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首批複原建盞專家組組長·劉唐慎
劉唐慎
建盞釉恢復研究組組長
陶瓷工藝高級工程師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復旦大學教授
劉唐慎,1964年畢業於景德鎮陶瓷學院陶瓷工藝專業,陶瓷工藝高級工程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上海復旦大學教授,從事陶瓷研究50多年,1979年擔任建盞釉恢復研究組組長。
建窯興盛於宋代, 被列為中國八大名窯之一。建盞曾是宋代皇家御用茶器, 也是士大夫鬥茶珍品, 為文人雅客所追捧詠頌。元代中晚期, 隨著戰亂和社會時尚的變化,建窯建盞燒制技藝斷代700多年。
1979年正值百廢待興之際,為了恢復失傳的建盞燒制工藝, 重現建盞珍品,1979年10月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倡導和協助下,福建省輕工業研究所與建陽瓷廠合作,決定對建窯兔毫釉產品進行恢復研究,並從全國抽調了一批專家學者組成建盞釉恢復研究組,系統地研究燒制工藝技術和產品造型。
當年在福建省輕工業研究所陶瓷室工作的劉唐慎,被委任為建盞釉恢復研究組組長,統一負責研究工作。劉唐慎說:「建窯因為時代的變遷,當時很快它就已經失傳了。到我們七九年的時候,已經失傳了700多年,也是我們國家八大古窯中最遲恢復的一個窯系。為什麼最遲恢復呢?就是它的難度比較大。」
劉唐慎回憶道,「我們做的很艱苦。第一是沒有任何的科技資料,也沒有留下任何實用的資料,都沒有。在一無資料,二無專家指導等情況下,我們來做這個項目,相當的艱巨。」作為建盞釉恢復研究組組長,劉唐慎肩負重任。在復原工作中,劉唐慎始終保持科研精神,每次試驗都親自記錄各種變數,對失敗的案例都會做出深刻的總結和分析。面對難題時,他常告訴自己:「古人能燒的東西,我們也能燒;古人沒總結的技藝,我們來總結。」
研究組在劉唐慎的帶領下,歷經一年多的艱辛和不懈的探索,分析數千片建盞殘片的燒成規律,經過數萬次坯釉配方調試,以及數千次燒成工藝的改進,終於使失傳的建盞系技藝復原,重現人間,讓國之瑰寶重煥異彩。
1981年5月,通過了省科委主持的技術鑒定。全國著名的陶瓷、工藝美術、考古等方面的專家、教授高庄、祝大年、傅振倫、鄧白、陳顯求等出席鑒定會。
鑒定意見認為:恢複試制的兔毫釉碗盞,無論在造型、釉面效果上,都具有宋代傳統風格和特點,部分產品不僅達到了形似、質似,而且還達到了神似,其結構本質也與古瓷基本相同。該研究成果先後獲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和輕工業部科技進步四等獎。參加研製的主要人員有劉唐慎、鄒應林等。
「每一項中華傳統藝術的背後,往往凝聚了幾代先人的心血,流露出的是古人的智慧和藝術審美,散發著人文精神的芳香。這次建盞的復原研究工作,不僅展示了當代匠人對傳統藝術的傳承和保護,更體現出中華傳統藝術的強大生命力。」研究組組長劉唐慎說道。
在50多年的陶瓷研究積累中,成就了劉唐慎在釉水方面的頗高造詣,為後來更多的建盞研究工作,作出了釉水方面的基礎貢獻。
編輯|送雨
攝影|南喬
設計|如鶴
推薦閱讀:
※以史為鏡——中等收入國家陷阱
※《國家治理》周刊創刊啟動儀式
※挪威:富裕的國家,樸素的皇宮
※國家繼續抑制住房投機需求 穩定房價(摘轉)