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青稞與佛-簡單西藏史

高原、青稞與佛-簡單西藏史

  • 天冷多霾老加班,忽聞進藏喜欲狂

早就惦記著進藏了,今年因為工作關係,短短半年內居然三次上高原!!!緣分來的時候總是這麼措手不及而美好啊~~~

第一次在年前,正是北京天氣最差的時候,也正是加班加到心梗塞的心情最低點的時候,忽然前方傳來消息,西藏的工作需要我們配合!於是立馬垂死病中驚坐起,仰天大笑出門去也!

青藏高原的野生動物們那是相當豐富了!!!不過動物不是今天的重點,藏區截然不同的生活和文化已經完全吸引走了我的好奇心!如何界定藏區?高原如何形成?人類因何進入這片生命禁區?安多、康巴指的哪裡?為什麼佛教在藏區得以被如此虔誠地信仰?

+西藏不是「藏」+

雖然現在一提「藏」就會想到西藏,但是西藏是我國劃分的一個行政區,並不能等同於「藏區」。「藏區」其實是一個民族地理概念,指的是中國境內藏族人口聚居的區域(包括今西藏自治區的全部、青海省、甘肅省南部、四川省西北部和雲南省西北部)。藏區在藏語里對應的詞語為「蕃(bod)」,是雅魯藏布江流域雅隆部落的悉補野部(spu-rgyal-bod)的代稱,(也說「蕃」指最初從事農業生產的區域),該部落不斷發展壯大,成為了後來的吐蕃王朝(「吐」意為大,是吐蕃建國後為了效仿「大唐」加的),並持續擴張,小部落們被逐一兼并,擴張地區的文化逐漸融合,最終都被被納入「蕃」(bod)的稱謂所涵蓋的範圍里

吐蕃氂牛騎士 圖源:網路

  • 那麼吐蕃人如何稱呼擴張之後的地盤呢?

吐蕃起家的老地盤稱為「衛藏」,「衛「意為中央,包括拉薩芝區域,是藏區的政治宗教中心和吐蕃的興起之地,其中東部稱約如,西部稱衛如;「藏」意為「主要區域」,指日喀則一帶,雅魯藏布江北部稱葉如,南部稱藏如。

吐蕃在建國之初就向西征服了象雄古國,稱為阿里,因歷史悠久邊界穩定所以名稱一直沒變。

吐蕃的東部歷史則相對複雜,地域的名稱和邊界多有改變:最開始,向東擴張的區域稱安多(又叫多麥)和朵甘思,具體邊界現已不能考證。吐蕃滅亡後,經過一段割據時期最終歸順元朝,元政府結合藏區歷史情況將其劃分為「烏思藏(前後藏及阿里)」、「朵思麻(海北、川北和甘南)「和」朵甘思(昌都、海南、川西)「三個行政區域,其中,「朵甘思」後期改稱為康區(改名可能是受方言或用詞習慣的影響,「康」意為邊地)。

之後,藏區的行政區劃雖幾次變動,但歷史所早就的人文地理概念依然被保留。(衛藏、康巴和安多也被用作方言分區的名稱,不過和文化分區的重合度較高,本文中,還是沿用了藏區相對傳統的「上部阿里、中部衛藏和下部多康」的分區法)。由於三個區域的地理環境、經濟方式均存在差異,使其文化傳統、社會結構和風俗習慣呈現了不同面貌。藏語里有一種說法叫「衛藏法區、安多馬區、康為人區「可以概括地表現三區的特點:衛藏熱心宗教、安多人好鬥善牧,康巴人美又會做生意。

藏區歷史文化分區(空白區域早期人類活動較少,文化信息不足); 圖源:根據資料改繪

  • 神話里不是騙人的

要說藏區的第一個特點,那一定是高!不知多少人因為高反而對進藏望而卻步。青藏高原是藏區的自然地理基礎,位於中國西南部,平均海拔為4,000—5,000米。昆崙山、喜馬拉雅山、橫斷山、祁連山等幾大山脈在其四周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區域,在藏語中被稱為「崗堅」、「崗迥」(意為雪域)。

青藏高原主要山系和水系 圖源:資料改繪

感受下第三極的高度 圖源:網路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區域,是號稱 「第三極「的神秘凈土。這麼高的區域是如何形成的呢?《西藏王統記》記載,藏區本是一片汪洋大海,後來,一條叫作貢格拉曲的河流出現,海水流失,藏區就露出了海面。這麼扯的深化故事……居然不是騙人的!!!1953年,珠峰登頂第一人——紐西蘭探險家埃德蒙·希拉里在登山的途中居然發現了海洋生物的化石。

現在,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聽起來像個簡單的常識。但是在上世紀,這還是個世界難題。板塊漂移學說於20世紀10年代才被提出,引起了中國科學家的重視。經過幾十年的論證考察,終於在70年代才最終確定。青藏高原本是一片大海,因印度和亞歐板塊的多次碰撞擠壓及地殼的複雜運動而抬升,雅魯藏布大峽谷本身就是一次大碰撞的縫合線。抬升不是一簇而就的,青藏高原發現的犀牛、長頸鹿、三趾馬等物種記錄,表明在2-7百萬年前,青藏高原地勢還相對平坦,氣候適宜,草原廣闊。直到200萬年前,地殼加劇運動,青藏高原高度才陡然提升,一躍成為世界屋脊,到現在高度還在增加。

