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療行業那些不得不說的「秘密」

心理治療行業那些不得不說的「秘密」

1 人贊了文章

原創: 楊文成

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在2015年的一項研究中指出,中國約1.73億人有精神疾病,包括焦慮、抑鬱和強迫症等,其中1.58億人從未接受過專業治療。實際上,完全沒有心理問題的人幾乎是不存在的,人們或多或少都會在某個階段產生一定的心理問題。

對身體上的毛病,我們通常都有正確的認識。不管是傷風感冒,還是皮肉受傷,甚至是難以啟齒的隱疾,我們都能理直氣壯地向老闆請假,然後正大光明地去就醫,但是,很少會有人主動說自己心理有問題。甭說心理有問題的精神病人會遭到某種歧視,就連精神病院的醫生也要常常接受異樣目光的洗禮,所以心理治療相關科室在醫院一度很邊緣。

在國內心理治療迅速發展的過程中,中德班的影響很大,其於1988年舉辦中國心理治療的首次進修計劃,1997年開始舉辦「中德高級心理治療師連續培訓項目」,心理治療領域很多專家和業務領頭人均與其有著不解的淵源。

《我的心理治療之路》就是中德班15位心理專家個人成長和個案實戰經驗的總結。這雖然更像是一本寫給未來心理師的書籍,但專家們在文章中講述的個人從業經歷、技術分析以及經典案例等,不但向普通讀者呈現了心理治療師這一特殊群體的真實面貌,也向心理從業者揭示了心理治療領域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當然,與其說是秘密,還不如說是我們對這個行業的誤解和不知。就如我們可能不知道:最需要接受治療的其實是治療師自己,治療師根本無法幫你解決問題,心理治療行業也是派別林立。

01

最需要接受治療的

其實是心理治療師自己

我們在文學作品中看到的心理治療師,要麼是那種可以催眠、疏導、幫你解決一切問題且充滿無窮力量的正義形象,要麼是那種喜歡掌控人的陰暗和邪惡變態狂。但實際上,心理治療只是一個行業,心理治療師首先是和我們一樣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著自己的堅強和柔弱的普通人。

趙旭東老師在《我的心理治療之路》開篇中就講道:「正人者先正己,助人者先自助。身為心理健康工作者,我們要有辦法幫助自己,把自己當做需要經常修理、補充和保健的對象。」

在我們印象中,心理治療師既然有改變別人意識的能力,那麼其本身的意志力應該是非常堅強的,不管是面對患者傷心欲絕的嚎啕大哭,還是情緒失控的歇斯底里,抑或抑鬱彷徨的唉聲嘆氣,他們都能夠保持冷靜,做出理智的分析。

對於每一次和患者的對話來說,意志力、冷靜和理性的確是心理治療師必備的素質,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他們也會感到莫名的失落和悲傷。更不用說,心理治療工作要通過非常私密的方式進入別人的內心,而走進治療室的人,大多都會帶著某種掙扎和痛苦,並會將其轉換為某種攻擊性的負能量。心理治療師只有接住這些負能量並進行轉化,才有可能對患者進行療愈。但是,每個人對負能量的容納都是有限的,心理再強大的治療師,也要定期將這種負能量進行釋放。

鄒政老師在書中講了一個比較現實的案例。很早之前,上海有一個做情感熱線工作的電台主持人,他熱情地做了兩年節目之後自殺了,因為情感熱線是心理諮詢的雛形,而這位主持人沒有學習過心理諮詢的知識,很容易被捲入別人的情緒,最終在長期的積累中讓自己受到了傷害。

有的精神病患者可以把自己異想天開的想法形成嚴密的邏輯,如果他們的思想過於強大,甚至會影響醫生的判斷。我們經常會說,瘋子與天才之間其實就是一線之隔,猶如作家高銘在《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中描述的,一些精神有問題的人也有著正常的生活,甚至還有可能是某一領域的強人,在職場中他們有能力用自己的想法影響同事和客戶,在治療室里也有可能讓心理治療師懷疑自己。

心理治療師幾乎每天都要面對千奇百怪的情緒和想法,長此以往,一方面很容易在工作中形成冷漠懈怠,另一方面也有可能讓自己的思想產生波動或者分裂,所以自身也要定期接受治療,在業內稱之為督導。無論多麼資深的心理治療師,都需要定期接受督導,不一定非要找更高水平的,也可以是自己的同輩或者集體督導。

最需要接受治療的是心理治療師自己,這是我們平時愛說的玩笑,卻是行業的重要規則。所以,不管你是想成為心理治療師,還是喜歡做別人的思想工作,都要時常洗滌和凈化自己的心理。當然,即使你並不擁有專業的督導師,也可以通過閱讀、觀影等途徑時常來整理自己。特別是觀影,不僅是情緒釋放的過程,也是照見自己真實需求、療愈難言心傷的過程,所謂《觀影療心》,一點也不假。

02

心理治療師根本無法幫你解決問題

我們會覺得所謂心理治療,無非是患者提出問題,治療師給出答案解決問題的過程。不僅外行人這麼認為,就連一些剛入行的諮詢師也會覺得如此。但實際上,心理治療師是沒有辦法幫助患者解決問題的,因為每個患者來訪的原因都不一樣:有的患者是因為職場上的挫折,有的患者是因為情場上的失利,有的患者是因為失去了摯愛之人,有的患者是因為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就算治療師的本領再大,也沒有辦法應對這些形形色色的問題。

