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對孩子成長有多大影響?《我家那小子》陳學冬武藝告訴你
10 人贊了文章
文丨玖肆
《我家那小子》在前三期以「成家吧小子」「成長吧小子」「改變吧小子」的主題內容引發話題討論高潮之後,第四期節目以「堅強吧小子」為主題,由表及裡深入到這群「空巢青年」的內心深處。
當嘉賓們褪去明星光環,卸下偶像包袱,和三兩老友相聚,喝著小酒唱著歌,這樣的氛圍之下,所有的壓力都卸下來,展現出最真實的一面,甚至有些是不曾在親人面前所顯露的,酒過三旬後也最容易觸碰到內心脆弱之處,講出了他們最真實的心聲,甚至有些是連「家人都不知道的秘密」。
筆者看完這期節目之後,印象最深刻的是這一幕——「我是一個很孤獨的人。」昏黃的燈光下,兩位好友相陪,陳學冬說完這句話,拿起一杯酒,其中苦澀隨酒一起咽下,掩面而泣……當了解到陳學冬從小父母離異、在大姨家長大的成長經歷之後,發現他這份入骨的孤獨感源於幼時原生家庭的破裂。
試問,美滿的家庭是什麼樣子的?楊絳先生曾在《我們仨》中這樣回憶道——「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我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我們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
就此總結起來是很簡單的三個字「在一起」,可終究「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實中,並非所有的人都能幸運地在完整的家庭中長大,而原生家庭的父母關係也影響到了之後的成長。就拿今晚播出的《我家那小子》來說,陳學冬崩潰大哭,武藝和友人聊起了「童年陰影」,皆與原生家庭的父母關係有關。
原生家庭的隔閡,潛意識地影響孩子內心成長
原生家庭對孩子成長有何影響?有一句俗套的老話來解釋:「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每一個孩子出生下來就如同一張白紙,進入家庭系統的這個「染缸」被浸染,故而原生家庭中的父母關係對孩子影響極其之大。這一點我們在最新一期的《我家那小子》中得到了印證。
在這一期節目中,陳學冬和曾經的恩師在KTV聚會。酒到濃時,情至深處,陳學冬傾訴儘管自己不再是當年交不起學費的窮小子,但依然是滿滿的孤獨感和不快樂。當周遭人寬慰他,把「老師嚴厲」類比成為「父母嚴厲」是一樣的用意時,陳學冬脫口而出,「我沒有父母對我的嚴格」。不難看出,父母在成長過程中的缺位對陳學冬的影響極大。在他的世界觀里,人生快樂的前提不在於財富積累的多少,原生家庭溫暖的缺失是永遠的遺憾。
一直把陳學冬當做親身兒子來養的大姨聽到這一番話後,內心十分不是滋味,愧疚和委屈並存。維嘉一旁寬慰大姨:「就算做到百分之兩百,大姨也還只是大姨。現在不快樂的原因,還是沒有一個溫暖的家庭。」和大多「寄人籬下」的孩子一樣,陳學冬鮮少和親人深入內心的交流,學會隱藏自己的心事,獨自消化所有好和不好的情緒。
無獨有偶,在父母從小分開的環境當中長大的武藝也有類似的心境:「我特別大的陰影就是經常半夜睡夢中被我爸媽吵架聲吵醒,吵架這件事對我傷害特別大,對我來說,不喜歡父母分開,一直想父母和好。」經過這麼多年,他也逐漸發現,當大男子主義的爸爸遇上女權主義的媽媽,這個小小心愿似乎難以實現了。
而這些「童年陰影」也對武藝的性格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武藝媽媽坦言:「因為家庭關係的緣故,武藝的性格受到影響,外面不認識的人面前一句話都不講。」其實這一點,武藝和錢楓是兩個極致的對比,從小成長在溫馨的文藝家庭的錢楓性格活潑開朗,就算是在晨練的過程中遇到演奏樂器的大爺都能合作唱上幾首歌。
