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名校錄取的遊戲規則(1)
前言
隨著全球的國際化到來,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父母期待孩子就讀於美國名校,華裔父母更是如此。我在做一個講座時通過實時調查發現,95%以上的學生是亞裔學生,以華裔和印度裔為主;98%的學生稱他/她們的父母希望孩子進美國名校。另一方面,由於信息的多元化和碎片化,讓很多父母對美國名校申請、錄取以及資料準備等出現諸多誤讀,影響到孩子進入自己理想的學校。我看到中國大陸的一些家長和在北美居住了一段時間的家長都喜歡把成績(GPA和SAT)當作報名校的主要衡量標準。有些家長也知道需要社區服務,於是甘當勤勞的車夫把孩子們送東送西。雖然花去額外的時間,但至於為什麼要做社區服務,從家長到孩子都語焉不詳。有的說是為了應付學校的要求(聽起來沒有誠意);有的說是因為聽說大學喜歡服務他人的學生(社區服務只是為了報大學嗎?)。我隱約感到,不少北美的華裔家長,尤其是經過中國高考成長起來的家長,可能需要在美國名校錄取方面補補課。名校,不該是孩子升學追求的終極目標,但如果是因為對錄取程序的不了解,而影響了優秀的孩子,那就得不償失了。因此,本文試圖從技術層面入手幫大家解讀美國名校錄取的遊戲規則。
既然講到這個主題,我們首先要定義「美國名校」。本文中的美國名校是指各類本科錄取率低於約25%的大學。如果用U.S. News的全國性大學排名來算的話,大概是前40名的大學,但這個排名沒有包括一些極其優秀的文理學院,藝術學院,和音樂學院等。排名越高的大學錄取率越低,並且呈逐年總體下降的趨勢。排名高的大學每年吸引著成千上萬的華裔學生。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排名高的大學是否適合你家的孩子那是屬於另外一篇文章要討論的範疇。眾多大學對族裔名額的限制對華裔學生和中國學生的影響也不是本文所要討論的。那麼接下來,讓我直奔主題:上美國名校這個遊戲怎麼玩?
這是我為本文做的圖解。本文將圍繞這張圖來解說。
一.名校錄取的基礎—GPA和標準化考試分數
學生最基本的任務是學習。所以分數是學習效果最基本也是最通用的衡量標準。從這一點來講,全世界都一樣。
GPA有加權和非加權之分。許多學生會選相當於大學水平的AP課。AP課的最高分是5分,而非AP課的最高分一般都是4分(有的學校honor課是4.5分)。加權是指把AP課的最高分就按5分來算。於是,GPA就有可能高過4分。AP選得越多,獲得的單門課程的分數越高,GPA就越高。華裔學生獲得4.7分或4.8分GPA的情況並不鮮見。非加權就是把AP課的5分仍然按4分算。有的學校有加權和非加權兩種演算法,供大學招生官參考。有的學校不加權。孩子在這種學校里學習, 當家長的有時就在想:這不是選不選AP都一樣了嗎?那還不如全選簡單的課就得了?問題是,GPA是看不出差別來,但成績單上有課程的名稱。招生官不是傻子。如果有兩個學生做比較的話,選AP課多的學生入選的概率就高,因為招生官會認為這樣的學生選難課,喜歡挑戰。
由於GPA是累積的,所以對那些在九年級的時候還沒有明確方向,尤其是花大量的時間玩遊戲的孩子來講,最後的GPA會受影響。在12年級,GPA直接影響到一個孩子在同年級里的排名,而大學招生官會根據排名來篩選學生。告訴你一個秘密:不少高中聲稱不給學生排名,理由是不給學生增加壓力,但每個學生的GPA的數據和其他的數據都是現成的。學生看不見自己的排名,但招生官如果索取這樣的信息而且學校配合的話,排名會影響到每個學生的錄取結果。
如果只用GPA來做錄取的衡量標準會很成問題。GPA只展現了一個學生在一個特定的學校里學習的狀況。招生官要招眾多高中的學生,而一個高中的GPA與另一個高中的GPA很難有可比性。設想一個是集全州尖子的公立高中,如Illinois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Academy(其他一些州也有類似的高中)或全美頂尖的私立高中,而另一個是內城(inner-city)高中,兩者的課程設置和課程難度有較大的差別。後者的GPA 4分與前者的GPA 4分無法準確比較兩個不同學校的學生在學業上的成熟與成就。所以需要通過全國性的標準化考試來統一衡量。圖中的TESTS指的是所有的標準化考試。
