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認為滴滴不應該下線順風車業務?
801 人贊了文章
讀前求你思考一個問題:假如有個對價格敏感的人,已經習慣坐私家車上班或者出行了,他還會願意回到天天坐公交的生活嗎?
ps.剛剛新聞說,在安全措施沒有獲得用戶認可前,滴滴順風車無限期下線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請先想像這麼一個場景。
有位A先生住在市區,但是公司在幾十公里開外。A每天八點獨自開去上班。油錢對A先生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每天50左右。
同時,一位剛剛工作不久的B小姐,住在A先生旁的小區。B和A在一個工業園區上班,但B小姐不會開車,只能天天坐公交上班。B小姐要走一段路,轉兩次地鐵,再打一段計程車,才能到達公司。因此,B小姐每天7:00就要出門,單日通勤的總花銷是40元左右。
假如沒有互聯網,A先生永遠不會認識B小姐。他們每天都這樣上班,直到B小姐升職加薪後,她些許覺得太累了,於是選擇打100多塊的計程車上班,或者自己買了輛車開。
但有趣的是,一個平台把他們聯繫到了一起。現在,B小姐每天早上支付給A先生30元,這樣A先生拿到了油錢的補貼,唯一犧牲的只是接B時的幾分鐘,和送她到門口的時間。
而A小姐,比原來單程20元只多花了10元,卻享受到了晚起床一小時,不用再換乘公交擠地鐵而坐私家車上班的快樂,車上還能打個盹兒。
這就是順風車最初誕生的場景。和快車專車計程車之類的不同,順風車是真正的共享出行、共享經濟,是C2C,快車專車之類的都是B2C。
2。
理想地情況下,資源合理分配,聽上去是件多美妙的事情啊。學經濟的朋友會告訴你,順風車這個東西,有著促進資源利用的正外部性。
但是理想終歸是理想,現實中,不可能正好存在100個A先生,和與其對應的100個,正好95%順路的B小姐。
那怎麼辦,需求已經被激發了。在沒有順風車前,一個人從甲到遙遠的乙地,要麼選擇花20元公交走路、各種勞累,要麼選擇花高價200元,直接專車包車。
但是現在,有了順風車這個東西,第三種需求被創造出來了——我花比20元多一點、卻遠遠小於200元的金錢,體驗到了一種比坐公交體驗好10倍,同時,在主觀體驗上也沒比直接打車差多少的出行方式。簡單說,乘客獲得的體驗升級的溢價,遠遠超過了ta多支付的錢。當然,與之伴隨的也是一定的風險。
很多人認為順風車就是中產的消費降級。其實我覺得不盡然,對於很多普通工薪階層來說,順風車是一種消費升級。
回到剛剛說的,理想情況中,每個人都能配對到順路夥伴。但問題是,一旦需求被創造出來,想要坐順風車的人只會越來越多。但是上班族的車主呢?
對於很多車主來說,雖然早上接一個人能平攤油費的幾十塊錢,但是有時候,接人送人終歸是麻煩的,時間不匹配還要等來等去,這幾十塊的錢真的一定要賺嗎?
那想要順風車的乘客越來越多,願意去磨合的車主卻供不應求,怎麼去吸引這些車主,彌補供應的空缺?——打出社交屬性的牌。
平台告訴這些男車主,你早上去接一個女乘客,除了一點油錢,說不定還能有段美妙的邂逅,就算不是邂逅,一路上有個美女陪你聊聊天,有什麼不好呢?
