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發|《環境與責任感:VTuber 文化的另一個側面》的回應

代發|《環境與責任感:VTuber 文化的另一個側面》的回應

來自專欄幻想現動研44 人贊了文章

塔塔君按:

本文是對王晗《環境與責任感:VTuber 文化的另一個側面》一文的回應,作者為文中提到的《Virtual YouTuber 文化論》的作者鮮奶餅乾,因作者沒有知乎帳號,故借我的帳號——塔塔君Minkun——發表。以下正文。

首先感謝王晗老師賜教。以下為回應。

關於《Virtual Youtuber 文化論》(以下簡稱《文化論》),在原文結尾已有說明。本來計劃分為兩個章節,第一章兼具介紹與解釋功能,梳理出一條 VTuber 活動方式與觀念演變的線索,而第二章將對各個主題逐個擊破,主題分別為偶像論、角色論、社會學和虛擬現實本體論。由於輕文文稿檔期以及後續內容與一般 VTuber 觀眾所關心的話題距離太遠等問題,第二章先暫時擱置,或許不會在輕文平台而在別的平台以別的形式發布(也或許不會發布,筆者最近忙於生活問題。所以某種程度上本文也相當於一個概要的第二章)。

在《文化論》的開篇筆者便聲明希望「本文能夠正式開啟一些關於 VTuber 文化的討論域」,而缺少了尚未完成的第二章,《文化論》只完成了目標的一半,這一半只從 VTuber 文化圈內部對演變過程進行了一次梳理,有意迴避使用過多其它領域的理論資源來對 VTuber 文化做一個完整的界定。

虛擬現實、增強現實與混合現實

首先之所以討論 VTuber 時很多人習慣使用「虛擬現實」這個詞,顯然和 VTuber 作成與 VR 設備的關係,還有 Virtual Youtuber 這個名稱與 Virtual Reality 的相似性直接相關。從這個層面來說,這是一個語言使用的問題。

其次,另一個層面涉及 VTuber 的文化活動與虛擬現實本體論。王晗老師認為 VTuber 文化「與其他亞文化表現形式(如動畫、漫畫、美少女遊戲等)有很大不同,大多數觀眾並沒有在 VTuber 身上尋求代入感(或者說是某種自我實現),而是去追求對 VTuber 的『擁有』本身」,因此觀眾所在的位置並非「某個故事的親歷者,而處在類似旁觀者,或者更準確地說,觀光者的位置上:我們只需要在一旁觀看 VTuber 去編織故事,不時與其互動,但很少會真正進入這些故事,同時也有自由選擇去觀測哪些故事的權利」。

從這段描述來看,王晗老師忽略了筆者在《文化論》中提到的一個關鍵點。在「我也可以成為她」這一節,筆者所說的恰恰就是以狐叔為代表的一群作為 VTuber 觀眾的人,不滿足於旁觀者身份,不滿足於「在一旁觀看 VTuber 去編織故事,不時與其互動,但很少會真正進入這些故事」,因此才依靠自己的力量成為了 VTuber,成為個人勢 VTuber 的先驅。

作為一個純粹的 VTuber 觀眾,甚至圈子外的觀眾對這一點或許會不敏感,「我」在這裡的位置並非一個與 VTuber 的角色、故事無關的外部人士,而恰恰是一個「可以成為VTuber」「我」,一個可以成為根植於御宅族幻想的萌的實體的「我」。因此才是「我也可以成為『她』」。想必王晗老師已經讀過ユリイカ7月的 VTuber 特輯,其中由個人勢 VTuber 屆木ウカ撰寫的「個人バーチヤル YouTuber という「自身のイデア」」正是這樣一篇依據自身經歷詳細解釋作為理想自我的 VTuber 是怎樣一種存在的文章。在《文化論》第三節「內涵的游移,外延的擴大」筆者也提出了12月大爆發後 VTuber 這一概念的五項主要內涵,其中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項,是 VTuber 作為「以虛擬身份,以 ACG 次文化語言去參與其中(現實活動)的交流工具」。

