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花了八個月,成為了潮州人民永遠的偶像
原文傳送門(我們是自家的搬運工):
他花了八個月,成為了潮州人民永遠的偶像壹
龍井焗蝦
來自西湖的龍井,遇見了潮州的蝦。
似是夢回西湖邊,口齒卻留潮汕香。南下的路,從來都不輕鬆。
這一路,他丟了一個好不容易熬到的官職,還丟了他心愛的女兒。她只有12歲,卻隨著父親在寒冬中竄奔離京,食不果腹,走朝至暮,終病死在南下路途,草草掩埋於荒山路野。這已是他第三次南下廣東了,在他十二歲那年,兄長被貶,父母雙亡的他只得與兄長長途跋涉,至於韶州(今廣東韶關);而後,正當他在官場中摸爬滾打多年,終於坐上監察御史之位,轉杯大展拳腳之時,一紙詔書將他貶至連州陽山(今廣東清遠);而現在,因這《論佛骨表》他又一次,踏上了南下之路,這一次,是八千里外的潮州。路上唯一的慰藉,大概便是侄孫韓湘前來同行。思及前途,不由感傷: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原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貳
油甘果
味苦、澀、酸,過後卻又回甘無窮。
漂泊於他,大概是人生的常態吧。
出生於鐘鳴鼎食,時代簪纓之家,祖輩與父輩皆以文章而聞名四方,詩仙李白就曾稱讚其叔父「雲卿文章冠世」。可惜,就在他三歲那年,父親便離開了人士,不久之後,母親亦隨之而去。只剩下兄弟三人相依為命,年幼的他與長兄長嫂生活在一起。長兄被貶韶州後不久,便客死異鄉。至此,也便開始了他漂泊的生涯。從嶺南之地輾轉至京城,長大的路很長,更別說還是一個書香世家的讀書的年紀。好在他遺傳著家族優秀的基因,天資聰穎,再加上他勤奮讀書。縱使顛沛流離,但夜以繼日的積累,也讓他小小年紀,就能寫出一首好文章。懷著「謂青紫其可拾」(指摘取功名如草芥)般的自信的他大概未曾想到,科考,他一考便是四點。孤身一人在京城闖蕩,沒有親人,亦沒有靠山。滿腹經綸,一年又一年的期待,換來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名落孫山。大概是好事多磨吧。在經歷了三次名落孫山後,他終於成為了韓進士。而又經歷了三次吏部考試後失敗後,他也終於成為了朝廷命官。叄
老香黃
製作工序繁多,幾腌幾制,儲於瓦瓮,直至其油亮漆黑,狀態綿綿如膏。
不過,官場也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地方。
懷揣著文人理想進入朝堂,又不得不屈服於官場的權力遊戲。雖兢兢業業,恪盡職守,但卻只能寄希望於當權之人的賞識。否則依舊只能帶著一大家子人食不果腹。他在文人理想與官場現實中反覆掙扎,陰霾與熱血都在他的心頭反覆呈現。有時他感嘆,嘆天人之道,嘆今人之不古,嘆世事變遷,亦嘆命運的捉弄。監察御史是他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文人理想可以得以實現——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為天子建言獻策。就當他熱血沸騰地開始揮毫進言之時,大概沒想到,他的監察御史只能當短短的幾個月,便被貶陽山。陽山歸來後,他又歷任國子博士,禮部郎中,刑部侍郎等,雖管制有所升遷,但都堅持不了多久便再次被貶,但每次在心灰意冷意欲退隱之時,卻總能柳暗花明,露出一線生機。波詭雲譎的官場帶給他的,不僅有近在咫尺的權力與實現抱負的機會,還有暗藏在日常寒暄背後的血雨腥風。在他51歲那年,他第一次感到,死亡,居然離他這麼近。肆
潮州抽紗
本為洋品,卻遇上了中國刺繡,終成刺繡一派,享譽世界。
其實,自他開始讀聖賢書以來,就一直覺得,他所生活的世界,有太多的不應當。
