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俄內戰(3)——混亂不堪的1917(下)
來自專欄她改變了蘇聯114 人贊了文章
上篇:蘇俄內戰(2)——混亂不堪的1917(中)
莫斯科武裝起義
莫斯科,俄國的古都,是政治、經濟、軍事地位僅次於彼得格勒,且作為俄羅斯歐洲部分內陸交通樞紐的「第二首都」。
不論是哪一方政治勢力,只要他是全國性質的,那在這裡就都用於僅次於彼得格勒的力量,這也為將來的激烈對抗埋下了伏筆。
根據二月革命後回國參軍的俄僑比爾·別洛采可夫斯基回憶,他們部隊在武裝起義前夕是這樣的情況:
(上級發來了)新的命令:全團改編,把隊伍拆散。他們一定在耍花招,在干著反對我們的勾當。但是我們隨時隨地都在警惕著。
兵營的院子里開著大會,我們的情緒非常激昂,指揮官和團部委員會委員中沒有一個人敢出來講話。 「不管哪兒我們都不去! 」 我們一致大聲喊著, 我走到前面去,手裡拿著一張紙揮動了一下。喧鬧聲突然停止了。我宣讀自己草擬的一份決議。決議寫得不大通順,也太簡單,但是我滿腔熱情地讀著它,兵營四周的槍斃都發出了回聲: 「我們第五十六後各步兵團的士兵們要求:(1)立即結束戰爭; (2)改選士兵代表蘇維埃中不能代表本部隊選民意志的人;(3)儘快地武裝赤衛隊。赤衛隊不僅要增加革命力量,而且當敵人故意調動忠實於革命的部隊的時候,應當長駐一個地區,警覺地保衛這一地區;(4)全部政權轉交工農兵代表蘇維埃;(5)儘快地召開立憲會議……」 反應非常強烈,連表決都不需要了……
得知彼得格勒起義的消息之後,莫斯科蘇維埃召開了會議,以布爾什維克多數成立了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發動起義,但同時也吸納了孟什維克參加。
根據布爾什維克方面的回憶,孟什維克雖然未能左右大局,卻起到了阻撓和破壞起義的作用,更何況孟什維克同時還參加了反蘇維埃的一方。尤其是在起義過程中,雙方進行了許多次的停戰談判和各種妥協,嚴重干擾了起義進程,當然,這不都是孟什維克的錯,也和布爾什維克方面缺乏進攻決心有關。
雙方在交戰之前,分別進行了動員準備,作戰力量對比如下:
蘇維埃一方有總數十多萬的赤衛隊和陸軍部隊,不過這些部隊的軍官持中立、動搖或反蘇態度,導致蘇維埃方缺乏武器和指揮員,訓練水平也很差。
反蘇維埃一方有四萬部隊,以軍校生和軍官為主,雖然人少,但武器齊全,組織完善且訓練有素。
還有不少保持中立的守備部隊,戰局偏向於哪方,或者哪方沒作大死他們就支持誰。
對於武裝起義的動員時期,別洛采可夫斯基這樣回憶道:
彼得格勒動手了!這從各種跡像中都可以看得出來: 反革也不見了。幾個同情我們的人也溜走了:到決定關頭他們的勇氣就不夠了。
這是一個灰濛濛的十月的早晨。全團士兵排著隊站在院子里的操場上。現在排長和有經驗的士兵作了我們的指揮官。現在領導團部委員會的是一個中年士兵——布爾什維克。 士兵們的臉色變得更嚴肅了,既沒有喧嘩的聲音,也沒有慌亂的現象。 「子彈太少。」指揮官中間有一個排長聲明說,如果子彈這樣少,他就拒絕指揮連隊。 大家回答他說: 「沒有你,咱們也幹得了!……」 有個人提了一句: 「兵器庫里有子彈。」 團部委員會主席毅然決然地向兵器庫走去。我們一群兵士跟在他的後面。兵器庫門口站著兩個哨兵。這是最緊急的時刻 。趕走哨兵,擰掉或者打開兵器庫門上的鎖就是犯罪要受戰地法庭的制裁。但是這並沒有嚇住我們。有人把鑰匙弄到手了。哨兵像兩尊石像一般,愁眉不展地一動也不動地站在那裡。當我們一個緊挨著一個走近他們的時候,他們一聲不響地往後退,同我們一起走進了兵器庫。過了一會兒,我們出來了。我們用大衣的前襟兜著子彈,把子彈送到各個部隊, 按每人七粒分配給各個戰士。太少……但是沒有辦法。或許,我們還可以再弄到一些。
然而,莫斯科蘇維埃缺乏武裝起義的決心。他們進行了動員之後,一方面想和平接過政權,一方面還想等彼得格勒的消息。這就給反蘇維埃方面提供了機會,他們一邊假裝同意和平談判,一邊利用談判時間聯合各地反蘇勢力。
最終兵力態勢是這樣的:蘇維埃一方佔據了市區外九個區的絕對優勢,而反蘇維埃一方則擁有中心市區的絕對優勢。中心開花怎麼輸?
