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聊「文化」

閑聊「文化」

大家好,我是米蘇蘇,一個從小學以後語文沒考好過,半路放棄編程轉去畫畫的理科生。基本可以被稱為準文盲的我,竟然要在這裡聊文化。到底是啥給了我勇氣?答案是……

有閑任性

平時我喜歡瞎琢磨,有事沒事就愛在朋友圈逼逼叨。但長期碎片式的閱讀和書寫之後,感覺啥也沒看過啥也沒說過。所以這才弄個公眾號,把想說的攢一起寫下來。有人看當是交流,沒人看就當自我整理了。

什麼是文化?

提到文化二字,大多數人的理解是知識,一個有文化的人似乎就代表了他博覽群書通曉古今。其實不然,以下是維基百科對文化的定義。

文化是由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首次使用拉丁文「cultura animi」定義,原意是「靈魂的培養」,由此衍生為生物在其發展過程中積累起跟自身生活相關的知識或經驗,使其適應自然或周圍的環境,是一群共同生活在相同自然環境及經濟生產方式所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潛意識的外在表現。

可見,文化包含了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無論是我們日常交流用的語言、文字,書本上學到的知識,生活中使用的工具、技能,甚至飲食習慣,習俗,建築和藝術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嚴格意義上的文盲是不存在的。(這裡我可以鬆口氣了 =0=)

總體來說,文化就是一系列人類共有的概念,價值觀和行為準則。當然這個總體的準則可以按照地域的不同劃分(中國文化,歐洲文化等),或時間劃分(古代文化,現代文化等)。劃分的方法非常多,當今互聯網的盛行還催生各種亞文化,這裡我們就不一一贅述了。

文化是人類演化的副產品

既然明確了文化的定義,這裡我就想主要聊一下我對文化為何產生的看法。要聊文化的產生,首先就得把時間往前調個幾百萬年,聊聊人類的演化。

脊椎動物進化樹

按照我們目前已知的對自然界分類來看,從生命的起源到現在,嚴格的說我們現代人類屬於細胞生物-真核域-動物界-真後生物亞界-兩側對稱動物-後口動物總門-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有頷總綱-哺乳綱-獸亞綱-真獸下綱-靈長總目-靈長動物-靈長目-簡鼻亞目-類人猿下目-狹鼻次目-人猿總科-人科-人亞科-人屬。這麼費事把這一長串分類像某個阿拉伯王子的全名一樣(自己的名字-爸爸的名字-爺爺的名字-宗族的名字等等)羅列出來的原因不是為了裝逼,而是從這麼嚴謹的分類上能看出人類演化所走過的幾十億年漫長的道路。是的,我是堅信進化論的,所以如果你是神創論或者什麼外星文明造人論,下面的內容就打擾了。

人屬演化的時空分布模擬

人屬(Homo)大約出現在250萬年前,再往前的古猿可以追述到約700萬年前人類和黑猩猩的共同祖先,期間出現的類人猿還處於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其中比較有名的Lucy小姐姐,屬於南方古猿屬(約400萬到180萬年前)。早期認為南方古猿是我們的祖先,但後來發現了更古老的人屬化石,目前普遍認為它是和人屬分開演化並已經滅絕的一個分支,所以嚴格意義上講Lucy只是我們祖先的遠房親戚。

Lucy小姐姐是長得丑又禿頂所以才滅絕的么

眾所周知,我們現代人類是智人(Homo sapiens),大約出現於距今40萬到25萬年前。同期或更早期存在過的許多人屬亞種,比如會使用工具的能人(Homo habilis),第一個可以直立行走的直立人(Homo erectus),還有最終被我們同化/滅絕並為我們貢獻了大約4%基因的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等等。到今天為止,具體哪個亞種是我們的祖先,哪些是我們的近親,人類學家都還在爭論。但根據普遍認同的非洲起源說,我們的祖先是從留在非洲的直立人演化而來,之後在走出非洲向外遷徙的過程中,逐漸取代了早期散居各地的直立人。

目前普遍認可的智人演化分支

關於文化的產生,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以下為我的個人觀點,請自行斟酌服用。

在從早期人屬向智人的演化過程中,文化演變和生物演化是相互交織的。它的起點就是工具的使用。還記得2001太空漫遊的開始在偶然情況下撿起一根骨頭掄死對方辯友的帥小伙么?對,就是他!這一刻就是人類文化的起點!

