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卓恆:歷史闡釋的求索者——布羅代爾

龐卓恆:歷史闡釋的求索者——布羅代爾

4 人贊了文章

龐卓恆:歷史闡釋的求索者——布羅代爾

原創 2017-12-07 龐卓恆 中國學派

法國年鑒學派史學家費爾南·布羅代爾1950年就開始構思《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商務印書館2017年7月版),「這部雄心勃勃的長篇論著」1979年面世,歷時近30年。在第三卷前言中他表明,該書力求「提供一種最有說服力的解釋和一種驗證,唯有這種驗證真正能脫離抽象的推理,先驗的邏輯以及常識不斷為我們設置的種種陷阱」。由此,我們看到一位嚴謹的歷史學家為研究而殫精竭慮、鍥而不捨的精神。

最令人欽佩的是,布羅代爾直言不諱自己的論述某種程度上「站在馬克思的一邊」,表現出不懷偏見的學者對待馬克思的實事求是態度。比如,「我們可以按照奴隸制、農奴制、領主制、商人(資本主義誕生前的資本家)的次序對這些社會經濟體系分門別類。這樣一來我們又回到了馬克思的用語,仍然站在馬克思的一邊,雖然我們不採納他的術語,不同意他關於任何社會將嚴格地按照順序從一個結構向另一個結構過渡的論斷。問題歸根到底是要明智地按照階梯劃分社會。只要一談到物質生活,任何人都躲不開這個必要條件」。布羅代爾理解到馬克思「按照階梯劃分社會」的理論(實際上是社會形態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理論),是任何人都躲不開的分析方法;繼而又坦率地表示不同意馬克思的另一個論斷。他對馬克思理論的認同和不認同,包含著理解上的偏頗,損害了其解釋和驗證的說服力。不過,不講違心之言的態度值得肯定。

1資本主義寄生於名門世家?

布羅代爾竭力要解釋和驗證的一段歷史是:15—18世紀,歐洲怎樣以及為何從中世紀自給自足的物質生活經過市場經濟過渡到資本主義?相比之下,一些非歐洲國家為何沒有過渡到資本主義?下面我們略舉數端,看看他的解釋和驗證有哪些成就,尚有哪些不足。

其一,歐洲的資本主義怎樣發展起來?一些非歐洲國家緣何沒有獨自發展出資本主義?在這個問題上,布羅代爾不同意馬克斯·韋伯和威納爾·桑巴特的看法,因為「馬克斯·韋伯和桑巴特全都認為對資本主義的一切解釋均離不開西方『精神』本質和不可缺少的優越性」;「一種文明憑什麼始終要比另一種文明更聰明和更合乎理性呢」?

布羅代爾進一步闡述,歐洲資本主義是在一個長時段自給自足的經濟生活和逐漸發展市場經濟基礎上產生出的「第三層」結構,其突破點是13—14世紀時糧食生產的收穫量從種子量的3倍過渡到4倍。歐洲出現了第一批新興城市,或者在中世紀前期沒有消失的舊城市又重獲發展,因為城市的出現和發展顯然取決於糧食生產的豐裕程度。在廣大地區,家庭經濟向市場經濟的決定性過渡逐漸完成。換句話說,城市在周圍的鄉村中崛起,人們的視野變得開闊,這是一次「巨大的決裂」,創立了歐洲社會,並推動它走上成功之路。布羅代爾說,有兩種不同的交換:一種是普通的交換,帶有競爭性,因為是公開的;另一種是高級的交換,帶有欺騙性和獨佔性。兩種交換的活動方式和經紀人各不相同,資本主義屬於第二種。他這樣定義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恐怕難以令人信服;但他認為資本主義不是產生於「新教倫理」之類的理性或精神,而是源於經濟生活的發展,以及在鄉村和市鎮進行普通交換的市場經濟發展的積累;認為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市場經濟向資本主義過渡的突破點,這些或許就是「站在馬克思一邊」的作為。