在不完整的原生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大都內心敏感、缺乏安全感和愛、孤獨感常伴。而且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獨立的三觀之後,會發現原生家庭隔閡已然烙印在潛意識當中。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我家那小子》以嘉賓們鮮活的成長故事和心路歷程給電視機前的父母上了真實的一課。
觀察室構建親子溝通橋樑,引發觀眾情感共鳴
對於觀眾來說,通過《我家那小子》這檔節目看到了嘉賓們明星光環外真實生活的一面,而對觀察室里的家長們而言,這是一個深入了解孩子內心世界的橋樑。
在播出的第四期節目當中,儘管武藝媽媽私下再三叮囑不要過多提及家庭關係,但武藝在和朋友們交心的過程中,還是毫無保留地將真實的家庭關係展現在了觀眾面前。對於此,意外成為話題中心的武藝媽媽既好氣又好笑,同時也表示,武藝從來沒和自己說過這些。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冷凇老師在節目中所說的一樣:「父母和孩子是最親密的陌生人。」
孩子在父母面前,有些話往往是說不出口的,但在同齡心意相通的朋友面前,卻能夠放鬆而談。
故而《我家那小子》以展現獨居生活作為一種別樣的溝通方式,設置觀察室作為溝通橋樑,讓家長們能夠藉此機會了解到孩子真實的生活狀態,聽到自己孩子內心最真實的聲音,從而有助於梳理代際關係,改善親子關係,拉近親子間的距離。比如,武藝媽媽在節目中開心地自爆,武藝本身十分害羞,但在這檔節目之後只要去到北京,武藝都會和自己擁抱。
同時,每一個家庭都是一個小社會,而離異家庭的孩子心理變化也只是千千萬萬個同類家庭的縮影,《我家那小子》這檔節目的播出,或許能夠給離異或正準備離異的家庭一個參照。畢竟,我國的離婚率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2017年,中國各地法院處理了140餘萬件離婚訴訟案,比前一年增加10多萬件。
而這些離異家庭背後,又有多少孩子承受著不能同時得到父愛與母愛的痛苦呢?儘管人們常說,時間是治癒心靈傷痛的良藥,但是對於孩子們而言,原生家庭帶來的心靈傷痛會因時間的流逝被隱藏,但幾乎不可能癒合。
從社會意義的角度來看,雖然節目中嘉賓的個人感受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對大眾來說也有一定的參照性。和陳學冬、武藝處在同樣家庭環境中的孩子,或許能通過節目中嘉賓的排解方式,會有一種「原來孤獨是大多數人內心的底色」的認同感,尋找到合適自己情緒發泄的方式;而破裂的原生家庭關係對孩子的影響,或許也能讓家長們對個人婚姻的走向重新考量。
其實,《我家那小子》每期節目播出之後,都會引發大量的討論度,#錢楓少吃點吧#、#別宅出去high#、#朱雨辰孤獨感#、#武藝體檢#、#朱雨辰媽媽#等多個話題被討論,穩居熱搜第一,除了嘉賓本身體現出的藝能感吸引觀眾之外,更多的是節目中嘉賓的真實生活所引發的共鳴感,讓觀眾有了結合自身閱歷參與討論、發表個人觀點的意願。
整體而言,《我家那小子》展現了親子關係的群像百態,引發親情共鳴,每期以不同的角度切入呈現嘉賓們獨居生活,讓觀察室的家長們了解到其私下生活的真實模樣,其間看到了他們孩子氣搞笑的一面,也看到他們不輕易展現的脆弱,更是看到了他們在獨居時挑戰生活、創造生活中的自我成長,最終發現「好好去生活」這一生活理念原來不難踐行。
推薦閱讀:
※[Alvin說天下]被「慣壞」的中國父母,你們欠孩子一句對不起!
※面對朋友的無理要求,家長如何保護好孩子
※家長輔導孩子作業為何有害?
※怎樣引導孩子學會客觀、正確地評價自我?
※對於6歲前的孩子,「堅持」是最不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