別洛采可夫斯基這樣回憶雙方排兵布陣的過程:
驚惶不安的夜晩。彷彿莫斯科全市的居民都涌到街上來了。到處是成群結隊的人。一片嘈雜聲,像夏天的暴風雨似的,就在這個時候,城裡士官生的隊伍和士兵的隊伍加速步伐向各個方向移動,彼此秘密地佔領著自己的陣地。
有時候還發生這樣的情況:士官生的隊伍和士兵的隊伍在同一條街上碰頭了。走近時彼此都斜著眼晴用戒備的目光互相看看。 就這樣,當我們團的第九連駐紮在克里姆林宮的兵營里時,士官生卻佔據了那裡的軍火庫。我們連里的一隊士兵佔據了郵局時,士官生就佔據了電話局。
從7日凌晨,蘇維埃方面得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率先進行總動員開始,直到8日上午收到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勝利的消息,雙方都沒有交戰。直到8日夜反蘇維埃一方得知援軍即將到來,才主動開始進攻。
別洛采可夫斯基清楚地記得戰鬥是如何爆發的:
街上的人群已經看不見了。四周靜悄悄的,充滿了緊張的疑懼不安的氣氛,好像暴風雨就要來臨了。突然,像雷鳴一般,紅場上發出了轟隆的炮聲,衝破了夜的寂靜……
「動手了!」 每個人心裡激動地想了一想。德文斯克團的一個連在去司令部的路上被士官生截住了。 當士官生的指揮官喊出「站住!快投降!」的時候,德文斯克的士兵們立刻打了一排槍,向他們猛衝過去,經過一場白刃戰之後, 我們的士兵突圍了。
9日清晨,由於不清楚情況,指揮員又被嚇破了膽,守衛克里姆林宮的蘇維埃武裝投降了。反蘇維埃一方拿下這裡之後,用重機槍對俘虜進行了屠殺,近三百名士兵手無寸鐵的倒在了血泊之中。這是整個武裝起義過程中,蘇維埃一方最慘重的傷亡。
莫斯科這個俄羅斯中心地標的淪陷,讓反蘇維埃方面欣喜若狂,他們宣布莫斯科蘇維埃勢力已被摧毀,莫斯科的布爾什維克都投降了。克里姆林宮都拿下了還怎麼輸?