青藏高原的形成 圖源:紀錄片《青藏崛起》

破海而出的青藏高原天長日久地處在地殼的複雜運動中,整個藏區被擠得千奇百怪,可粗分為5塊地理區域:

羌塘高原:有連綿起伏的渾圓而平緩的低山丘陵,其間分布著寬闊的盆地與谷地,湖泊星羅棋布,遼闊而空曠。

藏南谷地:是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拉薩河、年楚河、尼洋河等流經之處,平均海拔在 3,500 米以下,地勢平坦,土質肥沃,適宜發展農業。

橫斷山區:一系列高山和深谷幾近平行,呈南北方向,山體破碎險峻,河谷深切狹窄。

塔里木盆地:高原上的山間斷陷盆地,平均海拔2600-3000,屬高原大陸性氣候,氣候乾旱。

河湟谷地:黃河與湟水流域肥沃的三角地帶,海拔較低,是黃河流域人類活動最早的地區之一。

青藏高原地理分區 圖源:資料改繪

+青稞興,雅隆王+

上文已經提到,「藏區」的概念其實是「蕃」部落或民族不斷發展擴張融合所形成的文化地理區域。那麼在吐蕃之前呢?藏區是什麼樣子?

  • 客從何處來

青藏高原條件惡劣,即使現在人口也不多,在遠古時期更是人跡罕至,目前發現的最古老遺迹(6000年前)主要集中在河湟地區,少量分布在高原腹地,不過大部分遺迹還有爭議,同時並不像長期定居點而屬於季節性野外營地,可能是古人類的短期探險活動。這些古人類從哪裡來?為什麼要去這裡探險呢?

青藏高原高山縱橫地形封閉,僅有幾條河流及山脈缺口可以往來交通。但是大部分通道實在艱險,因此廣闊平緩的河湟區域便成了主要通道(也是後來的唐蕃古道),考古證據和基因研究也表明藏民與中國北方居民有著共同的祖先,因此,到高原探險的大部分古人類極有可能是中國的北方居民。原因可能由於部落之間的競爭排擠,也可能是主動地組織捕獵高原動物。

舊石器時代遺迹分布 圖源:資料改繪

  • 青稞一小步,藏區一大步

之後藏區進入了新石器時期,當時全球氣候變得溫暖且穩定,古人類開始了對部分動植物的馴化。7000年前開始,粟黍作物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得到廣泛種植。並於5000年前擴散至青藏高原。但是由於粟黍對水熱條件特別是霜凍的敏感反應,所以一直集中在低海拔區(如青海湖、雅江等)。考古材料顯示,高海拔的人類活動雖然比之前更加複雜和頻繁,但是大多數依然是季節性活動,低海拔的定居點就充當了中轉站和補給站的角色。

黍作農業擴散路線示意圖 圖源:資料改繪

據今4000年前後,北半球氣溫降低,高原的氣候更加寒冷惡劣。但是很神奇,從這個時期開始,史前人類居然開始大規模地定居高原。是什麼讓史前人類在自然條件惡化的情況下反而征服了高原呢?

答案是青稞!青稞屬於禾本科大麥屬,最先被馴化於西亞地區,於4000年前經中亞蒙古高原傳入河湟谷地,之後迅速推廣,由於耐寒耐霜凍,經過長期的培養改良,3600年前左右就傳播到高海拔藏區,後沿著青藏高原東緣傳播到四川、雲南和西藏雅江谷地,成為高原農業的主體。

麥作農業擴散路線示意圖 圖源:資料改繪

這個時期因為古人類大量的定居而興起了許多部落,被稱為部落時期、吐蕃先王時期和前佛教時期,因為據說當時高原上普遍使用象雄文字和信仰象雄發源的苯教,因此也被文化愛好者稱為象雄時期。(在考古界稱為早期金屬時代(3000-1400BP))

這個時期的歷史通過神話傳說的方式被記載在後世的史籍傳說中:傳說藏族人是由獼猴變來的(雅隆部落興起之地名為澤當,就意為猴子在平地玩耍的地方),與羅剎女結合,後代形成了六大氏族(賽、穆、頓、東、惹、柱)或瑪桑九族;後各大部族分出了十二小邦、二十五小邦、四十小邦。在小邦之中,象雄、蘇毗和雅隆部落不斷壯大,形成了三大部落。大家都是混部落的,為何雅隆如此優秀?重大因素之一當然是青稞農業帶來的重大發展啦!

