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多的青蛙,哪一隻才是你的「王子」?

這麼多的青蛙,哪一隻才是你的「王子」?

4 人贊了文章

《格林童話》中《青蛙王子》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但是替公主想一想吧,要親吻一隻青蛙,就算把它腦補成英俊瀟洒玉樹臨風的王子,呃,貌似也下不去嘴吧。

童話中的巫婆究竟把器宇軒昂的王子變成了一種怎樣的動物啊?!

蛙是一種怎樣的動物

蛙類,包括蛙和蟾蜍,屬於脊椎動物門兩棲綱無尾目。它們一生中,通常有一部分時間會生活在水中,另一部分時間則生活在陸地上,所以叫「兩棲」。「無尾」,即沒有尾巴。(蝌蚪:摔!我的尾巴呢!!!)

蝌蚪完全生活在水中,靠一對外腮獲取水中的氧氣。小編童年時也像大多數孩子一樣抓過蝌蚪,試圖觀察它們如何變成青蛙,結果它們都夭折了……因為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這個過程叫變態發育)中,它們會由用腮呼吸變為用肺和皮膚呼吸,如果一直泡在水裡出不來,自然要淹死了。

它們一般只生活在淡水裡,有一些蛙可以生活在半鹹水環境里,但還沒有蛙類能完全生活在海水裡。

面向海風,鹹鹹的愛~~~~

冷血的蛙

蛙類都是「冷血動物」,所以蛙類的世界總是上演《遺棄自己剛出生的孩子!這母親的良知哪裡去了? 》這樣的悲情大戲。

以上純屬胡說八道。

冷血動物又叫外溫動物、變溫動物。與哺乳動物不同的是,它們的體溫來源於環境,直接或間接來源於太陽。所以,蛙類難以生存在極度寒冷的環境中,繁殖也僅限於一年裡最溫暖的時間。

海灘日光浴神馬的還是很酥胡的

蛙類的皮膚薄而軟,容易流失水分,所以只能生活在潮濕的地方。

美瞳寬額大長腿

話說回來,如果真有一天庭飽滿、目若朗星、闊口、皮膚光潔、雙腿修長、聲線華麗的……

青蛙站在你面前,你可能就會成為觀賞·盛世美顏·王子·蛙的顏粉了。

樹蛙 | 瞧這猶抱琵琶的羞澀小身姿

叩呿離趾蟾 | 目光堅定,身手矯健

染色箭毒蛙 | 媽媽!這隻蛙有毒!

蛙的眼睛通常很大,這是為了捕捉活動的獵物,特別是昆蟲。順便說一句,幾乎所有的蛙類都是肉食性動物。它們沒有脖子,嘴可以張開很大,能吞下大得驚人的食物。

蛙類的後肢比前肢長,不動的時候,後肢可以疊放在身體下面;而捕食或逃避敵害時,它們會迅速伸開後肢跳躍起來。所以它們的腿部肌肉都非常發達。一些地方的人喜歡吃蛙腿,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

腿長也不是我的錯

「狠心」的父母VS慈愛的父母

和其他兩棲類動物一樣,蛙類的卵沒有外殼,只有一層滲透膜將其包裹成球狀。卵需要濕潤的條件。有些蛙將卵產在水裡,而水裡的魚類、昆蟲幼體等都是蛙卵和蝌蚪的天敵,因此,在這种放任孩子自生自滅的心大的蛙,必須一次產下很多卵,才能保證子代存活率。多的能有上千枚。

所以「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只能是童話了

而有些蛙是慈愛的父母,它們會為孩子尋找一個安全的所在。比如很多樹蛙將卵附著在高處的樹上。一些熱帶蛙類將卵產在一團泡沫里,通常是由雌性產生出分泌物,再由雄性和雌性通過後腿攪打成泡沫。

佛山無影腳了解一下

有些蛙類將子代藏在身體里進行發育。比如雄性袋蟾身體兩側各有一個育兒袋,可以容納蝌蚪在裡面發育。(這樣負責的奶爸一定要給好評。)瀕危的達爾文蟾父親把蝌蚪放在自己的聲囊里發育。最有名的負子蟾,從受精卵到幼蛙,整個發育過程都是在母親背部的皮囊中完成的。

