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酸俗論以及國家的命運
5 人贊了文章
但凡是愛讀書的人,通過讀書,他會想像,會思考,富有浪漫主義的精神,同時,讀書越來越多,自以為比別人懂得的道理越來越多,自信越來越強,以至於自滿,乃至輕狂而聛睨地看待這個世界和周圍的一切。即使他嘴上不說,內心也是驕傲的。
他的精神世界都是豐富多彩的。他從來不會感到無聊,因為即使現實生活無聊,他也會立刻在精神世界裡找樂子。甚至,為了精神世界的快樂,而傾注了大量的精力,反而導致在現實世界裡生活得不如常人,遭人訕笑:酸腐文人。但這種訕笑,讀書人大概會一笑了之,說出「道不同不相為謀」、「夏蟲不可語冰」之類的酸話。這樣,他就會在心中訕笑那些訕笑他的人「俗氣」。這樣,不讀書的人訕笑讀書的人「酸」,讀書的人訕笑不讀書的人「俗」,雙方都得到了滿足。
然而,終究精神世界是要靠現實世界來支撐的。那種有定力不理會現實而單單從精神世界裡尋開心的人,少之又少。讀書的人如果缺乏了能夠支撐他讀書和思考的現實條件,硬生生地讓他直面現實的悲慘、不幸和挫折,又將使他不斷反思自己之前是不是錯了,讀書把自己給「誤了」。接著不免覺今是而昨非,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譬如今日生,把自己之前所珍視的東西棄如敝屣,統統推倒重來,加入不讀書的行列中。認為,精神世界全是虛妄,只有現實中的金錢衣食住行才是牢靠的。這樣,他又從酸的極端走向俗的極端。
以上所說的,只是極端的例子。事實上,大多數人是複雜的,是酸中帶俗,或者俗中帶酸的。比如有些文人在舞文弄墨的同時又愛飲食烹飪;而有些凡夫,也會想著今天活幹完以後,「去永寧泉吃一壺茶,回來再到雨花台看落照。」這樣酸俗中和,當酸則酸,當俗則俗,這才是中庸之道。
國家的發展,跟這個酸俗的變化有異曲同工之處。
一個國家,艱苦奮鬥,無一不是靠技術突破,理工科立國。建國之初,大興工業,人民從衣食無著到初步溫飽,篳路藍縷,一心一意地掙錢,爭取生活的富裕。這期間為了金錢的各種醜惡行為,即使做了也在所不惜,這本質上就是現實生活至上的主義,也就是俗。
等到了一定階段,錢掙得夠花了,開始覺得,現實生活中已經沒有什麼吸引我了,生活無聊好沒意思。這種有現實生活而無精神生活,即為「土豪」。這時就有了豐富精神世界的需要。這時,客觀上已經有了讀書的條件,主觀上有了精神生活的追求,因而各種人文專業類的需求越來越旺盛,文科類的專業成了香餑餑。在理工立國之後,文科當國。
只要現實生活仍然繼續富足,精神生活的追求就將繼續,人文社科的思想將深入普及。自由平等博愛之類美好的字眼兒,就成了大家的新追求。這時,重人文而輕理工,成了社會的新傾向,這就是往酸的方向去了。
如果社會持續朝酸的方向走,理工科之類「傻大黑粗」的工作成了沒人願意乾的活,相應的這些產業就逐漸轉移到國外去,而國內只剩下那些精緻輕巧、重精神體驗輕現實基礎的產業。一旦缺乏了理工科類行業即現實的基礎,人文類的行業是沒法持續的。國家就要面臨著精神世界豐富而現實基礎薄弱的局面,現實不再繁榮,生活開始出現悲慘的景象。這時候人們才開始感受到往日的平等、自由、博愛之類的左派好詞兒其實都沒什麼卵用,還是掙錢養家吃飽穿暖才是王道。這時候就要大呼「左派誤國」,痛改前非,從酸返俗了。這時候就又要開始重理工而輕人文,歷史進入新的循環。
所以,有人問,你最擔心下一代人會對哪些我們熟知的東西一無所知?
有人答曰:
1、不要覺得繁榮和技術是與生俱來,像空氣和水一樣自然存在的。
2、不要因為民族復興,而把崛起歷史上曾經成功的經驗不切實際地固化為教條,也不要僅因為某些成功經驗距離現在遙遠就視之為過時。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不要有「昭昭天命」和「中國例外」的宗教式錯覺。
4、不要隨著立國日久,繁榮綿長,而泛濫驕奢淫逸的社會風氣。
5、應堅持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遏制階層固化,拓展教育上升通道,保持社會流動活力。
6、保持對科學技術的熱愛和尊敬,不要視學習理工科技術為畏途,將其逐漸外包給外國人。
7、堅持工業化立國方向,警惕舒舒服服賺快錢。
8、警惕白左思想,堅決反對反智主義。在承平日久的年代裡,反智主義很容易滋生,而它的危害一會半會又不容易體現出來。
以上回答,就是體現的酸俗轉換的道理。我們中國已經不再俗了,而漸漸趨酸。希望以後能夠持續保持酸俗始終的狀態,不要走偏了。
推薦閱讀:
※南懷瑾老師:處世交友之道(六):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信不信?只有讀書人能看懂這篇!
※文昌帝君顯靈獎罰兩位讀書人的神異故事
※讀書人的三層境界
※王棟生:做一個有思想的讀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