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行為對兒童大腦開發有影響么?

父母行為對兒童大腦開發有影響么?

6 人贊了文章

從懷孕開始,我們就一直在想著孕期是不是要多吃魚啊?多吃海產品是不是真的能吸收豐富的DHA幫助胎兒發育得更好啊?聽胎教音樂有什麼樣的效果?母乳餵養真的要比進口奶粉好很多嗎?因為處於信息時代,我們手忙腳亂的到處尋找證據和可靠的信息,只為能贏在起跑線上,能在寶寶哇哇落地前就做到全方位面面俱到,健康聰明高人一等的來到這個充滿競爭的世界,但事實真的如我們想像的一般嗎?從懷孕到成為新手媽媽這些年,通過對自己孩子和身邊其他人的孩子的觀察,得到的結論是寶寶的大腦發育從在坯胎到成為孩子的成長過程,一直都是在主動發育的,而不是被動的。

1. 寶寶大腦是主動發育的。

孕期的時候我們吃什麼對孩子大腦發育或多或少有決定因素,選擇母乳餵養和用奶瓶直接餵奶粉的娃也確實有區別,但也僅此而已。而父母關係、家庭情況對娃的大腦發育影響遠遠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嚴重,大人以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發育,事實上其影響遠比我們想像的小的多,即便我們偶爾發發脾氣,也不見得對孩子有多少影響。這兩天我和老公一直在冷戰,考慮到孩子放假在家,擔心影響到孩子的情緒一直忍著不發作,到昨天實在忍不下去爆發了,脾氣一上來連阿媽都認不得,不管三七二十一隻管數落個痛快,也顧不得娃是不是在身邊會受波及。事實證明我們的顧慮是有點多餘的,孩子跟個沒事人一樣,你們吵你們的,我自己在房間帶小熊玩過家家。她自己拉著小熊在床上一直在演戲,中間她還跑出來我們兩人中間,左晃晃對她爸陪個笑臉,右晃晃又對我陪了個笑臉,結果沒吸引到我們注意力,她無趣的又跟回去跟小熊玩兒去了。我倆發作完也感覺好像沒什麼好吵的,因為慢慢的注意力都給孩子引吸過去的,說好的孩子會因為吵架傷心呢。。。尼瑪,完全沒有一回事,丫的娃完全當我們不存在,在她的小世界裡玩得正HIGH。

我們決定合解,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事嘛,還是帶娃去吃午飯要緊,去到午餐的地點人特別多,她爸去買飯的時候,我和娃找了個位置坐下來,她對我說:媽媽,你不能把帽子放在旁邊的位置,這個凳子和你坐的一樣是綠色的,要留給爸爸坐。我問為什麼,對面不還有一個位置呢?她慢條斯理的說:爸爸和你是一對啊,因為爸爸愛你,所以要坐在你旁邊,我喜歡我們一家人在一起。聽聽,你能想像一個四歲的娃有這樣的邏輯么,完全不在意我們吵架,但知道事後和我講道理,講一些連我這個生氣時完全不會去想的問題。所以,說好的夫妻吵架會影響孩子情緒呢?根本沒這回事吧,其實我們沒必要太緊張自己發脾氣會影響到孩子多少,當然大人心態平和還是很重要的,後來我想想以前自己總覺得性格是父母關係不太好,常常吵架的原因,又好像不是這樣,因為隨著學習環境的改變,我其實也沒受父母多少影響,很多事情都是自己決定和拿主意的。有專家說我們大腦是主動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的,大腦自身的發展決定了我們以前是什麼樣、而現在和未來又會成什麼樣的人?我們以為嬰兒的大腦是一張白紙,事實上他們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聰明的多,孩子大腦的發育像是蓋房子,蓋好基建後需要不斷的精修完善,就像孩子從嬰兒一直到他大學結束,這項工程也未必完全完工的。孩童期我們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睡覺,也同樣會做夢,而做夢時大腦是在不斷工作的,幫我們鞏固大腦的發育,完善精修的東西,讓我們從孩童全面的向成熟的大人邁進。

