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說法孩子竟然這麼聽話!後悔沒早點知道

換個說法孩子竟然這麼聽話!後悔沒早點知道

261 人贊了文章

前幾天有人給我講過這麼個笑話,說老公為了哄孩子吃飯,講(編)了半天自己小時候沒飯吃的悲慘歷史。

一番苦口婆心之後,小孩眼淚汪汪地說:「爸爸,你是因為吃不上飯才來我們家的吧。」

結果小孩十分感動,然而還是拒絕了吃飯。

雖然有點哭笑不得,但這故事還真挺扎心的,誰家還沒有個「讓孩子多吃一口飯」的小目標呢?但無論怎麼絞盡腦汁,小孩挑食偏食、邊玩邊吃這些麻煩總是比你飯菜的花樣換的還快。

吃完飯就能鬆口氣了?並沒有!

接下來還有洗臉、刷牙、穿鞋、穿衣服……總之,小孩就是能讓任何一件小事,都變成點燃你怒氣的導火索。

當媽的內心多半是絕望的:到底怎樣才能讓他乖乖聽話、自己管好自己啊。

其實很簡單,事實證明:講清楚就好了呀——

賦予食物意義,是孩子胃口最大的動力

為什麼孩子不好好吃飯,能成為爸爸媽媽最頭疼的「大事」?

因為吃飯這件事對健康很!重!要!補充營養、提高體力、長身體、長智力……所有這些都離不開好好吃飯。

但是想想平時吃飯的時候,你都怎麼和孩子說的?

「今天要好好吃飯哦~」

「不好好吃飯一會要餓的」

「吃飯要細嚼慢咽」

「不好好吃飯下午不帶你出去玩」

「再不好好吃媽媽生氣了」

這些話都很熟悉吧?但毫無卵用,因為這些都是廢話。

正確的打開方式是:讓他理解這麼做重要在哪兒。

比如之前年糕不愛吃菜,我就會和他說:青菜裡面有很多纖維素,吃下去以後就不容易便秘,然後你肚子里的火車站就會更通暢、你拉大便的時候就會更舒服。」

為了讓年糕養成更好的吃飯習慣,我還特意給他邊畫邊講的解釋了人體的消化過程,戳下面音頻可以聽一聽▼

年糕媽媽:飯糰的旅程來自年糕媽媽00:0010:41

消化系統、消化過程、賁門……這些可能很多大人都不懂,所以很多人會覺得:現在和他講這個不是對牛彈琴嗎?

但年糕不僅聽的津津有味,還時不時的能接著我的話往下說,而且吃飯為什麼要細嚼慢咽、為什麼不能吃燙的食物、為什麼不能憋大便這些問題,以後我都不用再說,他也清楚了。

所以我的經驗是:孩子也有自己的思維,只要用科學的方式進行引導,他就能夠理解、並且建立起自己關於世界的正確認知。

就像以前我總和糕爸開玩笑說,吃豬蹄補充膠原蛋白美容,年糕現在吃豬蹄時就會說「吃了這個皮膚好」;再比如他還知道「吃雞肉可以長肌肉」、「牛肉裡面有很多能量,我吃了就有力氣了。」

更神奇的是,某天年糕2天沒有拉臭臭,他就自己主動說「那我吃一點西梅泥吧。」

小寶貝的自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真的要比我們想像中強太多。而且人都有希望自己更好的本能,小孩子也不例外。當你賦予了食物意義之後,他們是非常樂意接受的。

科學育兒:生活處處見真章

就像吃飯一樣,想給孩子培養好的生活習慣,也需要用科學的方式給予他引導。

比如有段時間,會有因為好玩故意在地上把臉蹭來蹭去、不愛洗手、不想刷牙這些不講衛生的壞習慣。

雖然玩顏料、玩彩泥這樣「臟」我可以接受,但影響身體健康的「臟」必須要糾正過來。

怎麼辦呢?為了解決他的不愛洗手,我們就告訴他細菌和病毒是怎麼影響健康的:

「它先粘在你的手上,雖然你看不到它,當你抓東西吃的時候,它就粘在你的食物上,吃進你的嘴巴里,通過食道跑進你的胃裡,然後在你的肚子火車站裡鬧事情,讓你肚子痛。這時候你肚子里的小精靈就要跟他們打仗,要是細菌太多,小精靈就打不過他們了,你就得上醫院了。」