比方說,時人好作駢文,這在他看來便是一種只重雕章琢句而忽略內涵的做法。所謂駢文,句式多為四六句或對偶,及其講究排比、用典等藝術手法,文風浮華。這一風氣,於他而言是與孔孟精神相悖的,所謂「文以載道」,若是只關注那表面上的字句的雕砌,那可真是本末倒置了。因而,自年少時起,他便是駢文的反對者,也是「古文運動」的堅定支持者,倡導應回歸先秦兩漢平易暢達之文風,言之有物。他覺得,這一切,都是時代所賦予他的使命。當然,這個使命還包括了——拯救在他看來危在旦夕的儒學。作為一名「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的儒者,他將此次儒道復興的最大阻力認定為——佛老二學。佛老二學與儒家最大的區別在於——佛老提倡「出世」,求「去己而存真」,遠離世俗的生活而尋求「道」亦或是「圓滿」;而儒家則相反,這是一個「積極入世」的學派,自其創世以來便是致力於改造不合理的秩序,例如春秋之時「禮崩樂壞」的社會,力求建立一種合理的君臣之道、倫理之道等。
有區別,便必定會有爭端:這種爭端從春秋百家爭鳴之時便已存在,西漢只是董仲舒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黃老之學趕出政治中心,將儒家扶上了無可取代的正統地位;至於東漢,佛教入華,漸趨流行,魏晉之時,這種流行更是進入了非瘋狂無以形容的狀態。佛教發展尤為迅猛,不僅在民間,在貴族官員以至於皇室都具備了非常大的影響力,其政治地位也隨之大大提高。到了唐代,佛教信仰可以說已經成為了一種全國運動了。這樣的全國運動的對於社會的各個方面都會帶來衝擊與改變。面對現狀,他曾在自己的作品中不無感慨地寫道「古之為民者四(漾註:士、農、工、商),今之為民者六(漾註:前四者加和尚與道士)」。而僧道可以不誤農桑、不服勞役、寺院道觀可以免除課稅。這漸漸成為了許多鉅賈富賈規避徵稅的手段,僧道也不再是單純的信仰宗教人士,甚至成為了偷惰作奸之徒的庇護所。更不用說那大興土木、耗金無數的寺廟了。因而,當他聽說,鳳翔法門寺的護國真身塔將要開塔,而皇帝遣中使將釋迦文佛指骨迎入宮內,供養三日,掀起了一波王公士民的敬佛高潮,有人捐盡所有,更有人燃臂香、頂香來供奉舍利子的時候,身為刑部侍郎的他坐不住了。
他,要遏止這種奢靡文風,既為讀書之人,便應「文以載道」;他,要匡扶儒學,讓它重回到應有的位置;他,要讓這個世界,成為它應該成為的樣子;他,就算位及三品,離相位只有一步之遙,也要在最需要他的時候,發出他的聲音。洋洋洒洒幾千言,一封《論佛骨表》放在了時任皇帝憲宗李純的案前。伍
橄欖菜
由芥菜始,亂刀剁碎,與橄欖一同文火煮爛,反覆翻炒,終烏黑亮澤,不見當年翠綠。
不出所料,他迎來的是傳說中的天子一怒,而且是暴怒。
把宰相宣至御前,將這封《論佛骨表》甩給他,帶著怒氣,對宰相說,這種狂逆的臣子,不能留。宰相打開文章,明明是幾行墨字,卻顯得無比刺眼:「漢明帝時,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後亂亡相繼,運祚不長。宋、齊、梁、陳、元魏已下,事佛漸謹,年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後三度捨身施佛,宗廟之祭,不用牲牢,晝日一食,止於菜果,其後竟為侯景所逼,餓死台城,國亦尋滅。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由此觀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這,不是在咒皇上嗎?幸好,後來裴度等幾位大臣上書力救,這才讓他撿回一條命,被貶為潮州刺史,至此開始了八千里的長途跋涉,開始了他在南國的傳奇。陸
蚝烙
溶瓜粉,拌蔥珠,入鐵鍋,下鮮蚝,鋪蛋液,蘸魚露。步驟雖多,卻轉瞬即成,酥而不硬,脆而不軟。
雖說鑄就了傳奇,但他在潮州待的時間實在是少得可憐,滿打滿算,竟然一年都不到。
甚至,離滿八個月還差個幾天。長途跋涉到了潮州,已是兩月之後。雖然他在潮州生活的日子不足一年,卻足以將他該體驗到的都體驗了個遍——春日潮濕的回南天,夏日的酷暑,海邊不時颳起的颶風以及其掀起的巨浪,林間不時出現的瘴氣,當然還有潮州當時特有的——鱷魚。剛到潮州之時,與大部分想要好好治理的官員一樣,他開始考察民情。這潮州雖然氣候惡劣了些,好在有條溪水穿城而過,倒也是可以保障農桑只需。但這個想法在他找來當地村民之後,發現事情也沒有那麼簡單。原來這溪水名為「惡溪」,水裡常年住著許多鱷魚,年年在溪中產卵繁衍,以至於當地人民辛苦養殖的牲畜都被這些鱷魚啃食了個乾淨,人們血本無歸,也只能一直過著貧窮的日子。於是他下定決心,只要他還在潮州,就堅決不與鱷魚共存!鱷魚於他,是對他這個初到南國的北方大叔的「下馬威」,也是作為潮州父母官的一個頭疼的難題,亦是令他名垂千古的一大「功臣」。他處理鱷魚問題的方式大家也不陌生——剿撫兼施,先撫再剿。這日是唐元和十四年四月廿四,他與平時一樣提筆寫文,只是今日的這篇文章題為《鱷魚文》。他令下屬殺了一豬一羊,到惡溪北堤鱷魚常棲之地,高聲將這篇文章頌於眾鱷——
