幕聲和縣長的關係就變成了硬關係,縣長也就成為徐幕聲的仕途庇護人,幾年內,徐幕聲就被提拔為某科科長、政府辦副主任,然後出任某局局長。
……徐幕聲當上局長後,……鼓勵同在局裡上班的侄兒和副縣長的侄女談戀愛,……徐幕聲就和這位常務副縣長建立了姻親關係,……30 多歲就出任某鄉鎮黨委書記。「政治大家族」的本質是因為政治上的血親和姻親關係,降低了信任成本,換句話說,即使沒有了這層血緣關係,政治仍然需要信任,信任就要結盟,沒有血緣關係「盟友」,反而需要更多的維護,這就是官員們最重要的政治活動——拉關係和關係運作。
如果你想回家鄉當公務員,這是你絕對繞不過的檻。
4/6、拉關係與關係運作
拉關係有兩個詞,首先要有「關係」,然後是常「拉」。
除了血親和姻親關係,可以扯得上的「關係」還包括乾親、同鄉、同學、戰友、同事。
以其中最需要「拉」的乾親為例,論文中有一個例子:
鮑華君的愛人曾在文化局工作,……鄉醫院院長李明儀愛人在文化局旁邊的糧店工作,兩人很快建立了互惠關係,……隨著交往的深入,兩家的關係也從工具型關係向感情型關係轉變,……兩家結了乾親(鮑的女兒認了乾媽)。
但是,鮑華君根本沒有想到李明儀後來的仕途發展,……(一路晉陞後)得以出任省計生委主任。
隨著乾親李明儀的仕途升遷,鮑華君的仕途也是一片光明,這最明顯地體現在他晉陞為中縣計生委主任上面,等於突破了副局長很少晉陞為局長的慣例。
不過沒有血緣關係的「關係」都是虛的,主要還是靠平時「拉」,中縣政壇「拉關係」的三件套分別為:喝酒、打牌、送禮。
首先是喝酒,目的有兩個:一個是建立關係,想認識誰,最好的辦法就是進入該關係網內部人的酒桌上,「幾杯白酒下去,自然從陌生到熟悉,甚至開始稱兄道弟」;
另一個目的是交流信息,誰跟誰是什麼關係,誰的子女在哪兒,一到了酒桌上,所有幹部都是透明的,作者的很多信息也都是從酒桌上得到的。
「送禮」則體現在節日,以至於「一到中秋和春節等重要節日,很多重要的領導幹部一般都不在中縣。」
「拉關係」是養兵千日,而「關係運作」則是「用兵一時」。
所謂「關係運作」就是謀求晉陞時,把平時「拉的關係」再「跑」一遍,用起來。光有關係而不運作,等於沒有關係。
作者也舉了個「有關係但缺乏『運作』導致失敗」的例子:
競爭鄉鎮長的主角李書平,……認為自己有政績,推薦票也高,鄉黨委書記也推薦自己,加上自己的公公當時還是縣領導,服務縣委書記幾年,……就沒有到縣以上找關係。
競爭對手馮南疆,其岳父曾經是中縣交通局長,通過其岳父,找到了某市的政協主席,……就給當時的中縣縣委書記打了招呼。
……這讓縣委書記很為難,最後的結果是,兩人都沒有提拔,……
別看官員們平時見面笑哈哈,可一旦競爭起來,其殘酷性遠超職場,不但比拼平時誰的「關係」硬,更要比較誰「關係運作」能力強。
作者又舉了這個李書平的第二次競爭鄉鎮長的例子。
李書平通過曾任中縣組織部長的北山市人事局副局長,找到了當時的北山市委組織部長,給中縣縣委書記打了招呼。而其競爭對手劉藝美則通過在市委黨校的同學,找到了當時主管組織的中縣縣委副書記。
最後的結果是,李書平競爭鄉鎮長成功,劉藝美則出任某群團一把手。
事實上,劉藝美也輸在了「野心」上:
劉藝美有個表哥是副省級領導,但是她說層次太高,隔得太遠,無法打招呼,有這個關係也用不上。
劉藝美說,她對仕途沒有太大野心,有機會也會爭取,但不會不顧一切的去爭取。她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認為無論是人脈上、經濟上,她都無法和李書平競爭,她說:「在能力、資歷差不多的情況下,最後就是拼關係、拼經濟、拼野心。」..
劉藝美說的「拼經濟」就是拉票,這是比「拉關係」更殘酷的競爭,不過這至少是副科級以上的官才要操的心,這裡就不多說了。
「拉關係」、「關係運作」、「拉票」,幾乎耗盡了官員的大部分精力,還要「搞政績」。有人說,我不想當官,就圖個公務員旱澇保收的穩定,不可以嗎?
論文沒有涉及一般公職人員的生活,但在我看來,官場有三種角色:棋手、棋子、棋盤,棋手當不成的人,通常還有「棋子」的價值,但不想當「棋手」,只能成為「棋盤」了——在權力中心被邊緣化,還不如別靠近權力。
希望有一天,中國也能把「公務員」和「政務官」變成兩個「井水不犯河水」的體系。此時,你才有資格說一聲:謝謝,我只想安安靜靜地當一個小公務員。
5/6、組織部部長:女性不宜從政
一般而言,大家都認為公務員比較適合女性,但這論文給出了很多相反的事實。
首先是官員比例,副科級幹部中,女性僅佔13%,正科以上僅6%,大多是副職,其升遷機會仍然只有男性的幾分之一。
就算是這13%的比例,可能仍然輪不到你,作者分析了10 名女正科級一把手和女縣領導的家庭關係,無一例外都有父輩和丈夫的政治資源作支持。
最後,就算你具備了政治資源,某些方面仍然有先天缺陷。副縣長曹岩說:「女幹部在選拔任用方面,在競爭方面,遠遠不是男同志的對手,比如拉票啊,喝酒啊,平時交往啊,這些方面,女同志根本不行。」
女性官員在拉票中特別容易遭遇「蕩婦羞辱」式的政治攻擊。作者認為:「很多女幹部的謠言和緋聞,往往在添枝加葉之後,發酵沉澱,在如流的政治生涯之中,不斷泛起,不時侵蝕一些女幹部的政治生命,直至女幹部退出政治舞台,這些謠言和緋聞才會成為歷史陳跡。」
女性在職場中受到的歧視,在官場上只會加倍呈上。
所以,組織部部長張亞楠很直接地說:「在家庭和事業方面,沒有一個女人能處理好的,女人幹事業都患得患失。我最後的觀點就是女同志要過女式生活,青春愉快、養尊處優,不宜從政。」
6/6、一場沒有贏家的戰鬥
論文里有一個原縣委辦主任和原副縣長競爭縣人大主任時的博弈案例,令人感慨。
兩人工作經驗都很豐富,都有市裡的鐵關係,但原縣委辦主任資格更老,所以後者票數更多。
誰知後者正是在選票上栽了跟頭。在投票之前,每位投票人都得到了一份他的個人材料,列明了近些年的工作和成績,這個西方競選中最常見的材料,被原副縣長認為是非正常的拉票活動,告到了市委組織部。
上面調查後認定舉報屬實。結果,原副縣長大翻盤,成功上位,原縣委辦主任領了縣委顧問的虛職,一直想不通。
可事情還沒有完,輿論一片非議中,勝利者在一年多之後,被查出晚期肝癌,不久去世。
去世之前,他託人帶話給此生最後一個競爭對手,只有八個字: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一切都像這份意義非凡的博士論文的扉頁上,作者寫的那首名為《蒲公英》小詩:
中縣的天空
飄滿了蒲公英
飄著的,是命運
落下的,是人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