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在未來該如何面對極端天氣的頻繁降臨

農業在未來該如何面對極端天氣的頻繁降臨

熱skr人, 地球發燒了?就連常年溫度在15℃的北極圈,今年也出現了30℃的罕見高溫! 而中央氣象台已經連續20多天發布高溫預警。這樣的炎熱天氣其實不只在國內,入夏以來,鄰近的日本、韓國、朝鮮,遠一點的歐洲、北美洲、北部非洲,都遭遇了罕見的高溫天氣,範圍幾乎覆蓋整個北半球。

熱是其次,真正讓人憂心的是,有研究預測表明,在未來的數百年內,全球的極端天氣將愈發頻繁,乃至成為常見現象。這無疑將會對未來的農業系統帶來極高的風險和挑戰。

受氣候變暖影響,我國農業生產布局、種植結構或也將出現變動,這無疑將大幅度增加農業成本和投資等一系列連鎖反應。中國農科院有關專家表示,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到2030年,我國種植業生產能力因氣候變暖可能會下降5%至10%,其中小麥、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以下降為主,2050年後受到的衝擊會更大。

大自然的影響往往是不可抗力的,除了直面極端氣候的變化,我們能做的只有提前做好準備,用以在未來更好的應對極端氣候的影響:

調整農業種植制度和布局

極端天氣的起因來自溫室效應的影響,而受溫室效應的影響溫度帶、降水帶等也會逐漸發生改變,這就需要我們在分析和預測農業氣候資源條件變化的基礎上,調整農作物的種植模式,改進農作物的品種布局,調整作物種植季節等。如針對西北乾旱區減少高耗水量的農作物種植,增加馬鈴薯等節水、耐旱型農作物的生產。而隨著溫度帶向北推進,東北地區利用氣候變暖熱量增加的趨勢,應適當推進水稻種植區域北移,華南地區適當增加雙季稻適宜種植區面積,西南地區應向高海拔和高緯度地區增加農作物種植面積等等,做出提前的預測。

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可以提高農作物抗旱,抗澇等能力,也有利於增強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和防禦災害能力,如推廣膜下滴水等節水灌溉技術、地膜和秸稈覆蓋技術,可以提高地溫、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及增加土壤有機質。在乾旱缺水山區也可以計劃興建一批蓄水塘庫,普及集雨設施與補灌技術,開展坡改梯和溝壩地農田基本建設等,提高農業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物質基礎與適應能力。

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進行良種的保存培育

針對氣候變化對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的影響,開發農作物高效育種,抗高溫育種技術,選育抗逆品種,提高作物的光合效能以及對逆境的抵抗能力。通過良種育種的方式,不但可以在將來比較有效的抵消氣候變化引起的不利影響,並且我們也可以去用科學的方式優化肥料的的應用,還能讓優質的良種的獲得增產,保證子孫後代的糧食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農作物品質育種過程中,使用近紅外光譜分析儀對育種材料進行檢測分析,可迅速掌握育種材料的品質,及時決定材料的取捨。另外對雜交配組材料進行檢測,可及時淘汰產量高但品質明顯不好的組合,避免了育種的盲目性,可以幫助育種者贏得時間,節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隨著近紅外技術的不斷進行數據完善和深入,這種方法也已經被越來越多的育種者所認可。

尾聲: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現在還不晚

「有效遏制氣候異常現象最根本方法,是人們應停止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這是許多氣象、農林專家的一致觀點。

我們總是把頻發的極端天氣現象歸咎於各種效應,但事實上人類活動才是造成各種氣候效應,讓極端天氣肆虐全球的重要「幫凶」。工業廢氣、尾氣排放,城市建設造成的巨大揚塵,燃燒垃圾、廢氣排放以及森林的開發砍伐……這些對我們來說是不經意的「小活動」,對大自然來說卻都是傷害。

反之,如果我們生活能低碳一點,環保一點,相信一點點努力匯聚在一起,必將會為我們的生活環境乃至氣候帶來積極的改變。環保,永遠都不會太晚。

推薦閱讀:

TAG:農業生產 | 降臨電影 | 自然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