2. 基因和環境對大腦發育的影響。

什麼智商是有60%基因決定,或是孩子攻擊性行為都是在環境中學來的等等,其實並不全然是,當然基因和環境對娃的大腦發育確有影響,但基因或是環境並不是選擇的關係,而是相互作用的結果。女寶和男寶的出生後在某一時期,他們天性的基因會越來越明顯,比如我們家四歲娃這兩周參加了幼兒園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兩個生日派,活動當天她都很明確的告訴我:媽媽,今天這個是SOFIE的生日,所以我要穿上SOFIE的裙子參加生日會,而到了小男孩的生日那天,我問她今天要穿裙子嗎?她說:今天生日的是男孩,我要穿的帥帥的才行,要穿牛仔褲和白T。你現在也應該知道基因強大在此吧,四歲的孩子已經有強烈的男女之分,是天性使然。每次我們帶娃去買玩具,問她要不要買輛車,她會更偏好抱走一個洋娃娃回家,即便玩遊戲,她也喜歡玩帶公主的遊戲。而有時候我們會開玩笑說她剪了短髮很像個小男生,她會很用力的表態:我是女生,不是小男生,如果你不承認她的觀點,她還會跟你急。像我們小城都比較有男輕女的傾向,有些家庭生不到男孩,會給女孩取一個男孩的名字比如「小蘭、木男」什麼的,然後會給女孩買中性的衣服穿,希望下胎是個男孩的時候這些衣服都能再次用上,結果也不會影響這個女孩長大了真變成男生或是喜歡女生,這就是基因強大的原因,李宇春長得中性打扮的也中性,還安著個「春哥」的名字,也不見得她會把自己當男生喜歡女孩,她還是很清楚自己是女孩的。

而事實上,基因真的會隨著環境的改變而變化。我們家孩子在2歲多前都生活在中國,她吃中國的飯菜、說家鄉話。但2歲多之後開始出國接受教育,吃國外食物,受國外環境影響,到現在快2年的時間,她喜歡吃本地食物多過我做的中國飯菜,本地食物吃的津津有味,我做的中國飯菜她經常嫌棄。隨著本地語言越來越好,我發現她愛使用本地語言表達的更多,很多行為也西化,比如愛跳莎莎,喜歡動感的HOT的外國音樂。但和她一起在家鄉長大的孩子,還是比較傳統的在進化,因為還在原來那個熟悉的環境,和我們家娃的變化差距蠻大的。同是在一個環境下的基因群,變化會比較接近,但轉換到一個完全不同的環境中,娃的基因在新環境中不斷改變,她慢慢的有老外的行為。就像這裡很多華人孩子,明明父母都是傳統的中國人,但完全在這個國外環境中出生長大的中國孩子,除了面孔比較像中國基因,其他都改變了,比如女孩因為飲食的關係會豐乳翹臀,顯得比較肥胖些,但如果換在中國環境,大抵不會變成這樣,包括飲食習慣,他們會更偏好國外的食物,還有禮儀,他們很難接受中國的傳統教育方式。包括性開放度的觀念,也許在中國如今也開放,但不至於13歲以後就很難找一個處女的說法,但在這個國家,13歲以上有90%的女孩已經是非處的,早早有了性經驗,或是更早。而在這裡出生的中國孩子,覺得這些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他們也不會擔心父母知道,但你換在中國試試,你不怕家裡鬧翻天嗎,不怕父母把你滅了嗎?這也就驗證了為何天才生出來的孩子未必也能成為天才,不是說有遺傳嗎?但事實上孩子所處環境的變化會大大影響這一結果,這大概也是中華典故《孟母三遷》的原因吧。環境的變異會令到原始基因為了適應環境而作出相應的改變,孩子的生活環境會永久性的改變他的基因,這是一個永久的循環。

3.兒童大腦開竅的幾個方面。

我們不是要把孩子訓練成什麼樣的,而事實上我們也做不到真把他們訓練成怎麼,結合專家的三點意見融入實際教育中:

1. 吃

孩子有了自己的喜愛性格之後常會憑自己喜愛選食物,像我們這娃偏愛吃肉而不愛青菜,看著她吃飯就頭痛。經過實踐,我一般做青菜會混搭幾種,吃飯的時候讓她嘗試著選一種,慢慢的原來她不喜歡吃的胡蘿蔔會開始喜歡吃,然後下次換成西蘭花和蘆筍,她原來不吃蘆筍只吃西蘭花,但反覆幾次之後也覺得蘆筍好吃了,有意訓練之後,孩子吃多了很多蔬菜,至少不會一看到就抗拒,我放她碗里的大部分能被接受並吃掉。用這樣的方式,我自己也戒掉了喝咖啡一定要放糖的習慣,現在我已經完全可以只喝齋啡了,即便同時放幾包糖在我面前我也不會有要加糖的衝動。

2. 玩

以前孩子很愛撕書的時候我很心痛,好多書和筆記都給她破壞了,後來慢慢看一些育兒書才知道孩子是在鍛煉自己的謀生本能,她在發展自已身體器官的精細度,而小女孩喜歡玩過家家的玩具,其實都是在鍛煉她長大了照顧人的本能。現在,四歲的她還真的會搬個凳子去幫忙洗碗,而且洗的有模有樣,大概和她自己訓練有關係。許多專家報道都說孩子玩手機、玩電腦不好,說會影響孩子視力,事實上孩子視力好壞和看電視玩手機並沒有直接的關係結果,現代孩子之所以近視的很早很多,是因為他們背負著太多的學習責任,整天給關在房子裡頭的時間太多了,基本戶外時間給減到很少或是完全沒有,像哥國這裡的孩子看電視的時間不少,但基本上近視眼的很少,因為他們給孩子的戶外活動時間超級多,每天都會有戶外操或是戶外實踐課,有專家說戶外活動時間越長,孩子眼睛的拓展範圍越大,望得遠接觸的陽光越多,越不容易近視,而如果一個孩子即便你什麼都不給她看整天呆在房子里,孩子的眼睛長時間呆在閉密的空間,向外拓展的訓練機會都沒有,孩子近視的幾率和風險明顯的加大了。所以我們提倡的勞逸結合很重要,其實給女孩玩下遊戲是個不錯的選擇,有利於培養她男孩的邏輯思維和算數,對孩子成長是一種幫助。

3. 閱讀

市場上聲稱嬰兒0-4歲是個最佳的閱讀啟蒙期,形形式式的嬰幼兒啟蒙讀物越來越多,音視頻也是琳琅滿目的,我們都為了贏在起跑線上從哺乳期已經買了一大堆這樣的書籍堆給孩子。其實我們完全給誤導了這些書本身對孩子的作用,你說孩子死記硬背一首古詩,在字都不識的情況下,背了對她會產生什麼幫助,孩子在四歲前還不能分清楚上和下,其本質是嬰兒根本不能閱讀,實際上這些兒童讀物的真正作用在於讓大人父母和孩子形成一個親密互動的紐帶,能讓父母和孩子玩到一起,增加彼此的感情。

所以當你已經準備做父母或是已經像我們一樣是父母的時候,可以放心適當的發出自己的脾氣,即便夫妻吵架也沒關係,不必全是為了孩子過得十分小心翼翼,當然不是說鼓勵夫妻吵架,而是說我們不要害怕會因此影響到孩子什麼。正確的做好一個父母的角色,給孩子適當的幫忙,用正確的方法養育孩子就可以了。父母心態平和,做一個積極正面的榜樣給孩子,相應孩子會成長得很健康快樂的,也會形成一副他自己的好性格。


推薦閱讀:

為何婆婆和媳婦很難相處融洽?
夫妻關係的「中庸之道」
達真堪布:夫妻關係處理不好,過不下去還離不了,怎麼辦?(下)--學佛網
我的直男老公,可能不喜歡女人
卧室不能隨便布置,小心影響夫妻關係!

TAG:兒童 | 親子關係 | 夫妻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