對高中生來講,最基本的兩個標準化考試是SAT與ACT。除了這兩個,還有可選的SAT2的考試。AP考試和IB考試事實上也是標準化考試。SAT與ACT兩者之間的差別是什麼?要不要都考?什麼時候考?要考多少門SAT2,AP和IB到底選哪個?聽說要考8門AP且門門拿4或5分能拿National AP Scholar的獎,但學校沒有提供那麼多AP課怎麼辦?如此等等的話題不是本文的重點。現成的文章已經多如牛毛。大家在我的微信群里常常有轉發。可以自己參考。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美國的教育界就標準化考試到底能不能反映一個學生的學術水平,SAT到底在測什麼等話題有過持續的爭論。以至於近年來,不少大學不再要求學生提供SAT或ACT成績。 但是,美國的大多數名校不僅要,而且很多還要可選項的SAT作文或ACT作文的成績。設想一下。如果一個孩子想報美國最好的大學但連作文都不敢考,孩子怎麼能從人群里脫穎而出?所以想報美國名校,標準化考試一定要考好。
由於眾所周知的大學錄取中的和種族相關的考慮因素,華裔的分數必須要足夠好(如本文開頭所說,本文所做的是技術層面討論,不是政治層面的討論。Affirmative Action(平權行動)是否對華裔造成不公等等話題,已有其他有識之士在做不懈的的探討。本文沒有意圖花時間討論。)。那要多好?我給孩子們的目標是SAT最低1560/1600分,ACT最低35/36分。一個高中如果允許學生在9-11年級最多能上5門AP,那學生至少要考5門AP考試;如果8門就考好8門的考試。總之,要最大化。這樣,不僅GPA會提高,而且能獲得更高的AP獎。
GPA和標準化考試是美國名校錄取的兩大基石。所以錄取從這兩項開始篩選。分數越高,被錄取的機率就越大。這是常理。但僅此而已。GPA和標準化考試的成績是美國名校錄取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對美國普通州立大學來講,GPA和標準化考試的成績卻是充分條件。
講到族裔的問題,我順便講一下錄取篩選的多層次問題。學生們通過http://CommonApp.org遞交自己的GPA和標準化考試成績,5個學術榮譽,和10項活動。對一個大學來講,把GPA排名,把SAT成績和ACT成績排名是件再容易不過的事情。有的學生只有一個學術榮譽,而有的學生有很多。把榮譽與活動的多少與質量(全國級別相對於地區級別等)排名也不是個難事。但是之後的錄取工作不是簡簡單單地把排名最靠上的學生錄取了就完事。舉例來講,一個高中里可能會有20個學生報斯坦福大學的 ,但不可能所有學生都被錄取。從中國報斯坦福大學的可能有500人,但不可能所有學生都被錄取。所以同一學校或同一國家的學生先互拼。把最好的幾個留下來放到大的pool(被考慮的學生人群)裡面去競爭。在留下來的那些很優秀的學生又要做族裔平衡,性別平衡,還要考慮legacy的問題(父母有否在此上學)。所以錄取篩選不是純粹靠排名。至於合理不合理是一個政治問題,不是技術層面的考慮。
關於GPA,有些家長問過我,如果我孩子在競爭激烈的高中里只能做鳳尾,那讓我孩子去競爭不太激烈的高中去做雞頭是不是一個好主意呢?因為第二個選擇很有可能會提高GPA和排名。在我當地的高中里曾經聽說過這樣的事例。從理論上講,大學應該給每個高中均等的機會。但從現實的角度講,大學會對接觸過的高中做profiling。這個詞不好翻譯,大約指依據對過去在各個高中里錄取的情形將高中分三六九等。在之前錄取過較多學生的學校里,之後的申請的學生機會就大,反之就小。舉例來講,波士頓拉丁學校每年至少有10個學生進哈佛大學,是哈佛大學最大的feeder school(生源校)。美國大部分的高中里要是聽說有一個學生進了哈佛大學,那是重大新聞啊。進十個?想都不要想。為什麼?不光是高中質量不一樣,還有profile的不同。有的高中傳統上也有很多好學生,但少有人去報名校,那樣的學校就是low-profile(pun-unintended)的學校。進什麼高中對進名校的機率可能會產生重大影響。但凡事都有例外。做鳳尾和做雞頭都有過成功的例子。不可一概而論。但從總體來講,如果孩子有潛力,還是讓她/他進競爭力強的高中。道理很簡單,進入美國名校就是一個競爭的過程。如果孩子不是很具備競爭力,進了名校可能也會覺得不適。萬事不要勉強。
聲明(Disclaimer):
1.本文所述不可應用到美國的普通州立大學,因為普通州立大學的錄取主要看成績。
2.本文所述也不適用於有高超的體育和文藝才華的孩子。
3.本文不帶有鼓勵學生申請美國名校的功能。上不上名校都可以有成就感和幸福感。如果您對進名校不屑一顧,請對本文也不屑一顧。但如果您家孩子有意願報名校,這篇小文興許對你有用。
4.本文關於名校錄取方式的討論不含有對非名校的褒貶。所有討論都基於客觀的觀察。
5.本文不具有廣告效用。由於我的時間有限,深感無暇顧及太多請我幫助的高中生。本文的寫作初衷純粹是希望用我獨特的經驗為給懂中文的家長提供免費資訊,把我積累的經驗和大家分享。
推薦閱讀:
※體罰
※隔代教育:利VS弊 (60%的家庭沒搞清楚這個問題)
※跟著坪田老師學習如何激勵孩子
※教師教育微語錄
※填志願是注重專業還是學校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