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弣、蕭、淵、肩、弭、銜口都是什麼嗎?弓箭各部位稱呼科普
來自專欄冷兵器研究所54 人贊了文章
中國的弓箭形制在先秦時期便已經基本確定,其後歷代的弓箭雖然各有特點,但整體上變化並不大。傳統的中國弓為筋角合制而成的複合反曲弓,弛弓時為「C」形,上弦後為反曲形。不過在現代,反曲弓和複合弓均特指某類現代弓,這種筋角合制的複合弓一般稱為「傳統弓」,本文亦然。另外一種為直拉弓,但不屬於主流,清明上河圖裡曾經出現過這種弓形。殷墟晚期的車馬坑裡出土過弛弓的痕迹,為傳統弓樣式。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弓」字,均與傳統弓外形類似。
中國對弓的不同部分制定有專門的稱呼。射手拿起弓時,面對自己的一面為弓的正面,另一面為背面。弓的握把被稱為「弣」或「暖靶」,弓臂的兩端被稱為「蕭」或「稍」。弣和蕭之間的弓臂被稱為「淵」,漢代以後改稱「肩」。蕭上裝有「弭」,弭上面有用來系弦的弦槽,弦槽稱為 「彄」,又稱「契」。後期的弓為了消除箭射出後弓弦的彈力,在弓稍上裝有兩小塊鹿角,稱「弦墊」 。
箭由鏃、桿、羽三部分組成, 箭鏃的兩側稱為「翼」,有兩翼或三翼之分,翼前聚成「鋒」,即箭的尖,翼的外援為」刃「,最下端為」後鋒「。大多數箭鏃的中間凸起,即」起脊「。箭鏃分為有鋌和有銎兩大類,有鋌鏃的鋌和翼底連接的部位,被稱為」本「。
箭桿的材料包括竹、木、葦等,為了加固和防水,箭桿的表面通常要纏絲和髹漆。曾侯乙墓的北室、東室都出土過成捆的竹製箭桿,陝縣後川也曾出土過戰國早期的竹製箭桿。三門峽西周虢國墓地出土過木質箭桿殘段,箭桿髹黑漆,黑漆外塗滿硃砂,箭鏃為有銎異形鏃,鏃頭分為四瓣,有人認為這就是古書中記載的「彤矢」。虢國墓地的M2010出土過韋桿製做箭桿的箭,該墓出土了28隻箭,箭鏃均為後鋒平直的雙翼有鋌鏃,其中18隻箭的箭桿腐朽,餘下10隻帶有韋桿,箭桿直徑0.8cm。後世的箭桿多為竹木製成,明代的箭桿材料有竹、柳木、樺木等,到了清代,箭桿一般為楊木或樺木製成。
箭桿後部要安裝箭羽,箭羽為破開的鳥羽,用膠粘在箭桿上,一般要粘三條,但如果是弩箭,有可能只需要粘兩條。箭桿的末端開有方便卡弦的缺口,這種缺口被稱為「比」,明代稱「銜口」,商代出土的箭桿遺迹末端便有比了。由於箭桿和箭羽都容易腐朽,因此存世的完整箭矢並不多。殷墟和藳城台都出土過箭的遺迹,雖然木質的箭桿和箭羽都已腐朽,但從殘留在泥土上的痕迹上,我們還能推斷出商代箭矢的長度。經估測,殷墟中發現的箭全長87cm,直徑1厘米,箭羽的長度約為總長度的五分之一。藳城台發現的箭全長85cm,箭羽長20cm。這些箭的箭桿均為木質,箭羽為鳥羽製成。
▲西漢,甲渠侯官遺址出土,箭桿竹製,箭頭銅質,箭尾羽毛部分保存完好。西北地區氣候乾燥,此箭歷經2000餘年保存至今實屬罕見
居延出土過完整的漢代箭矢,長67cm,鏃為三棱鏃,箭桿表面纏絲髤漆,有三條尾羽,其中一箭上有刻字「六年睢陽造」。除了這些箭之外,國內存量較大的就是清代的各類箭矢,清代箭矢多為樺木或楊木箭桿,使用鵰翎或其他鳥羽做箭羽,根據不同的用途安裝相應的鐵鏃。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滾滾,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推薦閱讀:
※兵器譜|古代射箭姿勢與現代有何區別?圖解老外復原清代滿洲弓箭手射箭手法
※街頭巷尾2:我來擺古——弓箭有古仔
※鍛煉腿部的6種弓箭步
※弓箭:從狩獵戰爭到競技健身
※珞巴族的弓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