心理治療更不是我們想像的安慰和勸解,這讓那些更熟悉事情前因後果的人來做更為適合。實際上,如果患者到了需要心理干預和治療的程度,例如憂鬱症等,親人朋友的安慰和勸解不但會徒勞無功,反而常常會起到反作用。

我們對事物的反應通常有三個步驟,先是客觀事實發生,然後對這件事情做出評價,最後做出情緒反應。有的人聞過則喜,有的人聞過則記,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並非因為遭遇的事情不同,而是對客觀事實的評價和認識不一樣。事實上,情緒反應幾乎是沒有辦法控制的,畢竟,能達到「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境界的人只是鳳毛麟角。所以不難理解,解決問題就要改變客觀事實,而勸解安慰則需要控制情緒反應,這些都是不可行的。

不過,我們可以通過改變對事物的評價,找到更好的自己。心理治療的過程其實就是要幫助患者重新找到自我,不管是書中劉天君老師自創的移空技術,還是張海音老師提到的森田療法,或者是被更多老師提到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和榮格的移情煉金法,其本質都是在幫助患者找到自我。只有當患者有了自我,有了尋找方向,才會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就如在無數影視作品中,我們都會看到大夫對病人的家屬說:「我已經儘力,剩下的只能靠病人自己了。」

在古龍的經典著作《多情劍客無情劍》中,阿飛多次被林仙兒背叛,儘管他親眼目睹了林仙兒的各種醜態,並被當面羞辱,但只要林仙兒說上幾句花言巧語,阿飛就會再次毅然決然地回到她身邊。無論李尋歡怎樣費勁辦法都沒有用,阿飛就像著了魔一樣。最後讓阿飛走出林仙兒陰影的只有5個字——突然想通了。

心理治療師並不能幫你解決問題,讓你「突然想通」,才是他們工作的意義。

03

派別林立、魚龍混雜的心理治療行業

對心理學有少許了解的人,提到心理治療或許能隱約想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或者是弗蘭克的意義療法。當然,更多的人會一臉蒙圈地問:心理治療不就是心理治療嗎,怎麼還有那麼多區分?

不但有區分,甚至可以說是派別林立。書中徐勇老師介紹,心理治療有幾百種形式和方法,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精神分析法、行為療法、認知療法、家庭治療等。其中最主流的是精神分析法,佔比70%~80%,而精神分析又分為很多流派,比如客體關係、自體心理學、自我心理學、主體間性等。

雖然派別不同,但其底層的心理學基礎還是相通的,而且,派別的細分也反映了心理治療領域的蓬勃發展,就如同對於牙齒來說,專門的牙科醫院還會將其分為十餘個門類。不過,這種迅速發展和派別複雜的情況,也給心理治療領域帶來了一些亂象。就如徐鈞老師講到的,很多小流派的治療方法並沒有驗證的基礎,不僅在國際上不流行,而且在臨床中也被忽視,但是,國內的很多培訓廣告卻嘩眾取寵,誘使大家盲目地去參加。這是剛入行或者準備入行的心理師需要注意的,真正有生命力的還是那些大家廣泛認可的主流療法。

另外,隨著醫學、神經學、解剖學等技術的發展,「心病還須心藥醫」這句話的內涵可能要做一些改變,因為很多精神狀態的改變都會受到大腦中某種分泌物的影響,而這些分泌物是可以通過藥物控制的。所以,抑鬱症之類的心病,只是通過「心藥」來治療顯然是不夠的,必須輔以藥物治療。

總體而言,相對於身體上的疾病,我們對心理疾病的研究仍停留在比較原始的階段。就拿國內心理治療的發展來說,剛解放時全國只有不到50名精神病醫生,即使到了2015年也才剛過2萬,這與數量龐大的精神類疾病患者的數量並不匹配。而心理治療不同派別的發展,正好可以讓這個行業充滿活力,培養越來越多的有勝任力的從業者。

《我的心理治療之路》可謂一本心理學的「武功秘籍」。當然,更確切地說應該是「武功秘籍的目錄」,因為本書15篇長文的作者,要麼是將東西方心理治療思想融匯貫通的開創者,要麼是某大學派的學術帶頭人,要麼是某江湖派的泰山北斗,每個人的知識體系和治療經歷都可以寫成一本完整的著作,所以本書算是15位大家精華的濃縮。

不管你是心理學愛好者,還是心理治療界的新手和老手,都可以從15位大咖的自述中照見自己,獲得上手和突破的實際益處,並在閱讀過程中找到心理治療領域的更多秘密。

推薦閱讀:

《我的心理治療之路:中德班15位心理專家自述個人成長和個案實戰經驗》

推薦閱讀:

生前與妓女為伍,死後有妓女為其下葬,妓女稱其為:「行業之神」
6100億元巨大市場 存儲器行業主力資金扎堆布局
女性,真的適合在金融行業工作嗎?

TAG:行業 | 心理諮詢 | 心理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