從這個分歧來談,也可以進一步理解王晗老師對於「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區分的關注,以及為什麼很多討論對此混淆。VTuber 的作成必須使用一個虛擬環境(不論這個環境是使用 VR 設備實現的通常意義上的虛擬環境,還是簡陋如 Live2D 和圖片背景所生成的平面虛擬環境),而 VTuber 與觀眾之間的聯繫通過信息平台生成的擬像在現實中進行。因此作為純粹的觀眾,王晗老師的關注點必然在於「將虛構引入現實」的 VTuber 與觀眾之間的交流活動這一部分,而非與一般觀眾無關的 VTuber 的虛擬現實作成。而像狐叔與屆木ウカ這樣的個人勢 VTuber,其中很大一部分的活動甚至不在 YouTube 上進行,反而是在線上虛擬現實遊戲 VRChat 里,因為虛擬現實才是實現個人勢 VTuber 主要活動目的的最佳環境。在目前階段,對「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的不同關注,恰恰也反過來定位、塑造了關注者本人參與 VTuber 文化活動的身份。

另一個問題是,對「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的區分有著什麼樣的意義。王晗老師想必受到宇野常寬論述的影響,對兩者的區分關係到一種社會想像力從幻想「不在這裡,而在別處」到幻想就在「此時此地」的轉變。[1]

(且不論王晗老師已經知道的筆者對於東浩紀一系日本文化研究學者的微詞)筆者對於這一話題的關注點並不在此,而在更一般化的問題上,同時對於 VTuber 活動與日常語言的使用上來說也是同樣。個人勢 VTuber 之所以依賴虛擬現實環境進行活動,或許只是因為在現時,虛擬現實技術要遠比增強現實來得成熟、普及,以虛擬身份在現實中自由活動暫時還只是理想。當增強現實徹底改造了現實環境的那一天到來,個人勢 VTuber 的活動也就不會再局限於虛擬現實環境(實際已經出現了這樣的例子),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的區分對他們——也是對一般討論者——來說並沒有很大意義。使用「虛擬現實」討論從虛擬現實到增強現實的各種各樣的現象,是因為討論者無意識地直覺到兩者的共性,也是反映在日常討論中討論者真正的關注點,即「虛擬」與「現實」對等的本體論地位。因此當很多人討論 VTuber 與「虛擬現實」的時候,他們所說的並非 Virtual Reality 的 virtual,而是延續自 Espen Aarseth 探討電子遊戲的本體論層級時對 fictional, virtual 和 real 的區分[2],延續自 David Chalmers 探討虛擬現實的信息實在論(Virtual Digitalism)[3],一種不同於過往單純的虛構為假,現實為真的本體論等級和本體論特徵的新關係,也即是把「虛擬現實」——一個非常適合描述這種關係卻已經有了其它所指的名稱——誤作為了「混合現實」——一個日常中很少有人使用的詞——的指代。

現實-虛擬連續統(Milgram』s Reality-Virtuality Continuum)

VTuber文化的特殊性

因此,如果要問「VTuber 又與網路主播、偶像有什麼區別呢?如果我們重新思考 VTuber 的發展史,或許很難認為它與上述兩者有太大的區別。即使存在著區別,也大多是技術革新所帶來的,真正屬於文化的更新又在哪裡?」筆者則與王晗老師的著眼點完全不同。

