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的德國是怎麼振奮起來的?一個世界盃冠軍振奮了這個民族

二戰後的德國是怎麼振奮起來的?一個世界盃冠軍振奮了這個民族

來自專欄文藝青年讀美劇5 人贊了文章

世界盃來了,提起德國隊,你會想到什麼:德國主教練勒夫摳鼻孔?「德國模特隊」?衛冕冠軍?

(德國隊主教練勒夫,喜歡摳鼻孔)

(德國隊也被稱為「德國模特隊」)

上一屆世界盃,德國隊獲得了冠軍,64年前的1954年,德國隊獲得了隊史上首個世界盃冠軍。

與64年前的那個冠軍比起來,4年前獲得的冠軍分量輕很多,即使本屆世界盃德國隊再次奪冠,雙冠王的分量也沒有64年前的冠軍分量重。

為什麼這麼說?一方面,64年前的這個冠軍是德國隊隊史首個冠軍,更重要的是:這個世界盃冠軍,改變了德國這個國家,修復了德國二戰後的創傷,振興了德國的國家意志。

(電影《伯爾尼的奇蹟》)

這故事被拍成了一部電影,豆瓣評分8.2分。世界盃期間,如果要看部講世界盃的電影,那一定要看這部電影。


1954年的德國魯爾區,一派蕭條和創傷景象。

這時候,二戰結束十多年,德國作為戰敗國,經濟和人心都是一派蕭條。小酒館裡坐著喝啤酒都要賒賬好久的大爺,小學生在酒館裡捲紙煙賣錢貼補家用。

小男孩馬蒂亞斯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他的父親被關在蘇聯的戰俘營好多年,生死未卜,沒有音信。

生活如此艱難,好在有足球給人們帶來快樂。馬蒂亞斯每天和小夥伴們通過各種渠道關注著德國足球隊征戰世界盃的情況。放學後,他還會和小夥伴們一起踢球,他們踢的是一個用破布做成的「球」,雖然馬蒂亞斯很熱愛足球,但他踢得太差,連女生都踢不過,所以只有缺人的時候才會讓他上場。

(孩子們在空地上踢一個由破布做成的足球)

由此,電影描繪了一副苦中作樂的情形。有點像中國的20世紀70年代,大家都很窮,但十里八村走街串巷看樣板戲,同樣快樂。

也正是在這一年,德國國家足球隊打入世界盃決賽圈,即將去瑞士參加後續比賽。

這個消息令馬蒂亞斯很興奮,不僅是因為國家榮譽,還因為他跟國家隊隊員,來自於魯爾區的赫爾穆特很熟。他是赫爾穆特的小跟班,每次看他訓練,給他拎包,被赫爾穆特視為吉祥物。

(德國國家隊前鋒赫爾穆特)

馬蒂亞斯想為自己的偶像,赫爾穆特加油助威,於是千方百計想去瑞士。

此時,馬蒂亞斯的父親理查德回來了。在蘇聯戰俘營被關押了11年,這個德國男人回來了。

(從戰俘營被釋放回國的理查德)

親人久別重逢,破碎的家庭重新圓滿。原本以為一切都會好的,但生活哪有這麼容易?

理查德的回歸沒有給這個家庭帶來快樂,反而加重了傷痛。

在物質上,理查德沒法給這個家幫助。他之前是一個專業的採礦工人,但經歷過戰爭創傷後,他在礦井裡一聽到打鑽的突突聲,就想到了戰場上的機關槍聲音,整個人都會崩潰抓狂。

(礦井裡,理查德聽到打鑽的聲音就崩潰了)

作為一個為國服役的老兵,他也沒有獲得足夠的國家補償,因為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告訴他:在蘇聯的11年中,他有5年是因為偷竊被抓,這5年不能給他國家補償。事實上,他是為了活命偷了一罐紅糖。

在精神上,理查德同樣沒法給家人帶來支持。他沒法跟分離11年的妻子過正常的夫妻生活,他呵斥大女兒不准她去舞會交男朋友,因為兩個兒子的頂撞,他分別打了他們。

戰爭,加上戰俘營的折磨,讓一個正常人沒法融入家庭,只能通過對最親的親人施加折磨尋找存在感。

好在,他們還有足球,理查德偶爾也會指點一下兒子踢球的方法,在老婆生日這天,他給大家做了一桌好菜,給小兒子買了一個真正的足球。

寒冷的冰雪似乎在融化,心靈的裂縫似乎在慢慢彌合。但很快,小兒子馬蒂亞斯發現:那盤好吃的肉是自己最喜歡的兔子做成的。那兩隻兔子是他最好的朋友,被父親打了以後他都會鑽進兔籠跟兩隻兔子說話,看到血淋淋的兔毛扔在垃圾框里,馬蒂亞斯崩潰了,他尖叫著跑開,瘋狂地嘔吐。

(兔子就是馬蒂亞斯最好的朋友,兔籠就是他的避風港)

(馬蒂亞斯在垃圾箱里發現兔子帶著血的毛皮)