2001太空漫遊

你也許覺得,撿根骨頭就算是文化未免有些牽強。不過按照我們之前對文化的定義(行為準則),在這之後這個群體的人屬亞種的行為就徹底改變了。使用工具的行為在群體內被很快複製,最終成為了他們的習慣並為他們帶來了極大的競爭優勢。而隨著工具的大量使用帶來兩個生理上的變化,一是為了解放雙手而直立行走,二是腦容量的增加。這帶來的進一步變化是骨骼上的改變,比如頭顱變大,下肢變粗壯、膝蓋的演化,盆骨的結構變化,以及枕骨的位置前移。使用工具,直立行走以及大腦的進化是相互促進的。而大腦的進化當過了一個臨界點之後則進入了一個不可逆的循環過程——使用工具和直立行走促進了腦容量的增長,然後進化的大腦又導致更複雜工具的使用。

最早的智人頭骨,和現代人的差別已經不大了

但這一過程並不是沒有副作用,更大的頭顱加上縮緊的盆骨口帶來的結果就是孕婦必須提前分娩。那就代表了分娩期的媽媽和早產的嬰兒都需要別人的照顧。而且進化後的大腦需要更高的能量,所以就要捕獵動物進食高蛋白的肉類。加上那個時期非洲的氣候劇烈的變化,早期的人類祖先的生存環境是極其惡劣的。為了生存下來,他們就不得不靠協同合作來捕獵大型動物,這種協同合作導致了人與人之間互動的複雜化,這個複雜化的過程(同樣不可逆)帶來了大腦更進一步的井噴式發展。

抽象思維

在這個過程中,早期的智人逐漸擁有了一項其他近親都不具有的能力,那就是抽象思維。這是一種將複雜的環境與事物及其之間的關係歸納為概念與符號並將其廣義化的認知活動。這種思維模式和語言應該是同時發展的,而象徵與抽象概括則成為了我們意識原型的一部分,被寫入我們的基因。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在他的語言本能一書中對這點已做了詳細論述。而之後越來越複雜的人類文化,在語言的基礎上,演化成一套龐大無比的象徵體系根植在人類的思維之中。

《語言本能》史蒂芬·平克

為何說文化是人類演化的副產品呢?通過上面的描述就很容易看出,由於工具的使用導致接下來的鏈式反應,最初為了生存需要的大腦進化,當超過一個複雜度的臨界點之後,便進入一個不可逆的循環增長過程。增長過快的智力在滿足了生存基本需求之後會產生智力冗餘,多出來的智力在與同樣智商的同族互動(第二自然)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從而衍生出越來越複雜的文化。最初的一根骨頭,最終變成了複雜的工具製作工藝,科學技術,情感需求,社會關係,意識形態,以及信仰於藝術等等。可以說這一過程既是偶然也具有其必然性。

模因說與雙重遺傳理論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模因(Meme),是由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於1976年在他的書《自私的基因》中提出的概念,作為文化的遺傳單位,來類比生物遺傳的基因。他指出模因存在於個體的思想中,會通過學習的方式在不同個體的思想領域內傳播,並且在複製的過程中會產生變異。也正如同基因的優勝劣汰,一個模因成功與否取決於其內容影響和傳播能力。

確實文化的傳播具有生物遺傳的特徵,但我並不完全認同這個學說。因為這樣的描述暗示了文化是某種脫離人的獨立存在,像病毒一樣藉由人類這個宿主來進行繁衍。相比之下,我更傾向於雙重遺傳理論(Dual Inheritance Theory),其主要觀點認為人類的演化過程中有兩條獨立的遺傳路徑:基因遺傳和文化傳播,兩者都受到演化的影響,同時也對彼此施加天擇壓力,造成共演化。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理論給出了不同的文化演化模型,由於都沒有被證實,並且具體內容我也不了解,這裡就不多做討論了。

文化的一體化趨勢

不管具體用哪種模型來解釋文化的演化,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文化是同一地域內的群體所共有的思想和行為準則,隨著全球化的到來和互聯網的普及,這一地域性逐漸被打破。全球的文化正在逐漸向統一的方向發展。從現代社會開端到今天,民風習俗甚至意識形態都已不再重要,漸漸取而代之成為主流文化的是一套由功利主義,消費主義和一套龐大複雜的抽象概念所構建出來的現代性社會模板。這套模板也必將在將來將整個地球打造成一個統一的文化體。

當然,我並沒有說這套文化是不好的,而我與其唱反調就更高級。因為在我看來,文化沒有高低之分,只有被接受度的程度不同。但我仍然會堅持唱下去,因為我堅信文化的傳播與人類的演化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繫,從演化的角度看基因的多樣化有助於人類的繁衍,而文化的多樣性也一樣至關重要。

看到這裡的都是真愛

最初給公眾號起名的時候,我瞬間就想到了MEME,一是因為讀音和我網名相近,二是概念比較catchy利於傳播。雖然我並不是十分贊同這個理論,但在此借下它的概念,希望我的這個MEME被投入汪汪大海之後,可以激起一些波瀾。

感謝閱讀,以上。

文章中所附圖片均為網圖,如有侵權請告知,多謝!


米蘇蘇 / 自由插畫師

weixin.qq.com/r/uSiFnaP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19——廣東中山
[轉載]中華文化—奇特的的漢字
阿爾卑斯山腳下,享拉丁文化
黨報談重視傳統文化,深意何在?

TAG:文化 | 人類學 | 進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