還記得克倫斯基反撲那會兒,反蘇方面在初期交戰勝利後,攻擊中立部隊的事情嗎?反蘇勢力這種作死操作,在莫斯科又換了個形式發生了。
克里姆林宮淪陷,俘虜投降還被殺害的消息很快傳開,這讓莫斯科人民非常憤怒。工人們開始了總罷工,支持孟什維克的工人都參加了赤衛隊,反蘇方面的不少士兵和部分軍官也選擇了投誠。
群眾的力量開始發威。上萬人陸續參加了赤衛隊,同一時間就有兩千多人排隊領取武器;工人們給電車填上沙袋,作為裝甲運輸車使用;敵人控制區的電源被電廠工人切斷了,蘇維埃一方控制區卻還亮如白晝……
反蘇方面的援軍也都涼了。哪怕上級有令,大部分士兵也拒絕調遣,少部分部隊哪怕上了火車,也被鐵路工人和沿線車站支持蘇維埃方的群眾拖著,死活去不了莫斯科。莫斯科交戰從頭到尾,反蘇方面也就得到了一百多人的援軍。
然而蘇維埃方就得到了大力支援。不僅有彼得格勒增援的上千精兵,還有周圍各地陸續趕來的部隊,總數加起來足足有一萬兩千人,還得到了數不清的武器和彈藥支援。光是後來的紅軍戰神伏龍芝一人,就拉來了近千人的援軍。
反蘇方面縱使擁有大部分軍官支持,也都命令不出指揮部。戰壕和軍營里的士兵們忙著討論全俄蘇維埃二大上剛通過《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興奮的準備回家分土地呢,哪還管得著什麼調遣命令,更別說這還是要去打自己人。
蘇維埃方從12日開始反擊,反蘇勢力就此一潰千里,不少人都投降了。16日反蘇勢力全面投降,蘇維埃方面最終拿下了整個莫斯科。
不過,蘇維埃方的投降條件非常寬容,所有投降者都無條件釋放,軍官還允許攜帶隨身武器。這讓直接導致今天在莫斯科交戰時的敵人面孔,沒過多久在頓河又出現了。
蘇維埃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這兩個首都的勝利,僅僅奠定了最終勝利的基礎。
立憲會議的解散
布爾什維克也支持召開立憲會議,不論是列寧發表的《論無產階級在這次革命中的任務》一文里,所說的「沒有工兵代表蘇維埃,立憲會議的召開是沒有保證的,是不可能成功的。」,還是第二屆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通過的《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中,所公告「保障按時召開立憲會議」,都說明蘇維埃方面是贊同立憲會議選舉的。
但選舉結果是這樣的:右派社會革命黨370名,布爾什維克175名,左派社會革命黨40名,孟什維克黨15名,立憲民主黨17名。
蘇維埃方的布爾什維克和左派社會革命黨加一起,還不如右派社會革命黨一個黨多。
要知道,比起專心搞工人運動,在士兵運動中獲取優勢的布爾什維克而言,農民運動起家的社會革命黨,在俄羅斯這個90%以上人口都是農民的國家裡,自然是能贏得普選的。
雖然說,農民不一定布爾什維克和社民革命黨的區別,但這又不妨礙他們把票投給社會革命黨,哪怕壓根分不清左派和右派的區別。
應該指出,立憲會議代表的名單是早就草擬好的,俄國革命期間的政治力量變化太快了,社會革命黨擬名單時,還是右派佔主流的時候。
這個結果直接導致蘇維埃方不滿,並且花式想辦法撤掉反蘇代表,換成自己的人,然而沒有成功。立憲會議最終還是成為了反蘇基地,大多數代表都不承認蘇維埃政權和其法令,於是就被蘇維埃政權解散了。
考慮到蘇維埃和立憲會議都是選舉產生的,這就應該分析一下雙方的合法性。
從廣泛性上來說,以城市為中心輻射各地的蘇維埃選舉,是要比全國性選舉的立憲會議範圍狹隘。從時效性方面來講,蘇維埃反應民意的準確,也要比拖了很久才召開,一次全國選完的立憲會議有效。
解散立憲會議,導致了知識分子的不滿,繼保皇黨和立憲民主黨之後,孟什維克也由此走上武裝反對蘇維埃的道路。不過,社會革命黨內溫和派佔據上風,並沒有選擇武裝對抗。
而民眾也漠視了立憲會議的解散,當第二屆全俄蘇維埃通過關於土地、和平、工人權利等法令之後,工農大眾最迫切的需求就已經有政權撐腰,就不需要這個制定完憲法就解散的立憲會議了。