「眾鱷魚聽我這刺史一言:大海就在潮州的南面,那裡既有大如鯨鵬一般的海獸,也有小如蝦蟹一樣的海鮮,要養活你們綽綽有餘。你們若是前去大海,朝發而可以夕至也。以七日為限,若是依舊冥頑不靈,不能盡數遷走,那麼刺史將帶著所有官民一道,盡所有手段,直到將鱷魚趕盡殺絕為止。」說來也奇怪,當天晚上溪中便颳起了暴風,伴以雷暴,過了幾天,溪水便乾涸了。後來人們才發現,原來這惡溪竟生生西遷了六十里路,潮州的鱷魚也就此絕跡。他可能不知道的是,在他調離之後,「惡溪」就不再叫做「惡溪」。而是冠上他的姓,叫做「韓江」,並且這個名字千年而不變。柒
粿條
米漿蒸制而成,一經發明,可湯可炒可拌可與諸多食材相搭配,至此成為潮菜基石之一。
除了這傳說一般的趕鱷魚,他還幹了一件今天我們看來值得所有潮州人記住他的事——
興辦州學作為一名提倡古文運動的讀書人,踏入潮州的時候,看到尚未開化的人民,不知道他的心裡感到任重而道遠,亦或是覺得自己可以有機會大展拳腳?
這是一片文化上的處女地,雖在高祖之時曾與全國一道創辦了州學,但因潮州此地偏僻,開化較晚,直至他來的時候,州學已經停辦多年。而在他看來,在這蠻荒之地弘揚聖人之志是他作為一名儒者的責任,也只有遵循的聖人之道,遵循這天地倫常,才能夠讓這一方百姓處在這良好的秩序中,過上好的生活。而他,為了讓教育事業能夠順利地進行下去,他拿出了自己的俸銀以供學生伙食,讓這一方邊遠之地,有朝一日得以稱為海濱鄒魯。而這時,他遇上了一位好幫手。後記
烏崬單樅
味濃而香,卻不可多得地持久回甘耐沖泡,是以在潮州盛行千年而不衰。
潮州的江叫做韓江
潮州的山叫做韓山潮州的路叫做昌黎路「不虛南謫八千里,贏得江山都姓韓」不知在多少年後,後人依舊如斯感慨。韓愈在潮州留下的印記,已經成為了潮州的一部分,但凡潮州還在,這份印記都不會消失。小時候對這些不置可否,覺得不就是一條江、一座山、一條路的名字嘛!不就是唐代曾有一個叫韓愈的人在這裡做過官嘛!趕鱷魚的故事,小孩也不信,為何大家提到他,總是有種滿滿的自豪感?後來,上了學,讀到了唐宋八大家,讀到了「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也讀到了蘇軾的「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起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也竟沒有想到,這篇文章的名字,就叫做《潮州韓文公廟碑》。再後來,了解了那個時代,了解了儒學的興起——被佛老二學衝擊——儒學再一次以其新的版本:理學的形象重回到政治的中心,再到民國時期的反封建一直至今。中間的起起落落令人唏噓感嘆,而今,我們在談起中國的思想、文化,儒釋道三家已然互相交錯而相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便是文字的力量吧,這便是文化衝擊的力量吧,這便是歷史的車輪向前的力量吧。如今的我們誰也回不到昨日,大概也都是因為今天的我們包含了我們所走過的每一個昨日。再看潮州,便像看那昨日的腳印,雖為邊陲一隅,卻如此鮮明而生動。於是,我決定要寫一篇文章,將這個腳印細細描摹,紀念我們歷史的曾經。謹以此文,獻給我父母出生、長大的地方,也獻給這個在潮州用八個月鑄就永恆的人。參考文獻
《潮州志》,饒宗頤總編;
《後唐書·列傳卷第一百一十》,後晉劉昫等撰;《新唐書·韓愈傳》,北宋歐陽修、宋祁等合撰;《原道》,唐韓愈著;《論佛骨表》,唐韓愈著;《潮州韓文公廟碑》,北宋蘇軾著;《中國十大文豪韓愈》,童一秋著;《韓愈論佛骨表的緣起及其內容分析》,譚澎蘭,《筧橋學報》第2期(1995.09),233-268頁。
更多精彩
你是怎麼知道徽州的?未曾觸摸天空,怎能說來過人間一趟千古之謎--「徽州」到底說的是哪裡?
本文文字為旅行不打卡所原創。如需轉載,請至微信後台留言。歡迎轉發朋友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