有次年糕又不想洗手,我就跟他說「太好了,你手上的細菌也不想你洗手呢。」

他一聽就趕緊跑去洗手,而且從此之後對我們再也沒為這件事頭疼過。

這種方法非常好用,比如解決孩子不愛刷牙的問題,可以給他講《牙齒大街的新鮮事》;想讓孩子認真吃飯,就給他看《肚子里有個火車站》。哪怕就是更高難度的問題,這種方法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就像帶孩子看醫生、吃藥打針,經常需要全家出動才能搞的定。因為很多家長通常是這樣告訴孩子的:

「病了打針吃藥才會好」

「不怕不怕」

「一點都不疼的」

但為什麼打針吃藥才能好?寶寶不清楚;真的不怕、不疼嗎?其實很多大人生病了都不肯上醫院、打針都怕疼呀。

你這麼說,只會讓他覺得事實明明和你說的是不一樣的,更不信任你、也更害怕、恐懼。

我朋友叉姐是這麼做的:

她兒子對《DK大百科》人體組織和血液這一章特別感興趣。她陪孩子讀書的時候,就順便把抽血化驗這件事解釋了:「生病的時候白細胞就會多起來,打敗身體里的壞病菌。所以有的時候生病,醫生就會給你驗血抽一點血,看看你身體里的白細胞是不是多了起來。」

生病的時候白細胞就會多起來,打敗身體里的壞病菌。所以有的時候生病,醫生就會給你驗血抽一點血,看看你身體里的白細胞是不是多了起來。

明白這個之後,她家小孩對上醫院這件事就不再抗拒了,還會追著問:化驗單出來了嗎?快看看我的白細胞有沒有多

科學育兒:真諦不是繪本,而是方式

那麼,科學育兒是不是就是講繪本?那要找不到對應的繪本怎麼辦呢?

並不是,其實繪本只是個載體,更重要的是我們說話的方式。不要覺得小孩什麼都不懂、硬把一些科學常識包裝成我們認為的他能聽懂的話,只要用簡單的語言科學直接地告訴孩子就可以了。

就像之前我講《飯糰的旅程》,其實完全就是自己邊講邊畫,年糕其實也能理解;再比如,年糕以前特別怕流血、怕受傷,有的時候甚至會因此擔心自己會不會死。我就告訴他:

「人的身體里有非常多的血液,受傷流的血只是身體血液非常小的一部分。而且我們身體裡面有一個叫血小板的東西,它會快速地幫你止血,所以你不用太害怕。現在媽媽幫你貼個創可貼,讓血不會再流出來。」

明白了是怎麼回事後,年糕再看到流血就平靜多了。

這個過程中,年糕對自己的身體理解更深了,他的安全感也隨著知識的增加而逐步增加。

面對神奇的世界,孩子總能冒出很多千奇百怪的問題,比如「我為什麼要吃飯」、「人為什麼會流血」、「我會不會死」之類的。

很多時候家長的解決方式,就是簡單粗暴地拋出祖傳否認三連:「別瞎說、不知道、以後你就知道了。」

可就像我們大人會對不了解的事情感到不安一樣,這個世界對孩子來說,是新奇的、未知的,但也是充滿恐懼的。當你用科學的方式耐心地給他點燃科學明燈的時候,其實已經在他的小腦袋裡已經埋下了這個世界的種種線索,而他每一次開啟新的認知,都是在點亮他腦子裡神奇的灰色物質。

想要有一個「通情達理」的孩子,我們要先做一個通情達理的大人。真正把孩子當做一個充滿求知慾的人,尊重他、理解他,才能帶他一步一步看清楚這個世界呀。

推薦閱讀:

得了產後抑鬱症怎麼辦?華悅母嬰金牌月嫂告訴您
助孕技術,能圓你母親的夢嗎?
【三分鐘營養】第二十期·多補充DHA就能讓寶寶更聰明嗎?
孕期抓好3個關鍵時期有助培養高智商的寶寶

TAG:兒童教育 | 母嬰 | 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