+佛藏與共+

公元7世紀,雅隆部落的首領松贊干布一統西藏,建立了吐蕃王朝,創造了藏文,進入了一個有史可循的文明時代,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到今天,這個民族經歷了許多變化,不過有一個元素卻一直伴著藏文化從開始走到今天,見證也參與了藏區的起起落落,那就是——

蓮花生大師唐卡 圖源:網路

根據記載,部落時期的藏民信奉苯教,苯即本,原始宗教的意思,發源於象雄地區。和很多原始宗教一樣,相信萬物有靈,生殖崇拜、有大量的原始祭祀占卜活動等等。不過由於歷史久遠,而現在的苯教又融合了太多後續文化,因此當初的苯教已不可考證。

部落時期岩畫上的宗教圖騰

雅隆部落也信苯教,不過相傳第27任吐蕃王拉脫托日年贊便已於佛教結緣:該王60歲時,有一寶物從天而落,號稱秘密寶筴,裡面是佛教經典。松贊幹部建立吐蕃後,對外來文化的熱情無限,大力引入佛教並參考佛教法律制定法規,建立了大昭寺、小昭寺和布達拉宮。Ps.野史記載,松藏干布嫌民眾過於迷信,而苯教祭祀宰殺牲畜過多,所以力推不殺生的佛教,但是在本教的記載中,松贊干布因為不信本教所以英年早逝。

《魔女仰卧圖》羅布林卡整理出的唐卡,現收藏於西藏博物館。傳說文成公主進藏時,根據風水推算出拉薩地形宛如羅剎魔女仰卧。為了鎮魔,在布達拉紅山修建了布達拉宮,在據說是魔女心臟的沼澤上,以山羊駝山,填平沼澤,修建了大昭寺。藏語中山羊為「惹」,土為「薩」,佛殿初名「惹薩」,後來信徒們日日朝拜,

此後,在吐蕃王朝時期,佛教作為一個新興宗教和苯教斗得難捨難分,雖然權力越來越大,不過還基本只是一個對政治影響較大的因素。吐蕃的末代贊普朗達瑪尊苯滅佛,佛教收到嚴重打擊,逃向各地(主要是河湟地區)。之後吐蕃滅亡,分裂成了許多割據政權, 鬥爭長達百年,民不聊生,更別提此前被滅的佛教了。不過戰爭平息之後,平和的佛教順應了廣大人民期待和平的民意大有復興之勢,而本教因為長期獨孤求敗而已經融合佛教的許多內容。在二者越來越像的情況下,割據政權的統治者們紛紛轉向佛教,並且分別從河湟谷地和印度地區重新引入佛教,就是著名的上下路弘傳。

上、下路弘傳示意圖 圖源:資料改繪

斷代的文化總是很難彌補,因為文化要靠載體傳承,當文化斷代只能靠留下的口述或書籍去回溯文化,不同的人總有不同的理解,自然就分了教派。依然遵從吐蕃時期蓮花生教義的教派稱為寧瑪派(寧瑪即古老、傳統的意思),信奉新老師的又分了三個派別:阿底峽創造的噶當派;馬爾巴·曲吉羅哲、米拉日巴等人創造的噶舉派,因喜效仿印度僧人穿白僧袍被稱為白教;昆·官卻傑布創薩迦派,意為灰白色的土地,因為祖寺背靠灰白色山崖,從寺名變成地名變成教名。

13世紀,蒙古馳騁歐亞大陸,建立了五大汗國,在征服中原時頻頻侵擾藏區。薩迦派的班智達貢嘎堅贊深感蒙古的威脅,於是預見性的帶八思巴前往涼州會晤蒙古的藏區負責人闊端,贏取了信任,達成了合作:蒙古尊崇佛教,藏區臣屬蒙古。

涼州會晤唐卡 圖源:網路

元朝將藏區分區劃分給了藩王管理,不同的藩王在各各自的管轄區內尊崇了不同的宗教,宗教分區與行政分區重合,開始排斥其它教派在屬地的宗教活動,加上寺院的實權越來越大,於是慢慢走向了政教合一的道路。這個時期,勢力最大的是薩迦派,從八思巴開始被元帝國立為國師,頻繁往來於漢藏兩地,帶動了中原佛教的發展。

但隨著元朝的衰落,薩迦派內部也鬥爭劇烈,於是在山南地區帕竹噶舉(噶舉派的支系)迅速崛起,替代了薩迦派的位置。相似的,明末時期,明朝興起的新教派——格魯派替代了帕竹派。雖然派別一直在改變,不過佛教與藏區政治始終牢牢綁定在一起。

So,高原、青稞與佛就構成了藏族人民從荒蠻到文明的三個跳板也是三大要素。

【參考資料】:

《西藏通史》

紀錄片《青藏崛起》

《格薩爾王傳與多康地區藏族族群認同》

《史前藏文化思考》

《網易公開課:西藏史前史》

《史前人類向青藏高原擴散的歷史過程和可能驅動機制》


推薦閱讀:

五千年的執著——環首刀(一)
齊公博學藝《基本功的重要性》
收藏| 德語原版書下載網站推薦
論起點網文大神的封建主義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與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與發展的比較

TAG:人文 | 西藏歷史 | 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