由單親或雙親撫育的蛙類,卵的存活率比較高,所以產卵數量就比較少了。有些陸棲蛙只產少量幾枚卵。

聽取蛙聲一片

讀古詩的時候最喜歡「青草池塘處處蛙」「聽取蛙聲一片」的閑適。蛙的叫聲很大,因為它們有天然的共鳴箱——聲囊。有些蛙喉部有一個單聲囊,有的則是雙聲囊(自帶環繞立體聲什麼的太贊了)。

雄性鳴叫有兩個作用,一是為了吸引異性,一是為了與其他同性 「斗唱」,或及時調整位置,避免靠得太近。否則solo變成重奏,雌性就無法辨別出來了。蛙類只對同物種鳴叫的音頻敏感,而對異種的叫聲充耳不聞。

叩呿離趾蟾(coqui)的名字就來源於它的鳴叫聲:先是一個低頻音節「叩」(co),隨後是一個高頻音節「呿」(qui)。雄性的聽覺細胞僅僅對「叩」音節敏感,而雌性則對「呿」音節特別敏感。

不過,鳴叫是很消耗能量的。筋疲力盡的雄性會變得沉默,可能無力進行交配。這種情況下,就有一些投機取巧的雄性埋伏在其他正在鳴叫的雄性附近,企圖阻截並緊緊抱住靠近它的雌性。

大家好,我叫程咬金

如果你也想要一打這樣的青蛙王子,歡迎來參觀紙上的——

蛙類博物館

《蛙類博物館》是一部科學性與藝術性、學術性與普及性、工具性與收藏性完美結合的蛙類高級科普讀物。

本書詳細介紹了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600個蛙類物種及其相近似種。這些重要蛙類分布範圍遍及全球,分布地從濕潤的森林到乾旱的荒漠,從寒冷的山頂到庭院、池塘。

每種蛙類都配有兩種高清原色彩圖,一種圖片與原物種真實尺寸相同,另一種為特寫圖片,能清晰辨識出該物種的主要特徵。此外,每種蛙類均配有相應的黑白圖片,並詳細標註了尺寸。全書共1800餘幅插圖,不但真實再現了各種蛙類的大小和形狀多樣性,而且也展現了它們美麗的藝術形態。

作者還在形態、色斑、體型、生境、生活史、相近物種以及瀕危等級等方面探討蛙類引人入勝的多樣性。本書為蛙類的多樣性與進化,以及保護生物學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信息。

本書既可作為蛙類研究人員的重要參考書,也可作為收藏愛好者的必備工具書,還可作為廣大青少年讀者的高級科普讀物。

作者簡介

[英]蒂姆·哈利迪(Tim Halliday)

世界著名兩棲動物學家。曾擔任英國開放大學生物學教授,1993—2006年擔任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兩棲類種群衰減專家委員會主任。從事兩棲爬行動物學研究30餘年,參與了一項非常成功的人工保育項目,拯救了瀕危的馬略卡產婆蟾。撰寫了一系列科普讀物,包括《消失的鳥類》(1978年),《性策略》(1980年)和《DK兩棲爬行動物手冊》(2002年)。與鷹岩共同編著了兩版受到高度評價的《兩棲爬行動物百科全書》(2002年)。發表了超過80篇關於性行為、繁殖生物學和兩棲類保護領域的學術論文。

推薦閱讀:

《蛙類博物館》

作者:[英]蒂姆·哈利迪(Tim Halliday)

詳細介紹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600個蛙類物種

科學性與藝術性、學術性與普及性、工具性與收藏性完美結合


推薦閱讀:

解開-生物起源之謎
火星上有水啦
飢餓似乎是青春的源泉?果蠅已經為我們做出了解答
這些動物,丑得如此超凡脫俗
高斯過程回歸(GPR)

TAG:青蛙 | 自然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