從民眾需求方面來講,既然有蘇維埃政權,那立憲會議也就註定會退出歷史舞台了。
全國各地的戰局
在彼得格勒、莫斯科周邊地區,波羅的海沿岸、白俄羅斯、俄羅斯歐洲中央工業區、烏拉爾與伏爾加河沿岸工業區、西伯利亞以及中亞主要城市,蘇維埃和反蘇勢力的戰鬥,基本上是彼得格勒或莫斯科武裝起義的模式,雙方拉鋸拉鋸,中間還摻雜些妥協,最終蘇維埃一方果斷進攻,反蘇勢力就垮了。
簡而言之,蘇維埃方在中心工業區擁有絕對優勢。
但在烏克蘭、頓河流域、高加索地區、中亞和遠東地區,情況就要複雜許多。這裡工人階級稀少,布爾什維克的影響力不大,相比之下,小資產階級和民族主義勢力更為強大,必須依靠其他地區的支援,才能建立起蘇維埃政權。
換句話說,反蘇維埃方在少數民族地區擁有很大優勢。
駐莫吉廖夫的俄軍統帥部,白俄羅斯的拉達,都起來反對蘇維埃政權,不過這裡距離兩個首都太近,這些反蘇勢力很快就被蘇維埃援軍消滅。
在這個階段,雙方草創的後勤能力都無法支撐野戰,因此,戰鬥基本都是依靠火車沿鐵路線運兵,在鐵路沿線展開的,這就是「軍列戰爭」這個稱呼的來源。
1918年1月15日,考慮到戰況需要,蘇維埃政權頒布了《組建工農紅軍的法令》,按照志願兵和民主原則,組建一支人民軍隊。當然,事實證明,這樣的軍隊有戰鬥熱情,卻缺乏紀律,導致戰鬥力極其低下。
需要正規紅軍應對的威脅,主要是下面這些地區的反蘇勢力。
烏克蘭的中央拉達宣稱自己為烏克蘭最高權力機關,並與羅馬尼亞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司令部結成了同盟。卡列金、菲利莫諾夫、杜托夫等首領領導的頓河區、庫班以及奧倫堡的哥薩克政權,都拒絕承認蘇維埃政權,並且對蘇維埃勢力進行了武裝鎮壓。
在高加索的第比利斯,反蘇勢力組織了的聯合政府「南高加索委員會」,將整個南高加索,除巴庫地區以外都控制在了手裡。
由於蘇維埃勢力在全國層面的優勢,這段時期的戰爭,基本上都是蘇維埃的凱旋進軍。
至德軍撕毀停戰協定,向蘇俄發動全面進攻之時,蘇維埃政權已經在全國大多數(按照人口來說,畢竟西伯利亞狗熊比人多)地區建立,紅軍在各條戰線上勝利進軍,只有烏克蘭、庫班、高加索、西伯利亞、中亞和遠東的部分地區還在反蘇勢力手中。
對國內戰爭第一階段的總結
這個時期的戰爭,其背景是舊政權和舊俄軍的基本崩潰,雙方的戰爭機器都是從零開始,剛剛建立在已崩潰舊機器之上的,也就運轉的十分差勁。
這便就造就了該階段戰爭的特點:政治因素非常直接的左右著戰局。雙方拼數量不拼質量,拼熱情不拼素養。以城市交戰為主,遠距離行軍只能依託鐵路,幾乎無法徒步跨區域行軍。
客觀上來講,越靠近社會上層越反對蘇維埃,越靠近社會下層則支持蘇維埃。
這決定了反蘇勢力在文化、素養等消耗教育資源的領域,是佔有極大優勢的——過去就是社會上層壟斷教育。
而這同時也決定了蘇維埃勢力,在人力資源,尤其是數量方面佔有絕對優勢——畢竟是金字塔形的社會。
從主觀上來說,雙方也都犯下了很大的錯誤。
蘇維埃一方缺乏軍事經驗,卻不得不被歷史潮流推著走。許多幹部也不願意進攻,但群眾的革命熱情,以及敵人的瘋狂反撲,共同把蘇維埃勢力逼到了堅決鬥爭的道路上。
反蘇維埃一方軍事經驗豐富,可嚴重低估了自己的對手。整場國內戰爭打到最後,他們也都沒有正視對手,畢竟,泥腿子打贏文明人,這還是件史無前例的事。
後篇《蘇俄內戰——殘酷嚴峻的1918》預告:
複員、左傾、粗暴!——蘇維埃葬送大好局面
集結、外援、反撲!——白衛軍組織全面進攻
鐵血、肅整、死守!——蘇維埃進行力挽狂瀾
清算、冒進、退卻!——白衛軍面臨首次失利
後篇引用資料特別預告:
我們的祖輩見證了那段歷史——參加蘇俄內戰的中國戰士們
推薦閱讀:
※印度歷史的特點
※歷史上的十次貨幣戰爭——第五次貨幣戰爭
※加拿大歷史 045 - 金和米恩
※人物丨作為僧人他是朱棣奪取江山的第一功臣,歷史裡卻鮮為人知
※中國歷史上的名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