眼看著這個家要散了。大兒子留下一封信離家出走,小兒子,大女兒都不再跟父親理查德說話。好在母親站了出來,他跟理查德談了一次話,希望他能改過自新,家裡人都會等他慢慢恢復。

(母親跟父親談話,粘合起這個家庭)

親情是最濃的粘合劑,親人之間很多裂縫都可以慢慢修復。

理查德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他想要去彌補。於是,他找神父借來一部舊車,準備開車帶兒子馬蒂亞斯去瑞士看德國隊的世界盃決賽。

在這之前,德國隊已經一路戰勝了很多對手,闖到了決賽。

(德國隊闖入決賽)

就這樣,足球串聯起了這個戰後破碎的世界。馬蒂亞斯跟父親重新和好,破舊的小鎮,人們都聚集在馬蒂亞斯家的小酒館裡,對著電視機吶喊加油。

(人們對著電視機為自己的國家隊加油吶喊)

此時,鏡頭給到德國隊。雖然闖入了決賽,但他們面臨巨大的壓力,他們的對手是匈牙利隊。1954年的這屆世界盃,匈牙利隊不可一世,不僅2次擊敗了上屆世界盃的冠軍烏拉圭隊,更是在小組賽給德國隊來了一個3:8,這樣的比賽怎麼打?只能期待那天下大雨,德國隊的新式球鞋起到作用。

(比賽當天,德國隊所有隊員起床後,都看有沒有下雨)

世界盃決賽的當天,馬蒂亞斯和父親在下半場才趕到舉行比賽的體育館,而此時,德國隊與匈牙利戰成了2:2平,誰都知道匈牙利隊的實力更勝一籌,勝利的天平慢慢倒向匈牙利人。

所有德國人都屏住了呼吸,場上的隊員也拼盡了全力。

小男孩馬蒂亞斯最終進到了體育場裡邊,也許是他的到來給了赫爾穆特力量,赫爾穆特打進了第3粒進球,3:2的比分保持到了最後。

(德國隊歡慶勝利)

所有德國人都瘋狂了,此後,德國開始了10年的經濟騰飛神話。


這場比賽被後人稱為「伯爾尼奇蹟」,老球迷都知道這場比賽。

有人解讀:之所以在小組賽3:8輸給匈牙利隊,是主教練赫爾貝格的一個計謀,他藏起了主力,故意捧殺匈牙利人。

(德國隊主教練赫爾貝格)

而在這場比賽中,還湧現出了兩個傳奇的德國隊員:一個是德國隊的前鋒赫爾穆特,他兩破匈牙利隊球門,一個是德國隊門將圖雷克,他撲出了好幾粒匈牙利人的必進球。

(1954年德國隊全家福)

不管怎樣看,這都是一場偉大的比賽,遺憾的是:從這場比賽之後,這11個隊員再也沒有同場競技過。


如果把所有的體育電影集合在一起評選一屆奧斯卡,《伯爾尼的奇蹟》是當仁不讓的最佳影片。

為什麼?因為這部影片把激情與深刻完美地融合了起來。

我們都知道,那些激情熱烈的場景很難深刻,因為快樂往往顯得膚淺,而苦難則天然得有一層深刻的外衣,這也就是人們所說的「文窮而後工」,只有苦難才能產生深刻有內涵的文藝作品。

但《伯爾尼的奇蹟》不是,它不僅振奮人心,而且非常深刻。

為什麼會這樣?主要得益於編劇講故事的能力。

近2個小時的電影,看似是在講足球,講德國隊在世界盃奪冠,但其實一直在講德國人的生活,講戰後心靈創傷的修復。

(馬蒂亞斯在教堂點燃蠟燭祈禱,電影其實講戰後德國人的生活)

電影中很多情節今天的編劇如果模仿去了,都會是精彩的妙筆。

比如:理查德從戰俘營回來以後,全家去車站接他,當他從火車上下來後,第一眼就把女兒當成了妻子,喊著妻子的名字給了她一個緊緊的擁抱。

(理查德把女兒當做妻子深深擁抱)

這很真實:在戰俘營被關十幾年,十幾年後,女兒已經長成了妻子十幾年前的模樣,異鄉人歸來,被眼前這一切所迷亂。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我上面說的,理查德到礦井裡幹活,聽到打鑽機的突突聲就想到了戰場上衝鋒槍的聲音,進而被嚇崩潰了。這樣的場景不是編的,最牛逼的編劇也編不出生活的本真面目。

還有一個情節:在世界盃小組賽後,更衣室里相互抱怨,新聞發布會上,記者提了很多不專業的問題。這樣的情形但今天都存在,很真實地描繪了體育圈。

(記者在賽後發布會上胡扯)

生活不容易,好在,我們還有足球,這項讓所有人放下芥蒂和勾心鬥角,快樂地玩起來的運動。

這也是足球這項運動的魅力,總能修復人與人之間的裂痕。

這部電影值得一看,既使你不是足球迷,也要去看一下。

想看的給我留言。

↓↓↓↓↓


推薦閱讀:

TAG:德國 | 世界盃WorldCup | 第二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