按照原寫作計劃,《文化論》第一章從文化圈內部來梳理正是為了將 VTuber 文化特殊化,在第二章再從外部來對其「祛魅」

在「偶像論」一節,筆者會引入名人文化研究和日本偶像論,用「神像」、「明星」與「偶像」這一組概念來串連從初音未來到 VTuber 的虛擬偶像發展史。正如 ACG 文化圈彰顯自己與眾不同的一般心態和 ACG 文化研究的常態,當 VOCALOID 系虛擬偶像還人氣正旺的時候,很多人便將其視為一種 ACG 文化所獨有的、甚至比主流文化更「先進」的去主體性的後現代文化現象來看待[4]。如今 VOCALOID 已經式微,(一定程度上)取而代之、接替粉絲二次創作活動的 VTuber,恰恰是將角色與真人捆綁來跨越 VOCALOID 與「Love Live!」所沒能完成的虛擬與現實的結合。而從絆愛到狐叔到委員長,更是虛擬偶像與現實偶像文化更進一步的趨同。這段歷史不僅沒有實現很多文化研究家的後現代想像,如果我們將其與日本偶像的發展史進行對照,更會發現過程極其相似。虛擬偶像從去主體性、甚至看不見摸不著的宗教式文化象徵神像,也即「偶像」一詞的本意),到類似於電視文化中提供的准社會關係讓觀眾被動接受、單向交流的商品化明星,最後是在網路時代作為普通人、人人都可以自稱的偶像與雙向交流的參與式文化,正是對日本偶像的歷史,乃至名人文化、粉絲文化發展史的重新演繹。同時不像漫長的日本偶像發展史隨著媒介變化與社會狀況而轉變,虛擬偶像誕生在一個消費文化模式與媒介都已經成熟的時代,因此在短時間內就完成了原本需要幾十年時間的轉變過程。VTuber 文化圈從12月大爆發到現在能夠實現如此快速的擴張,也正是基於這樣的條件。對筆者來說,VTuber 文化顯示了御宅族不僅不滿足於消費作為數據片段的虛擬偶像,而且與其他領域粉絲文化的消費者具有完全相同的需求。

王晗老師在文中提到的觀眾對 kemt 在公眾場合的想像,其實與虛構、虛擬與否無關(或者間接相關),而與匿名性直接相關。與國內的記名和半記名網路環境不同,日本的網路文化從00年代起就一直很強調匿名性,即使到了10年代開始大量使用 YouTube 和 Facebook 等記名與半記名網路平台,匿名文化仍然佔據一席之地。而為 ACG 愛好者所熟知的 niconico 動畫與彈幕系統,正是網路匿名文化的一種發展與變形。當彈幕系統被引進國內,視頻網站反而又重新加入傳統的評論區塊來實現記名交流的功能。

除了一部分對自己身體很有自信的舞見、唱見,很多日本網路播主並不會拋頭露面,而是用戴口罩、模糊背景等等方式來防止被看見面孔和特定身份,甚至使用 Voiceloid 這樣的語音合成軟體將聲音也替換掉。王晗老師所說的這種粉絲的「不安」,對於這些網路播主和 VTuber 來說沒有什麼區別。網路播主可以大膽放心地與其他播主見面,而粉絲對其也只能做以想像。「澀谷本身並不是虛構的,卻因月ノ美兎與樋口楓這兩位 VTuber 在虛構與現實之間的角色轉換而產生了某種虛構性」也不是什麼新鮮事物,對於明星、偶像和網路播主來說,附加於其身的皆是角色,其中或許全然虛構或許全然真實,或者更一般的情況可能是虛構中摻雜了一部分真實,而 VTuber 也並不是一個例外。在《文化論》的第二章中,筆者就將 VTuber 的虛擬身份作為網路匿名文化面對記名文化擴張的一種應對方式,這種應對方式早已有之,而在混合現實技術發展趨近成熟的今天更賦予了虛擬身份以具象和身體性。

從觀眾角度來說,kemt 乃至對於其他 VTuber 的接受、認同儘管以角色的虛構性為前提,對百合關係的真實期望、對播主倫理品質上的重視都與一般的 YouTuber 和播主無異。不如說,以角色的虛構作為假定前提進行交流活動也並非 VTuber 所獨有,在對於80年代的日本偶像與 AKB48 的偶像作成方式上也都有類似的論述。[5]

那麼 VTuber 的特殊性在哪裡呢?筆者最終還是將其放在了「虛構」、「虛擬」與「現實」的新的本體論關係上。

「最後,我想提出另一個問題。在這張 kemt 最有名的同人繪(見題圖)中,月ノ美兎相隔很久終於見到了樋口楓,與她相擁。然而,月ノ美兎卻在盯著手機屏幕。我想,她或許也在暗自思忖,網上那個虛擬的樋口楓與面前這位活生生的女孩子,到底哪一邊才是真正的真實呢?如果 VTuber 自己與觀眾都身處於同一個環境之中,那麼我們究竟還有必要區分真實與虛構嗎?」