由於不理解馬克思揭示的生產力發展推動生產關係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必然性規律,布羅代爾陷入多元折中論和歸納邏輯的謎團。這突出表現在他試圖通過歐洲與非歐洲國家的比較,解釋後者未能獨自發展到資本主義原因時陷入的困境。布羅代爾推斷,資本主義的真正命運在社會等級面前早已被確定。他說,「如果注意到名門世家的代代相傳以及祖產的緩慢積累,歐洲從封建制向資本主義的過渡就變得不難理解」,因為「在幾百年內,資產階級一直寄生於這個特權階級」。相比之下,在伊斯蘭世界、印度等非歐國家,政治環境不容許代代相傳的名門世家的存在。例如,在廣大的伊斯蘭地區,特別在18世紀以前,私人佔有土地只是暫時現象,因為土地在法律上屬於君主。沒有歐洲那樣的大家族,資產階級就沒有賴以寄生成長的「宿主」,資本主義難以成長起來。這樣的解釋顯然不能令人信服,因為大凡了解一些基本史實的人都知道,歐洲資產階級並不主要寄生在封建名門世家,而在伊斯蘭世界、印度並非沒有代代相傳的名門世家。布羅代爾很可能沒有意識到,這一解釋實際上包含一個違背常理的「因果論斷」:凡是有世襲封建貴族的封建社會,就有利於過渡到資本主義;否則,就不利於過渡到資本主義。最終他陷入了迷霧,承認「我們沒有就此解開歐洲與非歐洲的關係這個謎」。

2補充馬克思忽視的一大創見?

其二,怎樣從間斷性的「傳統增長」上升到持續性的「現代增長」?什麼是增長或發展的源泉或原動力?

布羅代爾主張有選擇地把一些經濟學理論和方法引入歷史學,他關注到1500—1750年的歐洲「人均生產增長率均為0.2%或0.3%」,而那時的「資本再生產率」(實際上是指積累率)也停留在低水平。他認為這個特點觸及問題核心,也就是「生產設備不足是個先天性弱點,為彌補這個缺陷,必須投入大量額外勞動力」。他認為,產業革命主要使固定資本發生了變革,它從此變得更加昂貴,但又變得更加完善和持久,固定資本將徹底改變生產率。這表明布羅代爾認識到產業革命推進的固定資本(實指先進設備的積累),是促成勞動生產率突破性增長的根本性因素。

這的確是一個恰當的因果解釋,但是布羅代爾以為這是補充馬克思忽視的一大創見,就言過其實了。他說:「我們現在再看馬克思的公式:『任何社會不能停止消費,也不能停止生產』這裡還必須加上『不能停止積蓄』。」這表明他沒有認真讀過《資本論》,因為那裡闡述的資本積累理論,特別是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的理論,比他和庫茲涅茨講的積累理論透徹、深刻得多。恰恰是因為他沒有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作用和反作用關係,去理解生產設備積累與生產率提高間的因果關係,使其對這種因果關係的認識並不徹底,這突出表現在他探索歐洲從間斷性「傳統增長」上升到持續性「現代增長」原因或原動力時再次陷入迷惑,只得承認「經濟增長本身的根源神秘莫測」。

3歷史與現時互證源於有相似之處?

其三,怎樣從歷史說明現時?如何從歷史與現時的比較判斷資本主義的歷史命運?

布羅代爾在論及歷史與現時能夠互相驗證,而且研究歷史的目的在於說明現時時很正確。可是把它們能夠互相「說明」的原因,歸結為「二者有許多相似之處」,而不是有共同的發展規律,就難以避免地陷入「抽象的推理,先驗的邏輯以及常識不斷為我們設置的種種陷阱」。這突出表現在他試圖通過資本主義的歷史與現時比較,來判斷資本主義的未來命運上。他首先看到現時和歷史的資本主義的相似之處:都具有壟斷性,均在遭遇遏阻時能夠「自由」選擇到還沒有遏阻的空間發展,都在不平等的等級制中發展。此外,他也看到現時的資本主義正在遭遇比歷史的資本主義更嚴重的危機:「資本主義今天肯定已不再像當年那樣……人們不再像馬克斯·韋伯或威納爾·桑巴特那樣認為,資本主義是社會演變的最後階段。但這不等於說,經過溫和的演變最終取代資本主義的那個制度,將不會如親兄弟那麼相似。」也就是說,在布羅代爾看來,即使出現取代資本主義的新社會,那也只能是與資本主義像「親兄弟」一般的社會。不過他也承認,這不是確定無疑的結論,只能「權充結論」。

布羅代爾甚至憂慮,歷史科學在與其他人文科學接觸中,正逐漸像其他人文科學一樣,成為一門不完善、近似的科學。因為不完善,所以對歷史學家來說,始終有一個新大陸有待發現。也就是說,需要去探尋一種完善的歷史科學。這種求索精神值得點贊。

原題:布羅代爾——歷史闡釋的求索者

作者單位:天津師範大學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推薦閱讀:

她是那個時代的瘋子卻是這個時代的天才
小培歐洲酒管行|洋溢乳酪香的Glion格里昂布勒校區
法國版「楊過和小龍女」:姑姑,我要娶你做總統夫人!
【週遊世界】法國的布列塔尼02
土耳其政變,法國又遭恐怖襲擊,西方末日來臨?

TAG:歷史 | 法國 | 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