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營魄抱一

第十章:營魄抱一

來自專欄《道德經》漫談3 人贊了文章

經文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淺釋

能夠守住魂魄,形神不分么?能夠任憑自然,氣脈柔和,回到嬰兒的狀態么?能夠滌盪塵俗,看破本真,不被蒙蔽么?治理國家,可以不使用巧智么?天道變化,治亂無常,能退守不爭么?通達大道,能不妄為么?生萬物,養萬物,生養萬物卻不佔有,有所作為卻不自恃,培育萬物成長卻不主宰,這就是玄德。

漫談

這一章,從養生談到修身,再談到治國。

所謂「營魄」,乃是人的魂魄,也可以說是人的精神。而所謂「一」,則是人的本真狀態。「載營魄抱一」,就是不要妄生雜念,守住淳樸的本性。否則就是心不在焉,魂不守舍。如此則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耳聾眼盲,如同行屍走肉。

老子在《道德經》中多次提到嬰兒,大概是他覺得嬰兒是人最完美的狀態——從生理上來說,精血充沛;從心理上來說,無知無欲。而人的一生,就是氣血不斷衰朽,精神不斷黯淡的過程。

其實,「嬰兒」只是一個比喻。但歷史上由此產生了追求復歸於嬰兒的修鍊法門。甚至還有傳說,出關的老子後來修鍊成一個嬰兒。

人的精神之所以會有渙散遊離的問題,一是物慾紛紛,二是智慧不足。所以,老子在這裡講「滌除玄覽」,所謂「滌除」,就是要除去心中的物慾;所謂「玄覽」,就是能看到事物與人生的本質。一是就物慾而言的,一是就智慧而言的。

而心無物慾者,往往洞悉本真。智慧通透者,往往淡泊名利。

可見,「滌除」與「玄覽」,互為因果。

由此老子想到,治國也是如此。治國必不可逞其「知」,所謂「知」,通「智」,指機巧造作之心。治國之人,不能順其自然、休養民力,非要逞其私智、妄自有為,如秦始皇、隋煬帝、宋神宗之流,不是慾望太重,就是智慧不足。

也可以說,是因為他們既不能「營魄抱一」,也不能「滌除玄覽」。

而聖人治國,應以「雌」為道。雄主動而雌主靜,雄主進而雌主退。其治國也,退守無為,柔和清靜,即使有為也是應時而為,順勢而為,不作徒勞擾民的蠢事,百姓自可繁衍,天下自可安寧。

想我自己,年少讀《史記》時喜歡所謂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如今才懂得仰慕袖手無為的宋仁宗。

一個偉大的時代未必是一個幸福的時代。

一個幸福的時代,未必不是一個平庸無為的時代。

一個平庸無為的時代,也可能是一個真正了不起的時代。

這對處於春秋時期的老子,恐怕感受格外深刻。

生而不有的德行,在第二章曾經講過。這一章重出,重點在「玄德」。所謂「玄」,是似有若無的意思。也就是說,聖人治國,因為其無為而治,故而感受不到他的存在,也就說不上他偉大在哪裡。

但正是這感受不到的偉大,才是真偉大!所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是也。(參見三十八章)


推薦閱讀:

TAG:人文 | 哲學 | 道德經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