3。
很多人都指責滴滴不應該打社交屬性的牌,是罪。
但說句實話,順風車這個東西誕生之初,就不是一個服務性質的東西。
如果你想要別人服務你,你可以去打單價2.6元的快車,單價4.3元的專車。
順風車單價只要1.1元。說白了,就是一個人順路捎上了你,收了你一點友情費。這種情景,本身就很容易誕生社交屬性。一句」小姑娘你也要去xx呀,是也在xx上班嗎」就可以輕易打開話匣子。
我是順風車重度用戶,從第一次坐順風車就知道:司機不是為我服務的,我要有禮貌,考慮別人的感受,司機可能不專業。我花了這個便宜享受私家車,我也會格外小心謹慎,來避免相應的風險。
可後來,我逐漸發現,很多人都默認順風車是服務性質的東西。
一開始我覺得不可思議。後來我想明白了,因為滴滴的產品設計邏輯有問題——它把順風車和快車專車放在了一起,滑動就可以切換,搞不清的乘客會覺得這就是一種東西,但是順風車更便宜,尤其是長距離叫車,價格優勢是壓倒性的。
這也是滴滴最大的問題之一,只有車主被宣傳了社交屬性,而乘客呢?大多數乘客一無所知,只以為自己撿了便宜。
4。
回到前面所說,即使打出了社交屬性牌,人們對於「便宜坐私家車」的慾望還是越來越大,但是市場總是供不應求的。
這時就催生了第二種司機——他們沒有開快車專車計程車的資格,他們也許有很可怕的犯罪背景。但是他們想賺錢,他們不怕價格低,他們吃得了苦。他們可能是社會的底層,一輩子沒見過幾個女人。
人們對於低價私家車的需求缺口,由他們來彌補。
很多人把順風車比喻成互聯網+黑車,我覺得是不完全貼切的。這個形容只適用於我剛剛說的第二種場景。
第一種場景下,大部分是優質彬彬有禮的白領。第二種情況,才是大家認為安全隱患最大的情況。
昨天和 @方可成 老師聊到這兩種場景。他對我說:「你坐的順風車,是優質的順風司機。出事的和在小地方大量存在的,是原來的黑車司機。滴滴把黑車司機的收入抽了一塊過來,並且呈現給消費者一種安全可靠的形象,它就需要做好安全保障。」
深以為然。
這是滴滴最大的問題,如果它單純只是信息平台,自然不用承擔責任,但是你現在收了錢,就要好好做。
5。
在瘋狂的輿論下,今天,滴滴做出了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下線順風車業務。
可問題是,如我之前所說,下線了順風車業務,需求就不存在了嗎?
看看滴滴的聲明,十多億次出行!這是怎麼樣一個龐大的需求啊!
人們已經習慣於便宜的用車了,現在滴滴不做,也會有別的平台做,也會有線下黑車。那些不夠格的司機還是會存在於各個平台上。
那些平台,在短時間內對順風車的監管,一定會比滴滴強嗎?(注意我說的是短時間,不要杠,謝謝)
退一步說,難道在沒有滴滴之前,順風車的現象就不存在了嗎?在各種地方論壇上,沒少見過拼車順風的需求帖吧?這種不受監管的拼車,出事的概率會不會更大?
滴滴作為一個平台,把這些資源整合起來,收一部分錢,應該做到的,是好好監管。
可惜,後真相時代,翻遍知乎我都沒看到幾個人在認真思考:作為剛需的順風車,到底應該怎麼樣去做得更好。
我看到大多數只有對死者的消費,對滴滴作為壟斷巨頭單純的憤怒和宣洩,讓滴滴下線順風車的嘶吼。
滴滴真的應該下線順風車嗎?為什麼,我恰恰認為這是一種逃避責任的做法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說收滴滴錢的省省吧,求您點進我主頁看看我有什麼理由收錢。我通篇哪裡不在指責滴滴?我想強調的是,怎麼把這個剛需產品做好才是需要討論的。滴滴現在直接下線,那大部分對這個價位有需求的用戶要湧向哪裡?各種新冒出來的小app?
評論里罵的我估計真的沒坐過順風車,也不明白有些人能對價格多敏感。假如沒有順風車,你覺得他們是會回去坐公交了還是去打200的專車了?
有些人總說「沒有順風車的時候大家怎麼活「,」沒有順風車就去坐公交不就好了」。。。這...到底是天真成什麼樣,才能覺得需求可以倒退啊。
我沒說順風車這件事一定只能滴滴來做,但是滴滴一定要做,而且要做好。我當然也希望看到別的更好的順風出行app,產生競爭。
與其讓黑暗在看不見的地方肆意生長,不如擺檯面上好好監管。
評論區很多不錯的,雖然觀點不完全一致,言之有理的都精選了。
有一段賊精彩,我懶得打字了,謝謝評論區熱心群眾幫忙回復。
推薦閱讀:
※互聯網創新工會工作問題實踐
※可視電話,曾無限接近創造互聯網的故事| Engineer Guy系列視頻(中文字幕)
※Gamification 遊戲化(1):將遊戲設計的手段應用於非遊戲的場景
※360解讀RSAC2018:汽車信息安全成關注熱點
※西少爺:十招教你如何用互聯網思維做餐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