筆者會這樣回答:我們當然有必要區分真實與虛構。混合現實帶來了關於虛構與現實新的本體論關係,而這並不意味著對虛構與現實的混淆,或者虛構與現實具有同等價值。混合現實通過「虛擬」,最終改變的是虛構與現實一些原本被認為不可更改的本體特徵,但也因此抽空了我們認識真與假這一對關係的阻礙,而非混淆。

對這些本體特徵的重新認識,將會給整個社會帶來巨大的改變。這個轉變以 VTuber 作為先驅,以虛擬身份作為核心,將會徹底統合 ACG 文化中的角色自律現象與穿梭於不同作品與媒介的現實明星與偶像,更會從地基上改變每個人的身份與交往

對於這個未來社會的藍圖,讓我們以投資100億進軍 VTuber 界的公司,GREE 的荒木英士的訪談作為結尾:

リアルとバーチャルが融合する世界へ

現代社會はインターネット世界での活動の比重が上がり続けています。物理的に聲が屆く、目に見える範囲でしか生活できない肉體の自分、それとは別にインターネット上で活動したり、人と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できたりする自分。この2つは少しずつ融合していくと考えていて。

──どういうことでしょうか?

それこそ、いまインタビューを受けていますが、數年後、AR(拡張現実)グラスをかければ同じ部屋で取材する必要はなくなるでしょう。會社と家で、お互いの姿を見ることができる。それがスタンダードになると思います。

そのとき、僕は僕の姿である必要はありません。物理的な自分と電子上の自分、リアルとバーチャル。2つの境界がなくなり、全てが自分になる。

その世界の先鞭をつけてくれているのがバーチャルYouTuberです。

実際、いまバーチャルYouTuberをやっている人は、キャラクターのことをCGだと思ってない。また、バーチャルYouTuberを見ている視聴者もキャラクターと中の人を分けて考えていない。例えばバーチャルYouTuberが聲優デビューをしたとしましょう。

そのとき、視聴者は「バーチャルYouTuberの中の人が聲優をしている」という認識ではなく、「あのバーチャルYouTuberが聲優デビューしたのだ」と思っている。

バーチャルYouTuberをひとつの人格として捉えているのです。

──確かに、すでに1人のキャラクターとして認識していますね。

こういう世界が進んでいくと思うと、ワクワクしますね。物理的な世界と電子的な世界が融合して、それらを區別する必要のない世界が見え始めていると感じていて。バーチャルYouTuber事業を通して、そういった世界の実現を推し進めていきたいです。

また、バーチャルYouTuber事業はグルーバルでも通用すると思います。キャラクタービジネスのベースとなるアニメはすでに海外で市場が出來上がっており、人気を集めているアニメ系のフェスや、アニメ系の配信サイトが存在します。それに、既存のバーチャルYouTuberの視聴者層にも多くの海外ユーザーがいます。國內のみならず海外にも、リアルとバーチャルが融合する世界を進めていきたいと思います。[5]

《Virtual YouTuber文化論》鏈接:

塔塔君Minkun:代發|Virtual YouTuber文化論(一)?

zhuanlan.zhihu.com圖標塔塔君Minkun:代發|Virtual YouTuber文化論(二)?

zhuanlan.zhihu.com圖標

王晗老師的探討:

王晗:環境與責任感:VTuber 文化的另一個側面?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參考文獻:

[1]參見,宇野常寬:震災後的想像力:2010年代的日本御宅文化

[2]參見,Espen Aarseth, Doors and Perception: Fiction vs. Simulation in Games.

[3]參見,David J. Chalmers, The Virtual and the Real.

[4]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論述參見,當代女神的回歸——虛擬偶像與一種文化終結Daniel Black, The Virtual Idol: Producing and Consuming Digital Femininity.

[5]詳細參見,偶像媒介論「動物化後現代」及其不滿:御宅族的文化政治

[6]參見,グリーが100億円をかけて挑む、「バーチャルYouTuber」事業の可能性

推薦閱讀:

萬徑冬止,千山春情
動漫美圖欣賞:我有一群好閨蜜,每一天都是幸福的生活!
【Fate/pixiv】影之國主人——斯卡哈 1【10張】
《潛艇總動員:海底兩萬里》國產動畫在逆境中成長
手塚治虫老師的文化自由和文化底線的個人理解

TAG:ACG | 御宅文化 | YouTu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